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王明阳知行合一

王明阳知行合一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5 06:10:21 | 移动端:王明阳知行合一

篇一:知行合一演讲稿

篇一:知行合一-演讲稿

知行合一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又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更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亲爱的你觉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呢?

我觉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是说到与做到的距离,是承诺与履行的距离。作为建设银行的员工,它的繁荣兴旺离不开我们的勤劳实干,而勤劳实干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知行合一是什么呢?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决定行,行落实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东西。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说的可能有点绕,举个例子,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不管是古代的六礼、七出、三不去,抑或是略显糟粕的三从四德还是现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无不教导着礼怎样做,耳濡目染众人多少都知道一点,可这些意识存在于脑海里就算懂礼了吗?反之那些每天能做到却不知道算做礼的范畴是不是又算不懂礼呢?答案是否定的,当你认知了礼,你就必然会去做到,你若只停留于嘴口之间,便不算真的认知了礼。

王阳明所谓的 “知行合一”,最开始是停留在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方面,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他的这一理论对于对于当下我们实际工作、对于我行发展又有怎样的借鉴呢?(我觉得要做到两点:)

坚持知行合一,我心有主。银行的风险控制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话题,就像一个水库蓄水量的多少不仅在于它的高度以及宽度,更在于周身是否有漏水的可能。换句话说能把内控合规做好,其实也就为我行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法学领域,不作为也是一种行为。要实干兴行,必须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要算好经济账、事业账、感情帐,面对高息借贷、大额博彩、过渡资金、代客交易等违规行为要坚决彻底地大声说”no!”(粤语代替)

坚持知行合一,贵在落实。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空谈费事,实干兴行”,似赵括纸上谈兵只能沦落衰败,唯有真抓实干才有走向兴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改革的浪潮滚滚袭来,对于我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把满腔的热血和全情的精力投入到关注每一次接待客户是否使用了更加标准的手势、是否布置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是否绽放了更为迷人的微笑、是否呈现出更为专业的营销,只有这些实实在在地做好做到位了,才能不断拓展业绩,更上一层楼,才能完成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才能为员工搭建更广阔平台,才能为社会承担更全面企业责任。三从四德论?我觉得如果说金融银行业是一块战场的话,我们必须穿上风险意识的防弹衣,手持迷人微笑核武器,领会知行合一,实现实干兴行的意义。(待完善)

海峰2014/3/26篇二:知行合一 演讲稿

知行合一

梁静茹唱有首歌歌里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也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而你却在看手机。在坐的正在看手

机和准备开始看手机的同学们,你们觉得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当然是开家长会的时候,未来岳母站在你面前你而只能叫阿姨咯。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最缺的不是对事物认知,而是冲上去喊妈的实干精神。知道却做不到,计划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说的正是你我他这样的大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们叫嚣着要在图使馆磨穿地板,一年以后我们梦想着做学霸、证霸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而大二或者大三快要结束的老腊肉们,我们还有动力吗?我们习惯于把每件事情都拖到拖无可拖的时候才去完成,我们习惯了把学习资料、把精品书籍下载在电脑的某个盘里然后不断地遗忘遗忘。

麻木造就了拖延癌的我们,我们遗忘了一个礼拜就可以将一个动作变成习惯,我们遗忘了一次壮士断腕般的行动就可以将做梦变成圆梦,我们只有漏船载酒的运气缺看不到破釜沉舟的行动。我们一直在装睡,不敢直面血淋淋的人生,装着装着就真的永远的睡着了。所以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即使不能让你妈成我妈,也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为你承包了整片鱼塘! 宗迅成 应用化学1202 12404700231篇三:知行合一与执行力(范文参考)

知行合一与执行力

早在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现代管理学”之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鲁克的这一精辟见解,因感同身受而激动不已,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为“知行合一”,因为,我认为这是管理的至高宗旨和理想境界。 当今,在中国管理者的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知易行难”,无论是tcl的李东生,还是惠普的孙振耀,他们道出了很多管理者的心声:“在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落实到位。”这就有了畅销书《执行》、《执行力》,也就有了形形色色以“执行”与“执行力”命名的培训班、研讨会、论坛等等,不一而论。

