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教师笔记 >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1-08 13:57 | 移动端: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一:《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美】艾.弗洛姆 李鸣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类型:自购书

内容笔记: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

① 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题。

② 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

③ 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

① 掌握理论

② 掌握实践

③ 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

① 纵欲:特点一 方式都是强烈的

特点二 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

特点三 需要不断重复

② 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

方式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

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平等概念的发展:

◎ 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就等于拯

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平等是指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

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

人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社会主义,把平等解释为是消除剥削和人使用人。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概念的变化:

指的是机器人(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

一”。

启蒙运动的哲学观点——灵魂不分性别。→性别两极的消失。男子和妇

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平等。

③创造性的劳动。

·结合的形式:

① 共生有机体的结合:

⑴消极形式:服从(受虐癖)

⑵积极形式:控制(施虐癖)

② 成熟的爱情: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的,与他人的合二为一。

⑴爱情的“积极意义”:运用人的蕴藏在内部的力量,不管是否达到外部的变化。

a.给的要素

什么是“给”?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人们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人们不应该把对方看做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取得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

b.所有爱共有的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结合:

① 实现人与人的结合

② 阴性和阳性的结合:p31

(二)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代表大自然。

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法律、纪律、秩序等的世界。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脱离父亲的权威。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三) 爱的对象

(1) 博爱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今天是我需要帮助,明天也许是你。有这种要求

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弱小,另一个人的强大。弱小只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2) 母爱

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愿望。

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并不是母亲对于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于成长着的孩子的爱。P47(母亲“超越自己的追求”、分离)

(3) 性爱

性爱区别与母爱和博爱,按它们的本质来说,母爱和博爱都不属于一个人。而性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爱的独占性: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P51

·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志的因素。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结论:性爱完全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两个特殊的人之间绝无仅有的联系;性爱只是一只的行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

(4) 自爱

①利己者:利己和自爱是相互矛盾的。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人会通过各种其它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p56 母亲对孩子忧虑重重的例子。)

②“忘我”: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p57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5) 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资本统治劳动力的结构→资本集中

劳动组织的特殊形式:高度集中个,分工严密,抹杀个性。

·爱情和婚姻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那个中,人们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做是爱情和信赖。→强调结伴精神与相互宽容。

·“爱情是性现象”——弗洛伊德。(p83 批判)

结论:以上两种思想,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举例如下:p87-p95

i感情上的不成熟状态ii非理性的爱情形式:偶像化的爱情、多愁善感的爱情、投射。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章 爱的实践

(一)所有艺术的必备条件

①纪律:与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②集中:最重要的步骤是学会一个人待着;专心做一切事;同别人的关系中: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保持清醒(重要的是要觉察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方

法去找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集中意味着要完全地在现时现地生活。

③耐心

④极大的兴趣

(二)特殊条件

①主要条件:克服自恋。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②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

·相信自己:是我们能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

·相信他人:⑴相信他人的核心(核心不可变)

⑵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

⑶顶峰:相信人类

篇二:《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没有很细致的去读,只是大致粗略的看一遍。关于爱,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追求爱的最终目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当看到弗洛姆这本书时,知道是说关于爱的,觉得讲爱已经很老掉牙的东西了。但是题目《爱的艺术》中“艺术”两个字吸引了我,我想知道爱怎么与艺术挂钩,就忍不住看了一眼。我以为我会看不下去,但是一目十行的就给看完了。它里面有些东西说的太深奥了,有些是我理解不了的,但是语言又通俗易懂,可能就是这样矛盾的感觉使我读完了这本书。对于爱,我觉得我还很欠缺,我很想再深探一下这本书。 去网上查了一下关于他的资料。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之前在课上有同学分享过这本书,当时他的语言很直白,提到了爱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自爱还有性爱,把我们底下的人说的面红耳赤。对于很保守的中国人来说,爱的问题一直是有些逃避的话题。不像美国人那么开放更不像印度阿拉伯那么保守,而且我始终相信中国是产生真爱最多的国家(当然不是因为人多啦)。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爱的艺术》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爱的艺术》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爱你”这三个字如此泛滥地流俗于世,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过于胆怯和懒惰,没有勇气去承担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的责任。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保持自己的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不仅要口头上承诺,最重要的还是要承担起爱的责任,可能我们做的不是那么好,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做。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虽然我还没有谈过恋爱,但是我也有过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正能量。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首先,爱要求人们给予,“给”表现给予者的生命力,体现给予者拥有爱人的能力,给予者通过“给”体验接受者同样的感情经历;其次,爱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如果爱一个人,这个人的哭和笑、生活习惯自然会刻印在你的脑海里,会不自觉去关心这个人,这就是爱正常的外部表现,就像一位母亲关心孩子,别人自然会相信她爱孩子,可是若她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的身体,无论她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一般人们会认为责任心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心意味着完全自

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个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为了避免责任心控制和奴役别人,在爱中还应有尊重,爱一个人,不是去要求他按照你的设想去成长,而是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接受他本来的面目,现如今很多父母就是因为太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窒息的管制;另外,认识是关心和尊重的重要前提,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但是不以关怀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

