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美 丽 的 胡 杨 林
美 丽 的 胡 杨 林
额济纳旗完全小学 四年级一班 王可
指导老师:王文莉
我的家乡额济纳旗最好的特产就算是胡杨林了,传说胡杨树有三千年,“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美丽的胡杨树就好似爱美的小姑娘,每到一个季节都会换上漂亮的新装。一年四季它们都那么美。
春暖花开时节,胡杨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儿,米粒般大小,像米粒在枝干上蹦来蹦去成了米的天地。一会儿吹来一阵风,就在那一瞬间嫩芽儿在风的滋润下长高了一截,就这样风一天天的吹,嫩芽儿也在一天天成长着。
炎热的夏天,成片胡杨树耸立在火烤般的沙漠中,它的枝干上却依然挂满了娇嫩的叶片,陪伴着粗壮的枝干气昂昂的抗旱。娇嫩的叶就像手掌般大小,午后蝴蝶飞到这舒服的小床上休息;有的像小扇子,一阵微风吹来就好像它也已经热得受不了了,快点为自己扇扇风吧!还有的像······整个胡杨林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金秋,是胡杨最美的季节,金秋十月特别多的游客都来看金色的胡杨。胡杨就像穿上了金色的皮袄,地上好像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胡杨林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秋风突起,大部分的叶子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金黄色,似乎把太阳的全部馈赠都要通过枝叶展示给我们。叶子们如一只只金蝴蝶。打着旋儿飞舞着,最后才极不情愿地落到地上。那金黄的颜色不含半点的杂质,黄得热烈,黄得炫
目,让人不敢看。
严寒冬日,雪花落在树干上,胡杨树好像喜欢上了银白色的棉袄,地上铺上了银色的地毯。整个胡杨林变成了雪的世界。
一年四季总那么美的要数怪树林了,它们形状各异,有像正在战斗的勇士,有的像奔腾的可爱小鹿,有的像凶猛的狮子,有的俨然是一把长剑,有的则仿佛是淘气的小猫??它们应该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吧!来到这里你就会领略到那无比苍凉的美景。
春、夏,秋,冬的胡杨林真美啊!我爱这片胡杨林,因为它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勇士,从刚生下来便一直跟风沙、酷暑作斗争,直到死也要为大自然奉上自己的能量,值得我敬佩的,值得我学习的美丽胡杨,我为你自豪!
篇二:我心中的家乡作文
我心中的内蒙古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的告诉她,这是我的家乡。 提起**,大家脑海中都会呈现一幅蓝天白云,大草原的美丽景象。我就是来自这个美丽的地方,神秘富饶的阿拉善! 记得以前阿拉善还只是**的一个小补丁,每年给我映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漫天的黄沙了,这里的人民生活的也不是很富裕。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下发,现在的黄沙已经为阿拉善人民创造了不小的财富。随着城镇的发展,阿拉善的各种资源被开发出来,人民的生活日渐提高,现在你能看到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小镇子了,而是一个有民族风味的新型城市。 我很爱关注关于家乡的新闻动态,看着家乡一步步的发展前进,我很为自己身为阿盟人而骄傲,从查阅的资料我了解到: 阿拉善地处中纬度西风带,据气象资料显示,全盟平均风速3.65米/秒,大于6.0米/秒的风速累积时数平均1620小时,全年有效风能储量1000-1600千瓦小时。全盟年平均太阳能辐射强度在每平方厘米150-165千卡之间,年均日照数为2600-3500小时,是我国光热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曾几何时,生活在阿拉善广袤土地上的人们,抱怨家乡风大沙多、()烈日强劲。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越来越多独具慧眼的企业家盯住了风光,将发展目标锁定这一领域。 目前,阿拉善风、光能资源开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风能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已建成的风电场有宁夏发电集团公司贺**风电场、宁夏天净电能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礅子风电场;2008年开工建设的风电项目装机容量达到6万千瓦,其中贺**风电场4万千瓦,石礅子风电场2万千瓦;目前正在申请核准的项目有阿拉善银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贺**风电场49.5MW和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49.5MW风电特许权;和我盟已签协议正在测风的有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凯迪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协议建设规模5000MW以上。 在光能资源开发方面,与**绿能公司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开展了15MW大型并光伏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总投资9亿元。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并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招投标。我盟还向国家、自治区发改委申请了在阿左旗建设5万千瓦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规模50MW,现已委托**绿能公司做项目测光等前期工作。 走科学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阿拉善盟委、行署施政决策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近年来,我盟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紧紧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发展了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和阿拉善葡萄墩、吉兰泰、腾格里、宗别立等8个重点工业园区,先后引进项目200多个,形成了湖盐及盐化工,煤炭及煤化工,铁、金等多金属矿产品采选、深加工产业链,构筑起了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曾几何时,掠夺式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让阿拉善人面临着生存危机。进入新世纪以来,阿拉善盟扣紧农牧特色优势产业的"金腰带",着力从传统型农牧业向特色型农牧业转型,做强绿洲肉羊、绿色蔬菜、特色沙产业等主导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升级,进而带动农牧民增收。 "芨芨草绿入望迷,红柳胡杨阔天边"。阿拉善曾是水泽丰润之地,由于长期以来掠夺式畜牧业生产和自然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年来,面对生态不断恶化的趋势,阿拉善盟打响了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战役。 不止在经济发展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的家乡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阿拉善历史悠久。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存发展。自秦、汉起,这里更是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众多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先后游牧、征战的历史舞台,也是历代中央王朝筑城兴兵,开疆固土的前沿地带。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替,相互冲突、碰撞,不断融合、形成了阿拉善独具民族、地域特色的历史风貌,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遗存。我盟文物古迹十分丰富,1986年第一次全盟文物普查到2006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20年的时间,全盟共发现各类文物点922处。我盟共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时代和内容上早到旧石器时代的布布岩画,晚到**航天城导弹综合实验基地。分类情况是,古遗址6处;古建筑8处;石窟寺石刻4处;近现代建筑物4处。其中有阿右旗的曼德拉山岩画;阿左旗的**寺(南寺);额济纳旗的土尔扈特王府等。今
后通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及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逐步增加区保单位和申报一批国保单位。 这就是我的家乡,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走向都是令我们每一个阿拉善儿女值得骄傲的。
篇三:美丽的家乡----巴彦淖尔
美丽的家乡
1.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
河套平原以盛产粮食而著称,被誉为“塞上粮仓”或“塞北江南”,是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纵横交织,适于种植春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为内蒙古、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之称。
生活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 锡伯、彝、 土家等民族。
2.历史沿革.
1)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
2)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
3)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
4)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
5)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
6)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
7)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8)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
9)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
10)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11)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辖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1953年9月撤,改设杭锦后旗)、晏江县(1953年10月撤,改设为达拉特后旗)及陕坝镇。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7月~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乌达市(1961年7月设)。1969年7月,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 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3.从近年考古发现看阴山河套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巍峨壮丽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贯穿了巴彦淖尔全境。它象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其南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北面是一望无际的乌拉特草原,南面则是平畴万顷的著名河套平原。自古以来,这条山脉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是形成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又叫文化接触碰撞带,“是阴山以北狩猎经济类型诸文化和阴山以南黄河 流域粟作农业经济类型诸文化的接触地带。
在这里,先后有鬼方、土方、荤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蒙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