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晋祠导游词300字

晋祠导游词3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4 07:24:07 | 移动端:晋祠导游词300字

篇一:晋祠导游词

晋祠解说词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主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

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老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自己亦能长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蔚为又一奇观。

关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佛寺,还有道观。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

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

人称红脸关公,为何此像为黄白脸?这要从关公早年说起。关羽原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勇刚直,爱打抱不平。当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冯贤愤而夜杀解州虎,逃到撞关。因捉拿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关。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关为姓,顺利骗过把关兵卒,混出关门。出关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但家乡人自然知道关羽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关公像。

出关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关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总之,奉圣寺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以上所讲仅为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

篇二:太原晋祠导游词30字

晋祠解说词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主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

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

老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

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

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自己亦能长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蔚为又一奇观。

关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佛寺,还有道观。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

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

人称红脸关公,为何此像为黄白脸?这要从关公早年说起。关羽原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勇刚直,爱打抱不平。当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冯贤愤而夜杀解州虎,逃到撞关。因捉拿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关。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关为姓,顺利骗过把关兵卒,混出关门。出关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但家乡人自然知道关羽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关公像。

出关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关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一生

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总之,奉圣寺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以上所讲仅为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篇二:晋祠导游词3

晋祠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大同国旅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这里遍布着国内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流传出美妙动人的历史故事。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书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录。这就是说,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现存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建筑为水镜台,坐东向西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明朝,现在我们看的的这个面为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前面是单檐卷棚顶,面向圣母殿。演戏时为前台。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整个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这样的戏台。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篇三:晋祠导游词

山西的历史沿革及旅游概况

石铭

旅游界行内人士常讲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晋祠文物资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数量巨大,价值颇高,而这种文化品位恰恰是山西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而晋祠的讲解工作一定要与山西的历史文化大背景联系起来。

山西位于黄河中流,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省份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300万。山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00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创造、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广泛分布在晋南汾河、浍河、涑水河流域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就是见证。到四、五千年前,山西又成为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的重要集中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曾在黄河流域聚居活动。史前三位伟人尧、舜、禹都定都山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今晋南,豫西一带。在商代,山西是其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在山西崛起,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之际,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北朝,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为“别都”、“陪都”。唐代,高祖李渊与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夺取天下,晋阳——太原先后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位置和发达的经济、文化,著称于世。到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的统治者,无不凭借雄踞山西而登上皇位。宋辽金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有11个行省,视山西、山东、河北为“腹地”。平城、平阳、晋阳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城。元代山西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意大利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给予高度赞扬。明清时代,山西商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有“平阳、泽、潞商贾甲天下”之称。尤其清代,山西进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山西,不仅左右着国内的商业、金融,而且山西船帮东渡日本,带去丝绸、茶叶、药材、书籍。中国的书籍使日本的文运大兴。山西的驼帮北抵恰克图,输出茶叶、丝绸。晋商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数百年。“晋商文化”誉满华夏,驰名中外。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受到严重挫折。阎锡山于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主政山西数十年,反共倒蒋,翻云覆雨,建立了“阎家王朝”。然而,山西人民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山西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光照史册,彪炳千古。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掀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山西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处。现存辽、宋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为106座,占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6%。古塔种类居全国之首。晋祠集名胜古迹与园林风光于一处,号称山西第一名胜。附近还有天龙山石窟、双塔寺和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古城大同的云岗石窟,始凿于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现存53窟,造像

5万躯,是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大同还有我国最大的辽、金殿堂华严寺和明代九龙璧(我国最大的九龙璧)。附近应县有国内最大的辽代木塔。浑源的恒山号称北岳,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五台县五台山以其历史悠久、寺庙众多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恒山、五台山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晋西南一带拥有居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及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方山北武当、永济五老峰(三者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永济普救寺、临汾尧陵、尧庙,隰县小西天、芮城永乐宫壁画、洪洞广胜寺等。