我认为,所谓的执行,就是“由知到行”,所谓的执行力,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能力”。而由“知”到“行”的转化,我认为可分解为“知、信、言、行”四个阶段。

知,顾名思义就是真正地了解、掌握道理,如果能够达到王阳明倡导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也就不需要后面的信、言、行了。目前心态浮躁的管理者很难做到真知、深知。 信是由知到行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知行能否转化的关键,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认可、不相信某特定理论和观点,你就不会去做。于是,作为管理者,你在分析员工执行不力的时候,考虑过他是否认可吗?如何检验他是否信呢?办法之一就是听其 “言”。让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把某些理论、制度或观点变成自己语言,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说出来,写出来,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变成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行。并且,要行,一定要达到“行之明觉精察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

由知到行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起居室里,我却看到了他的亲笔字:“知难行易”。他认为,行动并不难,难的是在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格物致知!),提升到理论层面。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是注重由知到行,强调执行力,很少关心由行到知。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能不能总结成企业的管理模式?能不能拷贝和复制,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不仅如此,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这样认为,甚至他们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是为了一个“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企业家们也仍然在为此苦恼,除了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言,除了张瑞敏总结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可拷贝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管理理论? 如果企业要基业长青,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由行到知”。如何由行到知呢?简单地说,也要四个阶段:行、省、辩、知。

首先要行动,实践出真知,坐而论道,空谈误国,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不去行,如何知?

同时,行动中一定要“三省吾身”,通过省来悟,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日清日高。省悟之后一定要与同事“辩”,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通过辩,求得真理,达成共识,并把这些共识形成书面的“知”,以此指导新的行动。

于是,企业的管理就变成了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由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复始的循环。知、行就是管理生命dna的双螺旋,管理的意义就在于知、行的不断转换、 不断提升。

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 然而,“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我们就是一个以“解决组织激励问题,帮助人发展”为使命,探究管理意义的团队,以我们对“知”“行”理解,帮助客户成功。上善者,知行合一。摘自《光华之桥》2008年第七期 (作者:德鲁克管理学院 合作伙伴 郭弘波)

篇二:知行合一演讲稿

梁静茹唱有首歌歌里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

不知道我爱你。也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而你却在看手机。在坐的正在

看手机和准备开始看手机的同学们,你们觉得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当然是开家长会的时候,

未来岳母站在你面前你而只能叫阿姨咯。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最缺的不是对事物认知,而是冲上去喊妈的实干精神。知道却做不

到,计划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说的正是你我他这样的大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们叫嚣

着要在图使馆磨穿地板,一年以后我们梦想着做学霸、证霸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而大

二或者大三快要结束的老腊肉们,我们还有动力吗?我们习惯于把每件事情都拖到拖无可拖

的时候才去完成,我们习惯了把学习资料、把精品书籍下载在电脑的某个盘里然后不断地遗

忘遗忘。

麻木造就了拖延癌的我们,我们遗忘了一个礼拜就可以将一个动作变成习惯,我们遗忘

了一次壮士断腕般的行动就可以将做梦变成圆梦,我们只有漏船载酒的运气缺看不到破釜沉

舟的行动。我们一直在装睡,不敢直面血淋淋的人生,装着装着就真的永远的睡着了。所以

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即使不能让你妈成我妈,也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为你承包了整片鱼塘! 宗

迅成 应用化学1202 12404700231篇二:知行合一与执行力(范文参考)知行合一与执行力

早在1954年,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创立“现代管理学”之后,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管理是一种实践,它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当我第一次读到德鲁克的这一精辟见解,因感同身受而激动不已,

并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为“知行合一”,因为,我认为这是管理的至高宗旨和理想境界。 当

今,在中国管理者的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知易行难”,无论是tcl的李东生,还是惠普

的孙振耀,他们道出了很多管理者的心声:“在企业管理中,最难的是落实到位。”这就有了

畅销书《执行》、《执行力》,也就有了形形色色以“执行”与“执行力”命名的培训班、研讨

会、论坛等等,不一而论。我认为,所谓的执行,就是“由知到行”,所谓的执行力,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能力”。

