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家风孝道道德讲堂

家风孝道道德讲堂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0 07:20:57 | 移动端:家风孝道道德讲堂

篇一:道德讲堂:谈孝道

同学们,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孝,我讲三个问题。

一、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我节选几段,读给大家听: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有一个故事,叫《母亲是"钟"》。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读小学时,家里没钟,为了能按时到校,他每天要到邻近的烟酒店门口,望一眼货架上的钟表。一次,他又去看钟,掌柜的没好气地说:"想看钟,买一个回家好好看!"他噙着泪水跑回家。母亲边替他擦眼泪边说:"孩子,咱人穷志不短,以后别去他家看钟了,妈给你报时。"上了中学后,时间就更紧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区的中学上早自习课。为了不让孩子迟到,母亲总是不敢睡踏实,她要不时地跑到屋外,望望启明星移到了什么位置,听听远处的雄鸡已啼了几遍,再确定是否该喊孩子起床。望星空,听鸡鸣,这是一种原始的计时方法,母亲往往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使他从未迟到过。但是母亲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也没有听到鸡鸣,母亲沉不住气了,对孩子说:"天不早了,快起来吧!"孩子匆忙穿上衣服,洗一把脸,背上书包,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到了校门口,只见大门紧闭着,传达室传出了"当、当"两下钟声,原来才凌晨两点。他犹豫了:"回家吧,来回折腾,不回吧,还能在校门口站到天亮?"阵阵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干脆,跑步吧。这个衣衫单薄的穷人家的孩子,在马路上来回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学校开门。放学回家后,母亲听完他的叙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放学回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只崭新的小闹钟。他的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爱说话的小妹妹道出了实情:"妈妈卖了血,买了这个钟。"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两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故事,催人泪下。在意大利庞贝古城,我看到,被火山灰覆盖的房屋被发掘以后,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在日本札幌,一个四岁男孩从八层楼上掉下,他的妈妈正在楼下晒衣服,她以惊人的速度跑过去接住,速度达到每秒9.65米,连当时的专业运动员也达不到。湖北有个"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捐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只吃3两白米饭,坚持7个月,走破了4双球鞋,体重减去8公斤,消去脂肪肝,捐肝成功,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志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在于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舍生忘死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

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孝是会意字,它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由此可以看出:孝,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最重要的,他又提出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确地提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并不是真正的孝。他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至于汉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后来甚至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是对孝的本意的歪曲,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有一种观点认为,孝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孝应当日渐削弱,甚至说孝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孝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的确起到过协调家庭关系、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不需要老年人来组织领导生产了,难道就不需要孝了吗?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孝这种儿女对父母和长者的爱,是由父母爱子的天性和养育之恩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只要人类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就不会消亡。今后,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只能是更有条件把孝做得好上加好,而没有任何理由来削弱它。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尽孝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好儿女志在四方",但要"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基本生活未得保障时重点是养,而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点;就是将来养老制度更加完善了,老年人不再需要年轻人直接供养,但老年人对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的需求,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变,孝的本质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对于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就更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了。

在这一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元旦在天津看望老年人时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温家宝总理逢年过节都要看望老科学家、老教授。他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坐着听他讲话,让随行的部长们站着,在海外传为佳话。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题目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这是从1949年建国58年以来,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欢迎。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孝道的传承

孝文化起源於何时呢?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以后,"对偶婚进一步发展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真正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这种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共同的相依为命的生产和生活,将全家人联为一体。这样一来,亲情关系稳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辈分、身份和称谓。恩格斯对此特作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只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总和便构成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他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不好,老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仍然孝敬关爱他们。尧帝知道了他的孝行,非常赞赏他的品德,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当时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

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孝经》总共18章,1903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他提倡的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不

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孔子分别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论述。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的要求,是应当的。这是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第三,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不变法则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德行为。

第四,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得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在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些做到,才称得上是事奉双亲的孝子。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作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么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真正的孝子,应当是家里外面都做得好,让父母放心,并引以为荣。

第五,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它的外在形式,要反映在礼节上。孔子说,礼,诚敬而已。如果有人敬爱自己的父亲,作儿子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兄长,作弟弟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君王,做臣民的一定感到喜悦。敬爱一人,而使千万人喜悦,所敬爱的虽少,但喜悦的人却很多,这种以诚敬之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礼节,就是在广行孝道中所要采用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了。

第六,君子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力行。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通过言传身教,为民众作出表率,从而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使天下父母都能受到敬爱,这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尚的美德。

第七,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就能忠君,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八,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第十五章里,孔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曾子问: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意思是:"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孔子接着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邑;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的名声;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父母如有不义之事,儿女就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

总之,《孝经》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诚然,书中的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功夫认真学习研究的书。《孝经》,是一座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

