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02 09:23:09 | 移动端: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篇一:苏东坡、秦桧、龚自珍等的前世均为和尚

苏东坡前世是禅师

五祖戒(看雪客注:湖北黄梅有个寺院叫五祖寺,当时的住持叫戒禅师,故名“五祖戒”或“五戒”,而绝对不是“禅宗五祖”——有一知半解者讹传为是禅宗五祖转世为苏东坡,大错特错)因犯色戒而坐化投胎,转世成了苏东坡, 这个公案很多人都知道。

这五戒禅师一目失明,还有一师兄叫明悟。五戒因为一念之差,同女子红莲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奸淫之戒,结果事情被已经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难当,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经预见五戒下一世可能谤佛谤僧,这样可能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苏东坡,而明悟就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苏东坡刚开始时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离不弃地追随左右,苦心劝化点悟于他。自身的亲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断劝化点悟,苏东坡终于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轮回之说,而且崇信佛法,潜心修炼。(详见《苏东坡前世是和尚,黄庭坚前世是女人》) 印光大师云: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 妓馆淫房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 他当时已经得了宿命通, 来人就知道这个人的前世因果) ,尚未证得初果, 以初果得道共戒, 任运不犯戒( 任运, 自然而然), 东坡既曾出入淫房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 说什么了生死乎?(参见<印光大师文钞>)

女子念《法华经》发愿转男身,转世为黄庭坚

《春渚纪闻》卷一记载:黄庭坚的前世是一位女子。庭坚贬谪涪陵的时候,还曾经梦到过这位女子,向他亲口叙述前身的经历。她自称经常诵念《法华经》,只愿再生变为男子,而且要变成一位名扬天下的男子。显然,她的愿望实现了。好象是为了取信于黄庭坚,她还点出了黄庭坚的一个秘密,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私。真的是隐私啊。你知道吗?这个大诗人、大书法家,居然有“腋气”。“腋气”是什么?狐臭呗!有这样的毛病,说来真有点难为情。照这女子说来,庭坚有此毛病,是有因果的,前世的因,种下今日的果。这女子说:“某所葬棺朽,为蚁穴居于两腋之下,故有此苦。”原来是这一窝蚂蚁害的。要想除去这毛病,也不难。只要找到这女子的墓,打开墓穴,“除去蚁聚”,那种难言之“隐”便可立刻消除。庭坚依言照办,果然,“腋气不药而除”。

秦桧前世是雁荡山地藏寺的香灯师

秦桧前生乃雁荡山僧( 是浙江省雁荡山地藏寺的香灯师) , 以前生之修持,转世为宋朝之宰相,受金人之贿赂, 事事均为金人谋, 杀金人所怕之岳飞。凡不与伊同谋者或贬谪, 或诛戮, 卒至死后永堕地狱, 百姓恨无由消, 遂以面做两条( 秦桧及夫人)共炸而食之, 名曰: 油炸桧,又铸铁像跪于岳坟前, 凡拜岳坟者, 皆持木板痛打, 又向其头其身尿以泻恨。??秦桧之结果令人胆寒而心痛。(摘录于<印光大师文钞>)(博主看雪客注:可见修行者发愿是多么重要)

王阳明的前世也是和尚

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王阳明在江西为官时到一个庙里去,他看这个庙非常好,但是有个房间锁着;他问和尚,你这个房间为什么锁?和尚说,过去有个老和尚闭关,涅盘了,死在里头,吩咐锁着不准打开。王阳明一听,有问题啊!他觉得这个庙有怪事要求打开!那和尚说,绝不能打开,我们两三代的祖师都吩咐过,不能打开这间房。王阳明的个性,越听越奇怪,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哦,原来他就是我!

