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礼仪知识 > 婚礼大全 > 甘肃临夏回族婚礼

甘肃临夏回族婚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16 07:47:19 | 移动端:甘肃临夏回族婚礼

篇一:浅谈临夏回族宴席曲

浅谈临夏回族宴席曲

摘要:宴席曲,是流行于临夏回族创痛的婚礼歌舞,在民间把“花儿”称做“山歌——野曲”,把宴席曲则称为“家曲”,是临夏回族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键字:宴席曲、临夏回族 、散曲、叙事曲说唱曲、酒曲、

一:宴席曲简介 宴席曲是西北(临夏)回族人民结婚时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仪式曲。它的曲调近似“花儿”,但是不同与“花儿”,可以说是“花儿”的姊妹歌。为什么称为宴席曲?因为西北回族人民把有喜事俗称为“有宴席”,因此把凡在宴席场上能进行演唱的歌曲通常称为宴席曲。这种民歌很早就在甘肃省临夏地区广泛流行,深受当地回族人民喜爱。由于民间的接触、通婚和交往,撒拉、保安、东乡族人民在结婚时也有演唱宴席曲的习俗,只是他们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所变异,各具风貌,与回族不完全相同,没有回族那样系统,但显而易见,都受了回族习俗与文化的影响。

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能舞,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小曲的古老风貌 ,为我们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宴席曲的由来

宴席曲产生的时代象“花儿”一样无史料可查,我们只能顺沿着我国诗、词、曲的发展历史以及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来追溯它的渊源。

据《回族简史》上说:“关于回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第七世纪中叶。那时,开始有阿拉伯的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历经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间不断发展,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而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以及由于东西交通打开而自愿来的商人。这些人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元代管文书中通称为“回回”。他们到中国后,绝大部分做军士、农人和工匠,一小部分做官、做商人,做宗教职业者和学术人士,由于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称回回民族。”

回族形成的时代,正是我国唐诗、宋词、元曲产生并十分昌盛的时期。当时的民歌对词、曲的产生和发展其影响应当是十分重大的。早在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中,已有外域少数民族的许多民歌与音乐流传内地,很快与中原民歌合流,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后来,这种民歌音乐传入宫廷,因为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燕乐”者便是词的渊源。到了宋末元初,我国南北方流传的民间小曲更为兴盛,它不但具有词的特点,而且音调豪放跳跃,旋律欢快热情。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引起了许多诗人、词人、曲人的极大注意,他们从这些民谣小曲种,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经过加工提炼、筛选并创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牌,构成了斑斓夺目的“元曲”,依据词、曲的发展和现在残存的宴席曲曲调、曲文来看,我认为回族宴席曲就是产生于当时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说宴席曲是一种民族民间散曲的依据是它只有唱词、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不分场次,没有乐曲伴奏,纯属清唱。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间歌曲,又不同与戏曲杂剧,而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另外,在部分宴席曲中还有类似“花儿”一样的衬词、虚词,这一方面说明了它与“花儿”有着相同之处,另一方面也变现出它同名家写曲的不同特色,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的民族民间散曲的艺术风格。

三.宴席曲与“花儿”的区别

宴席曲与“花儿”是不同的。许多人把宴席曲和“花儿”混为一谈把宴席曲归入“花儿”的范畴。“花儿”和宴席曲首先在叫法上就是有区别的。临夏地区的各族群众把“花儿”叫做“野曲”,把宴席曲叫做“家曲”。所谓“野曲”包含有一下几种含义:1.“花儿”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准在家里、村庄里唱;2.“花儿”大部分属于情歌,内容比较“野”,在家里唱或在村庄里唱人们都认为是“有伤风俗”,不伦不类;3.“野曲”是“花儿”的原始名称。所谓”家曲”就是允许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但凡是“花儿”家乡的人们,都会知道这些规矩,都讲究这个风俗。这些传统的规矩在回族种,表现尤为突出,早已形成了民族风俗习惯。有些大胆妄为的人,因在村庄里唱“花儿”曾经引起过不少的纠纷;甚至发展成流血事件,而是多数都是带有群众性的,这都是因为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而在成的。就是宴席曲,一般也是在喜庆的日子里,才能进行演唱,平常随便不唱的。解放以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开放,封建、宗教仪式的削弱,这些规矩稍微有些突破,但是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如果有些人不分场合,随意乱唱,那么大家都会认为这个人有“神经病”。4.“花儿”和宴席曲的歌词结构也是不同的。“花儿”的歌词结构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三种,它的格律严密,结构独特,例如四句式的“花儿”如下:

