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黄梅酒业文博园导游词(1篇)
黄梅酒业文博园-@@-@@
亲爱的游客朋友,欢迎您游览黄梅酒业文博园。文博园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是一个集黄梅戏文化、桐城派文化和传统白酒酿造工艺展示为一体的工业产业和旅游园区。景区整体建筑呈徽派风格,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是酒厂自己打造的景点。黄梅酒业前身是通城县老酒厂,创建于1952年,已有很长的酿酒历史。
步入文博园,好像进入一座园林式的公园,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地散布其间,假山、水车、精心修剪过的植被装点着文博园。在园区的几个展馆里你可以了解到酿酒工艺、桐城派文化和黄梅戏,还能品一小杯酒厂生产的酒。在酒文化展区你可以看到货真价实的酿造工坊、可以品酒;展厅里则陈列古代酒器,用塑像群介绍酿酒工艺,摆放着公司自己生产的各种酒产品。其中醉酒屋比较有意思,人走进去后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有东倒西歪的感觉。桐城派文化展区的展厅里介绍清代的桐城派文人。黄梅戏文化展区的戏楼里有黄梅戏戏台,还展出着一些戏剧服饰。自然景观与人文文化相互辉映,古今景观,尽汇其间,展现了黄梅酒业集团企业文化底蕴和产品品质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黄梅酒业文博园立足黄梅戏,传承黄梅戏文化瑰宝之荣耀,弘扬中国戏曲文化之精髓,立志做中国戏曲文化第一酒!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它不同于京剧的沉厚、越剧的清丽、豫剧的豪迈,黄梅戏清新脱俗、曲调流畅,自然、优美、亲切,黄梅飘香,国粹荣耀!
带上您的随身物品,拿好您的相机,黄梅酒业文博园欢迎您。
程歌洋 584 1.11
篇二:古襄阳导游词经典详尽版
隆中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旅游观光,我是大家此次襄阳之行的导游,我姓 ,大家叫我导好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相逢即是缘分,在此提前预祝各位旅行愉快!
三国故事湖北多,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我们今天旅行的第一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诸葛亮青年时代隐居之地——古隆中。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都发生在那里。
俗话说:“到当阳拜关公能求得吉祥,到隆中拜孔明能増长智慧”。希望各位在参观完隆中后都能像诸葛亮那样博学多才,足智多谋。
古隆中,位于襄阳城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隆中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这样来描绘古隆中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董必武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古隆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已经形成了“隆中十景”,现在已增加到十二个景点,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
石牌坊
大家请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石牌坊了。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湖北提督程文炳主持建造。牌坊高六米,长十米,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牌坊的正大门上雕刻着“古隆中”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边的柱上线雕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意译为:刘备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以求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之恩,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匡济刘禅巩固,发展蜀汉大业。这两句诗赞
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的小门上雕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教育其子孙后代恬静寡欲,淡视名利,明确志向;专心致志,除却烦躁的思想,树立远大的目标。现在大家请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三代是指夏商周三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古人认为三代以及三代以上的人忠厚贤良,三代以下便人心不古了。但是诸葛亮辅先主,佐后主,勋业盖世,所以在此予以高度称颂。两边的门柱上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何”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旧时兄弟排行常以伯,仲,叔,季为序。伯,老大;仲,老二。伊尹:辅汤灭夏德伊尹。伊是本名,尹官名。吕,辅周灭商的吕尚,俗称姜尚,姜太公。萧是指萧何,曹是指曹参,他们俩都是西汉的丞相,辅佐刘邦起义,功勋显赫,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起了重要作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处理政务,军事,外交等国事胸有成竹,就连萧,曹二人与他相比都显得逊色。石牌坊在1955年由隆中文物管理处清洗修理过一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扫“四旧”,安排当时隆中大队大队长唐大兴带人拆除,唐大兴借口怕砸伤人,没拆除,但是被打掉左侧石抱鼓一只。1980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用材料进行了修补。现在石牌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为隆中重要文物古迹之一。