而由“知”到“行”的转化,我认为可分解为“知、信、言、行”四个阶段。知,顾名思义就是真正地了解、掌握道理,如果能够达到王阳明倡导的“知之真切笃实

处即是行”,也就不需要后面的信、言、行了。目前心态浮躁的管理者很难做到真知、深知。

信是由知到行最为重要的阶段,也是知行能否转化的关键,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认可、不

相信某特定理论和观点,你就不会去做。于是,作为管理者,你在分析员工执行不力的时候,

考虑过他是否认可吗?如何检验他是否信呢?办法之一就是听其 “言”。让他用自己的话说

出来,把某些理论、制度或观点变成自己语言,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说出来,写出来,

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行动计划、变成自己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去行。并且,要行,

一定要达到“行之明觉精察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由知到行比较好理解,但是,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起居室里,我却看到了他的亲笔

字:“知难行易”。他认为,行动并不难,难的是在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格物致知!),提升到

理论层面。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是注重由知到行,强调执行力,很少关心由行到知。企业过

去成功的经验能不能总结成企业的管理模式?能不能拷贝和复制,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源泉?

不仅如此,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这样认为,甚至他们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是为了一个

“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企业家们也仍然在为此苦恼,除了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

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言,除了张瑞敏总结了“o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

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可拷贝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管理

如果企业要基业长青,最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由行到知”。如何由行到知呢?简单地

说,也要四个阶段:行、省、辩、知。 首先要行动,实践出真知,坐而论道,空谈误国,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不去行,如

何知?同时,行动中一定要“三省吾身”,通过省来悟,总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日清日高。

省悟之后一定要与同事“辩”,事不辩不明,理不争不清,通过辩,求得真理,达成共识,并

把这些共识形成书面的“知”,以此指导新的行动。 于是,企业的管理就变成了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由新知到新行、新行再到新知周而

复始的循环。知、行就是管理生命dna的双螺旋,管理的意义就在于知、行的不断转换、 不

断提升。

毛泽东在1939年说过“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 然而,“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

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我们就是一个以“解决组织激励问题,帮助

人发展”为使命,探究管理意义的团队,以我们对“知”“行”理解,帮助客户成功。上

善者,知行合一。 摘自《光华之桥》2008年第七期 (作者:德鲁克管理学院 合作伙伴 郭弘波)篇三:

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行合一。 《弟子规》这部国学经典,给我的感觉是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大致讲述了弟子在家、

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而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这“余力学文”中的第一

句,给我的感触更是尤为深刻,我“知行合一”的观点便是以此句为灵感,而引发的一些感

想。

我所说的知行合一,展开来讲就是:既要认识规则,同时又要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其

实这个看似极其简单的道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举个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在咱们

国家“红灯停、绿灯行”这条交通规则,每个司机甚至每个行人都知道,但没有闯过红灯的

司机有几个?没有闯过红灯的行人又有几个?知道规则,却不好好遵守,忍不住要去打破它,

这往往也注定了一些人的失败。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皆是才有余而德不足。所

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应当遵守规则,锻炼自我的心性,先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用

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自我走上成功之路。在座的各位领导就是咱们的榜样,权力虽不及“发

改委的刘铁男”,财力也不及“铁道部的刘志军”,但却是以德立身,呕心沥血,领着汤阴质

检在光明的道路上,全心全意,服务大众。但仅仅是遵守规则,却又不能全部诠释“余力学文”对我们的教导,因为如果我们只是

老老实实的去遵守规则,墨守陈规,整个社会 必定会停滞不前。我们必须进一步的去开拓、去创新,才会有新的机遇、新的发展。 认

识规则,遵守规则,并在遵守规则中发现它的不足之处,而进一步去完善约束我们的规则,

这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准则。以咱们局的工作来说,如果我们只是每年躺在前一年的成绩上

不去提高自己的实力,我们必定要落后。我们只有在保住以往的佳绩上再创辉煌,才能使咱

们局有更多的能力去服务企业、服务大众。幸运的是,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远的

不说,就拿我进到单位后接触到的工作来说,以往聚乙烯板材的检测只是县级水准,但是咱

们局立足长远发展,几年来全局上下一条心,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心血,硬是将这一单个项

目一步步建设成“河南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品检验中心”,服务范围与层次一下提高了两个

档次。还有我不是很了解的计量建标,等等一些开拓的新资质、新能力、新业务,都彰显了

咱们汤阴质检人在前进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不断强大。《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

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我们以此书内容

为依据,约束自己、修心养性,必定可以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进一步,锦上添花。让我

们在《弟子规》的指导下,新领导的带领下,来年再创佳绩,铸就新的辉煌。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篇四:知行合一-演讲稿 知行合一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又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还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更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

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

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亲爱的你觉得世界

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呢?