前身在这里涅盘,预知自己转世再来时,会打开这门。(见南怀瑾著作《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龚自珍前世亦是每日诵《法华经》的和尚

定庵(龚自珍字)尝自言前身本为天台一老僧。此僧生平一无所长,惟每日诵《法华经》而已。僧卒日,即定庵生日。然定庵却聪慧绝伦,盖定能生慧,亦诵经之功也。定庵曾至其生前圆寂之地,有诗数首,曾为王君书扇,集中皆未载者。王君但忆有句云:「到此休论他世事,今生未必胜前生。」盖亦自慨其半世苦修,未能出生死流,仍沉沦於三界中也。(《清朝野史大观》卷10)

(附注:本文参考了作完了就走博客的多篇博文)

篇二:(解析)中段考试题

广东侨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高二级历史科试题(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0小题,每小题1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解释:参看必修1 教材P4

A.商夏周B.商周夏 C.夏商周 D.夏周商

2. 西周时期的“封建亲戚”指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C.分封制 D.封建制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参看必修1 教材P5

3. 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上下级关系 D.君臣关系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参看必修1 教材P6

4. 右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A.周初分封制 B.战国兼并战争

C.秦朝统一 D.楚汉之争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

图中显示的是春秋战国的主要诸侯国。参看必修1 教材P8

5. 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行省制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参看必修1 教材P10。关键词“秦朝”“地方行政制度”,AC属于先秦制度;D是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6. 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机制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内阁制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参看必修1 教材P14。A是汉朝选官制,B是魏晋时代的选官制;D不是选官制,是明朝中央集权的中央行政设置。

7.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代,最高的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B.陪审法庭 C.内阁D.五百人议事会 解释: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参看必修1 教材P5

8.“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其中罗马的“伟大”是指

A.分封制度 B.专制制度 C.法律制度 D.民主制度

解释: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参看必修1 教材P21-单元导言

9.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总统掌握的权利是

A.最高立法权B.最高司法权 C.最高行政权D.最高财政权

解释: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联邦制。参看必修1 教材P41

10. 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联邦制

解释:本题考查法国政治制度。参看必修1 教材P44-45

11.提出“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解释:本题考查孔子与早期儒学—孔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参看必修3 教材P5

12.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解释:本题考查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儒学仁礼,参看必修3 教材P4;A项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权威的震慑作用;B项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13.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①中央集权加强 ②旧制度日趋衰落 ③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释: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参看必修3 教材P4;题干提示的时间是春秋战国,而①是此后的秦朝才开始建立;④不是春秋战国的史实,所以排除①④

14.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释:见必修3课本P5。A道家、C法家,D汉朝儒家

A.庄子B.孟子C.韩非子 D.董仲舒

15. 战国时期提出“君舟民水”论断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

A.庄子B.孟子C.韩非子 D.荀子 解释:见必修3课本P5

16.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 B.提出“人之性恶”

C.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D.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解释:题干中“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即需要考虑到荀子与儒家相同,但又有不同之处;ABC选项均只见荀子独到主张,而D项“仁政”明显是传承孔孟“仁”的思想,“王道”又与孔孟不一致。所以选D。

1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解释: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D项是墨家主张,故排除。题干规定的时间是“先秦时期” 主要是指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儒家思想是偏向保守、守旧的,并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通过政治改革(变法)而登上统治地位之需求;再且,孔子针对当时奴隶制开始瓦解,各诸侯争霸,社会政治动荡,而提出“仁”的理念,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所以排除AC。选B。参考必修3课本P4

18.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 D.法家

解释:题干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关键信息,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参考必修3课本

P6。选A

19. 下列关于诸子百家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A.道家——“择天下之贤,立以为太子”

B.墨家——“制天命而用之,”“民贵君轻”

C.法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儒家——“为政以德”“以德服人”

解释:A项应是墨家“尚贤”主张;B项分别是荀子和孟子的主张;C项属于道家的辩证思想;

D项体现孔孟的仁、仁政的主张,是民本思想。参见必修3 P4—6。

20. 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开始于

A.周朝B.秦朝 C.汉朝D.宋朝

解释:汉朝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参见必修3课本 P10

2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参见必修3 P8

A.推行法家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无为而治” D.提倡“百家争鸣”

22.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新义是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

解释:A是荀子的理念,但不是儒学的主流;B是道家的治国理念;D是儒学的核心,贯穿各时代。题干要求识别“汉朝”“新义”,故选C,参见必修3 P9

23. 董仲舒上奏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使“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实行了解释:见必修3课本P9