上河里洗的是绿白菜,下河里水绿者下来。

想起了阿哥的大身材,不由已泪滚者下来。

前两句比兴,后两句抒情;一、三句结构相同的叶韵,二、四两句结构相同的叶韵。五句式、六句式的“花儿”也是四句式的发展。而宴席曲不论是四句式、五句式还是六句式都与同句式的“花儿”不同,如四句式的宴席曲《王哥》:

八月里到了八月八,我连王哥拔胡麻,

王哥一把我一把, 王哥不把我不把!

“花儿”的一、三两句式单字尾,二、四两句式双字尾;中间的衬词、虚词是根据“令”的不同而变化的,各不相同;而这首宴席曲是单字尾,中间没有衬词、虚词,四句都是叙事。此外,宴席曲中还有两句式和多句式的歌词,“花儿”中是根本没有的。5.在曲调上“花儿”和宴席曲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花儿”的曲调高亢豪放,起伏不平,带有拖腔长而自然,旋律独特,乡土气息很浓,只要熟悉各种“令”调就可以做到一首旋律用多种歌词来唱,节奏不适合舞蹈;而宴席曲的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潇洒抒情,节奏性强,很适合于舞蹈。所以,能否舞蹈也是区分宴席曲和“花儿”的重要标志之一。6.在内容上“花儿”和宴席曲也有不同之处。“花儿”是在野外歌唱的,它的词义明朗,可以直接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已的爱情;宴席曲却不是那样的,歌手只能演唱传统的爱情故事,要是歌手的言词不正规,就会遭到主人的指责。宴席曲中也有一些比较“花骚”的曲子,群众叫做“花曲”,如《五更曲》、《闹五更》等,平常事不准唱的。

四:宴席曲的分类

从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宴席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叙事曲、说唱曲、酒曲、散曲

1叙事曲。这种类型的曲多分为两句式和四句式,多句式的也有,但是并不常见。其中内容大部分是唱爱情故事和历史故事等。除了多句式的叙事曲不能换调外,两句式、四句式的叙事曲都可以换调演唱。

2说唱曲。又名“打调”,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说唱形式,它的曲文有三部分组成,起头、正文、结尾、起头起着一种承上启下和起韵的作用,正文叙故事或即兴创作(例如:夸奖主人,新郎、新娘、陪客以及宴席场景等),结尾众和曲文的句子长短不齐,流畅自然;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内容既有传统的唱段,也有即兴创作。说唱曲从内容上说,它所反映的生活面及其广泛,有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的,如《打帐主》;有反映农民生产劳动的《庄稼人》;有反映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如《韩起功抓兵》;有用夸张手法讽刺懒汉的,如《懒大嫂抓虱子》;有反映菜园知识的,如《园子家》等等。

3 酒曲。这种曲名很多,规矩复杂,曲调优美,歌词有趣,每首都洋溢着艺术的风采。临夏地区流传的酒曲有十多首,比较著名的有《尕老汉》、《飞凤凰》、《数麻雀》、《担杯》等等。演唱酒曲时,由于人们坐着吃酒,所以只是上肢有舞蹈动作,下肢不动。也有个别喜欢舞蹈的人,端酒在手里,边唱边舞,但是没有传统的舞蹈动作,敬酒耍笑。酒曲有以手势表示数目的,有以的动作表示唱词的,有绕口令的、问答式的、相谢式的等,词曲并茂,情趣怏然。例如绕口令式的《飞凤凰》:

