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晋江蔡氏古民居

晋江蔡氏古民居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01 10:59:21 | 移动端:晋江蔡氏古民居

篇一:泉州18景

泉州18景: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东湖公园(东湖公园址系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遗址。)、五里桥(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府文庙位于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开元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点。地处市区西街,)、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洛阳桥(在今惠安、洛江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口,又名“万安桥”。)、牛姆林(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是集山区特有的自然景观、森林景观之大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内奉中国百仙之一清水祖师,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又是享誉海内外的朝圣旅游地。)、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市区3公里。)、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沪湾(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天后宫(是现存妈祖庙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金海岸(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石狮永宁镇)、仙公山(位于洛江区马甲镇)、岱仙瀑布(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主要由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温文尔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组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景区。) 、郑成功史迹(位于石井镇的延平郡王祠、郑成功纪念馆·碑林和位于水头镇的郑成功陵园。)

篇二:泉州古民居的美学风格及其成因

泉州古民居的美学风格及其成因

“山川之美为东南之最”的闽南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泉州人便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并把它们注入到民居建筑的理念之中,使得泉州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别是那些飞檐翘脊的古大厝,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雕绘装饰突显了泉州古建筑的美学风格,同时也以其所蕴涵的大量传统文化信息而令世人关注。

一、古民居的美学特色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史书”,它们以其最大众化的美学魅力来吸引人们的审美观照,来诠释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泉州传统民居尤是如此。有人用一首诗描绘了泉州的传统民居--“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还有中西合璧。”[1]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泉州传统建筑丰富的美学特色。综观泉州现存的古民居,笔者认为其主要的美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和谐均衡的布局中营构大气之美

泉州传统民居给人最大的美感就是和谐对称之美。和谐是用来阐释和规定美的一个最经典的理论范畴。和谐作为人类美学,特别是中西古典美学所确认的审美本体理念,它的结构、内涵不仅仅是整体划一,还包含了均衡、统一与对称。 20世纪的科学伟人海森堡说:“美就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2]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说:“综观中国古建筑,有其深深的文化渊源。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这一思想反映到传统建筑上就是要求房屋的建筑要能产生一种和谐美。”[3]因此,与西方相反,泉州传统民居并不强调单座建筑在造型上的独特性,而是更追求建筑的整体统一和对称,力求在和谐均衡的布局中营构出一种大气之美。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泉州传统民居的布局普遍采用中轴线布局--把重要的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则被对称列于中轴线的两侧。而且虽为多层次进深,但前后依然用回廊有机衔接,使之构成一个和谐对称的统一体。

例如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南安官桥蔡氏古大厝就是其中的代表。蔡氏古大厝建筑布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则四座,少则两座。座与座之间有防火通道,

每座大厝三进,或三开间,或五开间,大门左右各有一间下房,合称“下落”。下落之后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间厢房。过了天井就是主屋正厝,中间是厅堂和后轩,它的左右各有前后房四间,合称“上落”。 厢房,护厝都是一一对称的。另外,庭、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安排也很合理,整座建筑群的空间序列布置得错落有致、规整严谨。各个单建筑连接得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既对称又统一的整体,给人以很强的和谐美感。黑格尔说:“只有靠整体才有生命,才有价值。”[4]泉州传统民居大都很注重布局的整体效果,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了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泉州传统民居告诉我们:美就是具有差异性的各个局部在整体上的均衡。泉州古民居通过空间的合理组合建立起建筑物整体的均衡状态,使整座建筑达到均衡、和谐的视觉表现效果,也带给人们一种气势恢宏的视觉体验。

此外,泉州传统民居还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对称美。美学家吉尔伯特说过:“建筑物细部上的任何不必要的不对称都会令人厌恶。”[5]美术学上认为,对称美指的是物体或图形相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上一一相当。泉州的古民居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如位于晋江的陈紫峰故居建于明初,是一座五开间、六座东西相向的建筑群体,每座为门楼、厅堂、厢房组成,这些门楼、厢房,甚至门窗、叠檐都是左右对称的。它们在系列组合上均是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给人带来了十分对称的美感。“对称,其所以取悦于人是因为它给人带来一种画面的视觉均衡美。而其所以美是因为它各部分是相等的,而且以一定的方式产生一种独特的和谐。”[6]对称美在泉州很多传统民居上得到很明显的体现,不仅表现在如上所说的厢房、护厝、门窗上,甚至表现在斗拱、叠檐、角牌等建筑饰件的安排上。而其他地方的民居如闽西永定土楼、徽州民居就没有显得那么对称了。

