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在《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特的方法帮邻居们治病,这就看出了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也容易和别人相处,就好像她所说的:朋友之间,相求小事,顺水人情,理当成全。过分要求,得寸进尺,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得捷径。或许就是她那积极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使她赢得了一次次珍贵的友谊。
在《素人渔夫》中,我也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里生活中的另一种快乐。由于沙漠里的物质昂贵,所以,他们的钱也不高花,虽然他们可以用家里给的钱,也可以将包袱回家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也没有抱怨,而是想出了另一种方法去挣钱,虽然到了最后并没有挣到什么钱,而且还赔了一千五百。但他们还是很开心的去大吃了一顿。或许这就正如她自己所说的:爱情是一种奥妙,在爱情中出现籍口时,籍口就是籍口,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籍口而已,来无影,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这就是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的爱情,不是要什么多好的物质生活。只要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开心的生活久足够了。可现在的人还会有谁能做得到?
在《哑奴》当中就是写了一个在沙漠里的奴隶的生活,那奴隶的善良和财主们的残忍,三毛看不惯那些财主对哑奴的虐待,就常常偷偷地跑去送吃的给那哑奴。还给他送钱和送一些物质。虽然说,哑奴的一家都已经很感激她了,但是三毛还是觉得内疚,因为她不能够帮助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和改变他们的命运。或许就如她所说的: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命运就是这般,不随你我而易。当哑奴被财主卖走的时候,三毛泪流满面,想说什么,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好,有着前所未有的无奈和伤心。原来,这就是三毛,充满了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关怀,一朵沙漠了常开的花。
在读这本撒哈拉的故之后,我也读懂了三毛,读懂了她的美,她的灵魂如漂泊的女子,去寻找幸福的国度。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知并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让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篇二: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习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三毛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
喜欢她的执着。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却完成人生的梦想。虽然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是三毛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一袭长裙,一头长发,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执着,带着对沙漠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她毅然走向自己的选择。
三毛的文字从感觉上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有一种清爽的感觉,却不留痕迹。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种用华丽的辞藻堆积起来的文章,觉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绣腿,华丽但没有实际的意义,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澜壮阔。
第一次遇到《撒哈拉的故事》,记住的是那些真实存在而又远离我何止万里的城市、部落。他们有着我不熟悉的名字,也有着我不知晓的风俗。那些惊奇的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当我随着三毛的笔来到那片叫做“心湖”的湖畔时,“那片草原和水啊,在明净的蓝天下,神秘的出现在眼前。”好像走进了神话故事里。我想看咖啡猪的憨态,也想尝黑玉米的香甜,还想一睹昂贵而难得的花彩石的风采。小小的心灵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渴望。只觉得此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同那朴实的族人,一同汲水、一同放牧、一同静静的坐在门前看湖水雪山。而当读到“我爱的族人和银湖,那片青草连天的乐园,一生只能进来一次,然后永远等待来世,今生是不再回来了”。我有流泪的冲动。
再一读,觉得当初自己真的好天真!因为,通过三毛的笔,沙漠气候的恶劣、物质的匮乏,而不只是被夕阳映染的红色沙漠的壮丽。撒哈拉里,粉丝都像雨一样罕见,只有日复一日以白薯饼为食。我想,再美味也会腻吧!更令我震撼的是沙漠人洗澡的一幕。只“听”得一个女人道:“四年了,我四年没有洗澡,住夏依麻,很远很远的沙漠——”我不由得浑身发毛。“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的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似的污垢”,看到这里,想到自己一天一澡尚且觉得不舒服,几年不洗澡真是无法想象!突然感到真是要感谢我的父母,似他们将我生在这样一个与沙漠有着天壤之别的天堂般的地方,去沙漠的渴望一下子消失殆尽。而那些骄傲又爱贪小便宜完全不考虑别人的邻居,如果不是讽刺,三毛将他们称为“昔临”我是万万不能理解的。说到这儿,我更要感谢我们邻里的素质了,大家彼此关心,相互照顾,想他人多,想自己少,我不得不承认,我太幸运。
