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创业好项目!轻松致富的好项目,白手起家创业好选择!
当前位置:创业小项目 > 范文大全 > 云南民族刺绣包

云南民族刺绣包

来源:创业小项目 | 时间:2018-06-21 | 移动端:云南民族刺绣包

篇一:云南瑰宝 大放异彩

2016年6月12日,社会各界期待已久的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二十四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昆明开幕。

当晚,昆明以一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视听盛宴―《高原音画》云南少数民族精品歌舞乐(以下简称《高原音画》)开门迎客。演出共分为穹宇之声、红土恩泽、人世乐象三个章节,以云南少数民族器乐演奏、原声演唱、多声部合唱与少数民族乐舞合成,表达云南各少数民族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场景。

一个小时的演出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高原音画》的成功演出,充分展示了云南的民族特色、民族形象、民族团结和睦的文化氛围,展示了一个多民族融合文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本质和特色,也进一步展示了昆明“亲诚惠容、合作共赢”的城市形象,更为展示云南民族文化打了个漂亮的先锋战。

民族元素 增添价值

民族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是独属于云南的时尚,在南博会的舞台上,这种时尚便显得格外夺目。

志愿者服装成“最炫民族”风。刚进入南博会现场,志愿者身上由红、黄、绿、蓝、白五种颜色组合而成的服装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了解,此次南博会志愿者服装的肢体图案由抽象旋转的彩色线条和流动的祥云组成一支靓丽的孔雀。孔雀在云南是善良、美丽、聪明、自由、和平的代名词,同时彩色线条与祥云的组合也寓意着一个平安吉祥、和谐发展的云南。可见,南博会执委会在志愿者服装上下足了功夫。

记者了解到,本届南博会志愿者服装采取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与重点对接联系相结合的方式,甄选出了120多个志愿者服装设计方案。并成立了志愿者服装设计方案评审小组,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匿名评审、初评、中评,评选出3套方案,上报后由南博会执委会确定最终方案。

最终被选定的志愿者服装成为南博会志愿者们最显著的身份标识。服装以荧光绿为主色调,外套、短袖t恤的颜色自上而下逐步由绿向白色渐变,再搭配上七彩图案,寓意七彩云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云南青年志愿者“小白云”的生机活力。帽子为白色,用七彩图标作点缀,如同七彩云霞点缀在蓝天白云之间。裤子以浅灰色为主色调,裤缝点缀七彩条纹,整体色调上与上装的绿色设计互相搭配呼应,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时尚的元素。

昆明老街展示深厚的老昆明文化底蕴。记者获悉,昆明老街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4a旅游景区,如申报成功,昆明又将多一处具有本地传统风情的4a级旅游景区。本届南博会上,昆明老街作为云南省重点项目,在旅游产业馆隆重亮相,是展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 昆明老街是昆明主城区惟一留存完整、具备民清时期格局肌理的传统街区,文物建筑众多,老字号云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昆明情感价值,是昆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街区内包含了名人故事、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花鸟鱼虫、新春庙会等传统市井商业业态,汇聚了多元建筑文化、抗战文化、历史名人文化、历史制度文化、传统市井商业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中独具特色。街区拥有胜利堂、福林堂、聂耳故居、马家大院、同庆丰旧址等三十多处挂牌文物及保护建筑,是展示老昆明文化的绝佳窗口。

民族工艺品备受青睐。记者在大姚纳苏民族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展位前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彝族刺绣服装、布鞋、手包和饰品等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该展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赢得市场,公司在传承和保留传统彝族刺绣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力求

使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打开了国际市场销路。2013年底,公司的刺绣创意设计获得国际顶尖奢侈品设计师的青睐,并联合推出了彝族纯手工刺绣定制手包系列,为彝族传统手工刺绣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开辟了道路。

走在南博会旅游产业馆里,记者看到像彝族刺绣这样既有民族设计元素,又拓展国际市场的云南旅游商品不胜枚举。比如历史悠久的下关沱茶,制作讲求精细,其中“揉茶”的步骤更是无法用机器替代的,具有百年历史,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博会不仅为沱茶走向世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白族文化。 民族医药 首登南博

据了解,此次南博会首次设立健康休闲馆,中医药、民族医药首次以独立设馆的方式进行展示,进馆就能看到傣医、彝医以及云南民族民间医药的展台,云南民族医药由幕后转为台前。

傣医2000多年历史自成体系的传统疗法。傣医是我国的“四大民族医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理论到实操都自成体系,是一套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传统疗法,不仅在傣族地区有广泛地运用,还传播到了一些东南亚地区。

