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2 12:22:55 | 移动端:“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研讨,就业,心理,大学生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本文简介:摘要: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应加强就业市场建设,高校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及家长也应更新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才能避免大学生把“慢就业”作为逃避社会竞争的借口,以实现其顺利就业。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 本文内容:

 

  摘要: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 国家应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高校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生及家长也应更新就业观念, 提升就业能力, 才能避免大学生把“慢就业”作为逃避社会竞争的借口, 以实现其顺利就业。

  关键词:“互联网+”,慢就业,心理,对策,大学生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rnet +” Er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 ”era, some undergraduates have fallen into the “slow employment”categ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 main reason for slow employment is that they couldn't find a satisfactory job.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fall into “slow employment”is quite related with society, parents, colleges and undergraduates themselves. Therefor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made to help undergraduates to find jobs. For example,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marke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hile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adjusted. Both parents and undergraduates should update the employment concepts. Besides, undergraduates should enhance their employment abilities.

  Keyword:internet +, slow employment, psychology, countermeasures, undergraduates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成为了“慢就业”一族。所谓“慢就业”, 是指学生告别“毕业就工作”的传统模式, 毕业后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而不立即投身工作的现象。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 “慢就业”被赋予了多元化的内涵, “慢就业”人群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慢就业”现象成因的背后, 从学生、家庭、高校、社会等多维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1、“慢就业”人群的特点

  首先, “慢就业”人群中包含了部分“毕剩客”, 即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 他们并不是不想去工作, 而或是因为专业冷门导致求职困难, 或是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必要的就业能力, 使得他们难以顺利找到工作。其次, “慢就业”人群中的部分毕业生虽然能够找到工作, 但是往往由于自身就业观念的狭隘或偏激, 如过分强调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劳动强度等, 不考虑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 使得他们频繁跳槽, 陷入不断“辞职再就业”的循环中, 从而逐渐陷入“待业”的境地。最后, 还有一部分“慢就业”学生迟迟不愿意面对“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现实, 以继续充电等为借口继续“校漂”, 以此来逃回家庭, 回避社会竞争及自我成熟。

  2、“慢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在这个被快餐、快递、快时尚、快消品等“快”一词所包围的时代下, 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也正经历着快速增长, 截止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人。面对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 “就业难”已成为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 在这样的“快”背景之下, 出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慢就业”群体, 值得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探究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的成因, 对于帮助大学生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1 社会因素

  2.1.1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人, 比上一年增加了16万人,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再加上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归国等,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使得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此外, 受“官本位”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 如毕业生往往将就业焦点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热门岗位, 而不愿前往用工需求明显上升的二三线城市及民营中小型企业。此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相关职业人才紧缺, 但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无法适应当前的企业岗位需求, 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求职供需矛盾。这些均使得结构性就业矛盾愈发突出, 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降低自身就业期望值, 就只能通过“慢就业”等延迟就业。

  2.1.2 缺乏对新兴就业岗位的认同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促使了一大批依托“互联网+”的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 如网络写手、淘宝美编、微商等;同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 部分新兴行业有逐渐取代或融合一些传统实体行业的趋势, 从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依托于“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职业灵活性较强, 工作弹性大, 有些甚至可以不用去单位上班, 在家里即可完成工作, 因而深受“90后”毕业生的喜爱。然而, 社会普遍的就业观念并没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更新。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毕业生即使想去尝试做微商等, 也会迫于社会压力而不敢轻易从事, 从而使得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不断加剧。

  2.2 家庭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一项针对上海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 多数家庭对于毕业生的“慢就业”予以支持。相比于“70后”、“80后”, “90后”总体有着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 被称为“丰裕一代”。丰裕的物质基础让注重个性发展的“90后”毕业生获得了“啃老”的资本, 可以有效地缓冲求学到就业的压力, 也让他们对精神家园有了更高的追求, 更为愿意慢下来寻找适合人生发展的方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慢就业”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毕业生群体中, 这也是大学生“慢就业”的主要物质基础。此外, 部分家长的就业观念仍比较传统, 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变化, 宁可自己供养, 也要让子女获得一份所谓的“体面”工作, 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就业观。

