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5 07:27:30 | 移动端: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篇一:古典之殇阅读心得

自然之改,心灵之变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阅读心得

B-B1-0459-6

庆幸读了这本书。作者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其怀念古典,纪念曾经美好的世界,对比今日种种现象,以一种富有逻辑确饱含深情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是一本每读一段都会引起人思考的书。又似乎在阅读的同时,被作者引领者,追溯起曾经的记忆,好像神游到作者描述的曾经的古典的美好世界里。

但这本书不仅仅是追忆过去,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抛弃今天。带着现实与过去对比着、反思着。与仅仅是夸赞古典的只情不理的呻吟不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针对现实社会的。可能是给现在一种启发,给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些启发。正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追溯古典、保卫生活的书。”我认为作者的另一高明之处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家园与人的精神家园的同步叙述。正如书中所感:“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作者立足于自然景物或生活细节:比如黑夜,河流,荒野,校歌,放学路上,感叹着客观实景,人们生活方式真实改变的同时,其实是在追究人们精神上,心灵上的改变。作者说:“我希望自然恢复古老的面目。”他在呼唤自然回归其原始面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呼唤人们回归心灵的原始与美好。作者做到了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修复记忆,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

此书的主题我觉得是“改变”。每一个细节所讲述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们心境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书虽然一定程度上应“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景,描写了很多自然被人类破坏的种种,借以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倡导。但是,本书至少一半的内容都是与人有关,与现实社会有关。这种对于人文世界变化的描写构成了本书的另半边天。其实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时相辅相成的。因为随着远古时代以来人在自然世界地位逐渐升高,成了世界的主宰,尤其是近现代时期,人们在贪婪地利用自然资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人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的改变源于人的改变。而人的这些恶性又是由心灵或精神上的缺失造成的。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而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的敬重,古典的精神也被抛弃了。所以“古典之殇”,不仅是自然世界之殇,更是人类的古典精神之殇。作者在呼唤让世界还以本来面貌的同时,也在呼唤古典精神的觉醒。所以读者在读书时,才会觉得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书中很多主题其实是相关的,比如:丢失的脚步和每个故乡都在消逝,黑夜和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和萤火虫等等。每一篇,或多或少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我比较偏爱文中主题是自然变化的章节而非实时性对于事件的评论,可能是下意识的寻求作者所描绘的古典的美好逃避现实阴暗面吧。在此针对一些片段谈谈自身感想。

最怀念的源自“那些消逝的歌”。歌本身天然就有引领人们精神的作用。听音乐可以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而校歌,其实是基于一个学校的基本信息结合写作人想表达或宣扬的个别信息而作,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歌作为“歌”的部分,也就是音乐程度上的美感。更大的意义在于词中的文化性。我其实对校歌没有太深感情。我并没有经历作者文中提到的写校歌的很好的校歌。正如作者所说:校歌现在更多的被校服、校徽、校铭所取代。但是文中“你是哪个小学的?”这句话确引起了我的感想,对于故乡,对于学生时代的感想。虽然学生生涯还没结束,现在还在上大学,但是却已经在怀念以往的学生时代。大学与小学、初中、高中时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当时可能无感,但现在觉得那真是一段,单纯、简单、美好的时光。我的故乡在北京,恰巧符合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许多事物的发生地。现在在外,当遇到老乡时,多会问:“你是哪个区的?”“哪个高中的?”,如果是同一个区便会问:“哪个初中的?”。前面两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分析此人学习成绩好不好,学校实力强不强。但若是恰巧同区,问起初中时,确多是聊起自己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事物,更是老乡间的虚寒温暖,唠唠家常了。每每问道这些问

题总会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当时不见得美好,现在却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才最直接、最恰当。没什么对校歌的记忆,但对校铭是有的。我们中学的校铭是“老实、宜强、勤奋、创新”,真真中了作者文中对诸如此类校铭的鄙视。但是,这四个词却是我中学时代,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都要大声呼喊的。现在提起,脑中还会想起在人头攒动的操场,集体大家一起呼喊的场景。倒不是内容有多么激励,只是现在想想现在连可以这样呼喊之后牢记的东西都没有了。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我已经忘了用一些词汇或者段落或者文中激励、启发自己。那时的学生会主席也是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总会站在领操台上带领大家呼喊。对于他来说,那一定是更加难忘的记忆吧。