山西特产以名酒、香醋最为著名。汾阳杏花村汾酒、竹叶青酒为中国名酒之一。汾酒创始于南北朝,唐宋大诗人多有赞赏。竹叶青酒为古老的药酒,对各种心血管病、关节炎等均有一定疗效。山西名酒还有长治潞酒、祁县六曲香酒等。山西老陈醋文明遐迩,主产于清徐,创制于2400年前,香绵醇烈,富有营养,被称为人类健康之友。名食有平遥牛肉、太谷饼及刀削面等多种山西面食。果品特产,以枣为大宗。以个大核小糖份高的稷山板枣最有名,产区遍布河东广大丘陵区。此外还有原平梨、清徐葡萄、永济青柿、临猗石榴、汾阳核桃、长治山楂等。农特产还有“沁州黄”小米,平顺花椒及著名药材上党(长治一带)党参,产于恒山一带的黄芪。传统手工业名产有平遥推光漆器 (创始于唐初)、并州刀剪、阳泉铁锅、平定砂货等。此外还有中成药特产龟龄集、定坤丹。

古 城 太 原

石 铭

太原地处山西中部,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800米,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 一、太原简史:

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早在200万年前,太原盆地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我国上古时代的尧、舜、禹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太原地区,据《诗经·唐风谱》记载:“唐,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尧始居此。”夏商时期,太原地区与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西周建立之后,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中原第一霸主,其后雄才大略的赵简子看重太原地区的重要位置,命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晋水之阳修筑了晋阳城,其子赵襄子依托晋阳的险固,联合韩、魏打败了智伯瑶,三家分晋,一举揭开了战国时代和封建社会的序幕。战国初期晋阳为赵国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西汉时太原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或陪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唐王朝发样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也以太原为国都。宋元时期,太原有“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之说。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的崛起,太原又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的都会。

二、太原多名

太原:原,我国最早注释词义的专著《尔稚》说:“广平曰原”“离离原上草”、“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子也作“大子”。太、大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尚书·禹贡》记载:“既修

太原,至于岳阳”说明约在BC21世纪已有太原这个名称。(岳阳指太岳之阳,指现在的晋南)。《史记·秦昭王三年》(BC259年)有“司马梗北定太原”的记载,到BC247年秦庄襄王三年初置太原郡,BC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正式置太原郡,郡治设在晋阳,从此晋阳有了两个名称,或曰“太原”或曰“晋阳”,实际上太原是一个建置,晋阳是它的治所,后来就把太原的历史与晋阳的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晋阳最早在史籍中出现的年代,如《春秋·定公十三年》BC497年载:“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从那时算起,晋阳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

并州:并,据《周礼·职方氏》记载,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汉魏迄唐末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待到并州建制早己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至今并州仍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并”。

大夏,夏墟: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概念。《左传》昭公元年(BC541年)“迁实沉于大夏,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杜预注曰:“大夏,今晋阳县。”《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面对而封于夏墟。”杜预注曰:“大夏,今太原晋阳也。”《帝王本纪》说既然夏禹曾以晋阳为都,那么晋阳被称为“大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墟:故址,故城。 平阳:据《帝王世纪》,帝尧做天子前曾居晋阳,做天子后建都平阳(今临汾),世代相传“尧都平阳”,便称其故居做“平阳”。

大卤:系出“盐碱卤”既不过是晋阳的个别局部,在偌大的晋阳地区并不具有代表性,所宣扬者又非真、善、美方面,人们不喜欢它。 三、太原名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太原曾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他们或者顺应潮流、叱咤风云、建功立业于政界;或者聪明好学,吟诗著书、才华横溢于文坛;或者钻研医学,救死扶伤于民间??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一个个名垂千古,昭彰后世。战国名将廉颇;三国时曹魏名将郭淮;西晋时“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并州刺史刘琨;盛唐政治家狄仁杰;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焕;新乐府运动的领导人物白居易;宋代名将杨业、呼延赞、杨延昭;书法家米芾;开创了我国章回小说先河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还有元好问、阎若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高君宇等都出生在太原。 四、龙城太原

太原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地理形势,丰饶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强悍的民风,再加上几个朝代苦心经营的坚固城池,这几种因素汇集起来,使其在外敌来犯时,主动出击,影响中原政权。谁占据了太原,谁就拥有逐鹿中原的基础和资本,这种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的战略优势,在历史上成就了许多政治家的宏伟抱负。

