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六年级上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人教新课标(2014秋)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二 综合训练
三 欣赏《红旗颂》(管线乐曲)
[教学目标]
一 启发学生用轻快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乐观情绪.
二 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 感受乐曲《红旗颂》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是一部反映少年儿童学科技的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他以轻快的节奏,活泼的旋律,表达了儿童们探索科学,揭开天地之间,万物神奇奥秘的迫切心情及其乐观的精神.
二 综合训练
1 三声不得发声练习曲包含三个语句,逐句模进,形象的表达了”天天在长高”的词.练习时应辅以力度的增强,生动的表现”茁壮成长”的含义.
2 综合训练二的图上画有11件管弦乐队的乐器.
三 欣赏
《红旗颂》是一手表提醒管弦乐序曲.由著名作曲家吕其明作于1965年.全曲为再现的三步结构作品开始由三只小号奏出以《国歌》前奏为素材的雄壮宏伟的引子,随后由四支圆号吹奏,再由长号和大号奏出《国歌》首句音调.
[教学重点]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首歌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进行.
[教学难点]
视唱三声部发声练习曲的旋律,四小节换一口气,注意声部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教学构想]
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视谱还是歌曲处理,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略加提示.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二 综合训练
[教学要求]
一 启发学生用轻快,活泼的歌声.表达少年儿童们在探索科学知识时的快乐情绪.
二 练习三声部合唱,并运用力度的变化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歌曲应唱出活泼的风格,表达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
四 教授新歌
1 介绍一下歌曲.
2 听范唱,学生思考:歌曲的风格是什麽?
3 齐读歌词,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是什麽
4 观察谱子 提问:歌曲的牌号是什麽?表示什麽?
5 学生自己视谱演唱,可用竖笛帮助
6 老师谈音乐,学生跟音乐唱谱子.
7 老师范唱谱子.
8 学生一同唱谱子,老师纠正.
9 加入歌词,老师范唱.
10 学生各自唱歌词.
11 学生跟老师的音乐唱歌词.
12 注意唱准节拍,音准.
五 综合训练
1 先观察练习题.
三声部的发声练习曲包含三个乐曲.练习时应付一力度的增强,生动的表现”茁壮”成长的含义.
2 综合讯二的图上画有11件管弦乐队的乐器,途中按编号分别为:长笛,大管,小号.长号,圆号,三角铁,钹,定音鼓,竖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六 总结下课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天地之间的歌》的处理.
二 欣赏《红旗颂》(管线乐曲)
[教学要求]
一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歌曲,唱出歌曲的风格,唱出歌曲的灵魂.
二 通过欣赏,感受作品的宏伟气势,体验调性的转换和力度,速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绚丽多彩的配器,和声,转调等表现手法,使舒展,宽广的主体音调的乐思得到深化与发展.
[教具 媒体使用]
教材 录音机 钢琴
[课型]
综合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 师生问好歌
三 发声练习
四 欣赏
1 欣赏前,课从复习过去所学过的《国歌》而引入本教材内容.
2 初听全曲.
3 复听引子与尾声.
4 再听全曲.
提问: 在乐曲中是否听到由一个反复出现,并用各种乐器加以变奏的宽广的旋律.
5 这一宽广的旋律就是本乐曲的主题---歌颂红旗.全办事谱哼唱主题音调,加深对这一颂歌音调的感受与了解.
6 让学生听辨这一主题音调在不同的调性上出现时的效果,使他们从感性上认识转调的意义.
7 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
8 复听乐曲的第二部分.