最感动的源自谁偷走了夜里的“黑”里作者游武夷山在吃夜宵时忽然断电的片段。“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几小时后,灯火大作,酒消梦散。”我觉得这一段句句都好。原因在于对于黑夜,有谁能像作者这样有如此多的联想和情感。我们适应了不纯的黑夜,并且麻木于此。而作者确因为一次意外的与真正黑夜的邂逅中感慨着,神游着,像孩童一样欣喜着。读完后觉得自己虽比作者年纪小,理应更单纯,确无作者那般的赤子之心。因为在作者心里,古典的美好与自己息息相关,从未离开过。

最向往的源自再见,萤火虫。我同作者不同,作者小时候还见过萤火虫,童年的记忆中有与之有关的片段。可是我自出生以来并没有见过一次萤火虫。现在想想真是十分可惜。我甚至不相信我从没有亲眼见过这种生物——一种所有人多十分熟悉,细想来确不见得有多少人见过的生物。它的消失反映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恶化,同时消失的是由“流萤”记载的古诗中前人所描述的美景。“若论对流萤的感情和消费程度,古代中国排第一”。现在却鲜少有人提起了。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难被想起。但是在作者的引领中细细读来,确莫名存着对流萤的憧憬。我生出了想去看萤火虫的愿望。这是否意味着我是可以被启发的呢?一些在骨血中流淌的对自然,对美好事物渴望的基因是人所固有的,不能被磨灭的?我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有此感想。

此书从新唤起了每个人对古典的向往,对自然的向往。引领我们思考更多。但是它并不消极,因为:“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每个人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厌恶与赞美、冷漠与狂热、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我们把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都抵押给它,献身于它了”。