躬耕田
我们大家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池塘。池塘名为荷花池,是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维修隆中诸葛故居时在躬耕田上开方池种莲藕而得名。1983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荷花池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清除了淤泥,四周堆砌山石,池中重建了荷花亭,并种了二十多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每到夏日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的莲花过人头,给隆中风景增添了一抹亮色。
荷花池前面的这片花圃便是躬耕田了。据史料记载的躬耕田是乐山和旗山之间的诸葛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就是指这个地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维修隆中古迹时,对躬耕田的一部分荷花池再次作了整修。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躬耕田上重建四角亭一座,题“田园淡泊”的匾额,庭中竖“躬耕陇亩”的石碑,以增添宁静淡泊
之风味。“躬耕陇亩”这四个字是国家军委主席刘华清所题。
说道躬耕南阳,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但他这个官可就有点难做,这个官司就闹到他的堂前,可要处事公平,一碗水要端平,若是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南阳百姓就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拍案休堂,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后来中国的专家小组在四川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最终确定在襄阳古隆中,其实这是有很多依据的,我们暂且不说隆中对,首先从诸葛亮的人际关系说起,他的老师水镜先生,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提到的司马徽,就居住在我们襄阳的南漳县城,故居仍然存在无可厚非;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徐庶,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一个被迫一身都在曹营中做官,然而却未跟曹操献一计,俗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也是住在南漳县城;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就是被时间传言丑女的黄阿丑,是襄阳城西黄家湾人氏;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就是与诸葛亮齐名,人称伏龙凤雏之一的庞统,他也是襄阳人,而且是住在离襄阳城只有一江之隔的鱼梁州。另外,据历史专家考证,诸葛亮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并非现在的南阳市市区,只是地理位置的划分罢了,而且,从武侯祠本身来说,我们襄
阳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公元361年,古朴庄重,历史悠久,而南阳的武侯祠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但它是建于唐代,年代远远晚于我们古隆中,综上原因,襄阳古隆中被公认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
小虹桥
穿过躬耕田就到了小虹桥了。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的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当时正处于大雪过后,黄老先生正骑着小毛驴从女婿家出来,口中吟诗道:“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瘦??,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一看此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心中早就久仰诸葛亮的文采,误以为诸葛亮,大喜过旺,慌忙参拜,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难得让人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我们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小虹桥上走一走,人人活到九十九”大家不妨都走走看,把长寿带回家。
抱膝亭
大家顺着我的手看过去,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叫抱膝亭。诗文说诸葛亮“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14岁随叔父迁移到襄阳隆中。这个《梁父吟》是山东老家的一种曲子,调子不变,可以自己填词。后人在这里修建这个抱膝亭,就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引吭高歌,抒发情怀这一闲情雅致。(亭子是清朝时程文炳建的,1978年隆中风景管理处进行了一次维修,亭前“抱膝处”三个字的大石碑,据说是书法家张裕钊所书)。 草庐碑
抱膝亭的后面的这个大型的石雕是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的龟座《草庐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碑高大雄伟,龟昂首负重,即古朴又富有生趣。碑的正面有石南江 “草庐”二字,碑的后面有“龙卧处”三个大字。这个碑座的动物其实不是龟,他叫赑屃bìxì,是龙的小儿子。民间这样传说,龙生九子,个个长的都不像他。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赑屃啊,它有龙的头,乌龟的身子,老鹰的爪子和凤凰的尾巴。在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摸摸赑屃头,一身不用愁;摸摸赑屃背,荣华又富贵;摸摸赑屃牙,金银财宝往家爬。喜欢打麻将的朋友不妨多摸摸,把运气都带回家嘛!
