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党团范文 > 思想汇报 > 2013年9至12月思想汇报

2013年9至12月思想汇报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1 07:15:49 | 移动端:2013年9至12月思想汇报

篇一:2013年9月至12月思想汇报——中国梦

2013年9月至12月思想汇报——中国梦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梦是**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强调:“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昔日周总理为“中华崛起”之梦而发奋读书,今昔,我们中华儿女要为“中华之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认为创新和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很多国家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项基本的治国策略。总结经验创新发展,我们已经建国六十多周年,可以说国内国外的很多道理和方法我们都已经考察探索过,有的已经应用于现实教育中,有的也被摒弃了,而且现在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世界的各个角落基本达到信息共享,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全球人类实践的经验之上,积极探索新的可行之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与国情相适应的最好方法,仅通过学习而不创造是很难取得新进展的。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改革。经过以育人为目标、以公平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相信我国一定能够尽快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让所有的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希望中国的教育能走得更远,为我们的青年一代留下无限

发展的潜力,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建中国梦提供可能只要全民共同奋斗,一切艰难险阻都会成为垫脚石,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我首先做一个富有激情的追梦人。激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有了激情,我们将情绪高涨,乐观自信;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激情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它洋溢于表、闪亮于言、展现于行,激发我们热切地投身于本职工作,任劳任怨,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作为13亿中国人中的普通一员,作为百万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渺小而又向往伟大,卑微而又崇尚高贵,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改变自己身上的一点一滴,改变身边的朋友、同学,进而影响更大的周围。我想用我的实际行动,传播我的梦想,让更多的人与我一起来创造中国梦想的未来。

其次,我会做一个乐于奉献的筑梦人。泰戈尔说过:“激情和奉献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认为,奉献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满腔情怀,青春就是你们激情奉献的绚丽舞台!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看到了奉献的不朽光芒,感受到奉献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忠诚。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筑起“中国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进取、坚持与磨砺才能让自己无悔青春,无愧于所从事让祖国伟大复兴的事业,当到两鬓斑白、眼戴花镜回忆往昔时能无悔这一路的坎坎坷坷。

第三,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圆梦人。青春的心更容易被梦想牵动,但任何梦想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脚踏实地从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做起,“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认认真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埋头苦干去圆自己的“中国梦”。

假如中国梦是一棵参天大树,那我的梦就是树上的一片树叶。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走在世界各地,人们都热情地说:“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中国人”

汇报人:

篇二:2013年9月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2013.09

时间过得真快,从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在组织的关怀和老党员的熏陶下,我的思想不断的得到了磨练和提高,现向组织汇报一下这一年来的情况。

这期间,我不断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在各方面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审视自己。入党作为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志向,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的目标,是一项无比神圣而光荣的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对照《党章》和党的“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我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入党这个负有极其深刻内涵的问题。虽然,我已经是党组织的一员了但还要继续努力,切实争取在思想上一步完全入党。我认为:入党就意味着责任与使命,意味着拼搏与奋斗。入党决不是为了捞取个人的某种政治资本,也不是为了达到升官发财图金钱与名利的目的。入党为的是比别人多吃苦、吃得亏、大苦、耐大劳;为的是不图名、不图利、不计个人的得与失;为的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我国第十二届运动会8月31日下午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开幕。中共xx**、**、xxXX****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运动会开幕。这是近三十年以来首次在白天举办的全运会开幕式

——为办成一届“全民参与、回归体育、节约朴素”的全运会,本届全运会组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xx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反对铺张浪费、开创赛会新风的要求,改变了1987年六运会以来晚上举办开幕式的惯例,改为白天举办,不燃放焰火,而且取消大型文艺演出,改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展示。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思想觉悟性、先进性,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可贵品质。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经常看电视新闻、看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关注时政,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时时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政治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习上,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以往对党认知的不足,改变自己以往对党表面、肤浅的看法。当然,仅仅学习书面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时刻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要求出发,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职业修养,使自己不断地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在工作中,积极参加校、班的各项活动,不论从组织到参加上,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兼顾校、班的利益,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与同学的良好关系,热心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同时要求自己朴素、节俭,发扬党员的优良传统。

经过一年的时间,我深知自身还存在不足,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去解决,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提高。所以在学习方面我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只有积极主动才会不断进步。在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突发的问题时,我都能够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改正,以一个新世纪有素质有目标和党员的标注严格要求自己。在说话做事时考虑全局,考虑组织的纪律,考虑同志间的团结,遇事要冷静分析,思而后行,用党的纪律来约束自己。因此,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发现中改进,在改进中进步,在进步中完善,不断地揭示自己的弱点,不断超越自我。以上是我近期的思想汇报。希望党组织及时给予我批评指导,我会虚心接受意见,不断改正缺点和不足,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2013年09月20日