据说全国有三座龙城:广西柳州、河南濮阳、山西太原。太原这座凝聚着王者之气,成就帝王霸业的龙兴之地就是因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真龙天子而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龙城”。

太原成就的第一位真龙天子是刘恒。八岁的刘恒在晋阳作了17年的代王,从这里入

主汉宫,开创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他将太原称为“龙潜之地”。 另一位乱世枭雄视太原为“霸府”,他就是高欢,他在南北朝军阀混战的烽烟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晋阳左右北魏朝政莫定了北齐基业,被他的子孙尊祟为“高祖神武皇帝”,虽然北齐定都邺城,而晋阳只是别都,但历代北齐皇帝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在晋阳宫处理政事。晋阳成为北齐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从史书上我们可以频繁地看到:北齐皇帝一次次从晋阳出发征讨北周和北方的几个游牧民族,又一次次在战争结束之后率军返回晋阳,高氏家族不遗余力地营建着晋阳。高欢建设了晋阳宫,高纬在春秋时代的古晋阳城中建设了大明宫,城中之城的古晋阳城因此被称为大明城,幼主高恒修建了壮丽的“十二院”其豪华程度已超过了邺城皇宫。

唐公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来到晋阳,曾意味深长的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公是我的封号,而太原正是过去唐国的属地,现在让我来到这里真是天意呀。”不久李渊就与他的虎门将子率3万精兵起兵,进取长安,为历史留下光彩夺目的盛唐气象。“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太原得到唐朝历代皇帝的垂爱。做为“天王三京”之一的北都,晋阳城被营建成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沿汾河两岸形成了一个古代罕见的巨大城市集群,整个城市周长42里,仅城门就多达24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于城中,民间所谓“里三城、外三城”。北都太原,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之都、军事之都、文化之都。

唐末五代李克用受封晋王来到太原并以太原为根据地与汴州为根据地的朱温展开了长达40年的晋汴战争,但壮志未酬便病逝晋阳,弥留之际以三支箭代表三个未能完成的功业托付爱子李存勖。李存勖这位颇具魅力的传奇人物,不仅实现了父亲的全部遗愿,并建立了后唐,追谥父亲为“武皇帝”。李唐,太原起兵创立了大唐三百年基业,朱温篡夺唐室江山,李存勖又凭借晋阳为根据地攻克后梁,因此在史学界留下了太原为唐朝复仇的说法。从后唐开始,三任北京留守石敬塘(后晋),刘知远(后汉),刘崇(北汉),先后凭借太原建立政权。一些学者认为一部纷争五代史,实际可当作建都于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同以太原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激烈斗争的历史来看,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以太原割据势力的胜利而告终的。 北宋王朝的建立使结束战乱重归一统成为可能,但弱小的北汉朝廷在赵氏兄弟“三下河东”的灼灼逼人的攻势下却依托晋阳顽强抗争了19年,北汉皇帝最终纳表称臣,当志得意满的宋太宗踏入这座桀骜不驯的城市时,“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可以拥有晋阳,但却永远无法征服顽强不屈的太原百姓,宋太宗开始认真审视这座千古重镇,最令宋太宗不能容忍的是太原“龙城”的美誉,终于在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下令火烧晋阳,晋阳城在百姓的血泪中化为一片废墟??

晋 祠 概 况

石 铭

一、讲解重点

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晋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面积130万平方米,是

奉祀西周初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词堂。据史籍记载,晋祠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晋祠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等于一体的著名风景胜区。这里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多通,铸造艺术品37尊。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其中宋塑侍女像、周柏、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是世界王氏的发祥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宋园林。它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极为罕见的瑰宝。 二、讲解词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晋祠,是一处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它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景区面积130万平方米,祠区面积10万余平方米。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这片古建园林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郁郁苍苍的树木掩映下,清澈见底的泉水婉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在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九六一年三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初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因祠堂建于晋水之源故而得名。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之子,成王的幼弟。成王继位初年,将姬虞封到唐国做了诸候。姬虞来到唐国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开发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造成了日后七百多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姬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地方建起了祠堂纪念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更国号为“晋”,唐叔虞祠也称“晋王祠”,简称“晋祠”。山西简称为“晋”,就是由此而来的。早在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晋祠就作了这样的描绘:“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于晋川中最为胜处。”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以前晋祠已经蔚为壮观了。