武侯祠
游客们,我们继续往前走,去看看隆中山腰的武侯祠吧。武侯祠是祀奉诸葛亮的地方。全国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共有100多座,稍有名气的共有48,我们襄阳的这座可以说是全国第二大,第二早的了。武侯祠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翻修,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砖木结构,四进三院式结构,一层高于一层。我们看一下祠堂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汉诸葛武侯丞相祠堂的牌匾,牌匾的下方有三个小石人,代表着福禄寿三星,象征着您来隆中拜访诸葛亮,可以顺便将福禄寿一起带回家。在小石人的两边分别有两根彩色的横梁,这个叫做户对,而大门前方的这两面抱鼓就叫门当了,和在一起取门当户对之意。我们大家再看一看,这个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门前有四根红色的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叫掀天接地柱,预示着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才能。门前还有一副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这对联是说隆中一带的山岗槽卧在南阳郡的大堤上,这里的田园仍就如过去那样淡泊,诸葛亮开创了蜀汉的基业,在隆中至今还留有他那清高的遗像。
我们去武侯祠的里面看一下,头上这块“卧龙遗址”的匾额是董必武老先生1965年为隆中所题写的。公元197年至207年,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在此耕读达10年之久,由于他才华横溢,独居隆中,时人誉其为“卧龙”。匾额下面便我们的卧龙的先生了,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一比一的仿真诸葛亮的铜像了,它是2002年,诸葛亮的后裔为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而捐赠给隆中的。我们看诸葛亮手持羽毛扇,身披八卦衣,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姿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诸葛亮的手和扇子特别的亮?那是因为我们这一带有个风俗,认为诸葛亮的扇子代表智慧,手代表好运,所以来隆中的朋友不妨也摸摸他的手和扇子,沾沾好运,舔舔智慧嘛。“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对晤古今情”。董必武,1965年题。为了寻求统一天下的大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就当时的形势及统一问题一番对晤,古今传为佳话。“垂功刘氏业,遗范汉家风”。意译为,诸葛亮辅佐刘氏开创了蜀汉的基业,他的功名流芳千秋,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足为后人之楷模。“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不相上下,他立国策略和治国方略出自伏羲帝皇。“画
篇三:风景导游词
天平山导游词
各位旅客,你们好? 我叫,热烈欢迎大家到天平山旅游观光!很高兴能为大家
作导游解说,希望大家旅行愉快,玩得高兴。 天平山位于河南林州市区西8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林虑山八大胜景之一。
天平山景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林虑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起名叫天平山呢?传说
有四个来源:一是说它山势峻极,上平于天;二是五代著名高僧从漪所说的“八凹九凸”,说
高低很不平就是平,高可接天,低连深谷,就是天平,这自然有点饱含哲理了:三是说当年
高欢据此兴兵称霸,取得胜利,定国号天平,他所在的山就叫成了天平山:第四个是现代著
名红学家张之先生发现站在林州市北仰望这里的地形正好像个天平。天平山自然风光非常秀
丽,历史上称为莲花佛国、桃源仙境,它六峰拱翠,像六个莲瓣拔地接天,二龙戏珠,昆阆
溪和石窦泉两条溪水环绕着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天平寺,奇特雄拔。现代学者、地理学家陈
传康把他定名为北雄风光最胜处,说它像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太行山上,炫放着艳丽的光
芒。北宋名相韩琦说它是“天下绝胜之境”,金国诗人、书画家王庭筠说它为“林虑之脊”,
元朝道者司马德义说它是“天下危险之极处”,明朝兵科给时中张应登说这里“倘一夫之挡关,
真万夫之莫敌”,清代学者潘耒说这里“玮怪神奇,神馋鬼划,不似人间风露矣”,当代学者
