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工作总结范文 > 县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县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5-09 06:58 | 移动端:县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篇一: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2008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2003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3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2003年以来,我州7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2003——2007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临夏县13个、广河县7个、和政县8个、积石山县6个、东乡县7个、永靖县10个、康乐县3个。批准总投资2320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8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临夏县建成9个,占计划的69%;和政县建成6个,

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50%;广河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42.8%;永靖县建成5个,占计划的50%;康乐县建成1个,占计划的33%;东乡县建成2个,占计划的28.6%。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26%;11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20.3%,其中2007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178万元,占计划的78.8%,其中:临夏县到位1566万元,占计划的100%;康乐县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4.2%;广河县到位1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6%;永靖县到位2375万元,占计划的88.7%;东乡县到位1408万元,占计划的86.4%;和政县到位1158万元,占计划的66.7%。州财政局已将2003——2007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55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①群众参与自建模式:如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永靖县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②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如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永靖县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

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③县上统一建设模式:如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等在建设2003——2005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 从2003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3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

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03——2007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截止2008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3.7%、47.7%、46.6%。康乐县2004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05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2006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007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2003——2007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占计划的22.8%,整合资金755.7万元,占计划的26.24%,两项资金缺口达3543.3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

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03——2007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户均达1.2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占计划的24.2%。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情况。

4、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如康乐县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

篇二:易地搬迁

___县___年第___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调查表

乡(镇)行政村 自然村 户籍编码年月日

备注:1、本表一式两份,县扶贫办、农户各保管一份。

2、搬迁愿意为: A、县城, B、重点镇, C、中心村, D、主村,E、投亲,F、其它。

篇三:7易地搬迁06工作总结

山丹县2006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

陈户乡黄草坝滩安置区简介

山丹县2006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根据省、市、县发改委文件精神,批复我乡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建设项目黄草坝滩安置区,计划投资46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及国家补助资金261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37.7万元,县配套资金36万元,群众自筹128.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64.58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搬迁专项资金261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15.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7.88万元。

项目共搬迁农户102户522人,恢复摞荒地1460亩;修建住宅102户,12750平方米;修复机井3眼,架设农电线路3.35公里,新建“U”型渠6公里;新建人饮工程1处;铺筑乡村道路4公里;新建卫生所1处,建筑面积50平方米;改扩建小学1所,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项目选用的安置区农户发展模式为:基本口粮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项目恢复耕地人均2.8亩,作为搬迁群众基本口粮地,并配套相关水利设施,安置区现有机井8眼,可基本满足灌溉需求。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致富效益明显的特色种植业,主要以制种和啤酒大麦为主。通过奥尔丹牧业公司和新越牛产业合作社,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兴建高标准暖棚牛舍,提高养殖业收入。加大技能培训,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政府补助等办法,引导支持安置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劳务经济成为搬迁群众的铁杆庄稼。通过上述四种主要的致富途径,安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了3680元,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贫困面貌。

几年来,安置区平整改良土地近4276亩,通过科技培训,不断引导移民群众摒弃过去靠天种地的习惯,种养业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大力发展啤酒大麦、花卉蔬菜制种等特色种植业等精细农业,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可达135万元。2006年安置区移民总收入达到376万元,人均收入达3680元,比搬迁前提高了20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了移民生活质量。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安置区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照明难、孩子上学难、致富难等问题。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的转变,改变了“二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产生活方式,由过去的得过且过的懒散脱变成现在的勤俭节约,努力创收奔小康的风尚,人人斗在找致富路子,家家在寻找生财之道,搬迁将会是一派团结、竞争、奋发向上的气象。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预期效果。为户迁、山绿、水清、人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移民项目的按规划要求如期完工,我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调协和有关政策的指导,落实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全面监督检查项目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乡上积极组织人力,采取现场座谈与发放材料相结合的办法,深入迁出地,针对移民关心的建房补助标准、耕地划分办法等热点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从思想上彻底消除了移民搬迁的后顾之忧,确保了移民入迁率。三是严格规范程序,增强项目透明度。为确保项目运行程

序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项目工程严格执行招标制。项目所涉及到的打井、建材、整地等单项工程,项目领导小组按照项目招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公开向社会招标,实行合同管理,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项目资金严格执行资金报账制。按照“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切实把项目资金用到安置群众的身上。实施项目公开制。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工程承建单位等重大事项及时在政务公开栏中对外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四是加强移民的后续管理。为使安置区迁入群众适应该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方面采取结对帮扶、集中培训的方式,发动当地群众结对帮扶移民发展生产,学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邀请县上农、林、牧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培训,让搬迁移民每户掌握1-2门新型实用技术。依托当地水土条件的优势,积极引导搬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在陈户乡已成规模、致富效益明显的草畜产业、花卉蔬菜制种、啤酒大麦等产业,大力发展种植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二是加大技能培训,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政府补助等办法,引导支持安置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劳务经济成为搬迁群众的铁杆庄稼。


县易地搬迁工作总结》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348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