  2.3 学校因素

  高校扩招及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让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经过多次受挫后, 部分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了明显的差别, 更会觉得找到工作遥遥无期, 从心理上放纵自我, 逐渐造成了“慢就业”心态。此外, 高校的职业指导跟不上当前的形势变化, 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以及提供必要的就业创业指导, 无法让每一名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清晰、明确的规划。

  2.4 内部因素

  2.4.1“90后”学生追求个性化

  作为“丰裕一代”的“90后”, 生活在发展机会增多、空间增大、流动渠道通畅及包容的社会环境中, 注重个性的发展,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更多的想法与追求。因此, 在有家庭支持的基础上, 他们希望能依据个人选择来决定职业、婚姻等重要人生阶段。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有些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大学生, 选择自己创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并积极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的行业相结合开展创业活动, 从而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

  2.4.2“90后”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认知偏差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 “90后”学生对就业认知普遍存在偏差。如一些毕业生对自我的评价过高, 盲目追求“一线城市、热门行业、金领薪资”等, 使其在求职中处处碰壁, 大大影响其自我认知水平。在面对求职挫折时, 部分毕业生又往往归因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等客观因素, 而不是个人期望过高或学习不努力等主观因素, 容易产生无助感;有些学生在心理上扩大个人求职不顺利的影响力, 认为将直接影响前途, 高估了负性后果。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复杂, 就业认知的偏差就更为明显, 大大影响了毕业生就业主动性的发挥, 使其往“慢就业”一族过渡。[2]

  3、“互联网+”时代下“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作为当前正常就业形态的一种补充, “慢就业”现象应被视作为大学生就业盲目现象的矫正, 是大学生理性选择、科学规划的开始, 其出现实属正常。然而, 如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慢就业”, 把握就业节奏, 走出“慢就业”来寻找更好的人生出路就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3]

  3.1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努力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就业的主体, 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让自身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就业的机会。具体来说,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尽可能掌握各种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避免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导致找不到工作, 进而“慢就业”。同时, 大学生应与时俱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 大学生在择业时应摒弃传统的“官本位”等就业思想, 优先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并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 大学生要打破“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 树立起自主就业观, 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避免因理想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差距太大而就业不稳定。此外, 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努力提升自学能力。在知识水平不断更新的当代社会, , 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 始终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在求职及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自我充电, 掌握求职与升职的主动权。

  3.2 家长应改变就业观念, 帮助子女顺利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然而很多家长对子女依然抱着“成为社会精英”的较高期望值, 这种期望值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使得大学生只愿意去一线城市、热门岗位就业。一旦找不到符合家长或学生期望值的工作, 大学生在家庭的支持下, 极易选择待业, 继续寻找合适机会而不愿迁就。因此, 家长首先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择业观, 鼓励子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而非一味疼惜或者强迫子女一步到位, 找到“铁饭碗”才罢休。当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 家长应主动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 帮助他们处理好择业中的具体问题, 缓解其就业压力, 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期。值得注意的是, 家长并不是不能支持子女“慢就业”, 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子女本身或者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 已经明确了通过创业或游学等“慢就业”方式增进对今后职业发展规划的了解, 找到了人生努力方向, 那么家长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是帮助子女顺利就业的重要方式。

  3.3 高校应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特别是“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因此, 结合当前社会职业发展趋势, 各高校应审时度势, 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 以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 高校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注重职业发展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 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合理做好生涯规划, 熟悉就业政策, 掌握求职技巧, 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此外,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举办“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政策宣讲、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等,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培养和锻炼创业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3.4 国家应进一步减缓就业结构性矛盾,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首先,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改进和提升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含量, 这是减缓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点。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 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 除传统招聘渠道外, QQ、微信等各类微媒体也成为求职和招聘信息的“集散地”, 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此类信息发布渠道,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国家应积极制定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完善法规建设, 以保证大学生能获得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此, 国家应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 鼓励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自主创业成为一种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月.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S2) :200-202.
  [2]周平, 沈建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32-34.
  [3]武蕾.“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其解决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 2016, 35 (12) :127-128.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研讨》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4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