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曾把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扩建晋祠。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时又进行扩建。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游晋祠,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并刻石立碑,他以“金阙九层”,“玉楼千仞”的词句来形容当时的晋祠。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于一体,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古老的晋祠历经沧桑,数度变迁,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山西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居全国之首。据统计辽、宋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为106座,占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6%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为唐代建筑,全国仅存的4座完整的唐代建筑都在山西。山西素有中国古建艺术宝库之称,晋祠就是这个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祠内宋、元、金、明、清各时期各式建筑有100多座,其中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举世罕见的十字形古桥鱼沼飞梁、金代建筑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同其它门类一样有着辉煌的成就,作品渊源流传于后世,晋祠圣

母殿内宋塑侍女群像便是其中的代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宋代艺人满怀同情,刻画了这组终身被幽禁深宫、失去自由、埋藏青春的女性,她们的年龄或长或少,身段或丰满或俊俏,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这种深入个性的刻画,这种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尚未达到的;从技巧上看,显然相当准确的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中央美院钱绍武教授称她们简直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很有个性。一九五九年郭沫若、梅兰芳先生参观晋祠时,看到这组塑像后曾发出这样的赞叹——神品。我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刘开渠教授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一文中对这组宋代彩塑大为赞赏,并评定为“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的美更富于它神奇的色彩。祠内终年恒温17摄氏度的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更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这股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为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生机。这里植被茂盛,是一处古老的园林,祠内上千年的古树就有二十多株,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周柏,早在九百多年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赞叹它的古老,而今这株柏树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它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精美的宋塑侍女像一起被誉为“晋祠三绝”。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千百年来,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的碑碣多达三百多通,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重游晋祠,遥想十八岁起兵发迹神祠,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这通碑是李世民留世的唯一的一通行书碑,它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的先河,被书法界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又一通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

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衍,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有人说晋祠的美是以神奇的传说与诗意交织的美,祠内一泉一阁都有一段动听的故事,一草一木也都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的确,当您徘徊于晋祠风景区内仿佛是在诗与神话的交织之中倘样,宛如进入了虚无飘渺的天上宫阙。

三、相关知识及信息

郦道元与《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专讲河道水系的地理书,多数人认为是三国时候的人所写。全书共三卷,记载了137条河流,指出这些河流发源和流经的地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是,书中许多记载过于简单,错误不少,实用价值不大。在北魏当过多年地方官并对地理很有兴趣的郦道元,决心给它作注。通过注释弄清楚每条河流的来龙去脉,沿革变迁和其它有关历史地理情况,郦道元除对《水经》记载的河流作了详细注释外,对没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补充。《水经注》一共记载了1252条河流,比原书扩充了10倍,文字增加了20倍,成了一部30万字、40卷的巨著,郦道元的《水经注》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既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地理书,也是一部文笔生动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38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开始编写父亲没有写完的历史书。48岁时因仗义直言为李陵辩解,触犯汉武帝,受到腐刑处分。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司马迁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史记》,这部书共130篇,有52万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补充本纪;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措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历史上有名的“画获教子”讲的就是欧阳修之母郑氏教其认字的故事。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除诗文集《欧阳修文忠集》一百五十多卷以外,还编写了两部历史著作,一部是和宋祁等人合编的《新唐书》,另一部是《新五代史》这两部史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全国仅存的四座完整唐代建筑为:五台山南禅寺、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

●晋祠的文物价值中国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做出了如下评价:(1)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的有机结合代表了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雕塑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晋祠可作为一种最完美、最成功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把晋祠这个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

水 镜 台

田 瑞 媛

一、讲解重点

水镜台是一座明代戏台,戏台下埋有八口大缸为我国早期扩音设备,“水镜台”一匠为

晋祠三名匾之一。 二、讲解词

走进晋祠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后台,上面悬挂着“三晋名泉”横匾。字迹清秀雄劲,为清康熙年间晋祠武举人杨廷翰所书。“三晋”指的是春秋末期,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历史典故,而“三晋名泉”指的是晋水名泉,名驰三晋。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我们从侧面看它的建筑风格,前部为