所以,我认为,与西方追求奇、异、险相反,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相异的是泉州传统民居更讲究整体上的一种均衡而又对称的布局,使许多传统民居在美感上显得十分庄严和大气。

(二)在精致的装饰中突显典雅之美

与其他地方的传统建筑相比,泉州传统民居的美学风格还表现在其精致典雅之美。美术学上的精致美是指用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细腻、精密、灵巧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泉州传统民居十分强调在精致的装饰处理中流露出一种灵秀、典雅的风范。

这首先表现在对泉州传统闽居装饰构件的精雕细琢上,不仅在柱基上,而且在门、窗、题匾、栏杆等地方的雕刻上也都强调了这一点。明清以来,泉州古民居上都镶有不同类型的砖雕、石雕、木雕,这些雕刻精致的建筑饰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建筑物显得生气盎然、意境深邃,也突显出传统民居的典雅精美。

漫步在蔡氏古大厝,随处可见各种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或坐、或站、或舞枪弄棒、或策马驰骋,仿佛在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的历史传说。除了人物,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也是石刻的主题,那骏马、梅花、喜鹊、麒麟、凤凰,大象还有偷东西的小老鼠无不姿态各异,形神兼备。还有那一扇扇木雕花窗,里面形态各异,神态逼真的雕像让人有呼之欲出之感,真应了古语“窗如画卷,画作窗棂。”。此外,门楣、门棂、隔屏木雕、插角木雕、斗拱木雕等等--整体雕刻技法娴熟,构思巧妙,线条细腻,朴素中透着灵气,无不让人赞叹建造者的巧夺天工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已满目荒凉的花厅

因为有了这些精致的雕刻而尤存当时的典雅。走进蔡氏古民居似乎是走进了一座古典艺术的殿堂,它使观赏者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气息和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 另外如晋江的杨阿苗故居,无论是砖雕、木雕、漆雕还是石雕,无论是浮雕还是透雕,也都是工艺精美的建筑装饰物。几何纹样的门窗现出惊人的细腻风范,使得花节这一原本只是门窗构件的小小实物也变得多姿多采。

可以说,是泉州精致、细腻的石雕艺术造就了泉州传统民居别具一格的精致典雅之美。这种精致典雅的装饰特点充分体现了泉州传统建筑秀美的美学风格。 (三)在瑰丽的色调中渲染辉煌之美

色彩作为美的一个要素,是最有表情作用的。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的审美意识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虽然朴素,但在色彩方面却具有强烈的个性--火红火红的围墙,灰黄灰黄的筒瓦屋顶,给人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之感。这种色调,与古代皇宫色调似乎如出一辙,泱泱中国,很少能看到如此热烈的红墙橙瓦的民居群落。也因此,泉州人总拿自己的家和皇宫媲美,并“煞有其事”地道出一个经典故事: 传说五代十国时期,泉州府的美女黄惠姑被闽王选为皇后,迁往福州的皇宫居住。可是每逢刮风下雨,皇后就食不知味,夜不能睡。闽王大惑不解,黄皇后解释说:因为娘家的屋子太简陋,经不起台风暴雨的摧折,所以忧心忡忡。闽王听后,当即下诏书“赐你府上皇宫起”,诏书的本意是皇后娘家可以按照皇宫的格局建房屋,可“府”字用得不太小心,也可以理解说泉州一府的人都能建皇宫一样的房屋。于是泉州府刚刚领回圣旨,沿海各县便闻风而动,纷纷模仿皇宫式样建造房屋。闽王发觉后急忙下令停止,但大多数房屋已经盖好了,只有一些乡下地区的建筑动手修建的时间较晚,屋顶的筒瓦才排了三排,但好歹还是有些皇宫的样子。于是“皇宫厝”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了。传说固然不十分可信,但是泉州的民居用色确实是很独特的,泉州传统民居“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7]它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灰砖灰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按理说,给房屋上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在封建社会里,连颜色也是有讲究的。红、黄两色自唐代始就成为皇室庙宇专用的色彩;绿、青、蓝等为各级宦官所用;普通民居只能用黑白灰三色。所以,无论你走过平遥、徽州,还是偏远的湘西、大理,在那些用料考究的民居中间,你看见的都是老老实实的用色制度--白墙、黛瓦或灰墙、灰瓦,门窗也少彩绘,都是以木本色为主。即使是著名的周庄也是“黑瓦白山墙”,而一到泉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无穷无尽的以红砖为主题的墙:白色的墙基,红色的墙体上白色的窗框以及红白镶嵌构成的图案使古民居的外墙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泉州人称这种砌筑方式为“出砖入石”。