我的红凤凰飞呀, 飞不过了叫你的黄凤凰飞。

我的黄凤凰飞呀, 飞不过了叫你的蓝凤凰飞。

我的蓝凤凰飞呀, 飞不过了叫你的白凤凰飞。

我的白凤凰飞呀, 飞不过了叫你的黑凤凰飞。

我的黑凤凰飞呀, 飞不过了叫你的红凤凰飞。

这首酒曲须由五个人演唱,各代表一种颜色的凤凰,演唱时必须集中精力,做到听得清、记得真、唱的准,点到谁谁就唱,如果谁发生差错就要罚酒。每首酒曲都有类似的讲究和玩意,真是趣味横生,滑稽可笑。

4 散曲。上述三种之外的宴席曲我叫做散曲。散曲曲调很多,反映的生活面广阔,一般是一词一曲,固定不变,曲文结构各具特色。

五、宴席曲的演唱形式

由于民族、地域、风俗的不同,演唱形式有所变异。就拿回族来说,主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随唱、问答、独唱加合唱、对唱加合唱等,形式灵活多样。

1. 独唱 在演唱中间,为了让“唱把式”(即唱宴席曲的歌手)

们有点休息的机会,在休息的时候有一名“唱把式”出场演唱。

2. 对唱 这是最普遍的演唱形式,每次出场的“对对”(一

对歌手),声嗓和唱法基本一致,这样唱出来的曲调好听,若是声嗓和唱法不一致,效果及就不好。声嗓有几

种叫法,一般分为“苍音对”(男中音)、“尖音对”(男高音)、“囊音对”(鼻音)。演唱时,不化妆,无道具,二人边舞边唱,动作简单朴实,潇洒豪放,各地有别。每唱完一段,大家一起唱后一句。

3. 合唱 当个村庄的“唱把式”们来到主人门前,大家合唱“恭喜曲”(有的方叫“讨喜曲”),这种演唱形式很少见。有的地方,先由两个“唱把式”唱完一段,再由相随的人们合唱第二句,有时,歌手们先后到来,就在院中连舞带唱,作为开场曲,祝贺主人。

4. 问答唱。这种形式只有在人们喝酒的时候出现。由主人(或客人)把酒端在手里,一问一答,相互敬酒祝辞,作为祝贺。

宴席曲的规矩各地有别,大同小异。一般是歌手们自发传叫,到有喜事的家里去演唱,有些家境宽裕的人,为了使其婚礼体面一些,就打发人去请周围著名的“唱把式”来演唱。唱完后热情招待,披红赏钱。家境一般的人,起码要用好茶、好烟等招待。若有拒绝或冷待“唱把式”人家,他的名声在村庄里就会一败涂地。在规模较大的宴席场中,“唱把式”较多的情况下,由各村庄成体系的“唱把式”们轮流演唱进行比赛、学习和交流。听众大部分是本村庄歌手和随同歌手而来的爱好者。

对于临夏回族风俗而言,需要说明的是:宴席曲都是由男的演唱,妇女不能参加;从内容上看,回族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加上回族舞蹈形式以及曲调和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宴席曲;从风俗习惯上看,回族歌手们有意识的回避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借汉族的口气唱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所述,都是以回族风俗而言,其它如撒拉、保安、东乡族的风俗,另有特点。

六 宴席曲的表现形式

在临夏,每当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们和唱把手赶来祝贺,他们先在大门口唱起宴席曲进门曲:

“恭喜恭喜大恭喜,没拿个茶叶(者)空讨喜。你打个调来我唱个曲,欢欢乐乐恭上个喜。” 东家将乡亲们迎进院内,大家自动围成圆圈,唱起赞曲来:

“我父母好比江河里的一股水,水深(呀)浪大(者),水里头养鱼(者)哩。我兄弟好比大海里的一只船,水帮船(呀)船帮水,哥哥的亲兄弟。我姐妹好比花园中的白牡丹,随开(者)随败(者),绿叶子扶持(者)哩。我亲戚好比·······”

