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导游词 灵山寺
灵山寺
“朝灵山古刹,游凤凰山峦;
礼观音圣像,览洛河风情。”
香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原第一古刹---宜阳灵山寺。灵山寺又名报恩寺,报忠寺,玉泉寺、悬泉寺等。坐落于灵山主峰山腰,全寺因山而建,背依灵山,面临洛河,不仅以山清水秀、建筑精美遐迩,还以其历史久远、香火鼎盛和白马寺东西呼应,称为姊妹寺。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其小妹的灵山寺,其始建年代却是个谜。据《宜阳县志》和现存碑刻所记:灵山寺扩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而始建年代,则不应晚于唐武周时期,距今至少1300余年的历史。亦可能在汉魏间,为白马寺创建后向周边辐射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1800年左右。
关于“灵山”的来由,民间相传是周灵王葬于此的缘故。也因为此山跟当时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灵鹫山非常的相似。因而得名。灵山又名“凤凰山”,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四灵兽(凤凰、麒麟、龟、龙)之首。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自古以来就是传说中最重要的吉祥神奇之物,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灵山主峰两侧与次峰之间的岭脊自然下凹,形成优美的弧线,状如凤凰展翅,翩翩欲飞。
木牌楼前
我们眼前的这条公路是安虎公路,这里距宜阳县城7公里,洛阳市30多公里。这座牌坊是一个三门四柱七顶的木牌楼,它的等级仅次于北京故宫。大家知道,只有在皇宫才能是九顶,寺庙即使等级再高也只能是七顶。木牌楼上“灵山圣境”这四个字是由我们中国当代艺术大师欧阳中石先生所写。
广场东边为佛香街,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佛教文化一条街。总面积10050平米,共两条街,四排房子,近400套店面,主要经营佛事用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风味小吃等项目。等会出来有时间大家可以进去逛逛。
佛家讲“心诚则灵”。希望大家都能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跟我一起进入寺庙,相信现在的灵山寺一定会带给您更多的灵气。 景区入口山门
这座山门位于景区中轴线上,大门采用清代仿古建筑,黄瓦覆盖,在古代,黄色的琉璃瓦有在皇宫和皇家寺庙才能使用,说明此门等级之高。设有三门,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佛教“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何为“三解脱门”,就是告诫世人放下功名、利禄、情欲三种非分之想,进入佛门净地,学习佛法,慈航普渡,解脱世间困厄。
观音广场
我们通常讲“入乡随俗”,当然,寺庙也有寺庙的讲究。到了这里,我们也要遵循佛教上的一些礼仪。首先,我们要做到三戒:戒口、
戒心、戒行为。戒口是我们到了这里,就不要讲一些粗话、脏话和一些对佛菩萨不敬的话。戒心是我们要将来此之前一些工作上、生活上的琐事暂且搁置下来。保持一颗清净之心,静静地跟佛菩萨对话。戒行为是我们来到寺庙里,三尺头上有神灵,大家不要去吸烟,因为佛菩萨接受的是香火,而不是人间“烟火”。另外,我们也不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进大殿的时候,男士先跨左脚,女士先跨右脚。千万不要去踏门槛,因为门槛相当于佛祖的肩膀。此外,墨镜要摘掉,希望我们能正视佛菩萨,而不要带有色眼镜去观望。帽子、伞也要合起来。寺庙向来是清净之地,所以我们也不要大声喧哗。
我们眼前的送子观音像总高度为69.9米,其中底座共三层,第一层高8米,其余两层高4.7米,莲花座高6.6米,法身39米,已经成为洛阳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观音两侧分别侍立善财童子和龙女,那么送子观音是怎么出现的,相传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举行庆贺会。 五百人在赴会途中遇一怀孕女子。女子随行,不料中途流产,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发下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儿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儿喂之。释迦牟尼闻之此事,逐趁其外出之际,藏匿她其中一名儿女。鬼子母回来后遍寻不获,最后只好求助释迦。释迦劝她将心比心,果然劝化鬼子母,令其顿悟前非,成为护法诸天之一。 又名“暴恶母”、“欢喜母”。在中国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为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小孩。展现了观音的慈悲与博大情怀。三层底座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内
