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网络问政回复

网络问政回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6-12-31 13:25:06 | 移动端:网络问政回复

篇一:关于“XXXXXXX”网络问政的答复

关于“XXXXXXX”网络问政的答复

“顺天民和”网友您好,您放映的问题我局已收悉。现答复如下:XX河是贯穿XX半个城区的内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城区扩张,沿河两岸民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长期以来,没有统一建设市政雨污管网,加上沿岸民居直排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倾倒垃圾,使得原本清澈的XX河迅速变脏、变臭,令沿岸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居住条件恶化。我局历来重视XX河的现状难题,也多次会同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共谋对策。我局认为:1、XX城市建设目标是打造园林城市,城区内必须望得见青山,碰得到绿水;2、XX河是难得的城区内河,临水而居也代表了最优质的居住环境;3、国内许多发达城市,同样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最后恢复生态的路子。因此,我局将尽快启动XX河综合整治规划,拟包括沿河污水截流分导、沿河景观绿化亮化、沿河民居立面改造等内容,以期重塑XX河沿线生态风光,引导滨河商业发展。具体设计方案待编制完成并上报批复后,将向群众公示。

篇二:网络问政

浅谈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学目的:

介绍网络问政的涵义和特点,探讨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前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开设留言板、邮箱、博客,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同时,网络问政给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末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把握网络问政的发展态势是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一)网络问政的涵义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互联网规模的迅猛扩大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1、开放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个IP地址,就拥有了公开表达言论的条件和权利。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不需要举手和被允许才能发言,显现出最原始的社睛民意。

2、快捷性。互联网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当今社会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为网络问政搭建了新平台。

3、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网上匿名发言,起到了保护网民身份安全的作用,使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避免了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官员在民众心理的威压感,增强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

4、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网络上,可以不考虑官民的身份差别,让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让问政于民处于一种良性平等的氛围之中。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升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

(三)当前我国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网络问政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网民传播信息失真或情绪化;政府只问不答或答而不及时现象大有存在。不少民生博客开的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差强人意。有的是“空壳博客”,里面几乎没有内容,对百姓反映的问题没有回应;有的是“官文博客”,没有原创博文,全是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有的是赶时髦的“应景跟风博客”,长时间不打理,有的半年不更新。网络问政不足的因素主要来自网民与和政府两个方面:

1、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在网络这个“舆论场”中,谁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由于网民素质差异很大,其身份的匿名性必然导致理性型网络舆论与非理性型网络信息同时滋生,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共存,不易辨别。网络海量民意信息中杂存很多失真信息,必然影响政府决策的积极性。

2、网络问政缺乏长效机制。目前网络问政远未形成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效应,导致有些网络问政渠道形同虚设、信息不全,导致敷衍民意与只问不管现象的发生。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势必影响网民的参与热情,不利于网络问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措施

1、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促进网络问政常态化。

一个优质、高效的“问政网络”平台,科学、严密的制度保证是第一位的,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完善的网络问政制度体系,促成网络问政的制度化与常态化。

(1)建立有效的网络民意回应制度。

信息回馈性是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它使得政府行政行为变成“政府一公民”之间的有效互动。要积极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对民意的吸纳、回馈与说理。力求做到对网民的来贴“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答复”,实现“一个平台受理、一个部门调处、一个结果答复”的办事规则,形成有效的网络民意回应机制,提高网络问政参政的积极性。

(2)建立限时问题办结制度。

线上问问题,线下解决问题是网络问政的真正目的,因此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要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带到线下加以研究,切实解决网络反映的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网络民意问题。

(3)建立网络问政监督问责制度。

网民对网络问政平台上政府部门回复评分,是利用公众力量促进政府作风转变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惠州探索了一条有效的路径。采取网上打分的方式,对答复不及时,或敷衍推诿、或应付差事的给予群众监督,采用“红黄绿”灯警告,对超时未答复的部门给予黄灯乃至红灯警告,对红灯警告较多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4)建立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考核制度。

将网络问政的形式和结果纳入政绩考评体系,对处理不及时或根本不处理,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对政府官员网络问政的实质性约束,使网络问政真正落到实处。

2、转变官员的服务理念,提高党政干部网络问政技术技巧。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

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官员要重视网络民意,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予以始终坚持,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扎实付诸实践,促使网络问政向纵深推进。

3、增强网民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问政体系。

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信息的时候,由于有的网民整体素质不高,容易错误运用自己的表达权和监督权。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塑造理性网民。通过提高网民基本的政治知识,促成其对各种网络政治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提高网民的意识,使网民认识到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从而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反映自己的意见、愿望与要求进而影响政府决策。

三、总结

古有微服私访,今有网络问政。是否善于借助互联网问政于民,彰显着一级政府是否尊重民意,是否尊重互联网,也考验着一级政府能否以开放的视野、宽广的胸襟和不断进取的健康心态去接受网络民意。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已经为各级领导利用互联网问政于民作出了表率。但现实也严峻地表明,很多地方党政机关负责人对网络问政毫无概念,从思想认识到技术手段都严重缺失。尽管网友对网络问政的成效心存质疑,但是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的不断重视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我有理由相信网络问政将实现“网上听取民意”,“网下解决问题”,通过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转入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网络问政的成效将不断显现。

四、思考问题

1、谈谈网络问政的意义?