陈传康说它“地貌雄奇,最具阳刚之美”。可以说,即是这一系列溢美之词也不能尽写天平之
奇,也难全述天平之美。还是让我们在游览中领略它 “山水真面目” 的雄姿吧。 好了,到这里大家可以登上雄伟古关,欣赏古人煞费心机的防御设施,领略“一夫挡关、
万夫莫开” 的虎威,也可以登上城头以巍峨如画的天平雄峰作背景摄影留念,永远保存对初
次游览天平山的良好记忆。同时对景区大门“境、景、意”的格局进行简略的欣赏。各位旅客,走在河谷的小径上,我们可真是返朴归真了,沿着古人攀越天平的小路,行
走在林荫夹道、小桥流水中间,去品尝古人的风味。这里的巨石是过去被人们留恋称奇的倚
空石遗址。这遗下的残石上还保留有明代人的刻石。清康熙二十五年的林县知县徐岱曾在这
里刻碑题感,碑文是:“怪石岿然亘古存,欲寻太始问元真。一丝不挂云常满,四大无依体独
尊。飞鸟啁(zhou)啾(jiu)鸣绝顶,怒涛澎湃漱孤根。平生颇抱元章癖,袍笏宁辞礼数频。”
前面两水交接处直立的园石叫定水珠,也叫避水珠,传说它有调控水量的作用。天平山中共
有三颗避水珠,这是第一颗。前面绿树交荫下的小潭是北宋徽宗时期当过宰相的张商英命名
的钓池。
各位旅客,大家从这里向西北看,这山的立地柱天,这山的层峦叠嶂,这谷的清流素湍、
浓荫碧翠,令人发出过多少惊叹,令人产生多少遐想,“林虑山的直立峭壁高耸挺拔,形成一
座高达千米以上的巨型石屏障,其雄浑之势全国罕见,非泰岱可比,近观更觉大气浩荡,撼
人心弦。天平山有美国大峡谷的气势,可作为海内外华人体会北雄风光的好去处,‘北雄风光
最胜处。’”(陈传康语)。这里保存的明朝诗碑是曾任云南巡抚吴定在游天平山时所题,诗的
内容描述的是天平山上的景象,但他把碑立到这里,也说明他对这谷口的喜爱。现代作家、
《红楼梦新补》的作者张之先生在其著作里所描述的山野之景多以林虑山为背景,是他在十
年动乱时期避开喧嚣的红尘,躲在这山树荫下苦心经营的补天之笔,他把这地方称做他的《慰芹西庐》,是凝结了他的浓厚的情感的。 据史料记载,张商英在这里命名的景点有:钓台、步虚坛、朝元台、长者崖、醉仙崖、
献花崖、水轩,加上原来就有的断金桥、照碧池、层云壁、吕公庙、将军山构成了山口风景
区的大格局。由于以前的破坏极其严重,景区计划逐步恢复一些有价值的景点,但这里比较
大的自然景观还是保存了原貌的,如层云壁、照碧池、将军山等。照碧池是林州古代官员们
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修禊(洗浴饮酒)的场所,众所周知的大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写
的修禊之事。更引人瞩目的当是这里的将军山,这座将军山须要到这个角度看才能看出眉目,
你看下面是将军骑马身穿着甲胄面部呈紫红色,威风凛凛,他身后好像跟着千军万马大家看
看他的照像,多么神气啊!这座山300多米吧,比乐山大佛还高。不仅如此,这个将军的年
纪令人咋舌,已经两千五百五十多岁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周朝春秋时期晋国东阳地区的
统帅赵胜。他是赵姓的第十六世先祖吧,和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个人。他是个很能
干的人,他经营的中牟(不是黄河南的汉朝以后的中牟)富饶强盛,物阜民安,当地民众把
这座山峰用他的名子作纪念,说明他很受民众欢迎。他死后百余年赵献侯以中牟作国都37
年。以真人名子作纪念的山峰在全国来说赵胜可能是第一个。 旅客朋友们!前面的山谷叫做桃源谷,也叫磊瀑沟。这是一道约三公里长的风景线,这
道山谷两边悬崖峭壁、林木苍翠,奇花异草、溪流如玉,绿潭如绒,十步一瀑,五步一潭,
能不时给你一个惊喜,令你目不遐接。 这里河床南边有一个被凿过的石头,这就是传说的第二颗避水珠。这颗避水珠原来也是
园的,后来,外国人来这里盗宝,在一天夜里,他们乘当地人没防范,偷偷地用铁钻凿开珠
石,盗走了宝珠。你看,这里有着明显的凿过的痕迹。 这道谷之所以叫桃源谷,顾名思义,里面的桃树一定很多。事实也正是如此,吴定的诗
句有“天路有人皆种树,春山无处不开花。”冯栋的诗句有“远近红桃蒸晓霞,”马卿的诗中
有“道成骑鹤青云去,留得桃花与世看。”这三人都是明朝时的官宦,他们在这谷中休闲取乐、
吟诗作文,建有吟诗台,设有诗廊碑林。 吟咏天平山的诗,据传最早的是东汉末年的曹丕,每逢曹操领兵出征,他作为太子留守
邺京,经常到西山游优,拜访当时天平山有个著名的道士叫肖綦的,肖綦可能给他一些炼就
的药丸给他服用,其中可能有用大麻一类制成的可产生迷幻的药丸,这见于曹丕的《游仙诗》:
“西山何其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又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
五日,胸臆生羽翼。轻举生风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此后,北宋的名相韩琦和工部侍郎强至等也有描述天平山的诗,如韩琦的诗是:“天平高
绝是家山,两治安阳欲到难。此日名郎真好事,直携佳客远同观。峰擎寺脚%d
《黄梅的古代风景导游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0518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