记者走进傣医医院展台,发现展台上陈列着很多医药书籍,包括远古时期用于记录医药知识的贝叶经。展馆重点向公众展示了傣医“四塔五蕴”理论、傣医十大传统疗法、傣医典籍。此外,展馆内还展出了10余种傣药,比如灯台叶止咳合剂、喉舒宝含片、外用追风镇痛酒等。

彝医对付疑难杂症、慢性病、骨伤有独到优势。彝族医药是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结合彝族文化、彝族信仰、居住地自然条件及生产生活等形成的一门民族医药学,彝族传统医药知识体系以“一元二气五行六路毒邪”为主线和核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广泛推广应用,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医药之一。在南博会健康休闲馆,云南省彝医医院的展台重点展示了彝医诊疗技术、彝医药书籍和相关物品。

展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彝医药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在骨伤科和止痛方面有独到的用药经验。“彝医水膏药疗法”“彝族药认知方法”已分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一举拿下云南中药材(民族药药材)交易中心项目,投资金额高达6000万元。2016年6月16日,曲靖市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与云南优盛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商议达成民族药药材交易中心,投资金额高达6000万元,项目完成后将产生年销售收入10亿元。 该项目以云南道地药材和民族药材交易平台建设为重点,传承发展云南道地药材、民族药材种植加工交易文化。双方将在昆明菊花园药材市场、曲靖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科创园,建设云南中药材(民族药材)电子交易平台、民族民间医药交流平台、云南道地民族药基础信息平台、民族民间医药交流等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以现代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构筑集种植、生产、加工、研发、质检交易和服务于一体的云南道地药材民族药材发展新格局。

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传统医药已成为云南省对外交流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参与南博会对中医药进行展示,是拓展云南省中医药服务领域、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重要举措。

多姿文化 绽放云岭

云南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民族聚宝盆”,共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瑶族、水族、苗族等26个少数民族,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具有古老的民族文化。

艺术周之“七彩云南”尽显民族风情。6月11日至16日,“2016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在昆明举行,活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第四届南博会

的重要组成项目,也是南博会惟一一项文化艺术类活动。

本届艺术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活动期间,每天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两场“七彩云南”民族歌舞和民族服饰展演,向参会的各国来宾及观展民众展示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积极对外传播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学艺术的力量推动云南对外开放。

“七彩云南”由歌舞展演和民族服饰展演两个部分组成。云南民族歌舞展演遴选了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和舞蹈精品节目,向公众展示了云南独特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其中,歌舞《多彩的云南》、哈尼族舞蹈《木屐舞》、佤族舞蹈《木鼓舞》、独唱《云南美》等歌舞节目,舞姿动情,音乐美妙,歌声动听,异彩纷呈,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体现了云南人民的热情与真诚,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据悉,为了提高展演的效果,此次民族服饰展演首次把大屏幕搬上舞台,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音乐、现场表演等多种手段,丰富了表演内容,提升了表演效果,不少在场观众都大呼惊艳,直言“美瞎了”。

本次南博会,云南民族文化成为吸睛之笔,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与价值。不少展商与市民纷纷表示,来参加南博会,不仅是参加一次商品的交流盛会,更是享受一次中国文化的盛宴,他们不仅要把中国的商品带回去,更要把云南各族人民的热情带回去。虽然本届南博会已圆满结束,但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却是生生不息的。

篇二: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2010级地科院 综合实习专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分析

学院:地科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

年(班)级:2010级02班

姓名:冯颖

学号:222010318011077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语言文化交流的途径之

一。在传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特征及时空变异。认为民族服饰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字:云南 少数民族 地域特征 民族服饰景观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25个 ,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 、傣族 、苗族 、傈僳族、回族、拉祜族 、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 、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

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就具体地域来说,情况又千差万别:山顶积雪严寒,山腰冷凉,山麓温和,坝子倔暖,江河谷底炎热。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 、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一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一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

白族服装只是

适合大理坝区

的气候,住在

海拔较高的洱

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一年四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一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

的。

(2)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

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

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

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

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

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 傣族:上衣下裙装

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

实用是民族服饰的基本功能,但地理环境影响着云南民族服饰的实用性。例如滇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藏族、怒族、僳僳族、纳西族等为适应寒冷的环境,在服饰的形式和用料上均有特别的考虑,对付寒冷和应付异常天气、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的民族服饰具有与寒冷地区民族服饰不同的实用功能。例如居住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的傣族、哈尼族、佤族、拉枯族、布朗族等,他们或逐水而居、或深居山林,大多以从事水田稻作为生,为适应高温、多雨、雾大、潮湿、水流纵横等环境因素,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韵主要功能。因此其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而适应环境,同时追求实用和美观,则在傣族服饰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实用性:

