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药王庙广场及周边区域规划设计简要说明
药王庙广场及周边区域规划设计简要说明
一、规划目标及思路
1、整体风格与古建筑群协调共生,突出医药文化,同时满足现代审美要求。
2、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宜人、趣味较高的活动、休憩场所。
3、带动周边旅游及商业活动热度。
4、以点带面,大幅度提高城市形象品位。
5、满足礼仪、祭祀、大型活动等实际功能需求。
6、兼顾现实情况与远期规划要求。
7、充分考虑项目实际运作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二、总体设计
1、依据中国传统城市布局的特点和要求,考虑各个功能区
之间的联系以及景观序列的展开,打造一条自安兴大街至药王庙古建筑区,贯穿东西的景观中轴线。轴线依据药王庙山门、正殿及新建的恩泽楼相对位置确定,与正东西向成15度偏角。
2、类似北京城中轴线贯穿前门商业街、正阳门、毛主席纪
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紫禁城等节点,药王庙景观轴线串联起广场西商业街、祭坛、药王塑像、东活动广场、药王庙等建筑景观,既是祭拜等礼仪性活动路线,又自然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高潮迭起的景观格局。
3、路网结构及周边区域功能依据2010年控规制定,根据城
市规模、道路性质、未来发展、视觉体验等要求确定:安兴大街、河南大路、药都南大街、义丰大路街边商业及公共建筑退道路红线8米,居住建筑退线14米;改造后的荣康街、药王庙大街新建建筑要求退线2米,其他道路建筑退线6米。
4、广场交通兼顾现实需求与未来规划需要。在广场北侧设置宽度6米车道联通药王庙大街及安兴大街东西两条主路,沿路商铺建筑退线8米 ,兼做景观缓冲带及停车用途,也起到吸引客流,增加商业热度的目的。未来区域整体规划步行街后,道路部分仍可作为景观缓冲带融入广场景观中。
5、广场核心区周边采用清末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可结合部分现代处理手法。建筑结构可依据财力及实际需要采用传统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仿古饰面。
6、广场景观采用注重人文气息及空间体验的现代处理手法,同时结合部分北方传统园林的元素。
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部分
1、整体迁移卜家大院北院至南院北侧,使南北院及卜家祠堂形成古民居聚落,局部封闭管理,可考虑结合张家货栈,建设以药文化及商埠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形成除药王庙外的又一处文化及旅游景观核心。
2、此次建筑迁移及景观形成遵循的原则是:(1)保护和复原原有的建筑单体;(2)保护和复原原有院落式格局建筑群组,复原房间原有功能;(3)原址保护部分及迁建部分保持原有方位及空间关系,
保护原有的街巷等室外空间体验。(4)可在不违反上述原则条件下,以现代材料建造主入口、若干围墙等附属建筑。
3、景观的形成充分利用当地院落式格局民居特有的美感,以古院、古树结合现代铺装、小品等景观元素,形成以古建、小广场、景观小品为要素,张合有度,空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旅游及文化景点。
4、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开发仍须很多基础性工作,建议作为专题另行研究。
四、广场部分
(一)中轴线
1、自安兴大街商业步行街起,至药王庙及新建的恩泽楼止,打造一条内容丰富、空间变化多样、高潮迭起、壮观的景观轴线。
2、兼顾人流进入广场区域东西两个方向的景观诉求,合理安排景观前导、过渡空间、景观节点、功能空间等要素。
3、安兴大街主入口处设置药王庙古文化区入口标志物——牌楼。进入后为宽30米,长约160米的仿古商业街(此区域未来可封闭为商业步行街)。自入口处远眺可见错落有致的祭坛、塑像、戏楼及远处的恩泽楼金顶,烘托以两侧绿树形成气势宏大的良好眺望景观。
4、广场西入口两侧是大型花坛,入口处步道需拾级而上,通向祭坛台基,祭坛台基40米见方,高约0.5米。台基上建有直径24米的两级祭坛,暗合24节气,亦符合1、3、5、7的祭坛形制。祭坛台基外围四角是反映药文化及商埠文化的浮雕文化墙,形成正方形的半
围合景观,与圆形的祭坛组成天圆地方的空间格局,祭坛之上摆放香炉,台基四角安置燎炉。
5、祭坛前方75米处为药王塑像,轴线方向与药王庙主殿成一直线,使祭坛成为拜祭药王的最佳地点。药王像高8米,台基高13米,总高度21米。
6、药王像东为长约70米的医中圣手雕像神道,南北两侧共排列十座名医雕像。
7、神道尽头为仿古戏楼,戏楼与正对的药王庙山门之间为面积约6.6亩的半围合开敞空间,可作为节庆或文娱活动场地,同时这个广场内最大的开敞空间也烘托出药王庙与仁心亭——戏楼——成春亭轴线建筑对应关系。
8、药王庙大街沿街一侧的花坛,绿植形成错落有序的层次关系,结合广场与戏楼,创造良好的沿药王庙大街景观界面。
(二)两侧休闲区
药王塑像南北两翼为植物造景及景观小品相对集中的广场休闲区域,北侧(着手成春园)与以休闲为主的滨水景观——人工湖相连,南侧(妙手仁心园)与卜家大院(民俗博物馆)门前小广场相接,形成南北向景观子轴。广场绿化面积约为1.37公顷,约占广场面积的49%。(不包括人工湖)
A.着手成春园
