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笔记 > 古典之殇阅读笔记

古典之殇阅读笔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2-21 07:48:17 | 移动端:古典之殇阅读笔记

篇一:古典之殇

古典之殇①

王开岭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

(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

唇燥的干燥。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

(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

(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学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

(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

(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

(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哭声了吗?

(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若荷尔德林之“诗意的栖居”成立的话,至少这洁净的山光水色乃必需的吧。可是, 它们今天又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寂静……今安在?从自然的角度讲,古人的世界要比现代人丰富得多,健康而优雅得多。地球上自几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生物物种的诞生、进化、灭绝就不断上演,物种灭绝本属自然进化之正常,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灭绝速度大大加快。自然状态下的物种灭绝极为缓慢,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灭绝速度要比 2000 年前快上近千倍。这是一种远高于自然速度的“工业速度”——这分明是“ 屠 杀 ”!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 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 ”……我在抚摸这些《诗经》 的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 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 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疼痛和颤栗。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永远!那自然史上最相爱最和谐的 “蜜月之岁”,永

远同我们告别了或者说,我们杀害了她。 或者说,我们杀害了她。 阅读竟成了告别, 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哭泣吗?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 无论游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而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道就只能停留在汉语表面 的字义上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 鸠 ”, 难道除了“一种植物” “ 除了 种水鸟” 种水鸟”外,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了?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 ?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与悲怆来?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孩子, 那些美丽的“雎鸠”哪里去了?视野中为什么再不见她们的倩影?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代,他又会作何吟?作何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在“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今天他们是孩子, 明天他们是成人。鲁迅说: 明天他们是成人。鲁迅说: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 遗憾的是, 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 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老师似乎缺乏审美习惯和艺术能力了,解读上 “偷工减料”,目光也往往只有咫尺的长度……试想,今天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 当今天刚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 “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 我随即又想起了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我曾经看过两则报道,都和 “树”有关——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 1997 年 12 月10 日起,竟然在这棵 18 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 738 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的语文教材和旅游手册中载有这样一件事: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勇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 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面……终于,政府做出 ……终于,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古树啊,而新一代的瑞典人,在享受古树的阴凉的同时,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几十年来,那些护树者,一直被瑞典公民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读这些报道的时候,我深深被打动了。一群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力量来自于对生命和地球的热爱,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与其早年积淀的与树有关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中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使之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 ,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青山绿水间,是什么绵亘千里余韵不绝?碧水蓝天中,是什么长存千古浩然不绝?莽林原野上,是什么气冲霄汉誓比天高?冰霜雪雨后,是什么一泻千里一往无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是诗经在青青河畔的吟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是雄关万里枕戈待旦的决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身登绝顶问天下英雄的孤独豪迈;“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那是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洒脱。

  这就是千载长盛不衰的古典的精魂啊!这就是“为伊消的人憔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啊!这就是“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浪漫情怀!

  神州万里,长风千年。悠悠岁月中,或多或少的诱惑在所难免,真真假假的事实乱欲迷人眼,虚虚实实的流言伤人心寒,这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竹林七贤,阮籍恸哭穷途,嵇康半曲广陵绝唱。余者皆效建安风骨,投靠统治集团,自以为“良禽择木而栖”。真乃国贼也!

  菊花飘香,南山而向。有惊天纬地之才,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爱你的人赞你有隐士风范。我是恨你的人,有如此之才,难道就不肯为天下人折腰吗?

  虎啸山林,龙腾四海。千年光阴如水,世事白云苍狗。如今,三千繁华依旧,然而,古典却不再的辉煌。在充斥着物质与****的社会中,精神的天空早已不再明亮,古典文学的没落已注定是一个不可挽回的结局。当人们不能随口叹咏柳词,当人们只知国外是天堂,当文学的方向与生活的轨迹渐行渐远之际,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世人依旧沉湎与浮华,不再对生活做出反思,只知追逐名利的时候,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必然会如飞蛾扑火般,粉身碎骨的灿烂。

  矮纸斜行,镌刻的是无悔的执著;笔走龙蛇,书写的是华夏的精魂!以我之名,来纪念古典那逝去的九州繁盛!

