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映山红歌曲背景

映山红歌曲背景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07 22:34:04 | 移动端:映山红歌曲背景

篇一:浅谈《映山红》作品分析与演唱

浅谈《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

作者:张强

中文摘要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映山红》歌曲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当代歌曲中的经典作品之一。本文以傅庚辰创作的红歌中《映山红》的作品分析与演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映山红》这首歌曲创作中题材、体裁、创作手法、演唱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可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唱出的了人民的心声。

关键词:映山红;作品分析;演唱;傅庚辰;创作;题材;体裁;红歌;人民的心声;

傅庚辰,这是一个在中国乐坛上很有分量的名字,他所创作的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映山红》、《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歌曲的经典。经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考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产生的歌颂和赞扬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歌曲,它讴歌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了信心,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的历程,是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它包括革命歌曲和爱国主义教育歌曲。这首《映山红》也是红歌中的经典之作。红歌彰显时代精神,给人激情和奋斗动力,表现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映山红》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闪闪的红星》剧本中的歌词,是傅庚辰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的,歌词这样写着:“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几句话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让傅庚辰怦然心动。这几句歌词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力量,使他把已经编好的剧本歌曲全部换掉,重新谱写了这首《映山红》,正所谓红军就是我们的亲人,后面就改成了“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作者用诗

歌的体裁以及赞美、歌颂红军,对红军思念和不舍之情为题材,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他不断时间积累、总结出来的,做到了让人民为之自豪,并且深受观众喜爱,留下深刻烙印的歌曲,给人美的感官和内心需要。

《映山红》这部作品寄予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期盼,以及送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红军深深的思念之情。尤其是“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这句着实表达出人们对红军的那份浓浓深情。

这部作品的演唱方式因人而异,声乐艺术是一种歌唱艺术,博大精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可以表达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美声浑厚圆润,直译“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当时美声唱法是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歌唱方法和发声音色优美,发音自如,其中还加入了花腔等装饰,显得活泼灵动。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特有、传统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是从我国特有的民歌发展形成的。有着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唱法很受群众欢迎,能鼓舞群众。传统民歌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得来,丰富多彩,音色柔美清脆,悦耳动听,很有色彩。通俗唱法,就是通俗音乐的演唱方法,源于欧洲国家,是欧洲普遍广泛流行的演唱风格。语言通俗易懂,好记。表演随意自然,唱法灵活,直抒胸臆。这三种唱法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每个唱法对一首歌曲的表达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这首《映山红》,用美声唱法表达会让人觉得心情宽阔,大气凛然,显现出对红军丰厚的感情沉淀。用民族唱法来演唱,音色来的更有色彩,更自然的表达对红军依依不舍之情和怀念之情。用通俗唱法演绎,更多展现给我们的不是技巧上和发音上的诠释,而是随心所欲的情感表达。更随意,更有味道。每一种唱法的演绎都是为了给人们对这首作品更好的诠释,味道不一样,但是感情是一样的。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歌曲《映山红》在《闪闪的红星》的影片中由冬子妈来演唱,歌曲旋律优美醒耳,歌词声情并茂,表达苏区人民对红军英雄崇高的敬意和对红军的深厚热爱。寄托了苏区人民在红军的领导下冲出黑暗走向光明的深深期盼。这首歌曲原唱是邓玉华,音色清脆嘹亮,带着浓厚的江西山歌风味,优美动听、沁人心脾。之后又被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重新演唱,这首歌再次走红祖国的天南海北,到处都在传唱这首歌,并且被很多人传唱开来,这首歌不仅成为中老年人喜爱的歌曲,就连一代代的年轻人也对这首歌爱慕有加。这首作品一路传唱,后来还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合唱、对唱、齐唱、多声部合唱、小组唱、表演唱等等,一系列的演唱形式来演绎这首歌曲,时至今日已经完完全全被人们所熟知,不仅如此,

