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1500字彭德怀读书笔记

1500字彭德怀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08 12:34:44 | 移动端:1500字彭德怀读书笔记

篇一:彭得怀读书笔记心得

:彭德怀是国内外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平江起义的领导人和红三军团的创立者。彭德怀在长征期间率部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为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赢得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尤其是在党和红军的危难之际,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同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毛泽东发自内心赠诗赞叹:“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雄的红军是无所畏惧的。彭德怀与接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与兄弟部队一起,纵横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地到达陕甘根据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和所向披靡的战斗作风,使彭德怀在长征初期就显示出他的重要作用,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表扬;长征中,他率部参加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为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赢得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危机重重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必然会遭到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和狂轰滥炸,陷红军于合围聚歼的绝境。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反攻,就必须树立坚决战斗的思想,不怕流血牺牲,顽强拼搏,一往无前。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以战斗的姿态,从11月6日至11月11日,仅五天时间,率先突破国民党军第一、第二道封锁线,胜利进入湘南地区,为红军的西行打开了通道。受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通令表扬:“赞扬三军团首长彭德怀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章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行动。”

此后,彭德怀率部又突破敌第三道封锁线。敌军为堵截红军西渡湘江,急调几十个师沿湘江两岸设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在湘江东岸围歼红军。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看出红军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形势将十分危险,会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高度的责任心驱使他再次致电博古,建议让红三军团乘敌不备,改变行军路线,向郴州、宁远、湘潭间行进,威胁长沙,在灵活机动的运动中抓住战机,消灭敌军,迫使蒋军改变部署。三军团在湘潭一带牵制住敌军,中央则率领红军主力进占溆浦、沅陵一带,迅速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粉碎敌军的进攻。否则,红军将被迫进入湘桂边界的西延山区,同桂军作战,其后果十分不利。彭德怀向中央建议,此时如红军强渡湘江势必要负出高昂代价,提出率红三军团向湘潭、宁乡方向挺进,威胁长沙,吸引敌主力;而中央率一、五、八、九军团进占溆浦,在湘西北发动群众,准备战场,粉碎敌之进攻。并提出甩掉辎重,避实就虚,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但是,当时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对彭德怀的重要战略建议不予理睬,仍执意命令红军全力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彭德怀忍辱负重,奉命率红三军团急速行军进入广西,11月底在桂西北部兴安县界首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时,为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在遭强敌追击的危急关头,彭德怀亲临江边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浴血奋战,血战三昼夜,出色地完成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后卫部队过江的任务。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的一仗,此役红三军团付出了极大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也由渡江前的7万余人锐减到了3万余人。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然而,彭德怀面对强敌,敢打硬仗、恶仗,红军将士生死与共,前赴后继,创造了长征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战绩。

1935年1月,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部又一举突破素有“天险乌江”之称的敌军乌江防线,进至遵义担负中央会议的顺利召开任务。著名的遵义会议正在紧急进行当中,敌军袭击,威胁临近,彭德怀中途退场赶回前线,指挥部队奋起抗击,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保证了会议的成功进行,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赞扬。遵义会议后,彭德怀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下,率部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一举夺取敌重兵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再战遵义城,消灭和击溃敌军2个师又8个团,壮红军士气,灭敌人威风,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追剿”以来的奇耻大辱。“遵义大捷”,是中央红军长征几个月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也是长征中

最大的一次胜仗。毛泽东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赞誉了这次辉煌的战斗。

国民党军为“雪遵义失败之耻”,多路重兵席卷而上。彭德怀率部按照中央部署,会同兄弟部队分别从仁怀和二郎滩等地进行了三渡赤水河、四渡赤水河之战,并乘胜向南疾进,迅速南渡乌江,跳出约40万敌军的包围圈。随后,威逼贵阳,进军云南,震惊昆明,巧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1935年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恢复,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在毛泽东、周恩来的部署下,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将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此后,为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陕甘根据地,党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彭德怀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1936年2月,彭德怀先期率指挥部,冒着凛冽寒风,在黄河沿岸了解敌情,勘察渡河点,督造船只,完成了东渡的各项准备。继而在彭德怀指挥下,先锋军全部渡过黄河天险,进入山西,首先聚歼阎锡山军两个团,其后围攻晋中霍县、赵城,北上直逼太原,5月初回师陕北。从1936年2月20日开始,至5月5日结束,东征战役历时75天,在山西二十几个县的广大农村发动群众,扩大了红军的力量,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开展。

东征之后,党中央于5月18日又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向陇东进发。西征军给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以沉重打击,经过5个月的艰苦战斗,打破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的围攻。至7月底,红军开辟了纵横400余里的新根据地,并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彭德怀率西征军的胜利,为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军大会师,发展西北抗日的新局面,做了积极的准备。

彭德怀指挥红军,于1936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了长驱二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但国民党骑兵对红军紧追不舍,毛泽东决定“切掉这个尾巴。不能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当时许多红军将领反对打这一仗,认为首先要活下来,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毛

