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八年级语文2000字反思

八年级语文2000字反思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1-11 11:50:48 | 移动端:八年级语文2000字反思

篇一: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大全[1]

《芦花荡》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学习《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

我先让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解决生字词,课堂上加强训练,当堂完成《检测题》上的基础知识题目;重点讲解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和特点。

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中的有关介绍,引导他们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新闻特点,并且拿出当日报纸,让他们判断新闻标题和导语等简单知识点。由于是学生自己动脑子找到的知识点,所以当我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找出课文里的六要素、五部分时,大多数学生都兴致高涨,很快就能及时反馈。尤其是当我讲到新闻背景时,很多学生都开始自己查找参考书,寻找相关知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测题》中的《课内文段阅读》习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激发出来,很多学生都能动手做题。遇到不会的也很少有抄答案现象,而是主动询问同学或老师。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高深的知识单纯的炫耀自己的学识,更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并不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说多练,并且多动手加以强化训练,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性。

《蜡烛》等几篇自渎课的教学反思

自渎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

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

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背影》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篇二:八年级语文反思

《芦花荡》教学反思

程家艳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 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新闻两则》教学反思

代国琼

学习《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

我先让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解决生字词,课堂上加强训练,当堂完成《检测题》上的基础知识题目;重点讲解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和特点。

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中的有关介绍,引导他们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新闻特点,并且拿出当日报纸,让他们判断新闻标题和导语等简单知识点。由于是学生自己动脑子找到的知识点,所以当我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找出课文里的六要素、五部分时,大多数学生都兴致高涨,很快就能及时反馈。尤其是当我讲到新闻背景时,很多学生都开始自己查找参考书,寻找相关知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测题》中的《课内文段阅读》习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激发出来,很多学生都能动手做题。遇到不会的也很少有抄答案现象,而是主动询问同学或老师。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高深的知识单纯的炫耀自己的学识,更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并不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说多练,并且多动手加以强化训练,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性。

《蜡烛》等几篇自渎课的教学反思

周文

自渎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帮助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打开学生探究的闸门和思维的通道,引导学生

走进文本,并将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将思维和情感融进了作品灵魂的深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对文章的主题把握准确,有的学生的分析比我预设的答案还要全面,表现出较高的个性阅读鉴赏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不能将课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淀和生活体验等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去激活知识,去感受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这样,我们的课堂就能实现“交流”与“互惠”,就会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思想飞扬、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周彩云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背影》教学反思

吴良主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

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篇三: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

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作文命题----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上学期的一节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命题作文,以学校生活为范围,择取一件记忆最深的事来写,或喜或忧,或悲或叹或气,均可,时间一节课,不得少于500字。

学生迅速执笔,抓头搔耳的现象不翼而飞,一节课后,都陆续完成,细看内容丰富多采,真实感人。于强的《我班的抠门儿班长》;李斌的《我班也有 NB

A 》;韩金艳的《魔鬼训练》等,写的都很精彩。联想以往作文课,身处相对枯燥的校园生活,学生面对一些命题,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处下笔,或内容空洞,或感情造作,让老师时时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感触。

此节课让我深有体会:一、出于学习锻炼的需要,平时的作文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紧扣学生的心灵世界,而不应以成人的眼光或喜好为出发点。

二、为学生创造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书育人的最终成果自然会反映到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这也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生活是赋予学生丰富写作素材的最终源泉,而不是课堂。


八年级语文2000字反思》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946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