又一次捧起《撒哈拉的故事》,我被一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开始,我是不懂的。因为沙仑,那个木讷老实的人,“眼睛发出疯子似的光芒”,只是因为那个女骗子给了他一封回信,还是骗钱的信!那个俗气、丑陋的女人,三毛骂她“婊子”,我第一次觉得骂人的话用在这个女人身上是多么贴切。我恨她的没良心,骗了沙仑的钱,骗了沙仑的情。我也恨沙仑,恨他的笨,恨他的没骨气!可是,当他带着“全部家产”,去寻求他的“爱”时,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他是那样缺少爱,即使是假的爱情,假的关心,也不顾一切,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假装的爱情温暖了他孤单的心,即使是死。只要这一刻快乐,还求什么呢?用生命去感恩吧,就像飞蛾,就这样被感动,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静坐窗边。惊于三毛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全沙漠最美丽的家之外,我似乎也发现了天真似小孩儿的邻居们“借”生活用品是一本正经的可爱。是的,难怪三毛会对他们心存感恩,是他们,把这单调的沙漠印的多姿多彩。她更能不厌其烦地给每一个沙哈拉威治病。她可以
用黄豆治疖子,竟也能用指甲油补牙。在她这里,没有病痛,也没有寂寞。我相信,她必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寸土地,感恩造物主赐予她的智慧与灵巧,感恩每一位朋友的真诚,感恩上帝的大爱,才能够欣然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乐趣。既然这样,那么又何必在乎身在何方?哪里不可以是我们的快乐天堂?
我想曾经甚至是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一定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可以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人,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因为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所以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择决绝的方式去达到超脱和升华的境界。可是不管怎么说,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篇三: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我品“撒哈拉”
久闻三毛大名,可一直没看到她的作品,某天心血来潮,读了《撒哈拉的故事》,立觉视野开阔,看到了另一种境界。
《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语调俏皮、活泼,讲述了她在撒哈拉感受到的异域风情和她自己的人生故事。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自己也看过张爱玲的一些作品,爱玲的文字偏苦涩,尤以《沉檀香》最为突出,凄苦的描述让人感觉心如刀绞,备受煎熬。当然她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相比爱玲的书像苦药,三毛的书则会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从这本书,我知道了三毛的沙漠生活,看到了另一种追求,另一种境界。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白手起家》讲述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自己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还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引得人不禁赞美:“你把罗马建成了” ,三毛自豪地回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本书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荒山之夜》和《悬壶济世》。《荒山之夜》中,二人去沙漠探险,却不料车险泥潭。看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真是感到身临其境,被当时的紧张、恐惧的气氛所打动,也感染了三毛当时的那种恐惧心理,与她同急、同忧、同喜。《悬壶济世》主要是说三毛做医生,给邻居看病的故事。一次又一次,三毛用她奇异独特的方法,或是用中国药书上的老法子,给当地人治好了病。甚至有一次,三毛“改行”做牙医,用指甲油来补人牙齿,而且确实补得
那几个不肯去医院的病人牙齿都不痛了,足可以咬东西。这件事荷西知道后,“吓得全部头发刷一下完全竖起来,像漫画里的人物一样”,又足以体现出了三毛聪慧调皮的性格.好一个调皮的三毛!
三毛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爱的哲学。无论这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只要爱人在,只要信念在,理解、信任、支持都在,那么就是开心的。她可以把沙漠的生活过的如此有生趣,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看得很欢喜,心里面的怨气,一下子消失殆尽。就连文字,也开始变得“三毛”起来。不知不觉的,就被她的那种情绪感染,微笑着跟她一起,过了一遍撒哈拉的日子。 三毛独立、果敢、热情,又聪明能干,身上透出一种成熟女性的魅力,这些都让我为她着迷,决定像她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要努力实现自生价值,从不依附于人,活得潇洒、自在。我懂得了一种生活态度: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
读了撒哈拉,立刻迷上三毛,我的生活又亮了一盏灯。
——余泳利
1101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