我觉得世界最遥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是说到与做到的距离,是承诺与履行的距离。

作为建设银行的员工,它的繁荣兴旺离不开我们的勤劳实干,而勤劳实干必须要做到知行合

一。

那么知行合一是什么呢?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在贵阳文明书院

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决定行,行落

实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

面,而不是两个东西。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

不可离。” 说的可能有点绕,举个例子,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不管是古代的六礼、七出、三

不去,抑或是略显糟粕的三从四德还是现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

观,无不教导着礼怎样做,耳濡目染众人多少都知道一点,可这些意识存在于脑海里就算懂

礼了吗?反之那些每天能做到却不知道算做礼的范畴是不是又算不懂礼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你认知了礼,你就必然会去做到,你若只停留于嘴口之间,便不算真的认知了礼。王阳明所谓的 “知行合一”,最开始是停留在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方面,是要使

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

的奴隶。他的这一理论对于对于当下我们实际工作、对于我行发展又有怎样的借鉴呢?(我

觉得要做到两点:)

坚持知行合一,贵在落实。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空谈费事,实干兴行”,似赵括纸

上谈兵只能沦落衰败,唯有真抓实干才有走向兴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改革的浪潮

滚滚袭来,对于我行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把满腔的热血和全情的精力投入到

关注每一次接待客户是否使用了更加标准的手势、是否布置了更为舒适的环境、是否绽放了

更为迷人的微笑、是否呈现出更为专业的营销,只有这些实实在在地做好做到位了,才能不

断拓展业绩,更上一层楼,才能完成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才能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才能

为员工搭建更广阔平台,才能为社会承担更全面企业责任。 三从四德论?我觉得如果说金融银行业是一块战场的话,我们必须穿上风险意识的防弹

衣,手持迷人微笑核武器,领会知行合一,实现实干兴行的意义。(待完善) 海峰2014/3/26篇五:12

月国旗下讲话稿:知行合一 12月国旗下讲话稿:知行合一大家好:

我们说“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识、思想;行,就是实践、行动,就是落实。人的力量,

来自于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要知道,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实践,

是把思想知识应用于行动中,将问题与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知识与实践行动是密不可分的,

只知知识而不付诸实践,一切只是空谈,我想没有一个人想成为第二个马谡损兵折将。同样,

只有鲁莽的行动也结不出成功的果实,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将我们的知识思想应用于实际当中,真正地做到学有所用,

用有所成。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创造财富,创造我们不一样的未来,收获知识与思想的

硕果,这就需要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把己之所学和想法创意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方向,使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我们

的实践有知识的指导,有思想的来源,才能够得到成功;有知识的充实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

的丰富多彩,才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有意义,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期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自己的综合素质,使我们锻炼成真正的优秀青年

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也必须做到知识与行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我们的

学习与生活、社会实践真正地统一起来。

篇三: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美国有个演员叫尼古拉斯的,他要环球演出,叫股票经纪人每天发一封电报给你,把他所关注的几个股票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都发给他,然后他根据这些信息,在头脑中构想出这些股票的波动情况,大意是,股价突破波动的“箱顶”,证明股价有向上的动量,买进;股价向下跌穿“箱底”,证明股价没有承托的力量,要平仓。他把这种理论叫“箱体理论”。他用这种办法,把几万元钱炒到一百多万元。

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他反省自己,恢复过去的做法,重新参加演出,远离市场,叫经纪人每天按过去的方法给他发电报。他的头脑又变得清晰了,感觉得到了股市的脉动和节奏,看清了股价的走向。很快,他的账户又恢复到以前的一百万以上了,而且在股市大跌之前就全部清仓了,躲过了惨痛的崩盘。