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

篇三:民族刺绣缘

让刺绣走出大山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委会的李金梅老师以及她与哈尼族刺绣文化的故事。

一、2000年深受刺激 开始研究本民族服饰

2000年1月3日,还是县计生委主任的李金梅家来了一位外国人,这个20多岁的外国女孩随父母前来学习哈尼族文化。正是这个女孩的提问让当时43岁的李金梅既感到尴尬,又深受刺激。她问李金梅,哈尼族的服饰为什么多是黑色的?那些刺绣又是怎么来的?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李金梅回答道,黑色是哈尼族喜好的传统颜色。而对于刺绣的来源,李金梅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我真是三天三夜都没睡好啊!”让李金梅难以接受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哈尼族人,对于本族的认识却如此肤浅。3天之后,也就是2000年1月6日,李金梅开始研究哈尼族民族服饰和刺绣。

当时,李金梅一到周末就来到村寨里收集哈尼族的老式服装,并向哈尼族老人打听民族服饰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李金梅才算对自己民族的服饰开始有所了解。据她所知,哈尼族原本喜穿素雅的白衣,但是在部落迁移过程中,因白色的服饰过于醒目而遭到其他部族人群或野生动物的袭击,因此将服装的颜色改为黑色,这样不但能够混杂于灌丛之中,还十分有利于夜间的迁徙活动。

二、2008年为展示服装 贷款修起传统民居

李金梅买衣服、搜集故事的消息逐渐传开,哈尼村寨里的人们发现原来老式服装可以卖钱,就抬高了售价,原本150元可以收到的衣服可能卖到200元甚至300元。无法承担支出的李金梅只好向银行贷款7万元,以继续她的文化搜集。2000年至2008年,李金梅收集了具有哈尼族特点的民族服饰和刺绣共500多件。 2008年,李金梅的收集规模已十分庞大,她已经无法安排这些民族服饰的“住所”。于是她又向银行贷款15万元,修起了传统的哈尼族民居,一层楼用于服装展示,二楼用于自家居住。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笑她是‘女疯子’,说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欠钱还欠上瘾了。”李金梅顾不上别人的议论,因为外国女孩的那一通刺激让她难以忘记。

李金梅的家人开始也不支持她做这些看着“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李金梅提前退休后,同样提前退休的老伴就主动承担起她的助理角色,李金梅收集材料,老伴负责将其整理成文字。

此外,在对传统服饰刺绣多年的搜集学习中,李金梅渐渐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她除了能够施展刺绣技艺外,对于哈尼族服饰中最关键的图案与花色的搭配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三、2013年卖房回到古聚居地 仍为展示服饰

2013年,李金梅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的房子卖了,回到哈尼族的古聚居地南糯村盖房子,在那儿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民族服饰。“这里才算是哈尼族的根,才能够让哈尼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她说。

也是在这一年的6月8日,哈尼族服饰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成立仪式也同日举行,李金梅成为所长。由于李金梅是享受退休金的国家干部,按规定不能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助待遇,但她对这些得失却看得很淡。她说,只要哈尼族的民族服饰技艺和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就行。

其实,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挂牌前,李金梅从2008年开始就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相关部门扶持下开办哈尼族服饰制作培训班,由政府部门解决培训班学员的吃饭、住宿问题。这样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培训班成为哈尼族服装服饰传承的重要渠道。目前,李金梅的“徒弟”已经超过2000人,其中1200人拿到了国家认可的刺绣初级合格证。

四、心声

14年的酸甜苦辣很值得现在最担心找不到接班人

目前,李金梅的贷款还有3万没有还清,但她有信心在年底前还清。“8月11日就卖了14000多元的服饰和刺绣,样样都好卖!”李金梅说,民族服装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改变,一些图形既保留了传统,设计也更加大方美观,她还开发了杯垫、抱枕、靠枕等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产品。

李金梅告诉记者,这14年来的酸甜苦辣也许最清楚的只有她自己,但是民族文化因此得以传承,农民实现增收,自己也在里面得到益处,那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已快60岁的李金梅担心的是找不到接班人,她的女儿和同一族系的一个小孙女都不愿意接下民族传承的接力棒。

