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苏东坡传第四章概括

苏东坡传第四章概括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18 05:31:00 | 移动端:苏东坡传第四章概括

篇一:苏东坡传 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这个名字,相信我们都不陌生。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逐渐接触到他写的诗词歌赋,他的那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词句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房,初中时,老师就推荐过《苏东坡传》,我当时并没有将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暑假,我才被这本书真正的吸引了。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是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所说的,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也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对手了吧。

林语堂老先生以讲述苏东坡的一生为开头,通过各个事例,从各个角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苏东坡,一个天赋才气,吟诗作对信口拈来的苏东坡,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苏东坡,并且还有一个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的苏东坡。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从小他便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并没妨

碍他的努力,那时,为了考试,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并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苏东坡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所以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我情不自禁地要对这样的阳光阅读满怀感恩,我们生活在一个缺少爱意和关怀的人间,惟有这样的阅读可以令我时不时地轻轻发笑,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没有一丝暖气,那些黑色的方块字也会如同一片片温润的玉石,暖和你我沁凉的手心,它们甚至还会无拘无束地为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阔的天空,等待着我们灵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篇二:苏轼传

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教师选修Ⅱ课程教案

1

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这将是多么大的喜悦、快意!

2 目录编辑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二章 世事维艰力难任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采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 2

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远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 3

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唯有悯农心尚在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台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4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刨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致

5

篇三:四 苏 轼

四 苏 轼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创作与人生观

一、苏轼的生平:

嘉祐二年,中进士,时年二十一岁,主考官为欧阳修,深受赏识。

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进入当地文人社交界。开始词的创作,诗、书、画的兴趣全面展开。后转徙密、徐、湖州。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45岁被贬谪黄州四年,思想上受佛道影响,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在豪健清雄之外,又发展出清旷简远的一面。《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祐间,连升三级,身居显位,多应酬之作,以大量题画诗为代表。

绍圣、元符间,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65岁遇赦北归,谪居岭海六年,创作上向自然平淡风格转化,大量《和陶诗》为代表。

《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苏轼的思想——善于应对挫折和痛苦

儒学是其出仕从政的主导思想。

有意调和三家。

倡简易,着眼于能致用。

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

《与参廖子》手札、《在儋耳书》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苏轼的文学思想:

1.文道观;

2.文艺的自然美

二、古文

类型:

1) 议论文——史论、政论

2) 记叙文——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

3) 杂著——书札、题跋、随笔

成就:

1) 由长于议论到精于说理。苏轼除政论、史论外,在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中,随时随地借题发挥,生发议论,因受佛道思想之熏染,多人生之思考感悟,且富哲理机趣。善用譬喻阐发微妙复杂之道理。《日喻》《超然台记》

2) 由论政传道转为抒写性灵。苏文多艺术与人生方面之思考体悟,师友交往小札、谈

艺衡文之文、生活杂感之随笔大幅增加,人文趣味浓郁。以书札、序跋、杂著、随笔小品最为代表。《记承天寺夜游》

3) 苏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出神入化,无施不可。体式上骈散兼行,运用随心,

语言亦庄亦谐,生动活泼。《前赤壁赋》

三、苏轼的辞赋——前后《赤壁赋》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

一、诗歌题材:

1) 社会政事诗;

2) 写景抒怀遣兴诗;

3) 题画诗、和陶诗、酬唱诗;

多人生之思考与感悟。

善于体察物理的理趣诗。《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多谐謔笑骂之作。《吴中田妇叹》、《戏子由》

多文人生活之展现。品茶、题画、评书等。

二、艺术成就:

1)笔锋精锐,语言爽利,无论抒怀、体情、咏物,均能意到笔随,巨细必达。

2)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意境灵动,比喻新颖巧妙,层出不穷。

“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

后,再用比喻;形容不尽,重加形容。”(施补华《岘佣说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百步洪》、《云龙山观烧得云字》、《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3)发展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笔力纵横驰骋,议论滔滔,加之精熟坟典,语汇浩博,典实宏富,故称心挥洒,自成创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急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今来。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三、总评:

大致精于古体,尤以七古最优,五古亦有精神饱满、才气坌涌或以禅理见胜者。七律虽逊于七古,风调多洒脱流丽,以气格胜。七绝精美明快。《宋代文学史》页250。

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似之;又有文学以济其才。有宋三百年无敌手也。——施补华《蚬佣说诗》

第四节 苏轼的词

——指出向上一路,全面改革词风

一、开拓了词体堂庑——提高词品,开拓词境;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卷2)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集序》)

《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二、发展了词的表现技巧

1)发展了柳词的铺叙手法,多用直陈叙事抒怀;

2)不用景语,不假叙事,直抒胸臆;

3)擅长运用比兴、寄托、比拟等婉曲手法;

4)以诗为词。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陈师道《后山诗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引《王直方诗话》)

三、变革了传统词风——豪放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问题:

贬谪中的东坡——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学创作

流放中的苏轼——苏轼的《和陶诗》

如何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文学思想中的“平淡观”。

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多种版本。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6。

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96。

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 2002。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

四川大学中文系编《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辽海出版社,2001。内有多篇专论苏诗。 顾 随《东坡词说》,收入《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龙榆生《东坡乐府综论》,收入《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苏东坡传第四章概括》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34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