熟知的更是那份对红军英雄的崇高敬意和热爱之情。感情的流露才会使得作品的完整度更加完整,更加完美。

这首歌曲传唱至今已经不单单用来演唱了,还可以用乐器来演奏,扬琴、葫芦丝、笛子演奏等等,处处可见,节奏稍慢、舒缓,旋律优美动听,让人很快融入情景之中,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葫芦丝演奏的《映山红》音色柔和平缓。甜美悦耳。演奏中要注意单倚音和复倚音的运用以及歌曲的连贯性。扬琴演奏《映山红》引子群山巍峨、红旗招展;通过强力度的超过三个八度的和音演奏表现手法,给人以气势恢宏的英雄赞歌主题。随后一连串的琶音给人感官震撼,最后使用“吟音”以及借鉴古筝揉弦来为后面的演奏做铺垫。第一段慢板、夜盼亲人、情深意浓。此主题运用长轮音演奏,使得歌曲细腻柔美,表达思念之情和期盼之情。第二段行板转快板、威武雄壮。转换情绪采用了压缩加花主题,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刺激。第三段山花烂漫、豪情满怀。八度轮音以及三连音的运用使情绪更激动,跟着红军闹革命的激动心情。最后尾声宁静致远,思绪翩翩。运用“泛音”技法留下遐想空间,意犹未尽。以上两个乐器都有着自己的演奏风格。尤其扬琴让人荡气回肠。总之,不管是什么乐器都能很好的表达出作者的心意,演奏者的表达更是对这首作品的肯定和传承。除了乐器还有舞蹈演员的诠释,她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告诉大家这首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用眼神、手势等等一切可以表达出来的东西,告诉人们,告诉大家这部作品的深刻含义,视觉上的饕餮盛宴呈现出来的作品展示更是独具魅力。 上海京剧院根据电影《党的女儿》创作演出的现在京剧《映山红》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更有专家评价剧情可看也可信,看了让人动心动情,为寒冷的冬日添上了一层暖意。编导在编写京剧《映山红》的时候在感情上、思想上与“党的女儿”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所以才有了成功的保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于京剧自身的魅力,从音乐方面说,这个作品借鉴了江西民歌《送红军》,旋律上不管是间奏、唱腔还是唱段都借鉴了这首江西民歌。这首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且突出了对红军无限热爱与怀念的主题。当然演员的生动表演更是成功关键之一,各方面的因素塑造了又一个不一样的《映山红》。可见,这种红歌一直活跃在每个编导人的心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的心中。不同的表演形式演绎着这首广为人知的红歌,让我们所有人对红军英雄更加热爱更加崇敬。

《映山红》这部作品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情感,红歌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都

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得到升华。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我们当代大学生从红歌的欣赏和传唱过程中汲取丰富的正能量和精神营养。唱着一首首红歌,就是传承着一种红色精神,传承着这种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激发潜力以及向远大的目标奋进有着很深的影响。红歌不仅仅具有教育意义,更多的是对中国主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无论从历史、旋律、歌词都可以让人为之激荡,幸福来之不易,更激发人们对红色经典的致敬,激发他们爱国激情,民族自豪感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映山红》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柔美细腻、悦耳动听的旋律向人们诠释了对红军英雄的无限热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正如歌词写的“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的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每一句歌词都有一个“盼”字,这个盼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急切盼望的心情。无数的人愿意用各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演绎着这首经典歌曲,红歌会一直影响着我们,它会一直陪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一直鼓舞着我们,一直不会消失。它会一直传承下去。向红歌致敬,向经典致敬,向红军英雄致敬。

参考文献

[1]李锐.《映山红》音乐创作与演奏技法解析[J].内蒙古艺术,2009,(1):

[2]张涛.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色及演唱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3]张瑜.论中国红歌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功能[J].剑南文学,2012,(8):

[4]李颖.中国红歌的历史轨迹及其深远影响[D].山西:中北大学,2010.

[5]康伟.京剧《映山红》何以动人?[N].中国艺术报,2002(004).

[6]匡秋爽. 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0.