五、文化点滴

哈尼族以图记事“月亮花”记录夜间迁徙

李金梅在研究本民族服饰和刺绣的过程中发现,1957年之前哈尼族基本没有文字,一些图形被绣在衣服上、包包上,其实背后都有故事,也都有哈尼族的历史。

从2000年到现在的14年里,李金梅已经找到了哈尼族32个图形背后的故事。 采访中,李金梅指着一个盘回型的刺绣图样告诉记者,这叫“月亮花”,哈尼族在夜间的迁徙多亏了月亮照明引路,哈尼人因此创作出这个图案。而一个正方形斜向四十五度的切线图形,则是由一个叫则参的哈尼人创作出来的,他本来创作了很多图形,但被命名并传至现今的只有这一个,这个图形也是则参死前创作的最后一个图形。

六、潜心刺绣传文化

现年54岁的李金梅,是勐海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妇女,曾当过小学教师、副乡长、副书记、乡妇联主席、县残联副理事长、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当选过中共西双版纳州党代会代表,现为勐海县政协十二届委员。“脱离了繁忙的公务,能够专心致志从事我所钟爱的哈尼族民间手工刺绣,把这项民间乡土刺绣文化挖掘、拯救、弘扬、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快乐!”2008年12月,内退后应聘到西双版纳哈尼文化园从事管理工作的李金梅感慨道。

自小就生活在哈尼山寨的李金梅知道,哈尼族服饰从纺织到首饰的加工制作,再到色彩搭配,均渗透着一种张扬的美,是哈尼族智慧才华和精湛手工技艺的结晶:闪闪发光的银泡、制作精美的银扣、若水透亮的银链、洁净高贵的银币与五彩缤纷的彩绒花、七色珠子相配衬,色彩纹样丰富多变,色泽亮丽和谐。银饰种类繁多,图形各异,五光十色,端庄华贵。从出生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段的衣着装饰,均以黑色为主,体现男子的英武帅气、女子的浪漫多情。哈尼妇女们用红、绿、蓝、紫、黄、青、白等颜色的丝线,用手工绣出来的刺绣品,不仅形象生动、逼真,色彩艳丽,还包涵了哈尼族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被外界称作“镶嵌在布匹上的图腾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年轻人不再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盲目追崇外来的时髦和新潮,流传于民间的优秀本土文化渐渐消隐,特别是哈尼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纯手工刺绣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

面对现实的危机,李金梅忧心忡忡,她决心发挥余热,为拯救这一独具特色魅力的传统文化尽最大的努力。

七、培训学员闯新路

去年8月13日至9月17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在勐海县举办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民间工艺———手绣工)两期培训班,355名哈尼族妇女先后参加学习,特邀李金梅、张戈授课。

夫妇俩采用张戈主编、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合作完成的《西双版纳哈尼族传统刺绣》为教材,在近1个多月的时间里,向学员讲授了哈尼族传统刺绣的历史、刺绣手法、图案设计、色泽搭配等基础知识,以及传承和弘扬刺绣文化的目的意义、哈尼族刺绣图案的起源和内涵等课程。期间,专门举办了哈尼服饰展示晚会,学员们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哈尼传统刺绣的发展思路,使培训更添乡土文化内涵。

李金梅告诉记者,2009年9月以来,她和丈夫一起配合西双版纳职业枝术学院,在全州举办了4期哈尼族民间刺绣文化培训班,共有1000余名刺绣爱好者接受系统专业的民间工艺手绣工培训指导,参加的不仅有中青年妇女、还有男青年,不但有哈尼族,还有拉祜等其他民族的学员参加。3年来,她定期或不定期地跟学员们联系,了解他们掌握手工刺绣进展情况,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学到的知识;职业技术学院批量定购刺绣品、服装服饰和民族手工艺品时,她就根据学员特长分派任务,并督促、检查、验收。从第一期培训班结业到今年7月,学员们完成各种刺绣及其他工艺品7800多件,收入342215元,她还无偿帮助学员代售服饰、绣花包、布条花等513件,为民间手工艺人创收34950元。

从普洱市澜沧县嫁到勐海县勐满镇坝老爱尼小组的拉祜族妇女罗晓二说:“我就是喜欢哈尼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嫁到这里。今年,我穿着自己亲手刺绣、缝制的哈尼族服装去北京看望姐姐时,吸引了众人围观,纷纷赞叹刺绣工艺的精美和别致。回来后,我给姐姐做了一套寄去,现在已经有几个人向我订做并要我邮寄到北京。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学会了花样设计、色泽搭配、银饰点缀、刺绣精细等技艺。今后,我要搜集民间流传较广又深受群众喜爱的花色、图案,虚心向老师请教,学着制作披肩、桌布、被套、背包和小手工艺品,让哈尼族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刺绣艺术走出大山!”

姓名:李美兰 性别:女籍贯:云南 年级:2012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1) 联系电话:18387761157


云南民族刺绣包》由:创业小项目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duwu/158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