1、成春亭:以连续的廊子与对面的商业街呼应,形成透景效果增加广场的景观层次。
2、药栏花砌:高低错落的花坛廊架形成特色植物景观。
3、悬壶济世:药葫芦的独立雕塑衔接广场和湖面,形成局部视觉焦点。
4、阴阳和合:以圆形下沉广场作为依托,内部阴阳和合圆心,六十四卦象图案以及所对应的方位、季节、人体等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
5、药香益人: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组合成平面模纹,结合地面铺设,形成特色景观。
B.妙手仁心园
1、五色交映:根据五行生克以及所对应的五色、五味、五脏等内容营造的花坛景观。
2、古木清风:由保留的高大古木形成有历史感的树下景观。
3、青囊圣典:重要的中医典籍雕塑。
4、古籍生辉:展开的竹简:中草药目录,药性、经典药理。
5、梅春把脉:一片梅林,树下行医情景雕塑,人体经络穴位梅花桩。
(三)杏林春暖:杏林景观,经典药方展示。
(四)卜家大院前小广场:卜家大院保护建筑群门前广场景观,树荫、硬质铺地,结合医药文化,满足参观集散和强调入口的功能。
(五)人工湖
1、在广场北侧中部,利用现有低洼地营造面积约9.51亩的仿天然滨水景观。水体堤岸采用自然漫坡与人工硬化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景
篇二:“药王”孙思邈的民间传说
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他的医学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相传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很模糊。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炼出了不老仙丹?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南麓的隐居生活。
在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级,当地老百姓传说,这141级台阶暗合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
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六种说法:最小的是101岁,最大的是168岁,其余四种说法分别为120岁、131岁、141岁和165岁。
但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位长寿老人。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多人为此修身求道,也有人让别人修道炼丹,来完成自己长生不老的梦想。
孙思邈年轻的时候也曾迷信炼丹术,相信炼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孙思邈还曾专门到四川收集高质量的丹石作为炼丹的原料。他把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鼎上出现了一层非常漂亮的结晶。孙思邈认为这就是丹药炼成的标志,他将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好――这就是“仙丹”的成品。
孙思邈在30岁的时候,成功地炼制出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为“太一神精丹”,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
众所周知,砒霜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甚至会有丧命之虞。为什么孙思邈精心炼制的丹药会是剧毒的砒霜呢?在汉唐时期,很多人迷恋炼丹术,孙思邈也不能免俗,但在当时简陋的研究条件下,炼成毒药作“仙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便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所以后来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必死无疑。五石又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喝下去,其实就是石头粉末。很明显,此时的孙思邈已经跳出了“炼丹长寿说”的桎梏,看出这种做法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他说,宁吃毒药,也不要吃石头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陕西铜川市的耀州区(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做耀县)有一个名叫“孙原”的村子。据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孙思邈的后代。
孙原村现有人口三千多,分属张、焦、李、蔡四大姓,相传都是孙思邈的后裔,却唯独没有姓孙的人。史籍记载,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人们保留了孙思邈的祖茔,重新修建了他的故居,那么为什么这些孙思邈的后裔都不姓孙呢?