篇二:《古典之殇》读书笔记之我养了一个路盲

读书内容:《古典之殇》(王开龄著)引用:“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放学路上》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拙是路盲!并不是我小题大做,而是发现她的确盲得太彻底了,甚至几乎没有一个小片区(方圆一公里以内)她是可以拍着胸脯说自个儿不会迷路的。我最初并不那么重视这个问题,自我安慰说那可能是和我们以前搬家次数比较多有关,但渐渐我发现,甚至是她学习了几年的学校,附近什么小路巷子她基本上都没走过。怎么会这样?我曾暗暗问过自己,答案若隐若现,我却不敢揭开那层纱,直到看到这篇文字,就像有人猛地扯开窗帘,阳光亮瞎了我的狗眼,也把答案明明白白展现在我面前----都是我的错。按照现代的诿责逻辑,人是不能轻易认错的,就算要认,也要拉一个垫背的。好吧我承认我也是个俗人,于是我拉上一个社会群体陪我一起来承担这个错,错因有三。其一,现在居住空间相对封闭,关上门就是家天下,孩子们很少出门和邻居小伙伴们玩,实在要玩儿,也局限在住家的楼下或小区里面,基本上是不会让一群孩子撒开腿儿跑出大人视野的。为什么?怕!外面多危险啊,有汽车摩托、有高空抛物、有野狗蚊虫,更重要的,有人贩子!整天看新闻上不是这里撞死一妞就是那里走丢了一娃,地球真的太可怕了,可惜火星回不去了。回想我小时候,除了可以和小伙伴去河边,还要经常被爸妈支着跑腿,买葱、买盐、买饮料......要去菜市场,去油辣铺,去杂货店,一条路走多了不耐烦,就摸索着能不能有新鲜路线,虽然我到十八岁才第一次走出渝中区,可是住家和学校附近的大街小巷那是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地图来。现在想来,我爸妈是不是太不负责了,我能活着长大真是奇迹,越想越是后怕。第二,喜欢接送孩子。现在城里几乎50%甚至80%的家庭都有车,城市被以幂次方的速度往外扩张,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去哪儿都爱开车,步行变成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孩子该上小学了,为了追求教(ming)学(xiao)质(pin)量(pai),大家都不愿意就近读书,反正有车接送,远一点儿也没关系。而放学之后,大大小小的车在校门口长龙拥堵,一放学,便如摘录那段所说那样,“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孩子可以步行回家的机率几乎为零。拙小时候是坐轻轨回家,但因为学校和家都在轻轨站旁边,加上我们也叮嘱她放学后不要在路上逗留,要直接回家(理由见第一点),所以基本上也是两点一线,没有机会去开拓新航路。再对比我们小时候呢,完全是天壤之别。前阵子一群小学同学聚在一起,回忆以前放学的路队,每个人都有好多“路友”,至今说起当年路上发生的事还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追着打架、吃麻辣藕片、学粤语歌、买明星贴画、扯竹芯、拿板车当跷跷板、吊顺风车、扎轮胎......唯一一个同学很郁闷,因为她爸爸单位就在学校旁边,每天都来接她放学。现在回想起来,放学路上的回忆甚至比在学校里积累的还更多,现在的孩子轻松了腿脚,失去的却是太多自由。难怪作者会“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这样的孩子,不当路盲都很难啊。当然,接送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替孩子节省时间,现在的孩子时间多宝贵啊,一到周末,各个辅导班连轴转,没车怎么行?路上耽误的时间都能多上几堂课了。其实,往往一个人走路的时候思维是最活跃的,我有一段时间每天上班要走十多分钟,那十多分钟我会每天都有不同的新奇想法,那段时间也是我博客最兴旺的阶段,后来买了车开车上班,再也找不回那种灵感,博客也就从此荒芜了。所以,其实有的东西看起来是浪费,是无用,可往往留白也是美,发呆也是生产力。第三,包办太过。现在的家长(特别也包括我)对孩子的不放心太多,事事唯恐不周全。有时候拙和同学约着出去玩,怕她不识路,总要把她送到轻轨站,还给她画地图。前两天,她要从北碚到九龙坡,我临时有事,实在送不了,便跟她讲要坐什么公交,地铁6号线在哪转3号线又在哪转2号线,甚至告诉她每一条线路在哪个车厢上车,下车的时候距离扶梯最近......到后来我都觉得自己啰嗦了,估计她也一个字没听进去,最终也顺利到达了目的地。我一直在学习怎样的教育是孩子最想要的,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课----生存本能。

篇三:古典之殇读后感

“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玲开篇便如此写道。人们不禁会发问何为原配的世界?为什么要纪念?难道这不是原配的世界?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时期,那是黑暗的时期.??”那样的时代似乎更像是现在这个时代,复杂无比。

时间上溯到5000年前,那时虽然任就是洪荒时代,一切的文明任就处于萌芽。而一切任就是原本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临海而渔,欲林而猎的渔猎文明被农耕文明所取代。人么不必再去为生活东奔西走,只需守着一方土一片天便可安然一生。人与土地依然其乐融融。

在一季又一季的谷物收割后,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后。渐渐地一生困守在一方土的人们不再满足,开始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于是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开始探寻世界、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的奥秘。终于在爱因斯坦,瓦特,法拉第等一系列科学家的发明开始改变世界。工业时代开始取代农业时代。

终于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原配的世界开始渐渐远离。

霓虹灯取代了萤火虫,消灭了黑夜;噪音取代了夏夜的唧唧虫鸣,剥夺了耳根清净的权利’高楼林立的城市取代了荒野,遮住了地平线??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对着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那个原配的世界除了说声再见,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人们不再夜不闭户,也不会路不拾遗。彼此之间不再是相信,而是猜疑。乃至于帮助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成功的踏脚石。谁还会觉得为松板的晶亮,幽林里的气息,昆虫引人自省的鸣叫而觉得神圣?谁还会看见城市就头痛?谁还会听见春天树叶绽开的声音?谁又会觉得河川是我们的兄弟?谁还会把野兽视为手足?难道这种远离自然的存在方式算是生活?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时代?我觉得凡是好的东西都应该免费或者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

最后借海明威的话结束这篇不知从何谈起的读后感吧——“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字数823)


古典之殇读书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15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