容:一层是化身,展现观音三十三应身,是游客体验朝拜的场所;二层是杨柳、千手、送子、丰财四观音;三层是大悲咒观音八十八像,四周供奉观音。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观音信仰在中华民族可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洛阳灵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大士圣德,乃广纳群言,发起建造灵山送子观音露天立像,供诸众瞻礼或福,得大吉祥。
自古以来,灵山以“灵山八景”和“灵山六绝”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香客。灵山被人称颂的八大圣景,即:悬崖垂绣,仙掌石栖,庆去洞布,翠停息机,孤峰远眺,山拟鹫岭,洛溪众环,涧号泉鸣。 “灵山六绝”:寺门向北开,山门城楼状,碑刻墙上挂,僧尼同院住,彩胡脸上现,鸟柏满山见。请大家同我一起,慢慢的揭开灵山的神秘面纱。
山门
我们眼前的山门是单檐歇山顶,形似城楼,高约4米,方约100米,重修于康熙十年(1671年),1980年重修,下有洞门,为寺院原来的山门,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灵山寺”匾额嵌于正门上方。穿过东门在山门的上方可以看到“雨时行”三个字,这是居士们对灵山灵验的真实写照,同时又折射了虔诚信使们的美好心愿,这三个字怎么念都可以,雨时行,行时雨,都是祈求佛祖保佑、法雨广布、给人带来福气、平安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愿佛祖保佑好雨知时节,适时适
度下,这才是雨时行的真正意义。里面供奉四面观音,她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时时保护着世人。墙壁的四周有16幅壁画,是她的各种化身,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据说围着慈悲阁顺时针走三圈,代表时来运转,可以消灾去难。
钟楼、鼓楼
山门两边是新建的钟楼,鼓楼。大家都知道“晨钟暮鼓”,认为白天敲钟晚上击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庙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常规的是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中间各念两句经文。之所以是108下,就像我们的念珠是108颗,台阶108级,是因为,佛家讲,人有108种烦恼,而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贪、嗔、痴。敲击108下相当于是走过了佛教中所讲的108个法门,从此以后,人的烦恼都抛之脑后。
来到寺庙里,都要去给佛菩萨上香。那么究竟为什么呢?“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我们大家知道,人跟人沟通最初是通过气--语言,时间长了,是通过心--情感。而人跟佛祖沟通确实要通过香火的,只有通过缕缕清香,佛祖才会知道我们此行有什么目的,希望佛祖帮助我们办成一些什么事情。“灯到佛明,香到佛知”。所以在烧香之前,要点灯,灯相当于是佛菩萨的眼睛,当你点亮了两个莲花灯,就相当于点亮了佛祖的眼睛,让他看到我们的到来。它也是智慧之灯,长寿之灯。自己的香要在自己的灯上点,取其意为香火不断。我们在庙里请的灯香及任何护身佛,法器,布施的每一分功德,都是为自己
篇二:国恩寺导游词
国恩寺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带大家游览国恩寺。国恩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之所,始建于唐弘道元年,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原来的名字叫报恩寺。在公元707年,唐中宗赐名“国恩寺”,成为全国第一个用国字命名的寺庙,由此可见它的地位了。
在佛教有两种植物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知道是什么吗?没错,是莲花与菩提树。提到菩提树,我就要特别介绍一下莲花池旁的这棵神奇的菩提树。它到底有什么神奇呢?话说它本是在1988年从广州光孝寺移植过来,到这以后一到农历二月初八前后,树叶便开始变黄,但是寺内其他的菩提树还是一片绿色。这二月初八在佛教中可是特别的日子哟,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出家,六祖慧能在这一天出生,也是在这天剃度出家,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因缘?我们解释不清,这也是国恩寺的一个谜。
好了,我们经过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六祖纪念堂,大家在这里能通过这些壁画与文字记载,来了解六祖 慧能是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代宗师的。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他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件是求师:惠能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兴,他的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很小就靠卖柴养家。有一次他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觉得收获很大,于是跑到湖北黄梅求学佛,五祖弘忍说他是南蛮子,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一回答显示了他非凡的悟性。
