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
压强和浮力单元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基米德原理
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全章概述
本章学习压强和浮力的知识。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本章教材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 压强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初中物理中,压强和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都是重要内容。过去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二年级学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感到有较大的难度。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九年级,是对教材传统编排的突破。相信学生们由于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有较好的表现。
本章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 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教材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在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流体力学的初步知识。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
本章继续体现着课标新教材的鲜明特色。除安排了有特色的章首图,每一节开始时都编入了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取材便利、易于开展,只需较少时间即可完成的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
另外,这一章教材也注意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注意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如介绍我国的三峡船闸等。全章的编写都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的 总起来看,这一章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既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又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便利条件。我们要充分认识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搞好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基础。因此,处理好压强的教学是搞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本章教材中各节开篇都是从学生感兴趣或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易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另外,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6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 压强 1课时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课时
第三节 大气压强 2课时
第四节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课时
第五节 浮力 2课时
第六节 浮力的应用 1课时
四、教材分析及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压强(教材分析)
本书教材可分为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两个单元。
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和理解压强的概念。
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不同的方法改变压力的作用效果,如铅笔刀钝了就磨一磨、向墙里按图钉时要用力才行。但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却很陌生。要理解压强的概念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为此课文开头就让学生阅读图13.1-1和图13.1-2,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紧接着安排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生较易理解压力的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但对受力面积大小与压力效果之间的关系却不清楚,教科书让学生猜想并根据图13.13的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这一探究过程,对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一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认识到比较压力产生
的效果不仅要看压力的大小,还要看受力面积的大小,从而得出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由此引出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关于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是这节课中最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内容。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连通器两部分。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通过对压强的学习知道物体由于受重力对支持物的面就会产生压力,亦会有压强。因此,学生对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有压强就容易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液体内部有压强缺乏感性认识。课文开头利用“想想议议”提出的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13.2-2的照片得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和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用图13.2-3的演示实验来验证液体内部有压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注意:图13.2-3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的应用,教材利用图13.2-8的装置得出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加以解释,利用图13.2-9说明连通器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告诉学生船闸也是连通器,利用投影、挂图或计算机课件说明其工作原理。并说明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节 大气压强(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测量与变化两部分
让学生真正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难点;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大气压,但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却并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教科书用图13.3-1中的甲、乙两个现象和丙的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在学生确认大气压的存在后课文提出:大气压究竟有多大?教科书通过图13.3-2的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利用录像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并解释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在这里还要让学生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和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学生充分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基础上,课文介绍大气压的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在介绍气压计时,教材把重点放在常用的金属盒气压计上。
最后让学生观察图13.3-6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抽水示意图,通过“想想议议”来弄明白它们的工作原理。
另外,这节课的习题也非常有生活气息,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四节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结论的应用两部分。
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故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科书是利用图13.4-1的实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求知的情境中,然后提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通过做图13.4-2的探究实验,提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然后用它来解释飞机的升力。
第五节 浮力(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经历研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通过观察现象和探究实验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第二部分探究浮力的大小,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三部分给出浮沉条件,并利用它解释潜艇、气球等的原理。
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常识课中,熟知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本节教材在一开始就点明了此点。但大多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是不受浮力的,故教材在点明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后马上提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材通过“想想做做”,把铝块挂在弹簧秤下,用弹簧秤测出铝块浸入水中前后对弹簧秤的拉力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凡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均受浮力。教材在此处求写明结论,就是要留给学生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同时,教材也没有把如何用
弹簧秤测浮力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想想做做”“说说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重要方法。
在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结论后,教材又提出浮力的大小问题,教材通过“造船”比赛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去体会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来重复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时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浮力大小的积极性。再由学生动手探究后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在谈浮沉条件时直接给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潜水艇、密度计、气球等浮沉道理。
在浮力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复习力、二力平衡、密度及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学习。对“阿基米德原理”,要突出用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问题。
第六节 浮力的应用
“浮力的利用”是讨论如何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贯串调节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控制物体的浮沉,使学生理解为实现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所采取的措施。除课堂内、外安排一些小制作、小实验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查阅有关浮力的资料如:古代利用浮力的故事、深水打捞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
篇二:教材分析浮力-功率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人教版)
第十二至十四章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 浮力
“浮力”一章,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学生从日常生活
中积累了一些错误观念,例如:“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
力”;“轻的物体受的浮力大,上浮;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下沉”;“物
体浸没得越深,受的浮力越大”,等等。第十二章教材,主要是针对一这类
错误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作了改写,意图是在克服学生思维障碍的过程中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章知识成为教学难点的另一个原因是要综合运用质量、重力、密度、
压强、液内强规律、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只要其中一项知识没学好,
就会影响本章的教学。
一、着重讨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教材第一节一开始,对学生们都熟悉的“漂浮物体和上浮物体都受浮力”,
一笔带过,接着提出“在水里要下沉的铁球、石块,受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而后做实验。教学中从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可得出“下沉物体也受浮力”,从
而进一步得出“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许多教师以为课本图12-2的右图是石块在水中时
的受力图,认为图中的F是弹簧秤对石块向上的拉力,方
向应该向上,课本画错了。实际上课本画的不是石块的受
力图,而是方向相反的二力(G和F浮)的二力合成图。
图中的F不是弹簧秤对石块的向上的拉力,而是弹簧秤受到的上的拉力(这
个拉力是G和F浮的合力)前面第八间讲弹簧秤时曾讲过“弹簧秤显示的数
值是它受到的拉力的大小”,图12-2的图注中注明了“弹簧秤的读数
(F)=重力(G )-浮力(F浮),两者是一致的。新的大纲和课本中
增加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图12-2是这项新增知识的应用。
二、突出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所受的力
1982年版课本,“物体的浮沉条件”放在阿基米德定律之后,既讲
了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它受的力,又讲了密度比水小的物体上浮、密度比水大
的物体下沉,还讲了用空心的办法可以改变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受的浮力。三
项知识放在一节,使最最重要的第一项知识不突出。相当多的学生由于学习
物理前已有“轻的物体受的浮力大,上浮;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下沉”这
类错误观念,而对密度对于浮沉的影响印象深,错误地认为“密度小的物体
受的浮力大,上浮,密度大的物体受的浮力小,下沉”。在回答“体积相同
的实心木块和铁块,把它们投入水中,当它们静止时,哪个受的浮力大?”