[7]王楹.论中国经典红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8):

[8]刘潇林.论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郑心平;田成阳.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2,(25):

[10]李萍.傅庚辰音乐初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篇二:歌曲《映山红》教案

声 乐 课 教 案 教案序号:1-2

篇三:红歌创作背景

《卖报歌》

1933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分顺口悦耳,在聂耳耳里,就好象是一首动人的歌。

后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没有工作,母亲日夜在家中操劳,全家就靠她卖报挣点钱以维持生计。聂耳很同情她,就决定创作卖报歌。

聂耳把要创作卖报歌的想法告诉安娥,并请安娥写好歌词,自已很快就谱好曲。然后,他拿着歌曲和朋友周佰勋一同去找卖报的小姑娘,并唱给她听,小姑娘听了,高兴得拍手叫好,并说:“聂先生,如果能把‘几个铜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唱出来,那我就可以边卖边唱了。”聂耳笑着点头赞许,回来就与安娥商量,按小姑娘的话改为“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卖报歌》便由此而来,风靡一时。

《共产儿童团歌》

《共产儿童团歌是1957年拍摄的电影《红孩子》里的插曲。《红孩子》描写了少年游击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机智勇敢的对敌斗争活动,为了讨还血债, 替亲人报仇,孩子们组成了一支少年 游击队。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 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严酷的斗争使他们经受了锻炼和考 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是一首革命歌曲,反映了当时少年儿童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共产儿童团,随着父兄 们向地主、军阀、帝国主义者进行斗争的精神面貌。

《闪闪的红星》

电影《闪闪的红星》音乐创作于1973年,正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文革时期。当时全国的文艺生活充满着高、尖、硬、响,整个社会的文艺生活万马齐喑。而傅庚辰却在这沉闷的空气里奏响优美抒情的《闪闪的红星》音乐,有如一枝独秀,芳香四射,扑面而来,立刻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歌曲有着怎样的“身世”。

傅庚辰接到为电影《闪闪的红星》作曲的任务时,是文学剧本的第四稿,上面已经有了写好的主题歌歌词。他认为不妥,建议作者重写,结果还是不满意。剧作家非常谦虚,表示对歌词创作不熟悉,建议改请词作家。当时邬大为和魏宝贵正在北京编写《战地新歌》。经过组织上的联系,傅庚辰带着《闪闪的红星》剧本找到他们,并提出几点要求:主题歌歌名叫《红星歌》;歌曲虽表现的是30年代的事,但让现在的人听了也能接受;主人公潘冬子是个小孩,主题歌应有儿童气质;影片是军事题材,主题歌应该是进行曲;歌词不能太长,要好记,好唱,便于流传。

几天之后歌词写成,傅庚辰非常满意。他带着歌词坐上火车从北京赶往上饶,又从上饶坐7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赶往景德镇。汽车上老乡们带着鸡笼、鸭笼、蛇笼,中途还要在路边店里吃中饭。傅庚辰却对这些嘈杂纷乱的声音充耳不闻。一路上,他一言不发,倾心构思《红星歌》。到达目的地景德镇鹅湖的时候,《红星歌》已经在他的心里谱成。

此后,他又为当时剧本上的另外几首歌谱好了曲子,包括《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每天完成一首。到此为止,影片中已经囊括了童声、女声以及混声合唱。剧本上原有一段儿歌《高山竹子青又青》,傅庚辰认为已有《红星歌》,再唱儿歌没有必要,不如再写一首男声独唱。这样,全片的音乐更丰满。于是,他在影片中寻找恰当的位置,终于发现宋大爹划竹排送潘冬子进姚湾镇的那场戏最佳,剧本中这样描绘:“两岸青山,一弯绿水,一夜竹排,顺流而下”,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又没有对话,在这里加一首歌恰如其分。他向导演李俊提出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导演、摄影和录音师的支持,这就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由来。

从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影片上映后,在《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三首歌都已广为流传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向傅庚辰提问:“你为什么要写《映山红》这样的歌曲,你就没有什么顾虑吗?”当时还是“文革”年代。傅庚辰回答道:“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本人在《矛盾论》里所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快与慢、激与抒、张与弛、动与静都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活是这样,艺术也是这样,因此艺术不能只有战斗性而没有抒情性,所以我写了《映山红》。”