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四周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前台正中央悬挂“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是“秀丽之笔”。“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演员一出场,观众一目了然。

我国从唐代就有“庙会”活动,人们把那些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贸易活动称为庙会,而晋祠的传统习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动,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而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每到唱戏的时候台下人山人海,以前没有现代的麦克风,古人就在戏台下方,埋了八口大缸,这是利用了物理学共鸣的原理(即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的道理),所以不论在祠内任何角落都能听清台上的唱词。

水镜台上的梁坊彩画也是十分精美的,采用传统技艺,青绿紫金,与鲜红的朱柱相辉映,显得金碧辉煌。所绘故事的主题主要是歌颂周文王姬昌与周武王姬发创建周王朝的功绩。因此故事多为战斗的场面。有趣的是在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今人补给的四幅画,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赞美女性英雄气概的画面,试想圣母、水母看到歌颂女性题材的曲幕一定会非常欣喜。

三、相关知识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人们把山西称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在54个剧种中,所谓的“山西四大梆子戏”指的就是: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因而,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据统计,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400余座。据戏曲史学家研究,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山西省南部村村有庙,有庙就必有戏台。我国最古老的戏台在山西省高平市,距今已有820年历史了,为金代建筑。

会 仙 桥

叶 春 晖

一、讲解重点

会仙桥传说是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

二、讲解词

水镜台的西面是一座长约6米,宽约3米的石桥,中间高凸如弓形,东西各有石阶数级,它横跨智伯渠,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传说原为一座精巧木桥,后因明朝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因其出言不逊惹恼仙女,仙女一怒之下将木桥焚毁。重建石桥,就叫会仙桥。罗洪先是明代江西吉水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中状元。做翰林院修撰,他与宰相严嵩是儿女亲家,严嵩曾经修起一座豪华大客厅,厅中装设富丽堂皇,用海中大鱼的骨架为厅梁,客厅落成设宴时,众臣大加奉承,唯有罗洪先淡然说“俗气”,严嵩大怒,认为罗洪先当众侮辱,欲暗中加害罗洪先。严嵩之女乃罗洪先之儿媳,素日不满父亲所为,见今又要加害公公,遂急中生智,给罗洪先送上一碗泡有红枣和茴香的茶水,罗洪先才高

识广,领悟到“枣茴香”即“早回乡”之意,知道严嵩要对自己下毒手,于是不待席散借口解手先行离去。严嵩发现罗洪先不辞而别,更加恼羞成怒,越发不肯善罢甘休,串通党羽,上本参奏罗洪先。就这样,罗洪先被皇帝免职罢官,罗洪先被贬职罢官以后,云游四海,学佛学道。一天,罗洪先游晋祠见木桥西有一携竹篮的农家少妇,鬓发如云,清丽动人,罗洪先情不自禁出口成诗:“世人常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这位农妇打扮的妇女,传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前来引渡被罢官而又失意的罗洪先进入佛门,现见他如此狂妄很是恼火,一怒之下,把板桥烧了,不让罗洪先过桥。罗洪先恍然顿悟少妇不是凡人,于是绕道追去,追至悬瓮山下,见腰间有一妇人爬山,衣着形象都像方才相遇的少妇,遂高声叫道:“你若真是仙人,请回头再让我一看。”谁知话刚说完,悬瓮山却缓缓向东移来,半山腰的少妇渐渐变大。罗洪先惊愕之下,被滚来的石头绊了一跤,起来再看时,人也不见了,山也不动了。原先山下可 并排走5辆大车的路,自山移后只能并行两辆了,发生的一切撩动了罗洪先的思绪,引起他的感叹,因而悬笔题诗:“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如今在圣母殿右侧廊下,就有这块落款为“戊午秋月罗洪先悬笔,宛城郜焕元摹勒上石”的石碑。

三、相关知识:

