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其他范文 > 导游词 >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28 07:28:43 | 移动端:潮州湘子桥导游词

篇一:潮州滨江长廊最新导游词

滨江长廊

各位团友:

现在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是潮州市区颇负盛名的“滨江长廊”。 “滨江”是指这一风光带地处在潮州的母亲河、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的西岸,“长廊”则形象地点出此处景色优美、风光秀丽,犹如一座镶嵌在韩江边的五彩画廊。它由修复好的宋明古城墙及其若干座门楼、防洪大堤绿化风光带以及广济桥所组成,全长2.3公里,兴建于1999年,总投资2.2亿元,历时三年建成。

【城墙】

好,下面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承载着潮州历史印记的宋明古城墙。潮州是一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于宋代已成规模,到了明洪武三年,增筑石墙,全面修建府城墙。修建后的府城墙高二丈五尺,基阔二丈二尺,周围 1763丈。环城开上水、竹木、广济、下水、南、西、北七门(其中上水门城门外构筑月城作为屏障),并在城上造敌楼44座,雉堞2932个,十分雄伟壮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府城的南、西、北三面城墙均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仅存东面临韩江的古城墙,它因承担着堤防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这面城墙北起金山,南至南门,全长2132米,随着岁月的流逝,部分古城墙以残破不堪, 1999年潮州市政府根据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斥巨资在原残存的宋明古城墙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如今这面古城墙上,还保留有四座城门,即下水门、广济门、竹木门和上水门,每座城门上各建有城楼。四座城楼中以正对广济桥的广济门最为雄伟壮观,广济门城楼也是潮州内八景“东楼观潮”的所在地。

【广济门城楼】

各位团友,这就是广济门城楼了,它因建于潮州城区的东门上,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它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北堤的重要关闸,潮州城里联结城东郊区的重要枢纽。

广济楼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潮州指挥俞良辅主持建造的,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了,历代均有不同的程度的维修。由于广济门城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外城门楼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东为万春”,这四个字是由当代著名的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所书。楼内有一副对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

广济门城楼不仅壮观,同时它也是潮州的重要防洪设施。在每年的春末夏初,韩江水暴涨,洪水冲涌城堤,在这个时候,沿江的广济门城楼以及下水、竹木、上水四个城门都要关闭以防止洪水进入潮州城区。自古以来,每当这个时候,潮州人都要登临广济门城楼,观看那令人心澎湃的滔滔韩江水,因此“东楼观潮”就成为潮州的内八景之一。

广济楼对面就是我们的湘子桥,等一下大家可以上桥去参观,我对滨江长廊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来讲讲:“春天里的湘子桥”

春天里的湘子桥,周围草木茂盛,正值夏季,有时,几滴晶莹的雨,不时从灰蒙蒙的天空飘荡下来,给韩江披上了一层轻薄的纱衣,微风轻轻地吹,小草和花朵在风的引领下,轻轻地婆娑起舞,小草在经历了一番洗礼后,变得更加昂扬挺拔,燕子和百鸟在枝头高歌,这仿佛就是一首激昂的春歌。树木笔直地站在旁边,既像一位观众在认真地倾听风的歌谣,又像一位位坚守岗位的士兵般站岗。青的草,红的花,为春带来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春姑娘用他手中的画笔,轻轻地点缀着湘子桥的每个角落,湘子桥在韩江上站着,果然是:“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艘船二四州,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啊!

湘子桥——潮州人的骄傲,你说美不美?

篇三:潮州湘子桥

1, 结构,造型

韩江上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建成。全桥长518米,分东、西、中三段,东西两段皆为石礅、石梁桥。东段共有12孔、13墩,长约283米;西段共有7孔、8墩,长137米;桥面很宽,约5米,这样的宽度在我国古代桥梁中还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不断水毁中,重建时增加至24墩,并建有望楼。中间一段长约100米,是浮桥部分,主要是因为“中流惊湍尤深,不可为墩”,同时又受台风洪水冲袭,不宜建墩。因此中间一段是用铁链把18到24只木船铰接在一起,定时开启,以利航行。由于韩江水急势险,屡毁屡建,历元明清诸代,重修20多次,为适应其独特的地形、水势,才有独特的桥形,而桥墩就更有特色。桥下的24个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石块卯榫砌成,比一般的桥墩要宽大。其中大的长度在14.4米到21.7米,宽度在9.5米到13.85米;小的长度也在10米以上,宽度在5.7米

