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输血科试题带答案
1、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什么? A
A、输血目的、经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反应及不可预测的过敏反应。
B、输血支持疗法
C、输血治疗同意书的鉴定
D、不同意输血可能发生的问题
2、卫生部何年何月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B
A、2001年2月 B、2000年6月
C、2002年8月 D、2003年6月
3、手术室对患者实施自身输血,可能采取几种方法?A
A、血液等容稀释、术中自身血回输,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B、控制出血,用止血药及红细胞生成素
C、术前采血、术后输血
D、晶体盐或胶体液维持
4、分管医生如何办理输血申请 A
A、分管医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上级医师核准,采受血者血样预定输血日期,送交输血科或血库
B、医生下医嘱,护士办理输血申请
C、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病房工人送输血科
D、医生让病人家属办理
5、决定输血前分管医生应向病人或其家属说明什么? C
A、不输血可能发生的危险
B、输异体血还是自体血
C、应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D、输血根据病人的失血量而定输注量
6、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订需医患双方,如果无家属,病人又无自主意识的急性失血怎么办?C
A、先输血抢救、后上报医院领导
B、用晶体胶体盐维持
C、立即上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录病历
D、等待领导批准
7、RH(D)阴性或其他稀有血型,择期手术时,如何输血最好?A
A、应动员患者自身输血
B、选择同血型
C、选择配合血输注
D、选晶体或胶体液
8、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应如何办理实施手续?A
A、分管医生申请,上级医师批准,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字,由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工作人员共同实施
B、分管医生申请,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
C、医生向输血科申请,下医嘱由护士完成
D、医生写输血申请后,由病人家属同意后直接联系治疗
9、病人输血前,医护人员将做哪些工作?A
A、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血样标签、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案门诊序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输血科或血库
B、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
C、病房工人持输血申请单核血样送输血科
D、无须核对,只要医生写好输血申请、即可送输血科
10、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遵守的原则 A
A、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B、沿用传统输血、病人失多少血,补多少的输血原则
C、随时与血站联系,急用急取得原则
D、根据临床需要,随用随取得原则
11、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应负责哪些工作?A
A、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B、负责临床输血会诊
C、负责突发事件的抢救
D、负责业务讲座
12、《献血法》规定血站是:D
A、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
B、负责本辖区内无偿献血组织发动
C、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以不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D、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13、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和两次才加间隔为:D
A、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B、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四百毫升,两次采集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C、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两次采集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D、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
14、我国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是D
A、十八至五十周岁B、二十至六十周岁
C、十八至六十周岁D、十八至五十五周岁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的目的是 D
A、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B、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D、以上均正确
16、献血者每次的献血量 A
A、200或400毫升
B、100或200毫升
C、200或300毫升
D、450毫升
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输血应首选 B
A、浓缩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D、冰冻红细胞
18、全血保存期的标准是根据输注24小时体内红细胞存活率为 D
A、40%
B、50%
C、60%
D、70%
19、严重肝脏疾病伴有凝血因子缺乏出血病人输血宜首选 B
A、保存的液体血浆
B、新鲜冰冻血浆
C、洗涤红细胞
D、代血浆
20、CPD-A全血保存有效期为
A、21天
B、28天
C、30天
D、35天 D
篇二:输血科考核试题
册亨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考核试题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题10分;空50分)
1、 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说明什么( )
A 输血目的,经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反应及不可预测的过敏反应
B 输血支持疗法 C 输血治疗同意书的鉴定 D 不同意输血可能发生的问
2、手术室对患者实施自身输血,可能采取几种方法( )
A 血液等容稀释,术中自身血回输,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B 控制出血,用止血药及红细胞生成素 C 术前采血,术后输血
D 晶体盐或胶体液维持
3、病人输血前,医护人员将做哪些工作( )
A 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血样标签,共同核对患者性命、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序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输血科或血库
B 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C 病房工人持输血申请和血样送输血科
D 无须核对,只要医生写好输血申请,即可送输血科
4、交叉配血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几天内的( )
A 2天内 B 3天内 C 5天内 D 1周内
5、《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提倡多少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
A.18——50周岁
B.25——55周岁
C.18——55周岁
D.25——50周岁
E.20——60周岁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进行临床输血申请?