他们以悠扬的歌声,轻盈的舞步来祝贺家庭的和睦,亲戚的团结。表演时一般有双人,后更多的偶数男性相对歌舞,演唱末句时,全场男女老幼伴唱,把气氛烘托的更加热烈。舞蹈间歇息时,由一名歌手开始打调,说唱性强,舞蹈动作比较自由,不受节奏的约束。它和杂技中的幕间滑稽一样,是即兴演唱长短句的诙谐歌,传统曲目有“抓虱子”、“大刘三”等。这类有风趣的诙谐歌,使大家捧腹大笑,百听不厌,表现了人民群众乐观主义精神。紧接着又是以闹公婆、哥嫂习俗为主题,把演唱推向高潮.歌声此起彼伏,舞蹈热烈欢快,笑声、喊声交织成立体的婚礼舞,直至深夜,尽兴而归。

舞蹈动作有摇头、动摇,扭肩和依据内容而即兴创作的表演动作,脸部表情有眼神对视、喜怒哀乐的变化。头部动作有摇头、摆头的区别,还有不同速度的要求。两人以上的扭肩动作讲究前、后、左、右、头、眼、腰等部位的谐调配合等,具有古朴、诙谐的表演特点,动作虽较单调,但贯穿在宴席曲舞蹈的始终。摇头、扭肩的动作俏皮得意,民族风味很浓,已成为今日舞台上回族民族的基本语汇了。

七、宴席曲的艺术特色

1、音乐

音乐和舞蹈是孪生的姐妹艺术,它和宴席曲舞蹈唇齿相依,不可分割,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舞情,构图是相一致的。宴席曲的调式大多是商徵性和角羽性的五声音阶,音域不宽,多用真声演唱,旋律流畅舒展,表现力强,能从多方面表达思想感情。在宴席曲中,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的情况比较常见,这和口头创作的特性与演唱者的爱好分不开,因而,从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和神态上,显得生动准确。宴席曲多为复拍子,也有单拍子、混合拍子,最为歌舞音乐,它没有打击乐,也没有道具,节奏变化大,尤其是虚词部分的无限延长音,是别于任何民族和地区歌舞音乐的一个特征,这对自由潇洒的舞蹈动作,不受严格节奏的束缚,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如“十秀”:

它吸收和借鉴了“花儿”华彩和落音下滑的风格,舞蹈在这些有韵味的长音上,除头部轻微的摇动外,整个身体处于屈膝伸臂的静止状态,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美,细腻的表达了内心感情。每段末句等候有反复,加强了协调和连贯的效果。由于长短句式歌词的存在,曲式结构上运用衬词来充音节的现象,必然会产生。另外,许多歌手把折断腰式的“花儿”也填进宴席曲中,扩展和补充了原词曲,产生了新的变革和突破,“花儿”这个“野曲”实际上已渗透到“家曲”

2、舞蹈

舞蹈是人类形体动态美的造型艺术。宴席曲的确别致,头部有节奏、有幅度的摇动,诙谐幽默、泰然自若。手足拳术式的动作,刚健、潇洒,朴实大方。它不是简单的人类情绪抒发,而是以真、善、美来表现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的艺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它的形式和发展,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回族的风土人情,喜怒哀乐,直接间接的融化带宴席曲舞中,使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许多回族群众用简练的语言形象的手势作配合,来表达人和事的现象,当然,这些生活特征在舞蹈里有了明显的夸张和提炼。当赞美一个人时,双手翘起拇指,微笑点头,老人们往往是抬起下颚,先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夹住胡须,从鬓角自上而下的将胡须快速的捋三下,然后将胡须梢噙在嘴里,眉开眼笑的

