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篇一: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世界和平了,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停止了战争,世界才会友爱。谁都不喜欢战争的时代,苦难的时代。
在战争时代里,血流成河,到处充满了血的腥味。花儿不再盛开,天空变成了灰色,原本>温暖的太阳如今却变得冷冰冰的。无论到哪儿,都是惊天动地的厮杀,闹得人人提心吊胆。战斗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失去了太多亲人,>孤独的孩子为失去了父母而在无声地哭泣;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伤痛欲绝,在奋力地挣扎。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时时刻刻都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
战争的时代烽火连天,充满了血腥与一切罪恶,而和平的时代却迥然不同,那儿拥有的是一切美好与欢乐。
和平的时代里,人们安居乐业,吃得饱穿得暖,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大人们安心地开拓自己的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一番成就;孩子们可以穿着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上课,在书的世界里畅快遨游,所以人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地过日子了。在和平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快乐的,没有了痛苦,拥有了欢笑与幸福。和平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阳光灿烂,河流清澈,树木苍翠,人们善良,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世上的一切,才是最好的!
我们热爱和平,有谁会希望在战火硝烟中四处逃生?珍惜现在有的生活吧,多一份宽容,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远离我们!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新宅小学五年级:郑婧媚
篇二: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战争”一个多么可怕又多么熟悉的字眼啊。人类仿佛是踏着战争走向文明的。可不管在什么年代,人们从未从心底受过它。人们渴望从战争中走向和平。“和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可是,人们却时常忽略了战争的忠实仆人——野心和利益!所以,即使到了高度文明的现代,我们也躲不开战争。也就是说战争与和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人们渴望和平,但又离不开战争。
其实,不管给战争加上什么理由,战争始终是战争。战争可以带来很多:它可以带来鲜血,可以带来死亡,可以带来亲人的眼泪。一旦被战争洗礼,田野会变成荒原;文明会变成废墟;更何况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例如,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这里的金银财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后来他们把所有抢不走的东西,全部砸碎。并且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里的所有东西全部都化为灰烬。在无数次的战争中,多少人死于它的手里,多少人都在希望
和平快些来临,希望世界永远没有战争,让和平永存。虽然战争掠夺了无数条人命,但在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和平还是在我们身边的。现在我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无处不体现和谐。在公交车上老人上车,有年轻人给让座;在马路上,有些盲人想过马路,路边交警立即过去搀扶老人过马路。这里处处烘托着一片祥和的气氛。人们可以巧妙地不去面对自己想不通、自己无法解决的事,可是人们却无法不去诠释自己灵魂深处真正的邪恶的肮脏的东西。
战争啊!你何时才能结束?和平啊!你何时才能永驻?
篇三: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2003年 3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十点三十分左右,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爆炸声,顿时,浓烟滚滚,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首都巴格达。战争爆发了,美军开始轰打伊拉克了。在接连的几天里,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愤怒的眼神指责美英,纷纷指责他们不该轰打伊拉克。在美国、在英国、在法国??都举行了规模重大的反战游行活动。
美军不该轰打伊拉克,因为,伊拉克需要和平,世界更需要和平。在这场战争中,会有多少无辜的伊拉克老百姓伤亡、流离失所?我在报纸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幅令我记忆犹心的图画——一个8岁左右的小男孩,因被美军的炸弹炸到了头部,所以头上扎着白色布带,住在巴格达市中心的一家医院里,他哭着喊:“爸爸,妈妈!”看着这幅图画,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怜的小男孩呀,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可是,伊拉克的儿童不但读不了书,而且还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无情的炸弹炸死!
在美军还没有轰打伊拉克之前,伊拉克的一切又一切都是美好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全世界风靡的>故事,全在这个“百宝箱”里;巴伦比,是梦的花园;著名的乌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乌尔乌克,在公元3500年就开始文字发明了??而现在的伊拉克,都快成一个“废墟场”了!一颗颗无情的炸弹,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给毁灭了,就连孩子们那美好的梦也给毁了??
虽然战争已经开始了,但是一切的一切还是来得及挽回,赶快停止战争吧,伊拉克需要和平,世界更是需要和平!
篇四:战争与和平作文600字
战争——每个时代交替不可取代的方式。如果说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那么人的天赋就是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个新王朝的建立,不是用千万条生命作筹码换回来的。中国的第一代君王在并吞了六国后,开始了新一代的统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是在无数的战争中被瓦解。其间每一个新王朝的宫殿都是用血染成的,每一个亡国之君都是在金銮殿下的反抗中倒地。和平,为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和平,为什么总要在战争之后才威风凛凛的出现。
1860年10月,有两个强盗携手闯进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璀璨建筑圆明园。他们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俩空身挺进圆明园,却披金戴银满载而出。园中价值
连城的物品因无法搬走而以木棒毁之,却声称这是上帝的指引。圆明园在惨遭蹂躏之后,两个强盗又一把火焚之。三天三夜火海的煎熬,这颗曾经璀璨绝伦的明珠呜呼哀哉。可能失去的,总是最好的。可能因为它已不复存在,所以叫人们更怀念。
战争带来的代价为什么都很惨痛,所以现在现全球也越来越关注战争问题,一家以色列幼儿园的校训竟称:“今天最可爱的孩子,将是明天最强有力的人肉炸弹。”战争,让太多正在成长的孩子还未知青春的色彩就已走上了不归之途。 回顾历史,每一页都是殷红一片,我不知道将来的历史会不会也充满血腥。但愿人们可以谨记惨痛的教训,让纯洁的白鸽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篇二: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篇三:《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读后感 )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