9 复听乐曲的再现----第三部分
10 复听全曲
五 总结下课
篇二:六年级上音乐教案-天地之间的歌1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一、 教学内容
1、唱 《天地之间的歌》
2、做 唱唱旋律 完成旋律
3、听 《彼得与狼》
二、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求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协作,配合默契。
2、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继续巩固6/8拍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通过欣赏,比较音色、音区、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进一步提高音乐的综合欣赏能力,感受音乐形象。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互相谐调配合。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八孔竖笛
五、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天地之间的歌》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索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领唱与合唱相互协作,配合默
契。
教学重点难点:
节奏与合唱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交流
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我们就从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说起吧。(自由交
流)
二、 二、学唱歌曲
三、教材分析:
《天地之间的歌》是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通过对天地万物的神奇壮观的描述,激发少年们用脑用手探索这些奥秘的志向。这首歌曲为二段体,A段由五个乐句组成,呈对称型;B段为副歌,由两个乐句构成。歌曲曲调轻快活泼,切分节奏的运用,领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恰当地表现了少年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也是学习此歌的重点、难点。
1、 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从这样一首《天地之间的歌》,你感受到什么呢
听范唱,体会歌曲是情绪、节奏、速度。(轻快、活泼)
2、 模唱“啦”的旋律
3、 跟磁带学唱
4、 解决难点
加强对歌曲中难点部分的练习。如:第9到第14小节可先让学生掌握 的节奏型,再重点练习第9到11小节,这样第12到14小节的难道就容易解决了。此外,第15小节的“0 5 4”处的切分节奏也要加强练习。
(1) 切分节奏(口念——拍手——词——跟唱旋律)
(2) 二声部合唱
领唱、合唱部分的处理,应在歌曲完全学会后再进行,要注意衔接的紧密。
5、完整的演唱歌曲
副歌部分有对比性的两个乐句,要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去唱。前一乐句咬字、吐字要圆润、灵巧、富有弹性,后一乐句要连贯、饱满、坚定。 (看指挥演唱——分角色演
唱)
三、总结下课
四、作业:
复习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处理歌曲《天地之间的歌》。
2、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
3、继续巩固6/8拍的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培养。
教学目标:
1.进行二声部合唱的训练,做到声部清晰、和谐。继续巩固6/8拍的知识,通过完成旋律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合唱与创编
教学准备:
音频《往事难忘》 ,自备本
教学过程:
一、处理歌曲
1、复习歌曲,师生评议。
2、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练习唱好二声部合唱。
二、唱唱旋律
教材分析:
本课的唱唱旋律练习,将通过学生对乐曲的视唱,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合唱能力。视唱曲目是英国乐曲《很久以前》,短小、流畅,四个乐句中一、二、四乐句基本相似,第三乐句也是二小节的重复,视唱将是非常简单、轻松的。
1、 听《往事难忘》
师:(弹奏)熟悉这样的旋律吗?是歌曲《往事难忘》,这样的旋律来自英国作曲家贝利的《很久以前》。
2、 模唱
师:我们跟着来轻轻唱一唱,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将相同的旋律编号。
当唱到(1)(3)时,轻轻的拍手用 X X X X ||伴奏;
唱到(2)时,用 X — X X ||伴奏;
唱到(4)时,用 X — X — ||伴奏。
而第二声部都是 1 7 6 5
3、 二声部合唱
三、完成旋律。
师:《很久以前》中有很多的旋律是重复的,我们在创编旋律的时候也可以用。1、 分析 师:那么还有个条件,我们得看看要求创编的这一旋律是几拍子的。看(出示),那么6/8拍的含义是?
2、 创编
师:那么,你能听出,我弹奏的是哪一节奏吗?
6/8X X X X X X | X . X .||
6/8X X X X X X | X X X .||
现在我们先来唱一唱第一条旋律。(跟琴模唱)
那么,下面的那条节奏就让你们来创编了,让其成为一条完整的旋律。
3、 交流演唱评价
四、总结下课
五、 作业:
完成课后的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 《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比较音色,音区,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等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进一步提高音乐的综合能力,感受音乐形象。并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区、以及不同的演奏速度、力度和不同的音乐节奏,感受其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听《彼得与狼》。
1、教材分析: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带有故事朗诵的交响童话,作于1936年。这部作品内容生动有趣,在配器上发挥了各种管弦乐器的特性,以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性格化的音调,描绘了童话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动态,音乐既通俗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不但深受儿童们的喜爱,也引起了成人们的极大兴趣。作品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告诉儿童们一个普通的真理: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跟它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长笛在高音区演奏快速华丽的顿音和连音来表现:
小鸭,由双簧管扁哨发出的音色来模仿似乎是鸭子的嘎嘎叫声。
帽,由单簧管在低音区的顿音奏法来刻画。
老爷爷,由大管独特而又庄严、浑厚的低音区音色来塑造。
狼,由三支圆号吹奏出刺耳恐怖的和声效果模拟阴森可怕的狼嚎。
彼得,由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和明快活泼的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来表现。
猎人,由木管和小号吹奏的行进的曲调来刻画。
2、欣赏重点:
感受音乐的形象,进一步了解西洋管弦乐曲的表现手法特点。
3、欣赏过程:
(1) 听全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2) 由于《彼得与狼》是交响童话,本身就有故事情节,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主题展开各种欣赏活动,乐曲欣赏重点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感受乐曲的艺术境界。
(3) 乐器音色的听辨,要结合乐器的观赏和讲解来进行。
(4) 在教学中注意结合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去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凶恶的敌人这样的道理。
(5) 再次听赏,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完成课后的连线题目。
二、作业:
根据情节编排一个童话剧,伴着音乐演一演。
篇三:简谱常用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