篇二:东乡族闹洞房枕头砸新娘

东乡族闹洞房枕头砸新娘2009-10-19 22:11:19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398 网友评论 0 条东乡族婚俗趣事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 县以及积石山、广河、和政等地,现有人口 373872 人。东乡族姑娘出嫁时,要佩戴头饰、 胸饰、银制牙签、圆形银牌,若家境不好,还东乡族婚俗趣事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 县以及积石山、广河、和政等地,现有人口 373872 人。东乡族姑娘出嫁时,要佩戴头饰、 胸饰、银制牙签、圆形银牌,若家境不好,还可能向别人借用,待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时 归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乡族的婚礼很有特点,尤其是在闹洞房时,闹洞房的青年会 用枕头砸新娘。

过去,东乡族婚礼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找赤”(媒人) 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找赤”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 见面礼。“订茶”一般是由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组成。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 “麦赫勒库和”(送彩礼)。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携彩礼赴女方家。 DYCMS_info_next 婚礼当天,新郎与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先要举行“哈卡毕尼”(纳聘金)仪式。一般 根据男方经济条件,双方评议,讨价还价。这笔聘金是留作将来夫妻感情不合离婚时, 男方给女方的赔偿费。然后请证婚人念结婚证词。结婚证词念过后,证婚人把摆在桌前 的核桃、枣撒向院子里围观的人们。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 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多是少年)和之,并按节拍击掌或拍手 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 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会往新郎的父亲或叔 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反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将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 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而更有趣的则是闹洞房的“砸枕头”。在洞房中,嬉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 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 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

篇三: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34′57─ 36′12之间,东西长136公里,南北长183.6公里,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临夏州下辖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首府临夏市,全州总人口190万,其中,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6.4%,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稀有少数民族。临夏历史悠久,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临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6.3℃,降雨量537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物产丰富,资源富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

临夏,历史文化灿烂,境内出土的彩陶是中国早期历史代表,存放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彩

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临夏回族的商队足迹遍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医药、算术、书画、武术、诗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族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

历史名人

临夏历史名人众多,并以出阿訇而闻名。清朝时还有著名的回族反清民族起义的领袖。解放前临夏出了一系列军事家和军阀,包括马海晏,马鸿逵,马步芳,马继援,“尕司令”马仲英等等。 风俗民情

临夏为回族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随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拥而至,“往往散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贡使、商贾和传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场、买马场、茶马司,进行茶马丝绢交易,传播伊斯兰教,留居河州。历史上称之为蕃客和蕃商,也有成为番客和番商,成为临夏回族的先民。史书记载,包括河州在内的西北大姓马姓,多自西域来。居住于洮河东西地区的马姓,即是杜甫诗中所指“花门贵种”(意为西域人)。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军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回回亲军以及各地探马赤军管辖。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临夏地区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临夏各地的喇、苏、丁等姓为世家,其先即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搌思丁·纳苏喇丁。元代还有不少被称为“斡脱”的官办穆斯林商队活跃在河州地区,不少传教者亦蜂拥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甘宁青史略》载:“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淮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强”

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到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共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村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临夏回族的商队足迹遍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医药、算术、书画、武术、诗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随之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意识、豪放、务实的性格;能适应各种艰苦生活环境,吃苦耐劳,勤于创业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语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

临夏回族的生婚丧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无不渗透着伊斯兰教的义律,逐渐变成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饮食 所食用的牛、羊、鸡、鸭、兔等,一定要经伊斯兰教念经人屠宰。使用的饮食具切忌混杂。回族的传统小吃有锅盔、醪糟、水晶包子、甜麦子、酿皮子,桶子肉、发子面肠等。用水讲究干净,忌讳在食用水渠、水池、水泉旁洗澡、洗衣服、倒脏水。民族共居区的水井、水池打水,提倡使用公用水桶、水罐。在家洗脸洗手使用搪瓶。

服饰 男性喜戴白色、黑色和棕色平顶号帽,以白色最为普通。成年后讲究留胡须。老人和宗教人士喜穿直领对襟“准拜”。妇女多戴盖头,少女、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者戴白色的。现在城市中,有些回族姑娘和青年女职工衣着与社会流行款式趋于一致,上班、上街不戴盖头;有些改戴护士白帽和花织锦圆顶帽。