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得了重病,宫中太医都束手无
策。李世民得知华原有个孙思邈,医术高超,于是下旨宣孙思邈进宫医病。
在李世民下旨当晚,孙思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只老虎,老虎大张着口,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左手提着一篮李子。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来请他了。孙思邈认为此梦预兆不祥,所以就叫他的后代赶快改名换姓。
然而,关于孙思邈的后代是否真的改换过姓名这件事,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也只有区区不足千字。
据《新唐书》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性还特别好。7岁就可以日诵千言,并且精通诸子百家。但是,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所以,孙思邈自幼就切身体会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越岭攀崖,进山采药。除了走遍家乡附近的名山大川外,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采药回来,就亲自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孙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他一心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疾病,创造出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们劳苦终日,却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好转了。
同时,当地还有几家富人也找他看病,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联系穷人患夜盲症的原因,分析富人患上脚气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经过比较,孙思邈发现,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再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悬丝诊脉的传说
说回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据说孙思邈用的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的名字叫“引线诊脉”,讲的就是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从这件事中能否找出一些孙思邈长寿的秘密线索呢?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因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就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采切脉。 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但清代确实有相关的记载。慈禧生病时,太医就曾使用过“悬丝诊脉”的诊疗方法。不过,在诊脉之前,太医会先向老佛爷身边的宫女、侍卫以及大臣询问慈禧的身体状况,然后,他会去拜见慈禧,通过望色,进一步了解慈禧的身体情况。最后,他才会给慈禧“悬丝诊脉”。所以,“悬丝诊脉”这种治疗方法应
该是在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的。
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都认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了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采。”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
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
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篇三:安国药王庙
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北宋又拓址新建。庙中祭祀人物为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不逊彤,他为政清廉,精于医理,经常行医于民间,深得百姓拥戴,死后葬于安国南关。相传邳彤在宋朝“显灵”,为宋秦王治愈了顽疾,故为他立了这座庙。庙门额上“药王庙”几个大字是清朝大学士刘塘题写的。整座建筑占地25亩,分四进院落和两个跨院一个广场,共17座单体建筑。庙前有两根铁铸造旗杆,庙内有药王墓、十大名医像、药王正殿、寝殿等,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纪念古代医圣的古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汉建初年,高祖刘邦取安邦定国之意,封王陵候为安国候。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祁州治所迁至此,故安国古称“祁州”。世界文化名人、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诞生在这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曾到这里视察。 安国市
安国药业兴旺发达。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举步可得天下药”之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历史上加工生产的“百刀槟榔”“蝉翼清夏”、“云片鹿茸”等四个品种被冠为“祁州四绝”,精湛绝伦的加工技艺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改革开放以后,安国药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农工贸、产加销、科教服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被列为河北省“十大产业化典型”。中药材种植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已建成万亩以上规模种植基地6个,“祁菊花”“祁薏米”“祁花粉”等“新八大祁药”和郑章黄芪被评为河北省名优农产品。融中药材贸易、加工、信息、科研、医疗保健、娱乐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东方药城占地1.5平方公里,总投资6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年成交额达45亿元以上,经营触角辐射全国各地及日、韩、香港、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场第二名,已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级文明市场”称号。医药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已组建安药集团、药都集团、天下康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和美威、颗粒饮片有限公司等一批规范化饮片加工企业。拥有中药材种植实验场、中药材技工学校、中药材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 安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已形成“五纵八横”市区道路基本框架,城区面积由1992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万吨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等公用设施完备,主要街道两侧全部实现绿化、硬化、美化和亮化,被评为省级形象建设先进单位,建成了省级卫生城。安国交通、通讯便利。市区处于神黄铁路、保衡公路、定河公路交汇处,西距京广铁路35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29公里。建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总装机容量6.3万千伏安;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设备及数字、模拟移动通讯设施。
安国农业基础较好。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药材、花生、鸭梨、苹果等。现已建成20万亩吨粮田,被农业部列为优质粮繁育基地,粮食生产连续18年实现丰产丰收。安国旅游资源丰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庙”是全国