传统民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佐证。回望泉州的历史,在封建制度逐渐成熟的唐宋年代,泉州已经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而崛起,数以万计的各国商人涌进泉州,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商品,自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曾经风靡古罗马的红砖拼贴也趁机登陆泉州。而且大国心态的朝廷对番人的习俗并不加限制。因此,泉州特立独行的民居用色其实是泉州几百年中外文化融合所造就的特色。

泉州传统民居都以红色为基本色调(红砖地面,红砖拼镶嵌墙面),还因为红色一般象征着吉祥,往往与丰收、喜庆、幸福等等相联系。这种色调迎合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泉州人崇尚喜庆、吉祥的审美心理,也传达出泉州传统建筑温馨的情调和意趣,给人带来了一种辉煌亮丽的热烈、红火的美感。

(四)在丰富的层次推进中建构幽深之美

泉州传统民居美学风格另一个富有个性的表现是幽深的意境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西方相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内倾性特征,泉州传统民居尤为如此。 泉州传统民居一般为多层次进深(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呈纵深型推进状。进深一般有三进,四进,甚至五进,进深越多就越显迂回曲折之美。另一方面,泉州传统民居一般有深广的空间,厅堂递进,宅门层层,采光采雨都是靠院内的天井完成的。这些民居的另一特点就是“光厅暗房”(这也是产生幽深美的一个原因),它们的厅堂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的地方,所以都面向天井,宽敞明亮,而卧室房门则悬挂布帘或竹帘,房顶天窗很小,因而房内幽暗。此外,为了避免外人窥视院内活动,大门只有逢大事才开启,入门处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风--这是一种被建筑美学家称为“障景法”的布置方式。[8]采用这种“障景法”也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比较幽深。所以,泉州传统民居景深层次多,虽无一览无遗之直观,却具迂回曲折之美妙。这些曲折蜿蜒的建筑群像是一副“画”,建筑的围墙只是图框,要欣赏这样巨大的画面,须置身其中,步移景换,情随境迁,才能得以尽情体味这些传统民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幽深之美和曲径通幽、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美。

总之,从泉州古民居的布局、造型、色彩、结构看,泉州传统民居的这种大气、典雅、辉煌、幽深之美是十分突出的。当然,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传统的泉州建筑风格还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如传统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还有屋脊上优美的翘背曲线等等,都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十分灵动,大大迥异于北方建筑那种庄重、平稳的质感。

?二、古民居美学风格的成因

为什么泉州传统建筑会有这些独特的美学风格?笔者试图从哲学、文化及泉州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考察,揭示形成这一美学风格的原因所在。

(一)中国古代儒家哲学观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闽南泉州,于是大量中原传统思想文化被带入泉州。远离家园的危机感使这些移民牢牢固守着中原的传统思想文化,期望以之来维系和中原的联系。此外,闽南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以前交通极其不发达,长期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地域环境。[9]因此,当中原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被其它文化所改造时,泉州尚处于一种比较保守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也得以保留较丰富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要素。儒家大力提倡“中庸”思想,讲究“礼”,注重等级名分等等,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泉州先哲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进而渗透进那些传统民居的建造之中,使古民居带上了强烈儒家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泉州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内涵。

(1)儒家“中庸”思想的渗透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泉州传统建筑就如同儒家,处处讲中庸,讲究中和,讲究整体的均衡与和谐。中国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高标“中庸之为德也,甚

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的精神就是“执用两中”,就是“中和”。“ 和”、“中”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绝对的本体意义和普遍的道德价值的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学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历来强调中和之美,如同自然界,必须“六气和顺,五行相克相生”,世间万物才能有条不紊,生生不息。中国美学所侧重的“执用两中”之趣则主要体现为两两相对的审美矛盾因素之守中兼得法则的强调。这种以“中”为最高理想的观念渗透到泉州传统民居的建造中就体现其布局上的和谐和对称。