婚姻 回族婚姻主要由当婚男女双方决定,父母尽拣选之责。经男女双方同意后,始能送定茶,送聘金、聘礼。结婚须由两位穆斯林证婚;结婚日多选在拍山拜日和主拜日(即礼拜四或礼拜五),结婚时由阿訇念“尼卡哈”,阿訇念毕,抛撒核桃、红枣。从《婚姻法》贯彻以来,先领结婚证,后念“尼卡哈”。举行婚礼,由阿訇致证婚词,并向男女双方再次询问是否愿意,双方肯定回答方为有效,若一方不同意,则婚姻无效。

生育 孩子出生举行洗礼,3~7天内请阿訇起经名,入学读书时再起学名。

丧葬 回族实行土葬,葬礼比较简朴。病危之际,要请阿訇或有威望的人念“讨白”,即忏悔词,向安拉悔罪。咽气后,由守护者为其瞑目、合嘴、顺手足,置尸于木板,进行洗礼。

习俗 回民喜清净。作礼拜时要“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或“大净”(洗涤全身)。信教穆民每天要作5次礼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喝茶也是回民日常的习俗,沏茶比较讲究,除在盖碗内放茶叶外,有时还放有红枣、桂圆、冰糖、核桃仁、葡萄干等,边添沸水边喝茶、称为喝“牡丹花”的三泡台。穆民见面互道“赛俩目”(问安的意思),握手问候,写信时,称呼上加“代赛俩目问候”句式。老年人吃饭毕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尊崇长者,让长辈上座,吃饭要先端给长辈,行路要让长辈先走。禁止背后诽谤别人,反对骄傲、怠惰、欺骗和恶语伤人,讲究礼节,热情待客。每逢节日,打扫院落,清除垃圾,炸油香、果果馓子等款待客人,分送亲友;亲友之间互相拜节祝贺。回民作礼拜多在清真寺礼拜堂,在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往往在地上铺一个苫单就地礼拜。

民间工艺

1、民族地毯

临夏手工地毯历史悠久,做工精致,享誉海内外,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久负盛名。主要品种有礼拜毯、民族挂毯、仿古地毯、美术挂毯、客厅用毯、藏毯等。产品采用国内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经化学洗刷后呈丝光棉缎,剪后壮似浮雕,经工艺处理,外观古色古香,典雅别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2、雕刻葫芦

“雕葫芦”约有上百年历史,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采用针雕技法,一粗一细两根钢针,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雕葫芦艺术日趋完美、光彩夺目。其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家种葫芦,讲究大小均匀;主要采用晒泡、上光等特殊工艺在其表面细心绘制人物、、民族风情、山水图案、配以名人诗文而成。雕葫芦大体有三种,一是小圆雕葫芦,不仅可观赏,还可当作健身球;二是单吊葫芦,讲究要圆润无疤结,以便聚音;三是天然生成的疙瘩葫芦,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这是种子变异造成的,极为罕见,稍加雕琢修饰,用手越摸越亮,颇有一种天然的拙趣。现今,雕葫芦带着河州人的聪明和才智,远渡大洋彼岸,更是深受港澳台同胞的欢迎。

3、回族砖雕

是河州民间艺术中一朵娇艳多姿的奇葩。大约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是用粘土泥巴或青砖为原料,焙烧或刻制而成的一种建筑艺术材料,经无数能工巧匠继承创新,作品多姿多彩,构图严谨,雕镂精细,浑然天成,富于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砖雕有其独特的刀法,一副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宛若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它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构思新颖 、富有诗意和浓厚生活气息,取材广泛,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富有风土气息,质朴感人。细腻多姿的雕刻,善于摄取生活的瞬间,以非凡构思达到形态生动多变。遍览河州砖雕,不论何种图案,很少有人物活动的场面,这是临夏回族砖雕的重要标志。清真寺用吉祥主题、吉祥纹样,不用人物作品。今天,临夏砖雕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随着一支支古典建筑工程队活跃在大江南北,这枝璀璨的艺术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4、保安腰刀


甘肃临夏回族婚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01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