第二件是出师。话说惠能留在寺庙里是做杂务的。在他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为了检查他的弟子的修为,就让大家写佛偈来看看,他的大弟子神秀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听了摇头,随口也说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听了就敲了他头三下,走进房间。是不是很熟悉的画面?《西游记》里的悟空与师傅也有过这一幕。惠能也明白了,于是弘忍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 第三件是成师。 为躲避神秀派的争夺,惠能一直在岭南地区隐居,15年后的一天,印宗法师在广州光孝寺讲法,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也从这一天开始,他的禅宗思想得以流传天下,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成了经典。
好了,他的故事我就说这么多,现在的时间给大家自由参观,这里还有报恩塔、千年古荔、浴身池、碑林等景点。希望通过这一次的游览,大家能得到六祖的保佑。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三:虎丘 导游词
虎丘概况: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被誉为“吴中第一山”的虎丘。虎丘海拔约36米,总面积约300亩。苏州人把虎丘称为“海涌山”。因为据说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大海中的小岛逐渐涌出了水面,所以才叫做海涌山。那后来为什么又叫做虎丘呢?,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所以改名为虎丘。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为云岩寺的大山门。隔河可见云岩寺照壁“海涌流辉”四字,道出虎丘原名海涌。
大家抬头可以看到,大山门高悬着的“虎阜禅寺”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爱亲笔所书。东晋时期,司徒王珣司空王珉曾在虎丘营造别墅,称“虎丘山寺”。唐朝时期改名为“武丘报恩寺”。宋朝称“云岩禅寺”,清朝康熙金口改称“虎阜禅寺”这也体现了虎丘历史悠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断梁殿。它是云岩寺的二山门,也是虎丘真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因建筑正梁为两根一间半长的圆木构成,中间有缝隙,所以被称为断梁殿。更确切地说,这也可以称为双梁殿。
二山门南面悬挂着“大吴胜壤”,告诉我们虎丘是苏州的形胜之地。我们往边上看,东西两边分别是哼、哈二将,在文革期间,这两个雕塑曾遭到过严重的破坏,之后在2010年的时候,又用香樟木重新建造起来的。二山门北面挂的是“含真藏古”四个字,出自东晋顾恺之《序略》。告诉我们虎丘有真山真水的痕迹,又有海陆变迁的古
老传说。
各位游客,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试剑石。大家可以看到,这块石头从中间一分为二,好像被宝剑一劈为二。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他们两个采集“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了两把宝剑。吴王就用其中的一把将石头劈开。也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到虎丘剑池底下寻宝,用其中一把宝剑将石头劈开。元代顾瑛根据秦始皇试剑的传说,写下了“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的诗句。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石头是枕石,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形状很像枕头。所以取名叫枕石。传说,晋代高僧竺道生,曾经在这里以石为枕看经书,因此取名叫枕石。又因为这块石头像下雨天出现的蜒蚰,因此,也被称为蜒蚰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千人石。千人石,也叫千人坐。据说,吴王阖闾的墓就在虎丘剑池底下,他的儿子夫差为了怕工人泄露出墓内的机密,就在这个地方设宴招待他们,其实,夫差在他们的酒里都下了毒,只有自己的那杯酒是没毒的,工人们不知道这一点,以致他们七窍流血,鲜血渗入石头,经久不褪,每逢阴雨天,石头就呈现暗红色。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其实,这块千人石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岩浆在空气中迅速冷却而形成的流纹岩,之所以会呈现暗红色,是因为岩石呈酸性并含有铁质的缘故。。