(1)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通过网络可以更直接、更广泛

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使很多问题更显性化、公开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有效。

(2)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对于政府部门捕捉舆情信息、不断挖掘民智具有积极作用,极大丰富了政府的信息来源,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富矿”。网络问政使领导者视野更宽广,头脑更清醒,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

(3)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网络举报可以使纪检等部门快速获取举报信息,成为反腐利器。2009年6月和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开通当日均因访问量过大造成网络瘫痪,体现网民积极参与的热情。

(4)网络问政是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推动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政府网站的电子自助服务、“12345有事找政府”的服务系统、短信群发应急预警等网络工具的运用为政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提供了新途径。

篇三:网络问政实施细则

宿州市埇桥区网络问政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畅通网络民意表达渠道,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宿办发【2011】12号)、《关于印发宿州市网络问政暂行办法的通知》(宿办发

【2011】14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全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列入网络问政范围。

第三条 网络问政包含以下内容:

1、网络舆情的检测、梳理及引导;

2、党委政府重大活动、重要决策、重大突发事件基本

情况及处理结果的发布;

3、澄清虚假信息和不完整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言论和

社会舆论。

4、受理市网络问政平台、区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平台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网民反映的涉及我区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建议、咨询、求助、投诉等各类网络问政事项并与网民互动交流。

第四条:网络问政工作坚持强化引导、分级负责、高效

运作、奖惩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设立埇桥区网络问政办公室作为全区网络问

政的综合工作机构,负责安排、检查、指导、督促、协调全区的网络问政工作。区网宣办、区信息中心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做好网络问政工作。

第六条 各单位应加强网络问政工作,明确主管领导、

单位网络发言人和具体承办人。在网络问政工作中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在互联网上的回复、发言均代表本单位意见,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发言人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由区网宣办承担。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实施办理

第七条 各单位要加强各类网络舆情的检测,发现涉及

我区的网络舆情信息应及时将内容和发布网址报告区网宣办。区网宣办负责全区网络舆情的检测、筛查、汇总,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区委、区政府,同时通报区网络问政办公室。

第八条 各单位应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公开党务政务信息,提高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通过阳光党务、阳光政务引导网络舆情。

1、区委区政府重大活动、重要安排、重大事件信息的

公开发布以及虚假信息的澄清由区委宣传部负责。

2、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征求建议、意见的公开分别由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负责。

3、其他网络问政部门工作职责涉及到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由各单位按照公开程序的要求自行主动公开。

第九条 网络问政实行扎口受理,统一分类,分级承办,审核回复的方式。具体办理流程如下:

(一)受理。

区网络问政办公室负责受理市网络问政平台转交我区的问政信息;受理区政府门户网站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留言反映的问政信息;区网宣办移交的其他网络平台的问政信息。负责对上述网络问政事项按照咨询类、建议类、投诉类、求助类进行分类整理 。

为促进办理速度,各网络问政单位要明确专人定时浏览市政府门户网网络问政专栏,区政府门户网站书记信箱、区长信箱,对网民反映事项认真阅读,发现有涉及本单位事项的要先行认领,主动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通报区网络问政办公室。

(二)交办。

区网络问政办公室根据反映内容依照属地原则及部门职能将受理的网络问政事项予以交办。各承办单位对指定办理事项如有异议,可向区网络问政办公室提出,但在变更意见下达之前,应严格按时限积极办理。

受理事项涉及两个以上单位职责的,交办时区网络问政办公室须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并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办理。协办单位必须积极协助办理,不得推诿,并在答复时限3小时前向主办单位提交办理意见或结果。

(三)承办。

1、各单位对承办事项应认真调查、核实、办理或处理,并于交办后3个工作日内予以反馈。反馈内容应完整、详尽并具有针对性,引用相关规定应标明出处。各单位的反馈内容经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审核后,根据来源渠道分别在相应的发帖栏目予以网上回复。

2、对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或须由上级单位作出决定等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无法答复的,承办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办理过程最新进展情况及时向区网络问政办公室说明并申请批准延期。延期事项一般要求每周作一次进展情况说明。特殊情况需暂停办理的,承办单位应向区网络问政办公室详细告知涉及本事项的有关规划或工作方案,由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决定实施暂停办理操作。

3、受理事项经调查内容失实的,承办单位应及时回应,公开说明真实情况,并提出处置意见报区网络问政办公室。

4、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将受理事项交办后;承办单位未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正式答复的或在继续办理中超出3个工作日的后续答复均视为答复超时。

第十条 对超时未办结事项,区网络问政办将实施网上督办和书面督办。

网上督办由区网络问政办公室作出。实施网上督办时,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在埇桥区电子政务平台发布督办通知,短信提醒,责任单位应在4个工作日内反馈督办事项最新办理结果。办理结果运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手段予以体现。 书面督办由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填写《网络问政事项督办单》,呈区领导签批,转交区委督查室或区政府督查室进行现场督办。督办结果报经领导审批确认后网上回复。

第三章 考核和奖惩

第十一条 网络问政考核的对象为本办法规定的参与网络问政工作的单位及其责任人。

第十二条 考核内容主要是各单位网络问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以及工作情况等。

第十三条 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单位测评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结果根据权重列入各单位效能考核评分体系。具体考核细则由区网络问政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以下情况应予以奖励:

(一)网络问政工作成绩突出的;

(二)网络问政工作年度考核成绩优异的;

(三)网络问政单项工作效果显著,被市级以上媒体报


网络问政回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55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