时,就会出错。
为了突出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决定于所受的力(当然还有物体的初始状
态)这一力学的基本原理,课本的第一节中讲过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
到浮力之后,就让学生根据物体所受浮力、重力的大小讨论物体的浮沉,希
望在没有密度、空心等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自已的分析思考,对
“物体浮沉决定于它所受的力”获得较深的印象。
至于实心物体的密度对浮沉的影响,教材把它放的阿基米德原理之后的
练习中,让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去证明。这一方面是要降低密度对浮沉影
响的地位,同时希望学生通过证明明确这一知识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应
该说明的是,学生没有解物理证明题的经验,需加强指导。
三、改进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1982年版课本,是用“阿基米德筒”的实验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
这个实验很巧妙,但会引起一些干扰性的问题,如“弹簧下面为什么要吊个
金属桶?”“为什么水全部倒入桶后弹簧又恢复原长?”这些问题分散了学
生对实验要说明的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新的义务教育课本,以烧杯代替溢水杯(烧杯容易找到,便于学生在课
堂上随老师一起做),先称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量,再称出石块浸没在溢水
杯的水中时受的浮力,而后称出被石块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的重量,从浮力
等于排出的水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能使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把注意力放在被石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上,教
材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上一节课的末尾“想想议议”中让学生思考:“
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
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里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可
能跟什么有关系?”。二是本节课中不只是做石块全部浸没水中的实验,还
做木块漂浮于水面时的实验,从这两个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而后一实验
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不等于木块的体积。
在用烧杯代替溢水杯时,为了防止水沿烧杯外壁流下而不落入小桶,可
在烧杯的倒水口处涂些凡士林油。
四、推导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大纲并没有要求学生推导阿基米德原理,我们考虑,这个推导对于
学生理解、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对于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形
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作用,所以写了这段内容,但作为选
学。在教学中,若时间允许,希望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
成这个推导。
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为了突出物理本质和简单易懂,教材中这一章所讲的简单机械都是经过
科学抽象、理想化的,即忽略掉机械本身受的重力及摩檫的影响;对实验用
到的弹簧秤,也忽略它本身受的重力及弹簧、指针受到的摩擦,认为它无论
怎样使用都不影响读数的准确。但是,实际上重力和摩擦都存在着,在教学
实验中若不设法使实验条件尽可能接近理想情况,就得不出预期的结论。所
以,准备实验时,应选用尽可能重的砝码(或重物),使机械本身受的重力
和摩擦同砝码重相比可以忽略。对于弹簧秤,必要时需调整它的指针位置。
一、引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是为了激发兴趣
“杠杆”一节的开头,引了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立足点和足够长
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引这句话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杠杆省力留下深刻
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阿基米德这句话是夸张性的文学语言,是不能实现
的。
二、“杠杆”一节的重点是做好学生实验
“什么是杠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学过,不需要用多少笔墨,
也不需要占用多少教学时间。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这几个名词中,难点是动力臂和阻
力臂。力臂的定义易懂,但真正掌握力臂的画法,必须经过一个练习过程。
课文中未编入画力臂的例题,但在这节课文后编了画力臂的练习题,是希望
这节课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让学生通
过自已得出这一重要规律,同时使实验能力得到发展。
至于力臂的教学,希望在讲过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后,就课本图13-
2的杠杆实例,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学生在数学课中已学
过点、线间的距离,是指从点向线作的垂线的长度);在“杠杆”一节课上
就教到此为止。课后让学生练习画力臂。到下一节课“杠杆的应用”的教学,
再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交代画力臂的正确方法。
由于讲天平和使用天平时多次提到“横梁平衡”,学生已知是指“横梁
篇三:《浮力》教学设计-(最终版)
《浮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进行浮力的研究。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学生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前概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实验,对浮力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体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用具】
木块 石块 西柚 弹簧测力计 装有水的杯子 特质小水槽 鸡蛋 食盐等
【教学特色】
①教学设计中,新课引入形式新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教学实验形式多样化,丰富的教师实验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贯穿了“从生活中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以及“STS”的教学
《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