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材料?写好材料?蚂蚁范文网提供各类范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蚂蚁范文网 > 其他范文 > 常用公文 >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

来源:蚂蚁范文网 | 时间:2022-03-04 11:04:55 | 移动端: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
  本以为只是一部廉政教育宣传片,但没想到尺度超出我的想象,片中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深刻。简单谈谈我对这部剧的一些感受和看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一】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透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透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理解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务必靠自觉、靠严格自律,持续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能够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前人教诲语重心长,实实在在地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兢兢”,是谨慎留意的样貌;“业业”,是诚惶诚恐的样貌。兢兢业业,就是一种极端负责、生怕有什么闪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高度自觉的“自警”精神,是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的修养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质,“自警”精神是抵御诱惑的武器,“自警”精神是持续廉洁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精神是平衡权利与职责的天秤。天下事无不成于节俭而败于奢糜。我们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刻自警,增强自律,进一步开展好工作。

  观看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深受教育,也有几多感慨。是阿,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

  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盼,国家的期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就应怀着敬畏和感恩心理,围绕“权、利、廉、责、德”五个方面,时刻自我警醒,时刻自我约束,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领导干部。

  作为国家干部,如果不洁身自律的话,那么最终会得一应有原下场。曾多次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自己的口袋的袁学林所说“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时此刻,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要让利欲熏昏了头脑。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二】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纸醉金迷的生活,灯红酒绿的沉醉,温香软玉的怀抱,富丽堂皇的别墅……这一切的一切,任何人都会为之疯狂,为之着迷。毕竟,欲,人之所本也。然而,撕下华丽炫美的表皮,里面究竟有没有腐败的气息呢?

  像赵德汉此类的官员,正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没有弄清,在面对巨大纸币的诱惑时,毫无“舍生而取义者也”之感,他得到了不应属于自己的巨额,损害了人民的钱财,当他买了别墅面对巨额发呆时,外面又有多少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呢!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是作为一名官员,但凭有一点良心,也不能这么做啊!赵德汉这阵腐败风气,着实吹醒了一部分人。

  这些官员,表面上风光无限,认真负责,实际道貌岸然,内心糟粕,可真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在那一张张虚伪的笑脸下,他们上下其手,串通勾结,欺骗政党,损害人民,简直不配为官!为了利益,他们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的得意门生,感情深厚的学弟,都痛下杀手,他们这是怎么了啊!当然是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也许当初他们也有过一股子干劲儿,也有过一腔热枕,不过被利益与右诱惑冲的四分五散,剩余的那些,也仅仅是对于本职工作的完成了。真是今人可恨又可气。

  孔子曰:富与义,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毕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于布衣尚如此,况于官员乎?而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国爱党,把国家的事作为己任,以己之行,成德之浩然!

  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高一:杨英杰

  ——题记

  担任处长职位的赵德汉,当反腐集团查询时,正位于破财小房里吃这再普通不过的炸酱面,一脸老实朴素的模样很难使人相信他竟然贪赃了数亿赃款。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可是竟然私下行贿受贿,徇私枉法。当他面对巨大金额痛哭流涕时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这样又有什么用呢?该犯的罪不该犯的罪,都已然犯了,此刻的清醒又有何用?作为祖国的官员,人民的儿子,就要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任何的贪念,邪欲,都不应存在。当他心里的正义被邪念打倒时,当贪贿的快感刺激了他自己的神经时,党与人民的利益可不会被抛之脑后,沉入深海?

  而高育良,祁同仁,陈清泉,则又是另一种腐败风气了。他们或身职要位,为权高位重,或德高望重,然其内的本质,也令人深恶痛绝。他们玩忽职守,徇私枉法,以自己的权力撕破了道德与正义,打开了贪污潘多拉的盒子。他们把老百姓们的信任,中央国家的良心,放在玻璃渣里,碎成了一摊又一摊的鲜血,血淋淋的,不忍直视。也许会有人把责任归于小高姐妹俩,但是,若一个人的意志力足够强大,又怎会陷入艰难的环境呢?

  反观侯亮平,凛然一身正气,豪气直冲云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带着中央的尚方宝剑,以正义的使命,斩开了腐败的荆刺,哪怕深陷漩涡,性命危在旦夕,也从未退缩放弃;陈老更是令人敬佩,为党与国家奋斗了一生。他80岁高龄,仍与腐败分子作斗争,那高举火把的一夜,照亮了百姓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内心!最终,他倒下了,倒在了昏迷不醒的儿子身旁,也倒在了社会主义之下。这奋斗的一生使我们心酸,更使我们感动;再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易学习,吕州的成就这是易学习的努力。想这样的人,一定还有不少,正是他们用一盏盏光明之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走向了富强。

  让我们做一名正直爱国的人,让浩然之气撒遍神州大地!