(2)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响 另外,儒家非常讲究“礼”,认为欲求天下大定,首先当行君臣之礼,非礼不定也。所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戚,且令后世以加也。”我国的传统建筑于是就十分讲究等级制度,泉州传统民居尤其如此。综观泉州现存的古民居,不难发现,这些民居的布局都很特别 ,普遍采用中轴线布局,把重要的建筑物(如厅堂)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物则被对称列于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布局方法主从关系十分明确。厅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排在最中心,其余房间按辈分排列先左后右依次居住在前落、下落、护厝等。另外,分于两侧的房间分配也很有讲究:房间以东大房为尊,东大房归长子,西大房归次子,其余类推。不同序别的人只能按照规定住在相应的房间里,绝不可越矩一步,鲜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有序”的原则。另外,宫室大厝的大门两侧另有两扇偏门,又称“角门”,远远小于大门的规格,主人家的佣人只能由此出入。甚至连屋顶的形式(采用悬山顶还是硬山顶等)、柱色、面阔间数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天人之意,相与融洽 ”,人与天地同构的愿望十分强烈的。 “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反映到传统建筑文化上就产生了传统建筑和谐的审美情趣。中国春秋时代既已出现了“和”、“同”之辩,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等著名观点。在美学上明确强调杂多因素相济相成的调和之美,这些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泉州传统民居的建造风格。

因而,可以这么说,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影响是形成泉州传统建筑美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闽南古属闽荆之地,远古时期居住着古书上称为百越民族的土著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闽南泉州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把中原文化带到了闽南。[10]从晋末到南宋长达8个世纪,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沉积在闽南文化当中,赋予了闽南文化贮存和传承中原文化的历史丰富性。特别是在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风俗文化,也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营造技术,对泉州的土著居民建筑形式及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南安石井的“中宪第”主体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就与北方常见的穿斗式木构架相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泉州不仅吸收了昌盛的中原文化,更是以它博大的胸襟兼容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和宗教。

篇三: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摘要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建筑形式方面来说,它既有浓厚的传统闽南民居建筑特征,又有海外建筑风格特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护和研究这些古建筑群,有利于发掘地域文化并与现在设计观念相结合,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红砖厝 民居建筑 艺术风格 装饰语言

ABSTRACT

The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reflect a high taste of architecture, artistic value an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aspect of architectural forms, both strong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lo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verseas construction characters are reflected .It demonstrates a charm of a peculiar art of old constructions. Protecting and researching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is benefit of exploring the local culture. If it i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design concepts and can be used when designing a modern building, 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which keep local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tistic Style

; Decorative language

绪论:闽南红砖厝建筑在建筑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与南洋风格的完美融合,既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目录

摘要??????????????????????????1页 ABSTRACT???????????????????2页

绪论??????????????????????????3页

一、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背景??????????????5页

二、闽南红砖厝建筑的形式美感?????????????5-6页

三、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艺术风格??????????????6页

四、闽南红砖厝建筑的装饰语言?????????????7-8页五、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内涵???????????????8-9页 结论?????????????????????????10页

注释?????????????????????????11页参考文献???????????????????????12页后记????????????????????????13页

一、闽南红砖厝建筑的文化背景

闽南红砖厝建筑大部分在宋元时期开始出现,1 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 “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后期的红砖建筑主要由归国华侨出资修建,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国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所以一旦事业有成,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闽南传统建筑又被称为“红砖大厝”,是因为红砖是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材。这种红砖是以闽南稻田中的泥土作为砖坯,入窑后以松枝烧制而成,色泽艳丽,质地极佳,表面有两三道紫黑色纹理,故称为“烟炙砖”。[1] 2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红砖所呈现的红色在中国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这也与该地区同海外交往较多有关。我认为这种文脉潜藏着丰富的内涵,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闽南红砖厝建筑的形式美感

闽南红砖厝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大多是用红砖和形态各异的石材交垒叠砌而成,也因其外观而得名,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同时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的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在民居的墙面上形成了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上形成既有


晋江蔡氏古民居》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60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