●晋祠景区智伯渠上,共有5座桥,除会仙桥外,还有挂雪桥、锁虹桥、碧澜桥和水闸桥。

挂雪桥:位于白鹤亭西,横跨智伯渠,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双桥挂雪”处。 水闸桥:位居晋祠大门内北面假山前,这里有一座跨智伯渠而建的水闸亭,亭南有一米左右的通道,横跨晋水北河两岸,故也叫水闸桥。

锁虹桥:在文昌宫前,当地俗称“文昌桥”,此桥长约4米,宽约3米,规模大致与会仙桥相同。从桥南步上高层台阶为平行桥面,往北再上四层台阶即是文昌宫大门,从文昌宫正面稍远处看,锁虹桥与大门为一座整体建筑,桥好像大门前的一层平台。桥东西两面有石栏,凿雕比较精致。《晋祠志》载:“石坚工密,栏皆雕刻,仅欠玲珑。” 碧澜桥:在钧天乐台东南,与东岳祠前小坊门相对,民间俗称“泰山桥”。此桥长宽大致与锁虹桥、会仙桥相符,两边也有砖砌桥栏,桥东洞上有一石雕龙首。

智 伯 渠

石 铭

一、讲解重点

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为攻取赵襄子晋阳城,曾决晋水围灌,后人利用这条旧道,加以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 二、讲解词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关于智伯渠,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春秋末年,晋国的势力日渐衰落,逐渐形成了智伯、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政”的局面。其中晋国世卿智伯瑶的势力最为强大,他依仗自己的特殊地位,在吞并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无理地要韩、魏、赵三家向他各献采邑百里,其中赵襄子断然拒绝,智伯大怒。公元前453年,智伯强迫韩、魏两家与自己一起攻打赵国,因赵国军民同仇敌忾,加上赵国的城池坚不可摧,使智伯连续攻打三个

月都没攻下晋阳城(遗址在今晋祠东北6公里的古城营村一带)。智伯遂遏汾水、晋水灌晋阳。眼看大水就要漫过城池,在这危急关头,赵氏谋臣张孟谈急中生智,他知道韩、魏攻赵出于无奈,便亲自化妆出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秘密说服韩康子、魏桓子两家倒戈。三歃血为盟,里应外合,以半夜决堤退水为号,倒灌智伯军营,消灭了智伯,三分其地,随后三家又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山西又称“三晋”,由此而来。明人李维贞诗中“水可亡人国,哪知国自倾”说的就是这段历史。三、相关知识

●晋水共有四河:海清北河(智伯渠)、鸿雁南河、鸳鸯中河、陆堡河。

●唇亡齿寒:晋国南面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一个叫虢(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两国相邻,相处和睦。虢国国君不自量力,常到晋国边界侵犯晋国,晋国用计离间虞、虢两国。并给虞公送去了美玉良马,要借道攻打虢国,虞公应充。宫之奇说:“虢、虞两国好比嘴唇和牙齿,唇亡齿寒,如果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虢国灭了,咱们虞国还能够生存吗?虞公不听,仍一意孤行。果然晋献公在攻克虢国回师途中一举消灭了虞国。愚昧、贪婪的虞公就这样做了晋国俘虏。

●晋阳之战的历史地位晋四卿晋阳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在军事史上,是中国历史上以水攻城之第一例,尤其是用“围灌”这种独特的形式,为后来宋初赵匡胤攻晋阳所效仿,是研究中国军事战术史不可多得之战例。此役为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时间较长(三年)、规模较大、较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五百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其二,晋四卿晋阳之战导致了三家分晋。战后赵以晋阳为都,占据晋国北部;韩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为都,占据晋国的中部;魏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都,据有晋国的南部。至此,天下莫强的晋国走到了尽头。

第三,晋四卿晋阳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学者认为,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界线。难怪古代都以“五霸”和“七雄”为春秋和战国的象征。

金 人 台

高 鑫

一、讲解重点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二、讲解词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根据《太原县志》的说法:“祠为晋水源发之区,镇以金神”以防水患。除东北角一尊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补铸外,其余皆为北宋铸造。关于这几尊铁人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这些铁人在金人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天长日久,承日月之精华,渐渐有了灵性,不仅会说话,还懂得人情世故,特别是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三尊铁人,他们都是本地户,


晋祠导游词3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90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