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18 20:16:28 | 移动端:三峡好人影评

篇一: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摘要:此影评分为影片总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电影语言的运用、人物分析和结语几部分,其中影片总评对影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叙事方法对影片叙事方法进行了介绍、镜头语言则表现了贾樟柯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感觉,电影语言运用则介绍了贾式声影剪辑,人物分析是对影片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抗争、无奈、选择、牺牲,

影片总评

三明和麻妖妹,一对非法的婚姻,在16年后相爱了。沈红和她丈夫,一对合法的婚姻,在2年后分手了。这事对影片最简短的概述。影片用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主题,细腻的拍摄手法和奇特的艺术构思造就了这部经典影片,令人为之震撼!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 在这个长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中国”。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贱如草,他们自娱自乐,然后自生自灭。他们听着或唱着那些烂大街的流行歌曲,他们在露天场所跳交际舞、打麻将,或是去看草台班子的走穴演出。为了寻求活路,他们可能会为50元人民币而卖命,或是去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媒矿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则有多半会“世袭”他们的贫穷,不到十五岁便辍学,然后去中国南方的血汗工厂打工,或是进城当保姆、当小偷、当小姐。 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

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部好片子了。 叙事方法:

影片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两个简单的百姓故事。

《三峡好人》在故事的叙述上是一个三段嵌入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首先是韩三明寻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寻找的叙事中来。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寻回爱情。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与麻幺妹的非法爱情故事。另一条是舍弃正当的婚姻。山西太原的护士沈红到奉节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见面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决定离婚。这和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

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这样诡异的辨证法,是贾导演常用的杀手锏。 唯一让两个故事有关联的是中间出现一个陌生的男孩唱网络歌曲,一首是《老鼠爱大米》唱给韩三明;一首是《两只蝴蝶》唱给沈红。

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特写很少,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静物》

艺术特征

电影语言的运用

《三峡好人》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在以前电影里见惯的贾式声影剪辑。韩三明与小马哥在饭桌上互打电话听手机玲声时,韩三明手机响起的是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我的思念》,而小马哥手机响起的却是《上海滩》。从小马哥手机铃声直接切入长江画面的蒙太奇,实在是令我喜欢得不得了。这一段,声与影的结合。相信只有明白《上海滩》这首歌出处、与小马哥有何联系的人才深谙妙处,再由唱着浪里淘不尽喜欢悲忧的歌声联系到长江三峡现状。这一个蒙太奇不能不说是贾导在玩这种由个人哼唱或小道具配乐再联系现状的声影结合的顶峰。在《三峡好人》里不止这一处有这种贾式的声影处理,不过其它的都显得稍为一般了,没有这一个剪辑那般震撼,但也一样的颇具效果。在韩三明工地上那个嘶声力竭唱着《两只蝴蝶》的小孩歌声,再平行剪辑到大桥场景上把歌声换成音乐原声、寻夫的女主角同时出场。这一个处理一样令人感到莫名的感动。在粗糙的氛围里猛然得到升华,在贾的电影里一直都有着这种带动观众情绪的小高潮处理,当然,最为高明的一段,就是手机铃声剪为长江这段,堪称神来之笔。这种声影压仰与释放过程调动起情绪并把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平行剪在一起的场景转换,不能不说贾导在《三峡好人》里的技术意识比起以往要更为纯熟了

视听语言补充的补充作用

人物分析

韩三明表面上是个老实懦弱的男人,而实质上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不需要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高大威猛。而是当你面对残酷的现实,你是否有勇气来面对,即使会有牺牲。当韩三明得知自己的妻子需要三万块钱赎身时,就暗暗下定决心,即使自己死在煤矿,也要救妻子出来,最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我要带夭妹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将男子汉的气概诠释的淋漓尽致!中国导演中不乏有勇气正视平凡人、失败者的生活和存在者,却绝少有导演像贾樟柯那样,有想像力将平凡人和失败者描绘成英雄。环顾今日的中国影坛,除了贾樟柯,还有谁愿意用摇摄的方式,三番四次给予煤矿工人韩三明一种英雄式的注目礼?