A.提倡“百家争鸣”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重法轻儒 D.倡导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

24. 要了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可查阅以下哪一部作品

C B

A D

解释:AC是纪录春秋时期的人与事的书籍,与孔子有关联;D是宋代以来的儒学经典;B《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且董仲舒是西汉人氏,符合题意。参见必修3课本P9

25. 导致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的事件是

A.汉武帝启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B.兴办太学

C.汉武帝定“五经”为教科书和设“五经”博士 D.在各郡设立学校

解释:题干要求回答教育方面,所以排除A;BD无儒学垄断的信息;选C,参见课本P10

26.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解释:A是指北宋程颢、程颐;选B,参见课本P13;C不是史实,将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是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所以不可能选D。

27.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儒学,他们创立的学说被称为

A.佛学 B.理学 C.墨学D.心学

解释:见必修3课本P12

28.“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释:题干的材料强调“理”是万物的本源,ABC都没有从“天理”去解析儒学,参见必修3课本P13

29. “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 ...

A.“理气论”B.“致良知” 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解释:考查宋明理学(含心学)。A属于理学的本源论,不选;BD属心学的范畴,不对应“二程和朱熹”;选C,参见必修3课本P13

30.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A.心外无物 B.无为而治 C.理是世界本原D.仁者爱人

解释:考查理学与心学的关系。读准题干中““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BD与理学无关联,排除;C符合题目要求,见必修3课本P13-14

31. 宋代有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其“天理”主要是指

A.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 D.天体运行法则

解释:参见必修3课本P13

32. 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称为解释:参见必修3课本P14

A.法学 B.心学 C.道学 D.佛学

3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是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过程。以下与“修身”相对应的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③天下为主君为客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考查知识运用。关键词是“修身”—个人的修行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

34.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释:考查宋明心学的特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题干的关键词“心动”,题中认为人所见到(或听闻)的并非实质,心的感觉才是本源。

35. 宋元时期,作为儒家经典的组合,称之为

A.黄帝内经 B.六经 C.五经 D.四书五经

解释:考查儒学常识。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是孔子整理的用于教学的书;C是汉武帝“独尊儒术”规定的国家教科书;参见必修3课本P13

36. 认为良知即天理的理学家是 解释:参见必修3课本P14。“良知”即人心的是非标准。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37. 程朱理学成为明清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对象,是因为

A.其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B.违背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篇三:阳明心学的矛盾

【作者附言:《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一书,使我深入阳明先生的哲学世界。虽只及皮毛,已获益匪浅。谨以此文向作者冈田武彦先生致敬!】

阳明心学内含的“矛盾”

孙玉麟”

阳明心学作为哲学思想体系,内含着数项“矛盾性”范畴。诸如:“知”与“行”,“顿悟”与“渐修”, “本体”与“功夫”,“简易”与“精微”,“天理”与“人欲”等。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即是“以二化一”的辩证思维,把“超凡入圣”修炼之道的窗户纸捅破了。

一,“知”与“行”

“知行合一”的原意是“知行本一”。即,“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阳明先生曾引用人身感应为例来解释知行合一:“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是知,好好色是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知行合一”的重心在“行”,而非“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知行观。

阳明先生的“知”,既是知识之知,也是智慧之知,更是良知之知。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良知是以心观之。若以三物比拟,知识犹如满腹经纶的“老翁”;智慧则像校正目标的”准星”;良知就是观照万物的“明镜”。

阳明先生的“行”则是指个别性的一举一动。由于“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里“行”所包含的范围也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是“行”

二,“顿悟”与“渐修”

“顿悟”与“渐修”是“超凡入圣”的两种不同途径。阳明先生一生有过多次的“顿悟”实践,可是他主张的入圣方法却是以“渐修”为主。因为“顿悟”是非常有用的,但不是人人可为的, 也不是必须要有的;“渐修”则是不能缺少的,也是常人都可为的。“悟”不一定非要“顿”,也可以通过“渐修”而来。所谓“渐修渐悟”不是不承认“顿悟”,而是融会“悟”与“修”。著名的“四句教”就有重悟的“四无说”与重修的“四有说”两种诠释。阳明先生告诫弟子,前者适于导上根人,因而“不宜轻以示人”;后者适于导中根以下人,尽可广为传播。

