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气象物候专题题目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编写:沈春芬 审核:张君松
气象物候专题题目荟萃
1、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选自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反应了怎样的物候现象?
答: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之一,海拔较高,气温越低。(1分)由于阿里山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自然面貌。(1分)
2、【实践探究】近年来,我们时常听说,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联系“气象物候”专题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写出两点)
答:宣传环保思想,形成环保氛围,保护生态环境;严禁乱砍滥伐,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3、你的同学小明认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靠谚语来识天气根本没必要,你劝说他打消这种念头的理由是什么?
答: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谚语,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1分)而且使用在农事等生活中,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5、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6、“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物候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清明时节是阴雨连绵的天气。
7、说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物候现象:8、(1)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2)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9、宋代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10、《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
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
编写:沈春芬 审核:张君松
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1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答: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12、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答: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13.人民网旅游频道曾开展“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评选活动,江苏兴化、云南罗平、青海门源排在前6位。兴化赏花期为4月2日至4月25日,云南罗平赏花期在2月至3月,平均海拔2866米的青海门源赏花期则在7月。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云南罗平赏花期比兴化早,而青海门源赏花期比兴化晚几个月的主要原因。(4分)
答:云南罗平赏花期比兴化早,是因为纬度的差异;而青海门源赏花期比兴化晚几个月,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14、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15、每到冬季,就会有一群被称作“鸟类熊猫”的黑颈鹤飞到位于云南昭通的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①在大山包,有一个人十数年来一直陪伴着这一群“精灵”, 这个人名叫王昭荣, 一九九八年,王昭荣了解到黑颈鹤的数量正在减少,他下决心要保护好黑颈鹤。从那以后,②王昭荣开始到处宣传黑颈鹤的基础知识和保护黑颈鹤的意义。他们编辑出版了会刊《黑颈鹤》、文艺副刊《绿色风》、慈善副刊《爱之源》;组织志愿者对黑颈鹤越冬栖息地进行考察,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与世界各地环保组织联系,从食物等方面为黑颈鹤提供援助;③在当地宣传倡议广泛保护黑颈鹤等。④现在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经从一九九二年的三百五十只发展到如今的一千多只。今年到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截至十一月底的统计,已达到一千一百只。
你从这则通讯里读出了什么气象物候现象和规律?(3分)
篇二:SJSX7 组塔交底
成兰铁路(D1K22+115—D1K22+880)段35千伏土三线93—99#改
造工程
组塔交底
四川秭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8日
交 底 记 录
工程名称:成兰铁路(D1K22+115—D1K22+880)段35千伏土三线93—99#改造工程 编号:
篇三:2013—2014年度政治测试题
2013—2014年度政治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
1、“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俗语
说明()
A.整体利益必须服从局部利益
B.集体利益要服从个人利益
C.维护集体利益就不能追求个人利益
D.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2、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关注社会,谈论一些社
会话题。下列对社会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在不断向前发展 ②社会生
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③社会生活是复杂
的,充满危险,我们应少接触 ④社会生活对个人的影响有
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3、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体现
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对从众心理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从众心理都不是发自内心的 ②有些从众心理可以使
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③能简单地说从众心理是
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④盲目从众会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
气。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审美要注
意
A.距离B. 角度 C.时间 D.想象力
4、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 C.土地管理法D.水污染防治
法
5、分析右边的漫画《奖品》,可以看出
①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②明星企业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
时发展
③任何企业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④提高企业效益,必然造成环境污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中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
薄塑料购物袋,提倡重复使用绿色、环保、衬用性购物袋。
回答6-7题
6、近日,乌市有关部门举办了环保布袋设计大赛活动,得
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一些中小学生也参与了这项活动,部
分学生的环保布袋设计还颇有创意中小学生参加这一活动
( )
①表明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是没有年龄限制的②表明只要专
心创意设计,就能成为创新型人才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根本
上杜绝浪费行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③④
7、绿色消费观念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培养绿色生活方式,
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下列属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是
A.崇尚节俭,不花一分钱
B.追求时尚,只要流行就一定要买
C.摒弃物欲,注重精神需求
D环保购物,实现可持续消费
8、为了进一步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资源,2007年6月,广州
市政府颁布了禁止捕猎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并规定了5年
的禁猎期。作为公民,我们应该
① 不食用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② 勇于查处违反禁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
③ 积极举报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④ 尊重生命的多样性,与地球上的动物和谐相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
③④
9、下列不能体现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是
A.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B.高科技产业成为当代经济
发展的火车头
C.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D.科学技术具有无限的创造
力
10、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地增加,今天
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的过
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富兰克林的这段话的意
思是①感慨科技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之快②感叹生命的短暂
③展望未来,很难预见科技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④高科技会引
导人们走向更具活力的新世界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②③.
11、时代在发展,信息在爆炸,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传
统的定点、定时授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情
况下,网络大学正逐步升温。这说明①科技进步推动物质文明的
发展 ②科技进步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③科技进步为人类提供
了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④科技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
新人们思想观念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④
12、在某企业工作的张小姐,面对如此激烈的现代竞争,一直担
心自己落伍。但由于平时工作太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学习方
式。现在有了网络教育,她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
了。由此可见A.现在实行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已经太落后了 B.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终身学习时代C.科学技
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D.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
13、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仅
占5 % —10 %,今天已高达60 % —80 %。这表明A.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 B.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C.科技决定着文
化的发展方向 D.创新是民族既不得灵魂
14、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
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
略性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
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
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
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对此,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现代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
为广阔的空间②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③我国的科技实力整体上还比较落后④高新技术及其产
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A.①②B.①②③ C.
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下列对科技认识正确的有①我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离不开科
学技术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标志④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社会生活
和世界面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
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了“三系杂交水稻”。如今,我国大
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他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
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3年,
杂交水稻为中国累计增产5000多亿公斤。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③科学技术能
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够为人类创造巨
大的物质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1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主
要的问题。下列内容由宪法规定的是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的根本制
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18、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说明了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宪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