2, 建筑特色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十八梭般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 湘子桥

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3, 美学

石梁桥的形态特征是水平方向单维平直突出,具有很强的穿越感,同样体现着一种阳刚之气,庄重严肃。广济桥的浮桥由灵动活泼的梭船组合而成,在外观上避免了梁桥过于平直的缺陷,阐述的是一种轻柔之美。正因为梁桥与浮桥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和调适而不失和谐。

韩江涨潮时更有一番情趣。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极大地丰富了广济桥外轮廓线的变化。这时,桥不再只是静态地横在江面沉沉一线,它是有生命力的,充满着运动感。这种生命力是江心的梭船赋予桥梁的,使桥梁的浮桥段仿佛钢琴的键盘在跳动一般。桥墩上亭台楼阁的屋顶式样,采用了举折、飞檐等建筑形式,宛如汉代八分隶书的燕尾,使建筑物呈现着翼然欲飞的效果,桥梁的形态更显得轻巧活泼。这样一来,梭船和桥墩、亭台楼阁和桥墩之间的对比,被调适成动与静、轻与重的律动,极富节奏感。全桥的形态顺适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相生,韵律非常动人,体现了一种谐和有情的美学特征。

桥上亭台楼阁的建筑式样或富丽,或质朴,或朗阔,或幽曲,或精致,或清雅,风格各异,既显示了明代建筑简洁、大气的风格,隐约之中又透露出汉唐雄风,有着非笔墨可以形容的仙山楼阁的动人形象。

广济桥上楼亭的体量、空间、式样被搭配得谐调统一,由此表述出其整体的和谐之美。楼亭的平面布局和立体轮廓是匀称的,也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台基除了发挥它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还与棱柱等互相配合,增加了建筑物外观的稳定感。楼阁多为单数开间,梁枋显示出明确的间架,正中一间最大,两侧开间逐渐减小,形成一种有节奏感的韵律,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空间形态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亭屋的建制更为自由,有长方亭、正方亭、六角亭、扇面亭等等,形形色色,体形舒展而轻盈。

楼亭内部大多没有砌起墙壁,这种空间开放是容纳外部风景的所在。桥外的佳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楼亭中来。四周若围有墙壁的,墙上则开有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风景画。建筑内部空间的围与透,使桥梁外部的景观更丰富,层次更深远。

充满了柔美曲线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广济桥上的屋顶“如跂斯翼,如翚斯飞”,其形象轻逸俏丽。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使楼亭的体形与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透过这些直指苍穹的飞檐,我们似乎体味出自古以来

4, 简介,背景 人们那种企盼拥抱蓝天的精神。

湘子桥

湘子桥即广济桥,是我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在广东省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潮州城广济门面临韩江,自古即为粤、闽、赣三省要道,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韩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无桥可渡,因此人们多靠揖摆渡过河,这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十分危险,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祸患。韩江上没有桥梁显然与当时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称,在江上架起桥梁成为当时百姓的夙愿。潮州自韩愈刺潮,驱鳄释婢,发展生产,兴教传文,至南宋已逐渐繁荣,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昌盛则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在江心水势稍缓处筑起一个桥墩,桥墩的东西由86艘木船用铁链连接而成,实现了潮州百姓“天堑变通途”的愿望,并将桥命名为康济桥,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也拉开了这座桥梁近千年不断修缮的帷幕。此后,历任潮官在康济桥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修缮。由于江水湍急,江心一段没法筑起桥墩,因而此桥始终保留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特点。元朝泰定三年(1326),匠师首次用石板代替了木梁架桥,这是一个创举,也为后代用石梁架桥奠定了基础。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对桥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重修后的桥梁,由23个桥墩和24艘梭船组成,桥墩上建起了12座楼阁(每座楼阁又分为东、西二楼,故实为24座楼阁)和126座亭屋,王源亲自题桥名“广济桥”,并沿用至今。桥的雄伟壮观之景,令世人叹为观止,故而被誉为“江南第一桥”。嘉靖九年(1513),知府谈伦又减去梭船6艘,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其实,广济桥从来就只有23个桥墩,因为古人喜欢双数而不喜欢单数,所以才有“廿四洲”之说。清朝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铸了两只鉎牛镇水,谁知鉎牛没镇住水,反倒有一只被大水冲进江中。于是民谣又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潮州湘子桥导游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28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