事实上,“渐修渐悟”的最终结果也会是“顿悟”。因为“开悟“只在“一刹那”。犹如一个人要到北京,可以乘飞机、高铁、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也可步行。无论怎么去,进入北京那一刻就是一刹那的事儿。

说悟容易“证”悟难。一个人凭什么说自己得悟,说自己已近圣境?阳明先生认为整个人生就是一本经书,得悟的凭据就是其人格本身。他在人“心”中发现了超然的“本体”。这本体既是天地万物的汇源处,又是入圣的动力与成圣的目的。所以,阳明先生以此“心之本体”代表圣学的凭据与权威。

三,“本体”与“功夫”

阳明先生的“本体即功夫”,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全世界的古代哲学家都在探求天地万物背后的本原及其相互关系。西方哲学称作“真理与现象”;印度哲学称作“实相与幻相”;中国哲学则称作“本体与功夫”。他在寻求入圣方法中,从“功夫”找到了“本体”,于人心内发现了内在的超然体---良知本体。良知犹如舟车的指南针、医者的奇方秘诀,佛教的心印、道教的灵丹;而良知本体则是整个宇宙的主宰。人心也是天地万物之心,天地万物因“心”而成为一体。人心自然能明觉得天理,也不烦再有所谓功夫了。

简言之,阳明先生的本体就是“良知”,功夫就是“致良知”。它既是良知的建立,也是

良知的呈现,即“知行合一”。 “心无内外”, 做功夫须在“事上磨炼”,磨炼自己一心的喜怒哀乐,磨炼自己良知的感应,便是磨炼“心之本体”。所以, 日常工作、生活即修行。“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去除私欲,回归初心的践行。

四,“简易”与“精微”

阳明哲学既“简易”又“精微”。诚如阳明先生所言:“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因其简易,所以易为大众接受,跟随者众多;因其精微,真正掌握其精髓者甚少,甚至被指责为“玄”。 阳明哲学的简易一面,体现在圆通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透澈,无可分离;而其精微的一面则体现在“活”, 即要靠体验、靠用功。致良知是活生生、活泼泼的哲学,所以有不变的一面,更有多变的一面。“此道本无穷尽,发挥愈多,精微愈显”。

阳明先生哲学思想的展开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里而外的;但其思维模式不是直线性而是螺旋性的,不是平面封闭而是多维开放的;他的“心一元论”,将无数的不同概念,通过“良知”宗旨,化多为一。其方法论是“以一心明万理,而化万理为一心”,又从不同角度观心说心。化繁为简,直抵本质是阳明心学的精髓,但这个“简”又是极有深度、顺应万变的。

五,“天理”与“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也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阳明先生认为,人心即是道心,即是良知,即是天理。“心之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汇源处,也是人欲的汇源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合乎良知或恰如其分的人欲就是天理。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心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并拥有使人入圣的能力。但这并非说“心无不善”,而是说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阳明先生将心与太阳相比,就如太阳自然发光,只有受遮时才变暗。人心也一样,只有受私情所障时才失明。他也喜欢用“镜子”来比心,圣人之心如明镜,常人之心如昏镜。“超凡入圣”之功夫就是“磨镜”。 若“去其私,无不明矣”。

关于“天理”与“人欲”,当今社会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错误说法:“天理即是人欲”。初见于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我一直认为是“天理即在人欲”的笔误),近见于介绍某知名企业家管理秘诀的文章。由于其影响较大,似有澄清之必要。天理固然在人欲之中,但绝不能说“天理即是人欲”,犹如道在万物之中,但不能说“道即是万物”。人欲即有天理,也有私欲,私欲就绝不是天理。而“存天理”则必须“去私欲”。

2015-10-11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371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