泽东坚持要打,理由是敌人也是疲惫之师,以疲对疲,我们有经验。彭德怀是唯一支持毛泽东的人。事实证明,毛的主张是对的。10月19日,毛泽东随一纵队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当晚,毛泽东给正在途中的彭德怀发电报:“彭请来吴起镇。”第二天,彭德怀到吴起镇见到毛泽东和林彪,具体研究了敌情,由彭德怀指挥作战。彭德怀决定以伏击消灭其先头部队。为了选择战场,他又到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的山城堡一带观察,发现在此干旱地带,只有这里有一股泉水,敌军肯定会到此。于是彭德怀把部队埋伏在山城堡周围,一举歼灭了胡宗南部一个旅和两个团,打赢了长征的最后一仗。

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和英勇顽强的作风,毛泽东非常称道。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在吴起镇为彭德怀挥毫写下了广为人知的《赠彭大将军》:“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高度赞扬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大将风度。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如此评价红军将领,彭德怀是第一人。彭德怀接到这首六言诗后,将末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以表示功劳应归于全军指战员。

二、在尖锐复杂的党内路线斗争中,彭德怀旗帜鲜明的表示:“我站的位置不容我有任何犹豫”。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是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早在遵义会议前,彭德怀同杨尚昆就对博古、李德等人在战略上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过多次批评和斗争。遵义会议后,彭德怀坚毅果敢地支持毛泽东为首的正确主张,坚决

服从毛泽东指挥红军的行动,夺取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四渡赤水、挺进贵阳、西进云南、攻打会理。他还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曾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都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采纳,在危急关头,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统一的战略方针,把战略退却逐步导向战略反攻,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发展革命战争。为此,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当时全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川西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两军协力北上,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接连致电张国焘等,反复申述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张国焘却不同意这一正确方针,而是提出了向川康边退却或南下的错误主张。

在激烈复杂的形势下,彭德怀是临危受命,积极协助毛泽东等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迅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的,他为胜利完成长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彭德怀参加了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党中央制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彭德怀坚决赞同。在长征后八个多月的转战实践中,彭德怀以亲身经历和血的教训,清楚地认识到红军只有北上才有出路。同时他也认为“全国政治形势需要红军北上抗日”,坚信中央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彭德怀为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同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张国焘反对党的北上战略方针、大肆进行右倾分裂活动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在两河口会议上,彭德怀旗帜鲜明地支持党中央提出的北上战略方针,反对西进和南下。会后,他同杨尚昆按照会议的决定,率领红三军团继续北上。张国焘出于他个人野心,也瞅准了彭德怀在一方面军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几次做工作想拉拢彭德怀,以争取对他南下路线的支持。两河口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张国焘亲自设宴,请当时担任红军左路军总指挥的彭德怀、政委聂荣臻吃饭。席间,张国焘就中央北上方针试探彭、聂口气,彭表示,这是会议已定之策,根据形势判断,只有北进,才可能摆脱目前困境,严肃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张国焘见彭、聂二人力主北上,无机可乘,只好作罢。时隔不久,张国焘又派四方面军秘书长黄超送来几斤牛肉干和几升大米,还有二、三百块银

篇二:《彭德怀传》读后感

《彭德怀传》读后感

彭德怀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为人民、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在读《彭德怀传》时,越读越敬佩彭大将军。

青年时期的彭德怀立下志向,希望有朝一日能富国强兵。他痛恨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军阀的黑暗统治。

在革命低潮时,彭德怀为了推翻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征后,彭德怀被任命为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一起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彭将军领导群众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不仅带领部队频繁与日军作战,更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华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和伪军,使全国军民欢欣鼓舞,此次战役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史称“百团大战”。

彭德怀将军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后,在一个半月内连续于青化、马羊河、龙镇三战三捷,以劣势兵力大胜国民党军。他不但能征善战,而且热爱人民,所以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彭将军热爱党,热爱人民,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任何事都为群众和党着想,毛主席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维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立功后却深受苦难。“文革”爆发后,他受到林彪、“四人帮”无端诬陷,残酷迫害。由于长期的摧残和折磨,他身

患重病,于1974年11月含冤辞世。1978年,彭德怀终于平冤昭雪,邓小平同志亲自致悼词。

彭大将军虽然是含冤辞世,人们却永远怀念他。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篇三:读书笔记

读《西行漫记》有感

机电1314 陈嘉裕

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它弥补了我很多盲点。我原先对当时情况的了解一般是基于电视和网络,但是凭心而论电视把当时的共产党刻画的过于完美了,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这本书让我更加的了解到了当时红军的情况。 我在看了西行漫记的第五章时最有感触,因此我的这篇文章就主要谈谈我看西行漫记后关于第五章的一些感想与对这段历史的回顾。第五章的名字是长征过程,顾名思义这就是关于红军的整个长征过程。