  ——后记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三】

  仿佛是呼应,又仿佛是接力。戏很足的x地铁“电缆门”,在问责处理期间,迎来了一部正戏的开播——检察反贪大戏《人民的名义》。

  这部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立项出品,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剧,甫一出手,就以3.9%的收视率斩获全国网收视第一。

  俗话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反腐,这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占了各大媒体的收视榜。以人民名义进行的依法反腐,如约收获人民的认可与关注。

  这部剧,尺度超出预期。

  在反腐剧领域,我们之前很少见到,反面角色的“尺度”能突破市级。而在格局和人设上,《人民的名义》有了重要突破,其中反面角色的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

  这也正应了小伙伴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在反腐面前,没有潜规则、没有丹书铁券、没有铁帽子王。

  不仅尺度大,而且这部“颜值”很高的反腐大戏,有非常明显的现实观照。

  小伙伴们都知道,十八大以来,省部级以上的落马高官有五六十人之多。在这个基础上,《人民的名义》对反面人物,才能有如此“大尺度”的展现。此外,据媒体披露,一开篇,那个贪污金额高达2.3亿元的处长,角色的原型正是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小官巨贪”的一个典型。而剧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反贪局长侯亮平为清点某贪官家里的现金,用坏了12个验钞机,这个细节也并非完全虚构,它就来自真实的新闻报道。

  艺术源于现实。x地铁追责帷幕渐开,《人民的名义》剧情柳暗花明,昔日津门“武爷”过堂受审,台上台下,依法反腐的进行曲持续推进,鼓点渐密。

  识破“两面人”,去伪存真的“照妖镜”是什么? 不知小伙伴发现没有,这三件事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都是“反腐”题材外,还都暗合了三个字——戏很足。

  前者的跪地、鞠躬等戏码,自不待言;中间者,则塑造了一幕幕颇具张力的“两面人”形象:比如《人民的名义》一开场,就演了一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吃炸酱面……

  后者,“落马”后被查抄12皮卡物品这一细节,本就令人咋舌。在29日的一审庭审后,更有媒体盘点,武长顺“创造”了十八大后几个最高纪录:罪名数量6个,创纪录;涉案金额超5亿元,更创纪录。

  是的,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在问题暴露之前,这些官员们可能是一种样子,“落马”之后,另一种隐秘的样貌才浮出水面。

  对号入座,“两面人”在现实中更不乏其人。x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曾说了不少诸如“腐败没有后悔药”之类的话,暗地里却打招呼干扰纪委办案;x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言辞“恳切”,请别人监督自己,私下却疯狂敛财、多次出入豪华会所;xx市委原书记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背地里却全家上阵、大肆贪腐。

  要识破日益隐秘的腐败,揪出官场中的“两面人”,必须要有一面去伪存真的“照妖镜”。这个“照妖镜”,就是法治。   身在官场,不管你是“一面人”、“两面人”还是“多面人”,毫无疑问,规矩与红线确实存在,但这是由法律而非权力,或是行政级别划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法律为权力划定的。

  权乃公器,法为国纲。法治的要义,就是一切治理难题都要依靠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在立法日益公开、透明、民主的今天,法律除了人民意志与公共利益的凝结,再无其他身份。

  法律,就是权力的界河。你恪守法律、秉公办事,道路才会远走越宽;你若背弃初心、“两面三刀”,在大众面前演得再好,等待你的是同样的结局——由法律编织的大网,平等地敞向每一个贪官,不管他官位有多高、戏有多足。

  自当引法律之剑共击之。

  演技褪去,才知谁在裸泳。托底的岸,永远用法治的砂石筑成。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四】

  《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我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我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样“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并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并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比较,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一样的人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启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当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当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本事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

  要想到达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此刻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仅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仅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员干部不仅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并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我摆进去,真正写出自我的思考,写出自我的心得。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一样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能够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五】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聚焦中国的反腐败斗争问题,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其中许多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了现实中的腐败案例,而以检察官侯亮平为代表的正义之师,毫不妥协地与腐败分子作斗争,彰显了正义力量。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力量的源泉,党员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那么以人民的名义办事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做“正事”,然而少数腐败分子打着人民的幌子却在做“歪事”,最终让群众失望,也导致了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正因如此,我国的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以人民的名义行正义,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民本为怀不懈怠、坚守廉洁底线不放松。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剧中的革命老同志陈岩石说:“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抓住“永不背叛灵魂”这条主线,不叛离当初入党的铮铮誓言,不愧对国家的培养和信任,不辜负人民的热切期望,才能将腐败拒之门外。

