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介绍阿里山100字

介绍阿里山100字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4 07:26:55 | 移动端:介绍阿里山100字

篇一:阿里山

芹池中学“导引—合作—展示—提升”四环节教学模式学案

八 年级 语文科 主备:孟国栋组长签字: 备课时间:11月8日 上课时间: 月日 (总第 课时)

课题:《阿里山纪行》

预习热身:(整合并储备资料,你能行哦!) 1、认识主人——( )【导学案】 2、背景回放——【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略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练习写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曲动人的台湾民歌《高山青》让宝岛台湾的阿里山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它有哪些独特的风光令人神往?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丽的阿里山风光的?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

二、自学导引:(我思考,我收获!)

(一)、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A、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

B、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参照标明作者行踪

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

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迈过( )间的(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考考你?泰山天下_ ____,华山天下__ __,峨嵋天下_____,那么阿里天下_____?

(二)、美点初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阿里山特点的一句话

2.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哪些景点?请用“修饰性的词语+名词”的短语格式概括景点名称。

3.文中重点介绍了什么景点?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合作探究(你争我辩,快乐无限!)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四、展示点拨(给你机会,展示风采!)全班交流: 五、总结反馈:

1.感悟中心: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的描绘了阿里山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的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的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拓展延伸(相信自己,你会更棒!)

?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写出主要景点及其每个景点的特征。 列出景点图。思考完成。 ?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我的疑问:

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我的疑问:

你还有哪些困惑写下来,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抓住景物特征练习写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内容: 二、学生自学,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 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课文4—7小节找出几例,尝试着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品鉴

示例: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赏析:本句运用叠词写出了青苔的形态,透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采用定语后置句式,强调了青苔的特征。“染”赋予了静景以动态,三个叠词连用,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2、再次细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1)修辞美:对偶、比喻、排比、设问、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大 量运用叠词,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

(4)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式整齐,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重点句例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

重点句例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赏析:

重点句例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赏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二、第三题

篇二:阿里山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并联系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教学环节:

1、由名句导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

3、进入阿里山特有风光——神木描写的赏析

4、发现字词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读出文章情味(着重把握几个动词、叠词、描摹优美的语句及蕴含人文色彩的语句)

5、总结本课内容,结语与导入语相呼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自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板书“泰山天下_____,华山天

下_____,峨嵋天下_____,阿里天下_____”,后巡视课堂)

三、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书)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

生:我认为是“美”。因为,文章所写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优美。

生:我觉得是“静”。因为阿里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文章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师:从文章整体感受,的确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绘非常静谧。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 师:嗯,仿佛入定一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我觉的“奇”字好。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我觉得“幽”比较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

师:嗯,更深入了,似乎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也更沉静了。

四、过渡:大家所讲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找了一个字,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奇”。接下来我谈谈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书)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体文段赏析)

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

(读课文说明神木形态的语句)58米是什么样的概念?虎丘塔48米,神木还要整整高出10米;6.5米的胸径等于多少周长?(请学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开双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个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规模。(使学生对描写对象有直观的了解,为与作者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作准备)

所以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

众生:罕见的庞然大物。

师:奇还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创,被劈为三段,这棵树中巨子还是??

生: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师:果然气势不凡。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下。

(生诵读段落,后师板书读错字词。指导应将这4组4字短语所表现的威风的气势读出来。生再读一遍。效果更好一些。)

五、过渡:文章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奇,吴功正作为一位

美学家,其遣词造句也是相当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引入揣摩字词句之奇妙)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板书“动词,叠词??描写优美,有文化气息??”等作品读提示)

生:我觉得“那是静谧??禅的世界。”写的非常好,把整个宁静的世界用三个词就概括出来了。简单,但又很到位。

生:我喜欢“潭无??却又没有了。”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细切。

师: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到的一个语段?(回顾所学内容,新旧文章在比较中更能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创设的情景) 众生:《老山界》里有一段相似的环境描写。

师:这两段相同的是,写声音的细小,其目的在于??

诸生: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师:我们可以再联系到我们所学的古诗,有哪几句与这段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联系诗文,诗文的典雅与文章本身情境相辅相成,也为下文发现富有文化气息的语句作铺垫)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我喜欢后面那句,“偶有人声也是??安宁。”仿佛游客都不舍得打破森林的宁静,小心翼翼的样子,能体会到游客对森林的喜爱之情。 师:是啊,平常的句子后蕴含着深深的感情呢。其实我觉得这一段

中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你们读读看,当他们“深深地吸气”时是怎样的情态阿?

生:很用力。非常珍惜似的。

师:很用力,如饥似渴似的。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在都市的环境越来越差,充满喧嚣。突然来到这样一个静谧的环境里,这些游人怎么能不感到惊奇,深深吸气,顿觉返璞归真。这句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喜爱之情。 生:我觉得是这句,“它仍然??标志、灵魂。”神木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这样威风的气势,并且成为了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应该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想得非常深入阿,将简单的叙述语句的内涵拔高到了精神层面,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很有深度呢。

生:“树木??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句用多个比喻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组对偶句,读来很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虽然是一片树林,树与树之间还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喻体也有不同。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除,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又没有区别呢?

生:有,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历史感。

师:在文章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你们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人文气息的语句么?

篇三:写阿里山的风景的作文800字

写阿里山的风景的作文800字 阿里山的云雾 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和沉静的云雾,这时竞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

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位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乡,属于玉山的支脉,由18座大山组成,非常雄伟壮观。相传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族人为感念他,便命名此地为“阿里山”。 阿里山有“五奇”: 一是日出:阿里山的日出璀璨耀眼,光芒四射,日出于群山之巅,别有风采。 二是云海:阿里山云海翻腾,秋天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 三是铁路:阿里山森林铁路为全球仅存的三条登山铁路之一,从前用来装运木材,如今已变成森林旅游列车。 四是森林:阿里山所拥有的丰富森林资源,涵盖了不同气候带,呈现了变幻多端的奇景。 五是晚霞:阿里山的晚霞特别艳丽。


介绍阿里山100字》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291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