那些失落的文明

何处是载我们逃离的挪亚方舟?何处是我们移民而去的星球家园?自然界的灾难加上人心的堕落、猜疑、疯狂与掠夺,构成了这死亡的最终判决,岁月并不停歇,末日可是终点?如果还有明天,你是否愿意珍惜这当下的日升月落、花开花谢?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火山撕裂晴空、洪水吞没洪荒,多少文明的曙光,屈服于大自然的淫威之下,无论风光几度,终究成为尘埃,悲夫。

如何在历史中粉身碎骨?那些文明的缔造者如今葬身何处?

在大西洋的海底,亚特兰蒂斯神秘的岛屿沉没在蓝色的海洋里;在吞噬一切的火山灰的覆盖之下,庞贝古城,安静了几个世纪。那些失落的文明,是霉运触头的简单概率,还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终极归宿?谁能回答?

亚特兰蒂斯:宙斯的愤怒

在与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中,柏拉图曾经详细描述过远古失落的文明——亚特兰蒂斯:“亚特兰蒂斯位于岛的中心,是大陆的首都,主岛由三条宽阔的运河环绕,这些环形的运河和陆地把全岛划分为五个同心圆形的区域,另一条运河从中心贯穿各区,直通海岸。” 那是一个富足强盛的岛国,人口大约有1200万,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据说在大陆中央的卫城中,寺庙、圆形剧场、竞技场、公共浴池一应俱全,最著名的则是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整个神殿都用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做生意,贡品不断,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

但是他们太好战了,穷兵黩武所向披靡,经过不断的征战,巨大的权力中心在不断膨胀、汇集,周围的部族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征服,他们击败了埃及人,让异族成为他们膝下的臣民。当时,这个庞大的帝国还统辖着利比亚在“海克里斯之柱”之内以及埃及的部分地区,欧洲远至第勒尼安海(地中海一部分,在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同撒丁岛、科西嘉岛之间)。整个海峡以内都是亚特兰蒂斯帝国的势力统辖范围。

然而,当希腊民族对这些入侵者奋起抵抗、他们也对自己是否能征服这片愤怒的爱琴海开始感到怀疑时,这曾经富强傲慢的国家突然之间走向了它的末日,柏拉图继续说道:“亚特兰蒂斯突然发生了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昼夜之间,所有这些好战的人都遭到了活埋,亚特兰蒂斯也就从此沉入了大海。”

这是真的吗?那是柏拉图所说的“宙斯的愤怒”吗?在遥远的古代,真的曾经有一场地震和大洪水毁灭文明,令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吗?

洪水覆灭的文明

各种民间传说中不约而同提到的大洪水,是否在告诉我们,地球上真的有过一次全球性的洪灾?低地以及沿海的多少文明古国,是否都在一场史前的大洪水中湮没无闻?

《红楼梦》一开始,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女娲所补之天,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大窟窿,主要还是因为像孙悟空一样的反叛者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折断天柱,才引来滔滔洪水。而从词源上来理解,共工其实本身就是洪水,《尚书·舜典》写道:“?流?共工于幽洲。”

最著名的是《圣经》上的故事,因为人类道德的败坏、思想的恶,神决定给予这些败坏的生命以洪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是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看哪,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污秽的都已洁净,只留下挪亚夫妇和三个儿子:闪、含、雅弗,以及百兽、昆虫和禽鸟,各从其类。 没人知道,英国的巨石阵是否就是在这样一场洪水过后留下的断壁残垣?1945年,原子能物理学家韦勒·弗兰克·利比通过碳14定位检测巨石阵建造年代,发现它们比迈锡尼卫城的巨石城墙还要古老(之前的学者大多认为这是迈锡尼文明的产物),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000年。人们完全无法想象,这些史前布立吞人是如何搬动50吨重的巨石的,他们是否真的曾经创造一段辉煌的文明,如今为何只留下废弃的巨大石头?还有中国的三星堆,与中原文明

大相径庭,所为何来?难道真的有一场洪灾吞噬了一切?