愚忠愚孝起於何时呢?起于汉朝。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为,

"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惠帝起,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冠一个"孝"字,以孝号召天下。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到东汉时,在《白虎通义》这部书中把"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是一种"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对应关系,此时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宋明时又出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王"这样的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愚忠愚孝愈演愈烈。宋朝"精诚报国"的大忠臣岳飞,就死在愚忠上,因为他跳不出"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框框,含冤而死。可见"三纲"的危害之大。

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皇帝(如唐玄宗等)带头,讲解注释《孝经》,书写《孝经》,诏令天下。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定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普及读物和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中,处处渗透着孝道。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个著名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大讲愚忠愚孝,这是孝道传承中的糟粕,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因而,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伟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但对孝,也有矫枉过正之处。当代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得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统统在打倒之列,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了地下。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国人都不太敢谈孝。究其原因:一是"五四"以来一些人的矫枉过正;二是"文革"中的彻底否定;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四是有些人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

在我们对孝采取否定态度之时,孝在海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们的港澳台,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我们要好。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踩入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的位置上来。"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在2500年前对孝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篇二:道德讲堂家风主持稿

道德讲堂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本期第二季度道德讲堂。很荣幸担任本期的主讲人,我是康佳。聆听道德故事,沐浴道德洗礼,品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净化,让好心在道德讲堂滋长。今天我们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本期道德讲堂将围绕优秀家风、家训的传承,通过做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等多个环节展开。

一个家庭或家族传统、规范和习俗,谓之家风。中国文化精神教育历来注重门楣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应当世代传承。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本期的第一个环节,做反省。下面请大家起立,让我们静静的闭上双眼,开始审问自己的内心….(问题结束).

在审问过自己的内心后,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自己的家风家训又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呢。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本期的第二个环节:唱歌曲。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

风的核心。下面请大家跟着大屏幕一起合唱《中华好家风》。家风连国风 国风兴家风,人讲精气神 国讲正清和。仁义礼智信,千年传美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相信通过这首中华好家风,大家也感受到了和谐家风所带给我们的正能量。谢谢大家,大家请坐。

家风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位模范是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龚全珍,下面让我们通过短片走进她的感人家风故事。将军梦,守护情。夫唱妇随,甘将军和龚全珍老人把一声的奉献当成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事情。艰苦奋斗,勤俭持家,让我们得感叹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尤其值得传承与发扬。

(讲述杨绛先生的优秀家风故事)

清风正气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

下面就进入到第四个环节,诵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它是通过血缘关系教导子弟的重要路径,其传承主要通过每代人的言传身教,也有很多写成文字传播下来,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弟子规》等,教族中子弟如何与人相处及待人接物的方法。今天我们要诵读的则是《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当中还有许多经典的名句片段,都值得我们以后一一去诵读和学习。

如果说古人的家风离我们太远的话,我们近代的领导人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家风的榜样,他们经常告诫子女:有权势的父辈并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毛主席“家风”:低调做人、清廉;周总理的“十条家规”,不准请客送礼等。

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说:“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低调,清廉,守法,诚实,正直……读这些伟人家风,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感慨。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今天的干部树立了榜样。有一个和睦的温暖的家庭,有一两句传给后人的教育理念,其实这就是家风。

反省了自身的得失,唱了道德歌曲,看过了短片,听完了故事,诵读了家风经典,相信大家此刻一定有许多感想,

下面让我们进入到本期的第五个环节,让我们诚心祈愿,惟愿….(PPT)

接下来就进入到了本期最后一个环节:送吉祥。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的是香甜的大米,大米象征着丰收。礼物虽然不贵重,但代表着我们送吉祥的心愿。最后希望到场的每一位都能将我们的祝福也传递给身边的亲人,愿大家多行善举,都做好人,惟愿每个家庭都能平安幸福,家庭和睦。

衷心谢谢大家参与今天的道德讲堂,我们下期再会!

篇三:道德讲堂孝道感悟

这次道德讲堂活动,使我们懂得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知道了什么是“孝”、怎么行“孝”,把“孝”牢记在心。生命授之父母,多年养育之恩,是难以报答的。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恪守孝道,付出的是孝心、爱心和耐心,赢得的是尊重和敬意,让我们在感恩的心中重新发现向善的力量,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生活情味,也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到生活的理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同温暖的灯盏,在辽阔的人间,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孝”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平凡之处、每一个平常之处,养父母之身心志慧,无有遗憾才为孝子。

孝老爱亲贵在亲情温暖,贵在数年如一日的坚持,要常怀感恩之心,关爱父母、关心他人,将文明之风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让尊老爱幼的美德延续下去。

孝老爱亲贵在体贴入微、贵在持之以恒,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传承、发扬这种精神。传递了一份真挚的感恩之心。孝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点点滴滴透落着孝道,值得大家学习。


家风孝道道德讲堂》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35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