由此可见,经营一份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彼此无私奉献,还需要彼此了解、关心等等。总抱怨自己的爱情坎坷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真爱的人往往是爱无能,他们甚至还不知道爱也需要自己的付出,不是他们想当然的自然会有人来呵护和关怀自己的爱情憧憬。

弗洛姆也说过:“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弗洛姆先后有过数次情感经历,最后促使他对爱如此深的理解,让周围的朋友感受他爱的能力、爱的魅力。在我看来,也许年月是爱的历练。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深沉的,母爱如涓涓的溪流沁人心脾,母亲的爱是温暖的港湾。从小我的父亲就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母亲就是慈母,实际上爸爸妈妈都很和蔼,现在我理解父亲在骂我时心里也是不忍与难过的。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就会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得到温暖和食物,远离陌生的恐惧。人们歌颂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父母哺育我们长大成人、教会我们如何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个世界的一切。

母爱与父爱是有区别的。我是母亲身体里的一部分,母亲总说“你是我的”。我有时很难拒绝母亲提出的要求,因为从她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不舍与关心。我还无法体会母亲与孩子分离的痛苦,因为我没有生育过。母亲通过生育来实现超越自我的追求,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更有意义,因为孩子是她身体的一部分。而父爱就好像一片海洋,很大,躺在里面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代表着思想的世界,是教育孩子,为孩子人生指路的人。母爱好像与生俱来,是无条件给予的,是不需要努力就能得来的。与母爱相反,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努力去换取得来的,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父亲大多严厉不轻易夸奖孩子。

在博爱、性爱、自爱等这几部分我没有详细读。博爱就是大爱,不仅要爱自己爱身边的人还要爱更多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可能是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但是也需要我们的爱去关心。我认为这一层次,前提是要懂得自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懂得换位思考,才会为他人着想。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去爱人,首先要关心、尊重自己的生活,才能够去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所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是自爱的实证。性爱,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通常人们认为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那么这两个人便是相爱的,但是若生理上的结合不是以爱情为基础,那么这种结合只会造成暂时的纯生理的结合,在结合之后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得到减小。

如今社会上的“快餐爱情”泛滥,容易获得又不屑于坚持,这些人有谁懂得爱的真谛?只是一批追求暂时快乐的无知男女罢了,须知爱情是需要经营,需要意志,没有决定判断还有诺言的爱只不过是脆弱的枯枝,风一吹就掉下来。矢志不渝的爱通常要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关心之上。

的确,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没有爱,人类很难存活下来。弗洛姆说,在不同的个体间,我们是通过爱来链接,于是才有了关系,才衍生出那么多故事。《爱的艺术》一书很薄,读下来又感觉非常厚重,弗洛姆用一生来写下这《爱的艺术》,他对爱的理解也许不是我这个20岁的年龄能达到的高度,我相信人对爱的理解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变化,也许十年后的我再翻阅此书,会领悟到更深的涵义,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进修和感悟。

篇三:爱的艺术 读后感

读《爱的艺术》有感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书名,我还以为不过是以感性文字描述两性关系的一本教育性的书籍,或者是本恋爱秘笈;但细阅之下,竟让我如遇知音。

《爱的艺术》是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作。作者艾里希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二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结论。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他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这个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造了这本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至今仍然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

我们口口声声说着爱,谁又能清楚的知道爱是什么呢?爱是艺术吗?文章一开始,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就要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虚地、恭敬地、勇敢地、真诚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个目标尽管很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和借口,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这本书所有的思想都围绕着一个重点:爱的艺术。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做出了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他说,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在这一章里,从爱的对象上,弗洛姆将爱分为兄弟的爱(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之爱。对这几种类型的爱,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特别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第三章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男女关系的本质叙述得特别犀利: 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平等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机器——也就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着“一个模式”而不是“统一”。这是一个抽象体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的差别消失了。男子和妇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为对立的两级而平等。

文章的最后一章说的是爱的实践。“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中学时代,也许是有过不该属于我得太多的经历,也许是天生过于成熟,也许是看过身边太多昙花一现的爱情,也许只是惯性地在不对的年纪里想着不对的事。我感觉到:爱情对于我来说像是水中月镜中花,真正的爱情太过艰难,它并非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那么简单,也不是两个人在一起做一些风花雪月的事那么肤浅。 我想真正的爱情之所以高贵,皆因其本质即

慈悲。净空法师曾云 “爱是付出”。其实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的付出。张爱玲曾为了爱情傻得可怜,但有句话却说得理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爱情的伤逝,大部分起因于爱得自私,爱得幼稚。大家找对象的条件,无非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要爱我,要懂得照顾我,要理解我,要包容我??即使回答得简单:要温柔,要成熟,要大方——其隐语也是“为我”。这种思维已经被认为理所当然,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长久的爱情,皆从付出开始。幸福的人总相似,不幸的人各不同。幸福的人相似在哪里?相似在他们都懂得付出。

对于爱情,有,就用心珍惜,无,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

5

后记 鲁东大学经融1301 组李鹏程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70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