对于科技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早期文明来说,洪水总是让人恐惧,尽管洪水抚育了尼罗河畔任劳任怨的埃及人,但是对于其他种族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出现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最终的覆灭也谜团重重。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创建了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这都得感谢河神的恩赐。从他们的传说大神马尔都克杀死巨龙提亚玛特并且用龙的尸体创造世界的故事,我们可以一窥伊拉克人的祖先驯服洪水、疏浚河道,“将沼泽改变为一片运河网和田野交错的地带”(汤因比语),在美索不达米亚创造人类奇迹的伟大历程。

不过,两河对于苏美尔人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方文明,但那毫无规律可循的河水泛滥也让他们叫苦不迭。在他们心目中,喜怒无常的洪水之神尼诺塔是一位恶毒的神灵,没有人能在与他的对抗中讨得便宜。苏美尔人和继承者巴比伦人关于大洪水的神话传说后来被写进《圣经》中,就成了挪亚方舟的故事。

河流无节制的惩罚使虚无主义思潮蔓延开来,他们的法典体现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的史诗充斥着这样的论调:“只有人,他的寿命不会很长,无论他做什么,只是一场虚无。”对这片冲击平原的前途不抱太大希望使得他们更注重当下的感受,他们自相残杀,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即使在他们的继承人所创立的巴比伦王朝,纵欲仍然是这一种族共同的嗜好。而且当外族入侵时,他们显得不堪一击,很快就臣服于闪米特人。这既是连年内战削弱了本方实力的后果,也是他们世界观的体现:这批曾经骁勇善战、驯服河神的勇士们是不是已经厌倦了抗争?因为洪水。

火山之下,安有完卵?

除了洪水,还有火山。

1783年,冰岛的火山在一个月内接连喷发,火山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浮岩,方圆150英里以内的海面全部被其覆盖。这场强烈的火山活动之后,在冰岛附近冒出了一座新的岛屿,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它又匆匆沉入海底,只留下约30英寻(1英寻合1.829米)的暗礁。 这次火山喷发导致冰岛9000多人丧生(要知道当时冰岛总共人口不过50000人左右),喷涌而出的岩浆和洪水摧毁了20多个村庄,境况惨不忍睹。

最著名的火山吞噬文明的例子毫无疑问是庞贝古城。公元1748年春天,一名叫安得烈的农民在自己家的葡萄园里挖土,“哐当”一声,他的锄头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锄头卡在了石头里。于是他叫来弟弟和弟媳帮忙。众人一番手忙脚乱,发现锄头卡在一个金属柜子里。众人正在猜疑之际,柜子一打开,跃入眼帘的是一大堆熔化、半熔化的金银首饰及古钱币。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盗贼纷至沓来。至1876年,逐渐引起重视的意大利政府,才开始组织考古科学家有序挖掘这座完全被火山掩埋的古城。

不挖不知道,一挖吓一跳。那惨绝人寰的一夜逐渐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公元79年8月24日夜,万籁俱寂。突然,天崩地裂,庞贝城附近的活火山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火山灰、碎石和毒气一股脑地倾泻到睡梦中的庞贝人身上。根本来不及逃跑,堆积下来的火山砾厚达8英尺,有的人躲在最底层的房间里,火山砾停了下来,可是当他们刚刚以为躲过一劫时,火山毒气又从每一个缝隙灌进他们的肺里,那些撕扯的、挣扎的、痛苦的生命啊,变成了面孔僵硬的化石。

在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脆弱!要知道,那可是古罗马最富有、最繁盛的城市啊,当人们挖开火山掩埋的城市,他们看到的是曾经的繁华:那里有能容纳近2万人的竞技场、100多家酒吧、30多家面包甜品店、可容纳5000人的大剧院……天哪,即使21世纪大都市,也就是这派头吧?

