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有关笔记的新闻

有关笔记的新闻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3 22:29:08 | 移动端:有关笔记的新闻

篇一:新闻理论笔记

新闻理论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能夹杂宣传的成分。新闻中可以包含宣传,有的是记者自己主动宣传,例如一些环保新闻。不过这种新闻在学界收到了质疑,因为不符合新闻职业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的内容一定有实在的信息,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目的是通过一种形式给当事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的内容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则多数是已有的,它要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传播的内容应是具体的事实,人们不会接受无新闻的新闻传播。宣传目的是向接受者灌输观点,这种观点也许就是一种套路性的话语,并不客观。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而宣传者可能在掌握事实之后,选择能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将事实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两人在交换新闻时,沟通的感觉十分强烈。而宣传的目的,则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注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报道有争议事实时,要将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提及,且各方在报道中的比重也应大体相当。宣传会有意突出一点,遮蔽另一点,所以带有倾向性。

二.新闻与舆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需要新闻记者把一个事实完整地或选择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描述出来。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三分之一,则可以将这种意见视为舆论,此时这种意见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理论上,新闻是舆论的载体和放大器。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个非常具体地事实,这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舆论产生着新闻;新闻则是舆论的一种载体,可以反映和表达舆论,也可以影响和引导舆论;而新闻对舆论的引导,又导致了新舆论的产生。舆论和新闻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新闻的特性

新闻报道的是现实事物;强烈的时效要求;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第二讲 新闻价值

一. 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任何传播都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有了位差才会有信息的流动。传播者往往出于利益、情感,或是寻找新信息的需要而发出信息,一旦对方接受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如果这种消息是新闻,那么传受双方共同认可的新闻,便具有新

闻价值。

2.“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产生的另一个前提。事实成为有价值、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是“不知”。不知的情形有: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最新的变动、最新发现、最新发表的观点和不知道的新知识。另外,已知的事实中出现了异常情况,则异常情况也是新闻。

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对于新闻接受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能够满足其兴趣需要、认同感的需要,或者帮助其对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对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新闻价值有五个属性: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

三.新闻价值的十要素

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影响时效越快,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7.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四.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1.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2.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更吸引受众。

3.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五.新闻选择的实际运作标准

1.新闻价值标准

2.新闻政策标准: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

3.实际运作中的标准

(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3)事实的清晰度。

(4)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六. 新闻价值的相对性

(1)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也就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抑或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会不同。

(2)媒体不同,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同:①媒体的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媒体和资本主义媒体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会不一样,党报和非党报,专业报纸与非专业报纸,他们的标准同样不同②媒体的市场定位不同:即媒体的受众群

体不同③媒体的宣传重点不同:在不同阶段往往有不同的宣传重点,宣传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3)受众对于新闻价值来说是一个变量

第三讲 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二.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关注的事情是多样化的,而传媒只能选择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实际上扭曲了社会多样化的现状。例如体育比赛,真正关注比赛的人是有限的,然而所有的媒体反复报道,从而使其获得了不相称的地位。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因此,最初的报道应该允许差误。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这个角度主要涉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4.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以下若干情形:

(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框架和角度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2)新闻礼仪化。如胜利闭幕等,所有媒体报道都一样。

(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给事件贴标签,容易绝对化。

(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影响公众对现实世界的全面了解。

(5)传媒报道的总体趋向,无形中在维护现状、曲解现实。如中国强调舆论导向。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三.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

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采访不深入、编辑过程出现差误、编辑核对程序错误以及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传媒假事件并非一般意义的假新闻,第一,消息来源于报道者重合,制造事实和报道事实的都是传媒工作人员;第二,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单纯职业主义动机,制造轰动事实并报道;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四,事件媒介化,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提供给受众策划的“媒介真实”;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是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

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例如出于政治需要,修改雷锋照片。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四.传媒对于科学的误读

1.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2.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

3.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新闻失实

1.新闻失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故意失实,一类是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事先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处于种种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意为之导致的失实。非故意失实指报道者无故意

报道失实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失实。

2.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

(1)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2)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3)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4)屈从压力,昧心写稿

(5)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6)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7)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8)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9)合理想象,添枝加叶

(10)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3.防止新闻失实

(1)政府:健全法规;转变主动“议程设置”的思维。

(2)媒体: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加强培训。

(3)新闻工作者:态度事实求是;加强新闻理论和业务学习;接收公众监督。

(4)在报道过程中:马克思的“报刊的有机运动”思想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变结论式报道为连续式报道,变间播式报道为直播式报道,变封闭式报道为公开式报道。

六.传媒假事件

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强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它本来很小,新闻价值也很小,但是在传媒的推动下,事实不再是自然发生的,而成为传媒自导、自演、自报的“假事件”,这时报道的“事实”,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新闻,其本质是传媒公关活动的一部分。“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其表现形式有:街头采访照稿发言;报道“送温暖”等相对基层的领导表演的事实;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陷阱新闻”。

举例:2007年,茶水发炎,中新网记者,将龙井茶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6家医院检测出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诊断出有炎症。(马克思: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

1.假事件的表现形式:

(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

(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

(3)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4)陷阱新闻。

2.“假”的特征:

(1)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2)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

(3)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

(4)事件媒介化。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

(5)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暧昧的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以公众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

七.“让事实说话”和“用事实说话”

“让事实说话”的根本,在于用事实本身的各种要素构成、事项构成、要素关系构成、事项关系构成等去说明事实整体。

“用事实说话”这一表述本身就是背离客观精神的,它把“事实”当做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陈述事实本身作为目的,这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告知新闻信息——大相径庭。“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陈述新闻事实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不是新闻传播本身的原

则。

八.用事实说话

① 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恰当选择与表达,巧妙地表达报道者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