假如没有傅庚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们也就无缘听到《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而在当时,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并不仅仅依靠艺术的热情,更多需要的是追求艺术真实的思想勇气。

《毕业歌》

1934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歌曲在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歌唱祖国》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后,这不知唱出了多少人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美好心声。

1949年10月1日,王莘同志到北京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王莘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名革命音乐工作者、作曲家,此时此刻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想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不久,他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题,写下了一首歌曲,1950年5月,天津市音工团成立,王莘任团长,此后,他为该团演出,又创作了大量作品。

1950年9月上旬的一天,王莘同志再次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时候,广场上已经有了准备迎接建国一周年的一些景象: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有几支工人和学生队伍在练习走队,准备在国庆那天,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飘扬,见到这些景象,王莘脑中浮想连篇,他决定再写一首歌唱伟大祖国的歌曲,不久,脑海中就形成了《歌唱祖国》第一段的前一部分。

王莘同志写出《歌唱祖国》这首歌之后,并没有急于发表。他一面把它交给天津市音乐工作团,排练演唱,一方面到南开大学、天津炼钢厂、天津纺织厂和天津铁路机务段去教唱,各方面征求意见,群众反

映十分强烈,诗人艾青认为好是好,但其中有几句歌词还不十分理想,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即将“五十年文化辉煌灿烂”改为“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将“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为“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王莘立即吸收了他的建议,群众和专家的检验之后,王莘同志才把它抄好向《人民日报》投了稿,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歌唱祖国》的曲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即邀请中央歌舞团合唱队录音,除广播外,还添制成唱片向全国人民推荐,从那以后,《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王莘(1938年- ):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江苏省无锡县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喜欢上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先施百货公司当一名见习店员,1935年,受到上海民众掀起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影响。结识了左翼进步音乐家冼星海、吕骥、孙慎等人,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王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音乐,当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在“鲁艺”排练、演出时,王莘还曾担任过《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1937年,王莘从“鲁艺”毕业后,先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工作,后调华 联大音乐系任教。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晋察冀》、《日头上山岗》等。1942年,王莘开始担任群众剧社的领导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小歌剧《宝山参军》和大量歌曲,1949年1月,王莘率群众剧社的同志们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市。

《学习雷锋好榜样》

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您知道这首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毛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当时许多同志都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队长、作曲家生茂和词作家洪源。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一会儿午饭前一定要交给我!”洪源高兴地说:“行啊,我马上干!”

生茂姓娄,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谱曲,他是个行家。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创作过不少歌曲,抗美援朝时他创作的歌曲,在前线部队流传很广。1955年,生茂创作的一曲《真是乐死人》,至今还流传不衰。雷锋是1962年8月5日因公牺牲的。他牺牲后,中央军委和沈阳部队都发出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通知。在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之前,全军各部队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通过几个月来的学习,生茂更加明白了一个普通的运输战士,何以获此殊荣。他佩服雷锋能在入伍两年多的时间里,入党、当标兵、升班长,两次立功受奖,并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的确,在同是军人的生茂的心中,雷锋已经成为他的光辉楷模。因此,他有激情、有灵感,决心拿出一首好歌来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说起洪源,那可是生茂的老搭档。他请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洪源姓吴,比生茂小2岁,是北京市海淀人。1949年,我63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准备与傅作义谈判破裂就开打。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洪源与10来个学生一起补充到生茂所在的63军文工团。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围北平,打太原,进朝鲜,在烽火和硝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他俩又一起从63军被选调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至今,生茂依然说,当年的那批学生质量高,特别是洪源脑子快,聪明,写词历来是雷厉风行。不但能写,他还是挺不错的男高音,还登台演出独唱呢。

写词快手不负众望,果然按约定拿出了歌词。生茂拿到歌词,非常高兴,马上仔细研读起来,吃饭时两眼也没有离开歌词。他在想,这首歌一定要有普及性、群众性,部队战士能唱,地方群众也要能唱,绝