本书主要讲美国记者斯诺因想探索红色中国这一谜题,当时红军遭受到了9年的新闻封锁,外界对它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国民党的报纸或者其他外国记者的报道,但是国民党的报纸“真实”的东西太少了。斯诺深入红军地区,带着“红军怎样生活,怎么样战斗,怎么样发展经济等问题”穿越“白色地区”,到达保安,对红军的一些领导人物(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进行采访,以及自己亲自去前线红军那里体验红军真正的生活,写出了当时红军的真正生活方式与现状,最后,斯诺从保安回到“白色”地区,讲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后写到关于战争、阶级的宏观理论斯诺的对于长征的这一段描述是虽然并不是他亲身经历的,但是也是在他通过在红军中各个长征的亲历者系统地采访以后而形成的叙述,因而也是可信度比较高的。称为研究长征的重要史料。而书中的很多东西也是我以前一直不知道的。

在长征的叙述中他首先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事实上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时候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大约有九十多万。这次的围剿中蒋介石用上了一个成本很大但是效果也很好的新战略。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势以及外界源源不断的补给来对共军实施严厉的经济封锁。他的攻防战术旨在减小红军机动灵活的优势而加大他们资源匮乏的劣势。而当时红军的境况也确实是很恶劣,兵力、枪支弹药手榴弹等的供应的是很有限的。虽然南京方面在交战数月以来并没有给红军以致命的一击,但是根据地在军事与经济的双重打击下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了。红军方面和农民的伤亡都很大。最终不得已,红军决定撤退,转移到另一个新的根据地去。这就是长征的背景。

长征开始得又神速又机密。在八九万人的红军主力行军了大约七天以后敌军司令部才明白过来所发生地一切。而由于红军在农民中的威望,很多农民也都跟着进行了长征。

对于长征中的各种困难与各种战斗与战役以及在长征中统计出来的各种超出人们想象的伟大数字我在着里就不予以赘述了,因为这方面的资料是比较多的,平时我们接触的,了解的也比较多。

长征中值得一说的就是在长征过程中对于革命的宣传。这一点在斯诺的书中也提到了。斯诺的书中说道:“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确实,我对这个观点表示深切的赞同。在红军的长征中红军让各地的农民都见识到了什么是红军。他们在所经过的途中,在战斗的间歇他们开群众大会,不断地号召群众来奋起抵抗。而且最关键的就是红军在他们进行长征的同时还不断地打土豪,分田地,将官僚,大地主和税吏的财产分给广大的贫苦大众。西行漫记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实例的叙述。而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才使他们真需要的,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受到地主的剥削,受到官吏的

压榨。虽然他们可能不懂红军的纲领和各种目标,但是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拥护红军而不是害怕红军。而红军的政策也扬名于各地,甚至还有被压迫的农民专程派一帮人过来请红军绕道过去帮他们解放他们的地区。我想这恐怕不是那些在围追堵截,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服务的国民党军队所能做到的吧。书中谈到了当时红军发展教育与经济的方式,我之前对这方面真是了解特别少,尤其是对红军的教育情况,我之前甚至个人认为红军的教育程度都是在参军之前。本书的描写对我之前的错误认识有了很大改正。是在“红星在西北”篇中斯诺主要讲述了红军的教育与经济,在写到红军经济情况的时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描写55岁的财政人民委员时,书中这样写到“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这就是财政人民委员。”这里财政人民委员的形象似乎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反映出当时红军经济情况是比较差的,但是战士们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今这种现象真少见。红军教育的重点主要在政治方面——甚至最小的儿童初识字时也是通过简单的革命口号来学的。这说明共产党是讲究实际的。红军也是相当年轻的,在“在保安”那一篇时写到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有八年的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很多战士都是特别年轻但是参军时间不短,经历的作战也不少,在“战争与和平”的红小鬼篇幅中,那个“小红军”甚至是11岁就参军的,并且还经历了长征。我们从这些方面可以从侧面体会到红军的外部情况。

红军在长征途中对于革命的宣传还不止于此,在少数民族中红军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如彝族就是一个典型。彝族天生就痛恨汉人,但是红军用它与彝族的共同利益与目标,以及红军的真诚赢得了彝族人的信任,甚至都有彝族人参加了红军。

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使得红军在长征路上不断地得到了支持,千千万万的红军倒在了漫长艰苦的征途上,但是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国民党逃兵,工人,等一切受剥削的人加入了进去。这也许就是长征的一个特殊的作用。

随着岁月的的流逝,长征这一段历史对我们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很多人甚至不屑于去学习这与段历史。而在看了西行漫记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这一段历史的学习,期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当时的事实,事件的真相。虽然我在本文中斌没有过多的涉及红军在长征途中困难,但是我觉得我们确实是能从红军身上学到很多对现实生活至关重要的精神。而这些也是我读西行漫记最重要的收获。

本书主要讲美国记者斯诺因想探索红色中国这一谜题,当时红军遭受到了9年的新闻封锁,外界对它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国民党的报纸或者其他外国记者的报道,但是国民党的报纸“真实”的东西太少了。斯诺深入红军地区,带着“红军怎样生活,怎么样战斗,怎么样发展经济等问题”穿越“白色地区”,到达保安,对红军的一些领导人物(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进行采访,以及自己亲自去前线红军那里体验红军真正的生活,写出了当时红军的真正生活方式与现状,最后,斯诺从保安回到“白色”地区,讲述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后写到关于战争、阶级的宏观理论。


1500字彭德怀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17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