对尼克拉斯来说,那几个“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就是股市了,那潮水般的时分图,就是“日内噪音”了。但西蒙斯肯定不同意这种看法。他的团队里有世界上运转最高速的电脑和服务器;他把办公大楼搬到交易所的旁边,就是为了快千分之几秒的优势;他所有的模式都是极短时间的日内操作,一般而言不会超过30分钟,就是为了捕捉那种不正常的日内波动。对他来说,他的世界就是日内各种不同形式的波动,“目无全牛”,日内波动以外的东西,他根本就不关心。

所以,什么是你真实的世界?你能够把握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的确定性越高越好,越高越真实。

对盲人来说,他的真实世界,肯定跟明眼人不一样。

二、良知。

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类似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隐恻之心”,说得现代一点,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或“大脑的基本机能”。

从这一点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而且每个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样,就好像一部电脑,出

产时基本都附带装有“WINDOW××××”的软件。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任何时候,别人的话,尤其是权威的话,都要经过自己思考,要过自己“良知”这一关。

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

三、本然与明觉。

那为什么每个人成长以后各有所长,所取得成就不一样呢?王阳明用“本然”和“明觉”两个概念来区分。

所有的电脑,出产时都附带装上“WINDOW××××”的软件,这就是“本然”。

有些人,只是把电脑当打字机使用,基本上就使用“文本文件”,进步一点的使用“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功能。他们的“明觉”就一直停留在只使用“本然”小部份功能的程度。

有些人,电脑买回来就注册激活了,随着“WINDOW××××”不断升级,同时不电业局摸索使用功能,可以把“EXCEL”当数据库使用,甚至把“EXCEL”改编成新的软件。

一样的“本然”,最后的功能不一样,就是说“明觉”是不一样的。

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四、致良知。

如何把软件升级,如何不停探索开发软件新的功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

1、“内省”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拂除各种灰尘对内心的蒙蔽,回归“本真”。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冥思”、“打坐”,就是寻找自己的潜意识、寻找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有一个富翁和渔翁的故事:一位渔翁在海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位老富翁看见了,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挣钱?渔翁回答说,为什么要去赚钱呢?富翁说,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就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了。渔翁回答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是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悠闲地晒太阳,现在就可以晒了。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奋斗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问问你的内心、“聆听你内心的声音”很重要。

别一种内省就是反思、反省、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总结就是学习,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

2、“事上磨练”就是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一个只是在理论上学习掌握了知识的人,与一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书本上学到游泳的知识,这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到水里了呛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良知”,他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

“致良知”的过程一定要有“行”,不“行”能不谓之真知。“行”就证明你真正认同了“良知”。“行”的结果又可以从知识上、心理上完善你的“良知”。“行”和“知”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1、知行合一可以避免陈过高之论,也可以检验“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锻炼身体对健康的好处,每个人都能说出来。但是,能说出来并不意味着能做得到。有多少人把锻炼身体看得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每天持之以恒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理论一套套地讲,可是孩子不以为然,因为家长的行为在证明着相反的理论。比如很多家长不断在孩子面前讲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自己在电视机面前、在麻将台面前乐此不疲、得意忘形,孩子会怎么看你?

我们的社会不乏空头理论家,缺的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2、知行合一,通过“行”来加深对知的认知和肯定。

一次股市崩盘,新手看到的是恐惧,老手看到的是机遇。因为新手没有经历过如此恐怖的场面,而老手却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面,并从这样的恐怖事件中活了下来,后来甚至有若干次从中获利的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在新手的心中,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在老手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战场上,新兵学习了军事理论,经历了若干次战斗并活了下来的老兵,学习了同样的理论。但是,两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新兵,理论跟实战技能是油水相隔,能否在战斗中活下来,就看他的造化了。在老兵,这些知识都是他在战斗中亲身省悟出来的,已经成为他的本能了,理论和行动,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一种技能或智慧了。

3、因为“心”就是你的世界。因此,在博弈中,可以通过对“心”的干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的兵法中,有一种战略就是“激将法”,使你的情绪失常、心态失稳,从而影响你正常的思维能力。

从王阳明剿匪和平反的几次经历,他没有复杂的战术,都是通过伪造证据,制造假相,传假信息,使敌人上当,按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王阳明学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心外无物”,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或者说一个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他对世界的掌控是无以伦比的。


王明阳知行合一》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67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