对不能“洋”,必须是民族风格,而且气势要浩浩荡荡,高亢有力,有高潮。周恩来总理富有韵律的题词给生茂谱曲以极大的影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生茂觉得,总理的这寥寥数语,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手握钢枪、巍然屹立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分明就矗立在眼前。生茂仿佛和部队一起高唱进行曲走在大路上,情绪高涨,边谱边唱,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头到尾又唱了两遍,觉得可以了,就赶紧叫一位歌队队员抄在食堂门前的黑板上,一是让吃完饭的歌队队员试唱,二是请大家赶快提提意见。大家唱了几遍感觉很好,都连声说“行,行!”就这样,一首宣传歌曲诞生了,歌名就取自歌词的头一句。

那时可没有现在的复印机,复制材料顶多是拓蓝纸复写两三份,或刻蜡版油印几十份,可游行出发的时间定在两点钟,时间根本来不及。于是大家就各自往纸上抄,人手一份。抄完后,立即出发了。战友文工团驻地在城内平安里一号院,大家坐上汽车从这里往天安门出发,一路上还在熟悉这首歌的词谱。

1963年3月5日下午,天安门前红旗漫卷,人海如潮,“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金水桥畔,伴着手风琴雄壮高亢的旋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成员充满激情地在进行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首人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歌,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周围的群众。看到这种情况,这首新歌的曲作者生茂、词作者洪源都喜出望外——真没有想到群众一下子就这么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团里的领导立即指示歌队的同志分头向群众教唱。看教唱者们那颇有自信的神态,有谁会想到,《学习雷锋好榜样》才刚刚诞生两三个小时呢?

《学习雷锋好榜样》如此大受欢迎,促使战友文工团开始了推广工作,他们利用各种场合教唱这首歌。不久,战友文工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开幕前,著名作曲家晨耕、李劫夫和生茂在台下,向观众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当时的场面十分热烈,让人记忆犹新。

歌曲诞生的当年10月,《学习雷锋好榜样》词曲在《解放军歌曲》发表;接着由战友文工团首唱录音,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播放;随着无线电波的传送和军内外的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开始妇孺皆知,人人高歌,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

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及由洪源与刘薇作词、生茂谱曲、马玉涛演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双双荣获“优秀奖”;25年后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再获“优秀作品奖”殊荣。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已经传唱了40多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甚至有外国人也在唱,可见一首经典之作的生命力、影响力之大。歌曲的魅力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泯灭,可它的创作者却都已年逾古稀,前些年就离休了。为祖国音乐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文艺老战士虽然身体退居二线,可他们的创作激情不减。尤其是生茂老师,依然活跃于音乐创作的舞台上,新作品不断问世。去年夏天,他不辞辛苦,为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征集歌词谱写了《心曲》一歌,深受石油职工好评。2004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奖赛”的评委席上,我们又看到了精神矍铄的生茂老师。

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是生茂矢志不移的追求。今天是3月5日,《学习雷锋好榜样》诞生距今已经41年了,这位著名的军旅作曲家对41年前那天的情景刻骨铭心。他说,雷锋过去是、今后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要永远记住雷锋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打靶归来》

《打靶归来》。(解放初期至文革前)《打靶归来》。( 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打靶归来》,堪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当年写这首歌词的作者是个只有小学文化、年仅20岁的坦克兵———牛宝源。

1959年3月,牛宝源所在的团队开到大连海滨一个叫黄龙尾的地方进行实弹射击。一天傍晚,牛宝源在靶场看见一队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唱着《我是一个兵》,胸前戴着大红花,精神抖擞地走在夕阳下。牛宝源心想,若是有一首反映战士打靶的歌儿该多好。片刻间,他被眼前这幅练兵画面感染,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掏出纸和笔,写下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句子。回到营房后,牛宝源将诗重新修改后寄给沈阳军区的文艺刊物,不久,竟被刊载了。

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诗还引起了另一部队词曲作者王永泉同志的兴趣,他对小诗进行了改动,并用陕北民间的曲调谱了曲。在1960年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上,由牛宝源作词、王永泉谱曲的《打靶归来》荣获一等奖,从此在军内外广为传唱。)


映山红歌曲背景》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153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