最大的纪念历史医圣的古建筑群。省重点保护文物、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贵妃桥”等名胜古迹和中药材博物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等一批旅游景点以及全国唯一一条“北京-----安国”保健旅游专线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客商前来旅游观光、贸易洽谈。
古称祁州。汉高帝时(公元前200-公元前195年)封王陵于此为侯邑,取安国宁邦之意,命名为安国。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国县,沿用古邑名。1991年改设安国市。
2000年,安国市辖1个街道、5个镇、5个乡:药市街道、祁州镇、郑章镇、大五女镇、石佛镇、伍仁桥镇、明官店乡、西安国城乡、南娄底乡、北段村乡、西佛落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安国市总人口3788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祁州药市街道 51655 祁州镇 56515 伍仁桥镇 31788 石佛镇 33093 郑章镇 38144 大五女镇 24866 明官店乡 33156 南娄底乡 36145 西安国城乡 28559 西佛落乡 22382 北段村乡 22527 2002年底,安国市面积486平方千米,人口39.05万。辖1个街道、5个镇、5个乡,4个社区居委会、198个村委会。市政府驻祁州大路94号。
被誉为“华夏珍药荟萃之区,举步走遍九州之地”的东方药城,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面积60万平方米,上市品种2000多种,年成交额38.8亿元,药材吞吐量10万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宽松有序的交易环境,便捷的信息传送功能吸引着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
传统的中药材加工技艺精湛,曾以“祁州四绝”名扬天下,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誉。 立体化、多元化的种植模式,不仅使安国在50万亩耕地上连续十六年夺取粮棉果大丰收,更以药材年产量占全省65%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夜秋风度,十里药香飘。放眼花开落,疑似置琼瑶。”形象描述了六大药材规模种植区的怡人景色。
特色经济产业化,制药企业规模化,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医药产品带着药都人民的挚爱走向世界。特色鲜明的药业经济为安国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药业是安国的优势支柱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安国药业历史悠久,有千年历史是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素有“药都”、“天下第 一药市”之称,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安国实施“药业产业化、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 使药业得到迅猛发展,安国市年均种植中药材十几万亩,种植品种310多个,年产量3672万公斤,占河北省的65%左右;同时不断开发特种药材的种植养殖。安国市有特种种植品种20个,
面积5000亩,特种 养殖30多个,存栏12000多万只(条)。1993年兴建的“东方药城” 为全国首批获准开放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60万 平方米,上市品种2000多个,全国84家医药公司、厂商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办事处、日客流量2万人,年吞吐中药材10.8万吨,年成 交额63亿元每年一次的“安国国际药材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客商前 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安国市依托药业传统优势,围绕药业 产业化的整体升级,重点在发展饮片加工规模企业、制药企业和医药保健品企业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安国市年药材加工总量1600万公斤。 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工业企业20家(其中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7家)。 年销售收入4.3亿元,利税4100万元,饮片加工已形成了美威中药材有限公司、祁新颗粒饮片有限公司等8家骨干企业,安药集团、 药都制药公司、天下康制药公司和健生制药公司等制药企业,总资产 达4.6亿元,生产十多种剂型,500多种中、西成药。安国市现有17个 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同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十几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速效牛黄丸、复方丹参片、泌尿宁、脑复苏、畅鼻通、双黄连片、附桂骨痛片、金水鲜、金龙胶囊等26个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农业,安国市共有耕地49.8万亩,粮经作物比为60:40,农用机电井5963眼,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下水充裕,灌溉便利,全部实现了园田化,耕,播、浇、收脱运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以药材、花生、瓜果为主,已建成30万亩吨粮田,农业生产连续十七年获得丰收。林果资源丰富,共有林果5万亩,盛产苹果、鸭梨等,其中鸭梨以个大、皮薄、汁多、味美而驰名,被河北省列为粮食生产基地和鸭梨生产基地,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
马蹄烧饼:圆形、鼓腔内空,一侧开口,成马蹄状,分底、瓤、盖三层。瓤含五香调料盖上粘满芝麻,于烧饼炉内用锯沫烘烤而成,外焦里嫩、夹猪头肉,熏肉或香肠食用,香脆可口,俗有“烧饼卷肉,吃了没够”之说,为安国独特风味。
三花茶: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各10克,取沸水200毫克冲泡,加盖闷10分钟,花香扑面,液汁透亮,饮之清透肺腹,有祛火、养颜之功效。
关汉卿 元代伍仁村人,号已斋叟,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其祖上世代为官,他曾任太医院尹。汉卿幼年勤奋好学,过目成诵,善诗赋。县试名列榜首,后赴中都应试,因考官作梗而不第。从此认清官场腐败,不屑仕途。
药王庙
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敕修药王庙;成化年间宪宗谴人到药王庙为药王树碑,使药王的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名声大噪,药材交易量日渐增大。明末清初,药材的交易范围向全国扩大,每年春秋举办两次。京汉、京浦铁路通车后,俄国、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药商也来参加贸易。药材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药材加工、种植的发展。明万历年间,药材加工炮制工艺日趋完善,药业体系初步形成,使安国赢得了“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的美誉。
千年药都
安国药业源远流长。据安国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弟秦王赵廷美患病,邀遍名医,皆未能治,便贴皇榜寻医。一日一医揭榜进宫,自称祁州南关人氏,取药丸数粒,让秦王喝下,秦王用药后病愈。便派人追医致谢。医以为惹祸,自缢身亡。宋廷就说是祁州南关的“皮王神阁”神显灵治愈了秦王的病,重建庙宇,广为宣扬。从此“皮王神阁”香火渐盛,逐步形成药材交易庙会。 安国药王庙,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北宋又拓址新建。庙中祭祀人物为汉武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彤,他为政清廉,精于医理,经常行医于民间,深得百姓拥戴,死后葬于安国南关。相传邳彤在宋朝“显灵”,为宋秦王
治愈了顽疾,故为他立了这座庙。庙门额上“药王庙”几个大字是清邳朝大学士刘塘题写的。整座建筑占地25亩,分四进院落和两个跨院一个广场,共17座单体建筑。庙前有两根铁铸造旗杆,庙内有药王墓、十大名医像、药王正殿、寝殿等,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纪念古代医圣的古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