  坚持民本为怀不懈怠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记宗旨意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电视剧揪出来的第一个贪官赵处长说:“权利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讲这句话的时候义正言辞冠冕弹簧,后来在其私人别墅里查获到“人民币墙”和“人民币床单”的时候,才面色戚戚手脚发软。民本为怀不是做在表面上,而是得深入肌理刻骨铭心,这种假唱“民本为怀”实则暗行“钱本为怀”腐败分子,最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坚守廉洁底线不放松就是要做到廉洁自律严于律己,王岐山同志指出廉洁自律是每名干部必须坚守的底线。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环境下,干部只有修身洁行,保持廉耻之心,坚守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过,才能经受糖衣炮弹而立于不败之地。受贿了2亿的赵处长说他没想过贪污,可是欲望的口子一旦打开就收不住了。真收不住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检察官侯亮平身上,他却谨记身份恪守底线,坚决地拒绝了来自发小送来的“小礼物”,一分一秒也没有犹豫过,这才是共产党人的气节。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反腐是我党溯本清源,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节点。公生明,廉生威,只有让民众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对于腐败是言必行行必果,人民群众的正义才能得到切实的伸张,政府的公信力才会提升,幸福感才会与日俱增。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六】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透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资料,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理解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能够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我不干好事也就罢了,我还干这么多的坏事,就自己感觉到自己简直是不可饶恕”“钱财有什么用,钱财没有使我心安理得,反而让我罪孽深重”,这是落马官员朱明国、魏鹏远的忏悔。但到要承担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一切已为时晚矣。女县委书记袁菱落马后,常常回忆昔日在大学工作时的生活。她始终记得,夏天的时候,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买了个空调装在9平方米的书房,全家挤在空调前吃饭,其乐融融。可如今,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滥用权力带不来幸福,不义之财给不了心安,很多人看不透这朴素的道理,最终只落得“树倒猢狲散”。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齐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朱明国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好处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久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构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久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好处。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七】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在这场关系着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硬仗中,中央立下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大仗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便提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根本之策。此后,中央“打虎”的力度愈来愈深,“下无死角、上无禁区”,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而如何在文艺作品中,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正面观照党和国家的现实政治生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便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人民的名义》就为这一领域的文学写作填补空白。

  阅读作品之前,我事先上网查找了作者构思该文的初衷,在2014年,作者周梅森被卷入x一家地方银行的股权纠纷官司中,他表示自己数年前成为该银行隐名股东,不料被代持公司违规抵押,该公司资金链断裂后,代持的这部分股权也被银行查封。手持股权证的周梅森由此陷入一场股权纠纷官司当中,涉及金额高达4000万元。这场官司也激发周梅森的创作灵感,终于将写写停停6年之久的小说《人民的名义》成稿。

  《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这个角色的原型是国家能源局煤炭思源副司长魏鹏远,其他人物都没有原型。这名“亿元司长”在2014年被逮捕时,检察机关在其家中搜查出现金两亿余元,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周梅森将魏鹏远被带走时,执法人员从x一家银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当场“累”得烧坏4台的情节,真实地反应在了作品中。作品中赵德汉和候亮平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人物,首先谈谈赵德汉这个人物形象,农村出身,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庭条件极为艰苦,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登上了国家重职部门的领导地位,但是因为人生经历的坎坷,对金钱有一种特别的爱恋与不舍,在腐败的涡流中,未能激流勇进,跟随腐败卷进其中。但是令人最为思虑的是,赵德汉利用职权贪污腐败了如此多的赃款,但是自己却一分都没有使用,放着一整间房子的人民币,但是自己不敢去动用,从中我们能看出这是道德的悔意还是人性的胆怯,我想应该是人性的悲悯,来自黑暗面的金钱是有魔鬼伴随的,就类似于和恶魔做交易一样,你若使用了贪污赃款,恶魔必向你索取一些东西,你的前途甚至于你的生命。因此,无论是身处政治集体中,还是普通事业团体,清正廉洁,自食其力,正大光明的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积攒起来的财富才是有天使伴随的。你每使用一分,你的人格和修养都能得到质的提升。

  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局长候亮平的不畏强权,一马当先的优秀品质令我深深感动,文中讲述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在这种政治导向的风口浪尖上,朋友家人劝说他不要参与这场争斗,害怕他也成为被迫害的对象,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为了正义与友谊,毅然参与反贪行动。正如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所言:《人民的名义》一书不仅写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多面性,更将其提高到了依靠文化、法律、制度进行反腐的高度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维护党和国家x久安的战略全局中,改革与法治,被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轮子,依法治国更被赋予了更为鲜活的时代意义。本书在结合当下的国家实际和社会热点时多有创新和突破,既深刻呼应了中央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民手法、法治队伍建设等提出的全面部署,也正面回应了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的诉求。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八】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x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x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x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十分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x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以前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能够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此刻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十分好,小说家务必应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务必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述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必须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十分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十分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忙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之后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不见,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述,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期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明白,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应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观看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8篇》由:蚂蚁范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duwu/fanwen/2633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