则与报道手法。

② 用事实说话,关键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通过运用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充分而含

蓄地表达作者的倾向和观点。

③ 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达到信

息交流与分享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接受者,且更具说服力。

第六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

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

2.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

3.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

4.客观性原则作为一种较为正式的理念明确提出,是1900年美联社提出的“报道事实,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宗旨。

二.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事物。具体而言,客观性原则分为“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

在理念层面,客观性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在报道时尊重事实,但对事实的评论持怀疑态度;在操作层面,客观性原则要求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三.客观性作为理念和报道方式的具体内涵

1.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职业理念,有以下具体内涵: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

2.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在写作、编辑中的一般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

(1)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

(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3)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涉及事实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3.以下几条是对不同的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

(1)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

(2)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的消息源名单。

(3)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或猜测性的语句。第一时间确定因果关系不可靠,因此要模糊和猜测。

四.客观主义

最早出现在1948年中宣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这个概念是对客观性理念的否定。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但是,在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与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并非同义。

篇二:《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1、木铎:P2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2、布告:P5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3、露布:P5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403年下令废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4、进奏院状;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进奏院状;P6经由进奏院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即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5、开元杂报:P7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6、“敦煌进奏院状”:P8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7、邸:P6唐代中叶后随着藩镇势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又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有时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邸报:P11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定本制度;P15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是“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9、小报:P17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 为“小报”。

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于唐以前的布告。但宋代的“榜”,其提供信息之及时,使用频率和受百姓关注程度之高,都远超过汉唐。“榜”通常是用来公布法令的,但也经常用来公布希望公众尽快知道的诏旨、章奏和赏功罚罪等方面的事宜,非常时期也用来及时向公众公布战讯和群众关心的朝廷政事消息。张贴的地点大多在居住密集、过往人等较多的内外城门口和市镇的商业繁华地区。榜成为发行面较小的邸报和小报的重要补充。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

元代的国祚很短,只有不到九十年的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

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小本:P21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

元代的印刷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利用印刷和其他手段来传播住处的活动十分普遍。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万历邸钞》:明抄本《万历邸钞》共32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10、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主要工作是传抄和发行邸报,此外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活动。

11、《急选报》:P29: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门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因此弥足珍贵。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8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塘报:P31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一个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

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告示:P31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时称榜,有时称告示。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

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P32 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人等阅览。 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提塘小报:清代的提塘官们还发行过一种小报,又称小抄,所刊载的主要是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旷日持久在为有关省份的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主要见于清初顺、康、雍、乾四朝,被官员们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后来,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雍乾两朝一再查处以后,被完全禁止。

辕门抄:P41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报纸,出版各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写的官场消息。它们和当地的京报相配合,一个提供中央信息,一个提供地方信息,成为当地官绅了解政情的两个重要渠道。

简答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根据是:A、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B、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2、唐代具务了产生报纸的客观条件:A、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B、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4: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 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 平易,通俗易懂。

2、《蜜蜂华报》:P49(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报刊。

3、《广州纪录报》:P49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7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

的第一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创办人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也注重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登中外贸易进出口物价表。在宣传策略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纷纷出版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影响较较大的有《中国之友》(以敢言著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反对香港政府)《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等。

5、《德臣报》:P52又译《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英文报纸。

6、《孖刺报》:P53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二、《遐迩贯珍》的问世

7、《遐尔贯珍》:P53: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 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香港最早出现的中文商业报纸,大都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的。

《香港船头货价纸》:P5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第三节 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1850年,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创办。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9、《字林西报》:P57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 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 外文(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64年,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这时,报馆组织改组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改为其副刊,到1951年停刊,是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家外文报纸。《字林西报》在创刊后仍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文汇报》:1879年创刊,由英国人克拉克等任主编,是上海主要的晚报之一,该报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与评论无所顾忌为清廷所不满。

至90年代,上海形成了以《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

上海中文报刊的出版,也是外国传教士先创办的

篇三:《新闻理论教程》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笔记

新闻理论,也叫理论新闻学。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

导 论

第一节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及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 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集权主义理论

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二、自由主义理论

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三、社会责任理论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及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第一章 新闻

第一节 新闻的起源

一、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

一、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

二、新闻的定义、

(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二)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 ? 梅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

范长江,李大钊,陆定一

(三)新闻的定义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相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新闻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 新闻的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

二、新闻类别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

第五节 真实——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

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

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四、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

根据事实进行报道: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新闻5要素以及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准确无误。

从总体和内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

第二章 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一、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

(一)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二)新闻传媒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有传媒,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 ,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三)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

二、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一)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二)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三)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

三、新闻传播的反馈

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到新闻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加以选择、理解,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

第二节 新闻的倾向性

一、什么是新闻倾向性

(一)倾向的含义

在人类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三种倾向交叉渗透,构成总体倾向。

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

(二)新闻倾向性的内涵

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是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二、新闻倾向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一)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倾向性比较隐蔽,意见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用事实

去说话。在新闻评论中,则直接而鲜明地表示倾向性,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倡导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贬斥什么,泾渭分明。这是新闻评论的性质和文体形式所决定的。

(二)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

新闻的倾向性属于一种总体素质,从新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表现出来。

就一条新闻而言,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其次表现在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其三,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其四,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

三、倾向性与客观性

(一)新闻客观性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张,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

第三节 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要素

(一)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

(二)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三)显著性:显赫著名,知名度高。

(四)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五)趣味性。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内。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一)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的价值。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

(三)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标准。

一条新闻的价值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每个环节每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新闻价值的一定损耗。

第四节 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的含义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二、新闻敏感的特点

快捷:迅速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潜在)的最新变化。

准确:判断并选择出事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三、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有关笔记的新闻》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02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