沈红----赵涛,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影片里吹风扇一幕令人难忘,那也是她的真实呈现。她说,墙上有一个电扇,这样一个巨大的决定、巨大的决心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下,内心那种躁动不安,那种反反复复是不是可以让她来吹电扇把四川的潮湿,把四川的闷热,把内心的焦灼演出来?最后她作出了决定离婚,获得了尊严。

结语:

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主动将镜头视线下移,用直面生活的原生态叙述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贾樟柯电影一贯的审美追求。从《三峡好人》中,我们不无惊叹地说:贾樟柯的摄影机深入到了这个普通人的灵魂深处。正是由于他对这一“灵魂深处”的持续关注,为中国当下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篇二:三峡好人 影评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评电影《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这部作品是导演贾樟柯第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也是我认识到贾樟柯的第一部电影。贾樟柯的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曾经让我们这些艺考中的学生抓狂不已,但也让我意识到那时候我们学习状态的浮躁,而欣赏电影绝不应该是这个态度,这部电影的影评我写过不止一遍,电影也看了N多遍了。如今,我想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态度去写,不再拘于特定的模板,只是发表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真实看法以及现在的我对它新的理解。

贾樟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在他的电影里我看到的不是商业化的浮夸和做作,我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尤其是当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之前的故乡三部曲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到最近上映的《山河故人》,我看到的是一个导演的成熟与进步,以及他对个人情怀的一种坚持。我一直在想贾樟柯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吸引我,在今天下着小雨的午后我又再次看《三峡好人》的时候,我有了一个答案,是真实。这也是贾樟柯对自己电影的一种坚持,他在《三峡好人》和之后的几部作品采用的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多用长镜头,电影的剧本大都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注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展现小人物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这便是真实性的一种体现。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影片中,贾樟柯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电影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我认为好的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在多年后重复观看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并能给人带来新的意义和感受。而《三峡好人》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影片的标题之所以取歌曲《上海滩》中的一句歌词是因为,在片中出现了这首歌曲,我觉得这是导演贾樟柯对主题的一种隐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三峡长江的浪潮中,这些为经济建设牺牲了家园的人们,分不清是好是坏,是喜是忧。

篇三:《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电影镜头分析(第一段落)

传媒学院08新闻班 贺琰 084030308

《三峡好人》是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影像和节奏上延续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从容而抒情。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2007年外国电影年度十大榜首。以下将对影片的第一叙事段落——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然后寻找前妻,直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进行镜头分析。

影片开始有几秒钟的黑场镜头,除了出现有关工作人员名单的字幕之外,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江水浪涛声和依稀的众人讲话的声音,显出苍凉,比喻历史的进程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渺小,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约到01:50时,开始出现画面,背景音乐为川剧《林冲夜奔》,并且是经过处理的音乐效果,将音乐的节奏拖慢,并通过交响乐配乐造成宏伟但是却空旷的、遥远的音乐效果。通过这些效果的叠加,加强了一种遥远的、苍凉的历史感。同时“林冲夜奔”本身讲的是林冲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故事,暗示导演对于后来故事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即对于三峡移民工程的怀疑和对三峡移民的悲悯。可以说,背景音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于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

01:50——03:44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表现在一艘长江上的轮船上的乘客的情况。,就在这一个镜头中,出现了对几十个人的描绘和表现。镜头一开始是虚焦镜头,慢慢转为清晰,至02:50又出现一次虚焦,又转为清晰镜头。镜头不断从左至右平行移动,是一个不断匀速移动的长镜头,除了韩三明出现的时候稍稍上仰,没有出现任何俯仰的运动。并且这个镜头为中景镜头,可以看到轮船上的人的大致的样貌和动作。这个镜头用一种画卷式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的状况,是一种对“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其中的两次虚焦,有点类似于省略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这幅“众生相”的画卷很长,人生的百态,一方面也用虚化的描绘,暗示每个人都是这众生中的一个,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镜头,它表明导演的一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一种客观记录但是又对普通大众心存悲悯怜惜的广博的情怀。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03:44——04:15为第二、三个镜头。第三个镜头依旧是从左往右匀速运动,表现江岸的三峡景色,采用画卷式手法。第四个镜头沿用第一个镜头的手法,继续出现船只上的游客形象。镜头一至四为此叙述段落的以一分段。