这块千人石也与东晋高僧竺道生有关,竺道生是一位高僧,曾经
在这里讲经说法。在那时有一千多人坐在这听他讲。生公虽然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得不到当时的官府和寺庙的支持,所以官府一看,这么多人坐在这边听生公讲经,就把这些人给赶走了。生公在京城里边一讲“众生皆有佛性”,就被朝廷赶出来,于是,他就来到了这边,那他为什么要来虎丘呢?因为虎丘这边的方丈是他的师弟,虎丘是当时最早的寺庙,官府一看,急呀,就把这些人都赶走了。赶走之后,生公就聚石为徒,继续讲经,讲到“众生皆有佛性”,就问群石:“如我所说,契佛心否?”小鸟飞过,都停下来听。群石点头,池塘里的白莲花也一起绽放。所以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一说法。这个传说也在告诉我们无论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到底,一定能够达到成功的目的。
各位游客,我们在这边可以看到的这块石头上有点头二字,正好呼应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生公讲台这四个字是唐代李阳冰手书。李阳冰,称为“笔虎”,他写篆书最为出名。这个池塘呢,叫做白莲池,传说这是美女西施从诸暨带来的白莲花。那这座桥呢,就叫三步桥,传说美女西施呢三步就能走过去。为什么呢?因为西施从小就在河边浣纱,所以她精通水性。而且西施比较高挑,再加上浣纱是不穿鞋的,因此,西施的脚也比较大。长腿大脚胆子又大,所以,西施只需要三步就可以走得过去。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虎丘剑池”四个字。这四个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由于年代久远,“虎丘”两个字逐渐剥落并模糊不清,后来苏州石刻名家章仲玉重新篆刻,那么
大家比较一下“虎丘”与“剑池”这几个字,可以看出“虎丘”两字比较松散,而“剑池”二字非常流畅。所以在苏州有这样的说法叫做“假虎丘,真剑池”。
各位游客,现在来到的是“别有洞天”圆洞门,眼前见到的是剑池泉水。为什么把它叫做剑池呢?第一,这水面的形状像一把锋利的宝剑,故取名为剑池:第二,传说这里埋葬了3000多把宝剑,所以把它叫做剑池:第三,也有人说,池塘都是用剑把它开挖出来的:第四,也有人说,这是古人的淬剑池,因此统称为剑池。在剑池上方的崖壁上,可以看到“剑池”两个字,传说这两个字是王羲之的真迹,不过这都只是传说,实际上这两个字是元代书画家周伯琦的手笔剑池有许多的谜吸引着中外游客。剑池底下有没有宝剑,吴王阖闾的墓有没有在底下,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在1955年,景区在清理剑池的时候,抽干了水,在底下发现一个洞穴,这个洞穴长十来米,只能一个人通过,前面有三块横置的石头,还有一块竖置的石头。这种形式很符合春秋时期的墓葬。所以吴王阖闾的墓很可能就在下面。在1978年,池水也曾被抽干过,包括在2008年、2012年都有抽干过池水,但我们没有把墓打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丘塔现已列入世界遗产,万一打开墓门,对整个塔基有影响;二是万一打开后,能不能保存好有价值的考古发现,所以吴王阖闾的墓在不在底下还是要等打开之后才知道。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根据佛教的一个典故命名的。观世音菩萨旁边站有善财童子和龙女,善财
童子学道时,先后拜了53位师傅,其中有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民间有“童子拜观音”的说法,就是取材于这个典故。所以山上的佛寺常驻有53个石台阶,用来印证这个典故,还含有“五十三参,参参见佛”的意思。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云岩寺塔,又被称为虎丘塔。它始建于公元959至公元961年至今已有1053年的历史。它高47.7米,七层八面,是砖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同时它又是一座斜塔,向东北方向倾斜2度47分,中心位置偏离2.34米,最倾斜的地方达到了3度19分。江南一带曾经有两座这样的古塔,一座在杭州,一座在苏州,非常遗憾,杭州的雷峰塔在1924年9月25日倒掉了,那西湖十景当中雷峰夕照也是现在重新建造的。那虎丘塔呢,独占鳌头,屹立在江南水乡,这座塔又被称为“东方的比萨斜塔”,虽然它没有比萨斜塔倾斜,但塔要比比萨斜塔早建213年。比萨斜塔一边造一边倾斜,等比萨斜塔完全造好,它又比比萨斜塔早了将近400年。其实这座塔并不是第七层最倾斜,它是第六层最倾斜,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万历年间,塔的第七层被雷打掉了,打掉以后,明朝政府只能把第六层稍微掂平,建成第七层,这一修建使它保留到现在。
那么这座塔为什么会倾斜呢?其实造的时候是直的,过了600年,由于水土的不均匀下沉,造成它向东北方向倾斜。
1956年,为了解决塔身的裂缝问题,用铁箍灌浆法进行维修。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围、灌、盖、换。第一是围,用钢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