篇三:2014-9-12月思想汇报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1)

尊敬的党支部: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昨天召开,依法治国据信是这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期待。

依法治国的概念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写进大会报告,1999年被明确写入宪法。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法治建设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成果,“依法治国”也已在全体国民中耳熟能详。

然而我们逐渐搞懂,依法治国远不仅仅是一项国策,一个决定,它更是一种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对中国这个现代化起步晚的大国来说,依法治国首先需要执政者的坚定决心,然后需要从开展立法到向全民普法、再到推进执法的一系列系统工程。这当中哪个环节松懈了,都可能影响全局。

应当说这些年中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前进。这个领域承受的批评相当多,发生的公共危机似乎也最多。尽管它们导致了一时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后来大多转化成了促进依法治国的动力。社会很多力量都对这一局面做出了贡献,有时这些力量是彼此对立的,但它们的合力产生了正面效果。

我们以往听到的一些激进声音有不少是针对法治领域的,它们有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甚至传达出对体制的某种对立情绪。但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弹性缓冲了它们的破坏力,容纳了这些声音的积极回响。

今天党的全会带领全社会关注依法治国,下大力气推进它,中国社会的整体准备显然与十几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立法已基本形成体系,普法教育通过宣讲和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处理已经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不再是个理念和口号,而是中国主流舆论十分严肃的要求和坚持。

中国社会各界对应当依法治国的共识达到空前的高度,它对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层面的深入度也前所未有。比如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最初理解是要规范社会运行,更多是针对老百姓的。而如今它的强调锋芒更多转向对权力的制约,如何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也成为官方主动参与探讨的问题。

“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些表述都已出现在中国官方正式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这不仅是表述上的跨越,中国法治建设的行动已在准备迈上新台阶。

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是一种价值观,一些人会因此对这一领域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每次都进行政治拷问,有时导致矛盾和冲突激化。通过这次四中全会,也通过对以往中国法

治建设进程的回顾,或许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些:推进依法治国是这个国家整体上的真实努力,中国的主流力量在最近几十年里的确没想在这条并不容易的路上停顿。

民主、法治这些美好的概念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我们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大体搞明白:它们不是单刀直入,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铺就一块块现代化及社会综合建设的基石,其中的任何环节我们都不能绕开或省略。我们只能也必须划出一条充满理想、而又现实主义的轨迹。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2)

尊敬的党支部:

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xx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必须现代化——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只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制度化解决之道。”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法制化才能定型精细化,增强执行力和运行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认为,党的政策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后,通过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法律,用宪法法律加以确认、完善和定型。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提升——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依宪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要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强调宪法的教育与普及,形成社会共识与凝聚力;强调宪法确立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实现社会正义。

2014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汇报(1)

敬爱的党支部: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xx委员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4年7月29日,世界再次为中国“震撼”。这一天,中共xx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大老虎”终于浮出水面;这一天,中共xx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两件大事,其实都关乎同一个话题,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xx委员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它更加表明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在赞赏这种超常规动作的同时,亦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更多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

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无论是走出绝对权力的腐败定律,还是步入权利神圣的时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2014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汇报。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

这种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司法机构的独立化运作。十八大以来,审判独立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关键词, **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2013年2月,**在主持xx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就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后,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也多次谈及“审判独立”。而今年以来,审判独立的提法更加密集集,最高法院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到司法改革时几乎都会提及审判独立。有专家分析审判独立将是司法改革方向,还有人解读为中国正在走向司法独立。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更加呼吁顶层设计,更加要求系统配套,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念兹于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

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

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 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

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2014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思想汇报(2)

尊敬的党支部: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昨天召开,依法治国据信是这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期待。

依法治国的概念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写进大会报告,1999年被明确写入宪法。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法治建设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成果,“依法治国”也已在全体国民中耳熟能详。

然而我们逐渐搞懂,依法治国远不仅仅是一项国策,一个决定,它更是一种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对中国这个现代化起步晚的大国来说,依法治国首先需要执政者的坚定决心,然后需要从开展立法到向全民普法、再到推进执法的一系列系统工程。这当中哪个环节松懈了,都可能影响全局。

应当说这些年中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前进。这个领域承受的批评相当多,发生的公共危机似乎也最多。尽管它们导致了一时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后来大多转化成了促进依法治国的动力。社会很多力量都对这一局面做出了贡献,有时这些力量是彼此对立的,但它们的合力产生了正面效果。

我们以往听到的一些激进声音有不少是针对法治领域的,它们有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甚至传达出对体制的某种对立情绪。但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弹性缓冲了它们的破坏力,容纳了这些声音的积极回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3年9至12月思想汇报》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65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