答:
2、血型系统有几个主要抗原?如何判断Rh阳性和阴性? 答:
3、出现输血反应时的输血科(血库)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
4、我国实行何种献血制度?
答:
5、医疗机构成份用血的来源?
答:
篇三: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
2016年度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一) 科室:姓名: 分数: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小题)
1.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说明什么?
A 输血目的,经输血可能传播的疾病,同种免疫反应及不可预测的过敏反应
B 输血支持疗法 C 输血治疗同意书的鉴定 D 不同意输血可能发生的问题
2.患者到什么单位做自身储血的采集和贮藏?
A 采供血机构 B 医院输血科或血库C 病房医护人员 D 手术室
3.卫生部何年何月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A 2001年2月 B 2000年6月 C 2002年8月 D 2003年6月
4.手术室对患者实施自身输血,可能采取几种方法?
A 血液等容稀释,术中自身血回输,术中控制性低血压
B 控制出血,用止血药及红细胞生成素
C 术前采血,术后输血
D 晶体盐或胶体液维持
5.患者亲属献血,应到哪单位体检、化验、采血,亲属的血液能直接输给患者吗?
A 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采血和初复检,亲属所献血液由血站随机调配合格血液输注
B去所在医疗机构采血,血型配合后可直接输给病人
C由分管医生采血,血型配合后由护士输给病人
D 分管医生提出输血申请,采血后由医护人员输注
6.分管医生如何办理输血申请
A 分管医生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上级医师核准,采受血者血样预定输血日期,送交输血科或血库
B 医生下医嘱,护士办理输血申请
C 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病房工人送输血科
D 医生让病人家属办理
7.决定输血前分管医生应该向病人或家属说明什么?
A 不输血可能发生的危险B 输异体血还是自体血
C 应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D 输血根据病人的失血量而定输注量
8.输血治疗同意书的签订需医患双方,如果无家属,病人又无自主意识的急性失血怎么办?
A 先输血抢救,后上报院领导 B 用晶体胶体盐维持
C 立即上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录病历 D 等待领导批准
9.临床输血应沿用一百多年的输血习惯,还是其它方法?
A 应沿用百年经验输血
B 应科学的、合理的、安全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成分输血
C 百年经验和实际相结 D 以安全输血为主
10.病人需要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或血浆置换,病人到血站还是就诊医院输血科治疗?
A 由分管医生申请,输血科或血库参加,制定医疗方案,由输血科和分管医生负责治疗和监护
B 由分管医生申请,血站制定方案来完成治疗 C 由病房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
D 由分管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下医嘱由护士完成
11.RH(D)阴性或其他稀有血型,择期手术时,如何输血最好?
A 应动员患者自身输血 B 选择同型血
C 选择配合血输注 D 选晶体或胶体液
12.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应如何办理实施手续?
A 分管医生申请,上级医师批准,患儿监护人同意并签字,由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工作人员共同实施
B 分管医生申请,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
C 医生向输血科申请,下医嘱由护士完成
D 医生写输血申请后,由病人家属同意后直接联系治疗
13.病人输血前,医护人员将做哪些工作?
A 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血样标签,共同核对患者性命、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序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送输血科或血库
B 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
C 病房工人持输血申请和血样送输血科
D 无须核对,只要医生写好输血申请,即可送输血科
14.交叉配血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几天内的?
A 2天内 B 3天内 C 5天内 D 1周内
15.输血病人血样除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外,RH(D)血型是否要检查?
A 常规检查 B 无须检查 C 必要时检查 D 常规检查急症抢救除外
16.成分血输注时ABO血型是否同型输注
A 是 B 不是
17.交叉配血不合时,哪些情况下可做抗体筛选?
