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初中历史七年级

初中历史七年级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1-27 14:08:54 | 移动端:初中历史七年级

篇一:初中初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初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2013-07-17 | 阅:1 转:234

| 分享

修改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金博志网址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

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

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

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

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

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

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篇二: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 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5、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三、科举制的影响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2、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金城公主入吐蕃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三、金与南宋的对峙 绍兴和议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宋代出现夜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在一起;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生意昼夜不绝。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全国范围流通。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2、节日:春节(元旦)、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 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1)漕运 (2)海运

3、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4、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时,回族形成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宋词

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

(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4)赵孟頫的画,人称“神品”

6、书法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4、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2)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四、清朝的疆域 疆域范围:

篇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一)

一、原始社会

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是在二三百万年前的非洲产生的;祖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处于长江流域。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学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骨针),最早进入氏族时代(血缘关系)。

4、人和动物是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5、从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一万年前)和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开始有了农耕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人)和粟(半坡人)的国家之一。

6、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有了定居生活,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居式房子。

7、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在山东大汶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8、炎帝和黄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炎帝和黄帝战胜蚩尤,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9、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之祖”。炎帝的贡献:改进了农具,教人耕田;发明了制陶技术;发明医药,组织集市交易。黄帝的贡献:发明修改房屋;种植谷物,驯养家畜;挖井汲水,制造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10、尧、舜、禹实行禅让制,大禹治水(黄河)。第一个通过禅让制传位的是尧,第一个通过禅让制当上首领的是舜。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1、我国最早的国家(奴隶制)是夏,约前2070年由禹建立,建都于阳城。夏朝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河南西部的伊水、洛水流域,及山西南部地区。夏朝的

建立,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破坏了禅让制。

2、商:约公元前1600年,由汤(任用伊尹)建立,定都亳;盘庚迁都到殷,故

商朝也称殷朝。商朝的疆域东到今山东西部,北到河北中部,南至长江流域。

3、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前1046年由周武王建立,定都镐京;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臣民封给诸侯。后期爆发了平民**,赶走周厉王(暴君),这个事件叫做“国人暴动”。

4、青铜器:原始社会的末期出现,商朝是鼎盛(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夏、商、西周形成我国的青铜文明。

5、与商、周同时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

6、西周周幽王时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东周。

7、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8、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任用管仲)、晋文公(城濮大战<退避三舍>奠定他成为中原霸主)、楚庄王等。

9、争霸战争的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10、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战国时进一步推广。牛耕技术的出现,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11、春秋战国之所以称为大变革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封建社会

(一)形成时期(战国)

1、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分晋,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在中央。

2、战国时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纸上谈

兵),其中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3、秦国李冰修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4、在各国变法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因素在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原因(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前356年,秦孝公;

内容:(1)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员治理,削弱贵族分封制。

(4)惩罚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商人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

(5)统一度、量、衡。

(6)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的,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最晚在战国出现了毛笔。

6、百家争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春秋 :(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相互转化。《道德经》;

(2)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论语》;

(3)兵家创始人是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

战国:(1)法家代表是韩非,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最受秦国赏识);

(2)儒家代表是孟子,提出“仁政”,反对所有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要保护自然资源;

(3)道家代表是庄子,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兵家代表是孙膑,靠武力来打天下;

(5)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7、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儒家思想为:

(1) 他的思想主要由“仁”、“礼”组成。“仁”包含做人的一切美德,主张“爱人”。 “礼”就是要求人们时刻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2) 政治上他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要求统治者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任意刑杀和横征暴敛。

其教育成就有:

(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

(2)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

(3)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

8、战国时的屈原,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形式叫“楚辞”。代表作是《离骚》。其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思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反映了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

9、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0、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中医疗法,称为“四诊法”。

(二)大统一时期(秦汉)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朝:嬴政,前221年,咸阳。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主管政务、军事、监察;三公下设九卿,分管行政、司法、财政等。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2)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来又推广隶书);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车轨;

(5)焚书坑儒(李斯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3、秦始皇命蒙恬征讨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区;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在越族地区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5、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西南部和云南北部,南达南海和越南北部,北至长城一带。

6、秦末农民起义:

原因:(1)根本原因是秦的**:徭役多、赋税重、刑法残酷、统治残暴;

(2)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戍守长城误期。

起义: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结果失败。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对推翻秦朝起决定性作用;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前207年)。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7、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刘邦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善于用人得民心。

8、西汉:前202年,刘邦(汉高祖),长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首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9、汉武帝的改革: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专门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初中历史七年级》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592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