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美文好词 > 学校教育 >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7-04 07:52:14 | 移动端: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途径,生态,方法,研究,专业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本文简介:摘要:十九大报告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当下的教学工作却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需求,产生了学生学习效果差、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在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师队伍、社会认知、学生思想四个方面探究其成因,提出了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 本文内容:

摘要:十九大报告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当下的教学工作却无法跟上时代进步的需求,产生了学生学习效果差、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本文在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师队伍、社会认知、学生思想四个方面探究其成因,提出了在十九大思想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专业教育;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领域主要采用粗放经营方式,造成资源综合利用、再利用、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缺失。作为一个人均资源不足的国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设立了新兴交叉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到环境、经济、管理及材料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包括污水处理、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尾矿处理等多个发展方向。自2010年以来,虽然各高校不断增加对该专业的投入,但该专业的发展一直不尽人意。如何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该专业,如何以新的发展路径完善该专业建设,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观念指导学生学习,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教育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教材缺乏。由于该专业是新设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课程体系设计并不完善。目前,其课程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再生资源工程设计、资源加工学、资源再生工艺、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虽然其内容经过多次修订和调整,强调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加强了课程的实践内容和可操作性,使理论知识更加立体和丰富。但总体说来,知识体系较为模糊、课程衔接不够紧密,理论深度与知识广度有待加强。特别在教材建设方面,缺乏本专业教材,尤其是优质教材。(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不足。目前,很多大学都成立了“环保协会”,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劳动、训练或竞赛,在学生间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该领域知识的缺失。但作为专业而言,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知识,而并不看好或不喜欢学习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特别在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集中实践环节中,学生会选择建筑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内容去做,而很少参与到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的生态文明实践中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生态哲学、价值以及伦理法治等内容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三)社会认知度不足,就业不畅。在国内,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在就业环节上,用人单位并没有就该专业单独开设人才招聘渠道,更多的是挂靠在材料、选矿、水处理等其他专业中进行。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生就业压力大、所学内容与工作脱节;另一方面,从事资源循环处理、固体废物利用的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这使该专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进而降低了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现状分析及成因探究

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一)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教学内容须更系统化。目前,该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培养能在资源开发、研究、设计、规划和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忽略了生态文明类素质教育的拓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存在许多重叠和空白区域,还没有形成系统。例如,在授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但缺乏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和实际教育手段。在该专业教育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当前专业形成全面认识,无法适应十九大之后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二)教师队伍缺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知识有待更新。该专业任课教师一般来自材料专业,造成教师队伍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性储备,尤其是在生态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学等方面,最终导致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许多理论课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更多地是教授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而较少提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也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工作者自身生态知识的落后使得生态理论的教育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淡薄,造成学生发展前景不明确。分析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不难发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生态文明意识不到位,很多企业还是以传统资源的消耗进行定位,没有看清社会发展趋势和资源再利用的重要性,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企业这种寻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忽略了生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转而追求压缩产品的环境成本,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环境类专业就业职位的减少和晋升前景的暗淡,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就业选择,使得学生趋向于更挣钱的行业和更挣钱的手段,而无法或不愿意从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职业。就国外而言,越是发达国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改革越早、越彻底,甚至其使用的二次资源已经占到总体资源的90%以上。这样高的比率为其国家的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也为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四)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存在偏差,职业素养有待加强。出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不足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度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准则,在客观上忽视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使得学生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另一方面,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程来看,学生所认识到的生态文明更多是从物质和外部层面去分析生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认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常识,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入人心[2]。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理解不足致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这是“主要”课程的负担,更意识不到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难以树立科学的生态观。

三、十九大精神“进教学”的途径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高校作为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入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并在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实践训练等方面创新性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而对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讲,该专业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承担者,是社会进步的建设者,深度融合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及成因,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以求实效。(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蓝图重构专业课程体系。1.注重专业教育实践,凸显“生态文明”根据专业内容和学校办学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内容为主线,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以资源循环工程、产业生态园建设、高新材料加工为实例,融合生态、选矿、环保、循环经济、计算机等多种理论和交叉学科,从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入手,建立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从专业选修课到素质选修课,从理论教学到集中实践教学的专业体系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深入工程和社会实践,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前沿。通过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资源循环工程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之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应用型专业。2.提升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地位,健全生态文明内容回顾人类社会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过程,不难发现大多数的科技活动与从业人员的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及工程伦理等职业素质和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素养是紧密相连的。而对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更应注重人文、素质类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学生开拓思维、转化视角,分析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工程问题。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调整人文素质类课程,明确增加环境保护手段、相关法律、工程素质基础等方面内容,形成生态道德、生态法律、生态保护等专题研究,建立健全本专业的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使学生不仅得到自然科学的教育,同时也接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4]。3.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典型案例库建设教学资源不仅是一个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认知所学专业的主要手段。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问题,要在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库、加强教材制定和教材编写、从国外引进优秀资源等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现代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如生态产业园建设、绿色矿山、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固体废物资源化项目等),从工程技术角度、经济管理角度、人文社会角度、科技创新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意义进行阐述,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增加专业学习的热情,还能系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二)响应十九大号召,加强教师队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结构建设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生态文明认知程度和知识水平,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础,补充学习更多的环境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从专业角度去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技术和工艺,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培育科学的生态观作为本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时刻感受到应“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而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素质拓展、实习等环节深化专业认识,把培育科学生态观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目标,使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责任意识。最后,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引入更多鲜明生动、特色突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摒弃流于形式、表达固化、内容僵硬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技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三)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场景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等设备或平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工作,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将视频、图片等内容通过新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排污危害,引导学生参与专题研讨和技术交流,亲身体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技术、人文、经济的变化,加深学生对生态理念的认知和认同感。教师可以利用创新创业课堂,以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资源循环处理为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十九大报告内容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具有时代性和开拓性,为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指明了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加强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将生态文明思想与理论知识传递相结合,在学校内外开展系列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将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丰富化、系统化[5]。从政治觉悟高度,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使学生理解实践与问题发展的规律。从社会和个人关系的角度看,应使学生在享有改革开放经济红利的同时,自觉担负起生态维护与治理的责任。

四、以十九大思想为指导提升专业发展途径

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屡次提及生态文明,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战略机遇即将到来,这也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潜力的发掘指明了道路。(一)专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携手前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科学研究、生态社会服务等职能,是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技术人才的培育摇篮。一方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面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建设生态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该专业应积极参与降低能耗、物耗等绿色低碳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建设,在深化生态文明内涵建设的同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区域经济能力建设、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协同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技术的研发力度,打造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屏障。(二)科教协同发展,“双创”中体现生态文明。通过加强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职能融通,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与生态文明社会需求、生态文明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注重促进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生态文明科研的开展、生态文明服务与创业等活动中的生态新知识、新理论及新科技的双向流动,加强生态文明创新链、生态文明产业链、生态文明价值链链条的衔接,基于生态文明项目孵化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将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创新、创业等方式融入到专业建设中,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新成果的出现。

五、结论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包括改革生态监管体制等,说明党和国家对生态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和办法。同时,这也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严峻考验,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教师、管理者的一项基本任务。据此,需要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角度出发,使学生真正摆脱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更好地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薛媛.高校本科思政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2]樊如茵.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7(1):227-230.

[3]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64-6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作者:张旭芳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态文明专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meiwen/713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