A 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多次输血者B 只要配血不合就做抗体筛选
C 常规筛选D 必要时
18.ACD、CPD、CPD-A抗凝血液,4±2℃条件下各保存几天?
A ACD保存 21天、CPD 保存28天、CPD-A 保存35天
B ACD-B、CPD保存28天、CPD-A保存35天
C ACD-B保存 21天、CPD、CPD-A 保存35天
D 全部28天
19.洗涤红细胞与解冻红细胞制备后,多长时间内输注?
A 4h B 6h C 8hD 24h
20.机采血小板(pc-2)采集后需在什么条件下保存?
A 22±2℃振荡保存 B 4-6℃保存C 常温保存D 8-10℃保存
2016年度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二) 科室:姓名: 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小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输血的适应症( )
A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B 消瘦C 重症感染D 凝血机制障碍 E 急性出血
2. 一次输血不应超过( )
A 8 小时 B 4 小时 C 2 小时 D 6 小时 E 5 小时
3. 成人输血速度一般控制在( )
A 5~10ml/minB 1~2 ml/minC 3~4 ml/minD 5~8 ml/minE 2~4 ml/min
4. 溶血反应的早期特征是( )
A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B 腰背部剧痛,心前压迫感
C 头部胀痛,恶心呕吐 D 粘膜皮肤有出血点和瘀斑 E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
5. 下列哪个疾病属于输血引起的疾病( )
A 疟疾 B 甲型肝炎 C 低镁血症 D 低钾血症 E 脾功能亢进
6. 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
A 循环超负荷B 发热反应 C 过敏反应D 细菌污染反应E 溶血反应
7. 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 )
A 15 分钟~2 小时 B 30 分钟C 2~3 小时 D 3~4 小时 E 5 小时
8. 麻醉中的手术病人发生溶血性反应最早征象( )
A 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B 腰背酸痛 C 胸闷、呼吸困难 D 寒战、高热 E 面部潮红、出现荨麻疹
9. 可用于补充血容量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0. 可用于治疗慢性贫血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1. 可用于治疗血友病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2. 可用于难治性感染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3. 可用于治疗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4. 可增加血容量,并维持作用6~12 小时的是( )
A 羟乙基淀粉代血浆B 中分子右旋糖酐C 低分子右旋糖酐
D 白蛋白液 E 丙种球蛋白
15. 可用于血稀释疗法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6. 以下血液成分中,增加血容量维持时间短且具有渗透利尿作用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7. 可增加血容量,维持作用时间约1.5 小时的是( )
A 浓缩红细胞 B 冷沉淀 C 白蛋白液 D 免疫球蛋白 E 血小板
18. 男性病人,70 岁,输血后 30min 突发呼吸急促、发绀、咳吐血性泡沫痰, 颈静脉怒张,肺内可闻及大量湿性啰音。心率130 次/ min。临床诊断是( )
A 心功能衰竭B 溶血反应 C 过敏反应D 细菌污染反应E 以上都不是
19. 女性病人,35 岁,输血开始后 1 小时出现畏寒、寒战高热,头痛、出汗、 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体温40℃。过去有过输血史。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
A 过敏反应B 发热反应C 溶血反应D 细菌污染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20. 男性患者,45 岁,快速大量输血时,出现呼吸急吸、颈静脉怒张、心率加 快、血压下降。下列治疗方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吸氧 B 停止输血 C 静脉使用西地兰 D 利尿 E 血浆交换治疗
2009年度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答案 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小题)
1——5 题:A A B A A
6——10题:A C C B A
11——15题:A A A B D
16——20题:A A A D A
2010年度临床输血知识考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20小题)
1——5 题:B B A B A
6——10题:B A A C A
11——15题:B D E B A
16——20题:C D A B E
二、简答题 (20分)
简述输血的并发症。
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输血相 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以 及大量输血引起的并发症,包括低体温,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枸橼酸 中毒,凝血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