何处是载我们逃离的挪亚方舟?何处是我们移民而去的星球家园?自然界的灾难加上人心的堕落、猜疑、疯狂与掠夺,构成了这死亡的最终判决,岁月并不停歇,末日可是终点?如果还有明天,你是否愿意珍惜这当下的日升月落、花开花谢?

虽然荷尔德林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

篇二:古典之殇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

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答:(1)

(2)

(3)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

参考答案

18.①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19.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4分)

20.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分)

21.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是有假设条件的)。(4分)

篇三:2013高考阅读天天练文段:《古典之殇》

古典之殇(节选) 王开岭 ①每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巨大的文化、民俗、生态、历史、生物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鹤唳”、“猿声”、“虎啸”、“莺啼”、“青山”、“白水”??不仅代表一种草本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态文化、一种自然的繁蕤和物种的丰盛,包含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给我们矗起了一座纪念碑。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 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 ②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 !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如果老师尚做不到这一点,如果那“忧郁”和“哀怨”率先闪现在孩子的眼神里,那老师也应立即醒悟,并亲切地鼓励这“忧郁”(千万不要施加“消极”“脆弱”之类的粗暴评语)。要知道,这“忧郁”是多么的美!她包含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③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古街时,当人们被囚禁在钢筋混凝土牢房里不能凝视明亮的星辰时,当人们被莫名的工业尘埃所吞噬时,至少一丝心痛和迟疑总是有的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 ——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那一节课、那一支无声的“疫苗”! ④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字根、词条、年代、人名、事件、“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关键看你能否感受到那些信息,并有力地展示和传递那些信息—— ⑤这些细节和感受,这样的联想与发言,为什么没有进入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种进孩子们的心里?难道不比空洞的广告宣传更感人更有力? ⑥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矗起“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 ⑦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最好的教育,一定来源于“感动”——生命美学的“震颤”和“流泪”!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丰碑,但更是殇碑!”?(4分) 答:(1)说“她是丰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说“更是殇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第②段中,作者说:“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请通览全文作答,“精神疫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③段中谈到“最终阻止无知与粗鲁的,或许正是那一丝迟疑和心痛”,从全文看,作者谈到的现代社会的“无知与粗暴”有哪些?(6分) 答:(1) (2) (3)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②段中,作者认为率先在孩子们眼神里闪现的“忧郁”是一种美,因为它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 B.文中说教师们在沉醉于古典文学艺术美的同时,心中生起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对古典美的接受能力。 C.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深表遗憾,因为它只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不能让学生感动和审美。 D.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进入成人序列后,就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环保宣传和口号将不再起作用。 E.全文语言沉郁凝重,视角新颖独特,对古典文学和现实生存状态有着深沉的思考。参考答案 18.①因为她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信息,并能让人欣赏,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如果学生写出原文:因为它“包含更丰富的美学含量和社会学信息。她让今人在欣赏一部美好的自然经典的同时,

更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有一种对比、检验和校正的作用”也给分。);②因为它起到了见证文化物象灭绝人作用(或因为它是“一座刻有灭绝物象的冰冷的青苔之碑”也给分。)。 19.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只答出“是美好的生命看法和价值判断”或“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信仰和良知”均给满分。4分) 20.①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成了“囚禁”人们精神的牢房。②现代工业文明的尘埃吞噬着人们的美好情怀。③推土机铲平了一条条古街。④一片片森林被砍伐。⑤教育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答对其中任何三项即可得全分。6分) 21.A.E(B.不是孩子们缺少审美接受能力,而是因为文化物象灭绝。C.说法绝对化。D.作者原文中对宣传和口号的作用的质疑,是有假设条件的)。(4分)


古典之殇阅读笔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754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