从17:03开始进入故事的叙述,韩三明开始寻找前妻,此为第一叙事段落的又一分段。第一个镜头为三峡库区残破的街道和建筑。第二个镜头为韩三明站在房顶上看奉节的全景。镜头随着韩三明的向右移动,又呈现出一种从左到右匀速运动的状态。韩三明的形象仍为中景拍摄。但是韩三明很快走出了画面,而画面呈现出奉节的破败、残损的城市样貌,停留了6秒的时间。这说明这个镜头的重心不在于表现韩三明这个主角,而是想通过对韩三明的跟随式的拍摄,客观的、与主人公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三峡工程的真实的样貌。第三个镜头画面为废墟上的工人在拆房子,仍表达导演对于奉节的观察。随后的几个镜头,韩三明进入画面,开始走,镜头仍为从左向右缓慢运动。其间镜头几次离开韩三明,描绘一片废墟中,抱着猫的男人、乘凉的工人对于韩三明的异样的目光,并且韩三明最终

出画以后,画面中出现一只流浪狗。这些镜头的重点仍是观察、记录。并且最后的流浪狗有比喻的意味,不仅象征韩三明的背井离乡寻找前妻(亲情、爱情),更象征三峡移民流离失所的生存状况。

其间镜头几次拍摄奉节城的全景,镜头进行摇和移的运动,同时背景音为单调嘈杂的拆除房子的敲打声。这个镜头与前一个镜头,韩三明拿着十元的人民币,对照着看迷蒙烟雾中风景优美的夔门。紧接下一个镜头。自然这种宁静、秀美的风景与正在拆除的奉节城的破败、杂乱、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不禁令人思考,今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夔门是否也会变得像奉节城一样破败,最终消失于水底。在此有形成一个对比讽刺。

随后的一个段落叙述韩三明寻找前妻未果,决定留在奉节一边加入拆迁队打工一边继续寻找。28:26背景音乐《林冲夜奔》再次响起,形成虚幻、苍凉的意境。两个固定机位画面,表现在拆除的房子的废墟上,一对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员正对废墟进行消毒。随即为同一场景中的几个分切镜头,跟随消毒的人拍摄了拆除的房子中的一些情况。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几次出画,镜头的重点为对画面中静物的表现。这些静物的形象有:一只小孩穿的雨鞋,一幅挂在墙上写着“努力”的字画,明星的海报,奖状,挂画,锅灶,盆栽的植物。画面与音乐的效果互相呼应,形成浓厚的情感表达效果,即导演对于这些曾经被人使用过、蕴含了与房子的主人的故事和情感而如今成为废墟和垃圾的静物,倾注很强烈的感情,希望借助这些东西进一步表达他对于三峡工程的思考。

33:55开始,韩三明与小马哥边吃饭边谈话的场景。这个镜头近四分钟,由小全景非常缓慢地推为接近中景的景别,然后机位和景别几乎不动。期间两人虽然一直进行谈话,但是导演并没有采取分机拍摄的形式,而是保持着固定的机位和中景。这种拍摄摈除了绝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情绪,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故事人物和故事的进程,镜头和屏幕成为观众的眼睛,可以让观众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到事实,可以说是“用事实说话”。故事情节的推进全靠台词。实际上这个情节与韩三明寻找前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导演借由小马哥的形象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在第一叙事段落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现实的镜头,画面中出现了漂浮的UFO,并且连接第一、第二叙事段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部电影中这样的超现实镜头在影片最后还出现了一次,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种手法颇受争议。其实导演的观点和使用这种镜头的原因早已阐明。在出现UFO的镜头之前,是一个拍摄电视机画面的镜头,电视中播放的是移民离开故乡时的哭泣、挥别。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三峡移民工程强烈的讽刺。为了一个水利工程,让那么多人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流离失所,是很荒诞的。UFO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意向,象征这些移民的前途命运,也许就像UFO一样,不明不白地出现离开,也不知走向何方。移民工程也像UFO一样,充满荒诞和不真实,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导演通过这些意象,讽刺着这种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总的来说,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主要通过画卷式的拍摄、对主人公保持距离的拍摄,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方式。但是又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镜头对比等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对三峡工程的看法和思考。这种“用事实说话”手法的运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峡好人影评》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386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