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正常的心电图

正常的心电图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2 20:22:37 | 移动端:正常的心电图

篇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总结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

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

4,心房颤动,所有的P--P,Q--Q,R--R,S--S,T--T都没规律,也就是乱七八糟,就可以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

7,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p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吧了),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8,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时候R波变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壁看V123456;下壁看Ⅱ,Ⅲ,aVF

1 .正常窦性心律复习 2 .窦性心律失常 ⑴ 窦性心动过速:① 成人心率 >100 次 /min② 有时可伴有轻度 ST-T 改变

⑵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60 次 /min⑶ 窦性心律不齐:P - P 间距差 >0.12S (或 >0.16S )

3 .早搏 ⑴ 房性早搏:

① 有提早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有一定差异 ② P '后 QRS 波群形态一般与同导联窦性 QRS 形态一致,亦可不 一致,称“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P '后有时也可无 QRS波群,称“房早未下传”或“受阻型房早”③ 代偿间隙不完全

⑵ 交界性早搏:

① 有提早出现的 QRS 波群,其形态与同导联窦性 QRS 基本一致,亦可不一致,称交界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② 异位 QRS 波群前、后可有逆行性 P 波,也可没有

③ 代偿间隙常完全

⑶ 室性早搏:

① 有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 QRS 间期 >0.12S ),其前

无提早出现的 P ',但窦性 P 波可偶合其任何位置上

② 代偿间歇完全

3 正常 +1 早搏

4 .阵发性心动过速

⑴ 室上性阵速:

① 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快速、匀齐 QRS 波群, QRS 波群呈室上型(即 QRS 不增宽变形,时限 <0.10S )

② 频率多为 150 ~ 240 次 /min

⑵ 室性阵速:

① 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即 QRS 间期 >0.12S ),心律基本匀齐

② 频率多为140 ~ 200次/min

5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⑴ 房扑:

① P 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一致、间隔均匀、形状相似的锯齿状的 F 波( Ⅱ、Ⅲ、 avF),频率250 ~ 350次/min

② 心室律一般规划,也可规则。

⑵ 房颤:

① 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一,间隔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f波以V1导联最明显),频率350~600次/min。

② 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说明:房颤如伴有 Ⅲ 度 AVB ,则心室律慢而规则

6 .房室传导阻滞( AVB )

⑴ 一度 AVB :

① 每个 P 波后均有 QRS 波群 ② P-R 间期延长 >0.20S

⑵ 二度 AVB :

① 二度一型 AVB (文氏型):

1) P-R 间期逐次延长、直至 P 波后有 QRS 波群脱漏,呈周期性2)R-R 间距逐次缩短

② 二度二型 AVB :

1) P-R 间期恒定,但大多数 P-R 间期正常,少数是延长的 2) P 波后有 QRS 波群脱漏

⑶ 三度 AVB :

① P 与 QRS 无关(即完全性房室分离) ② P-P 间距 <R-R 间距(即房率快于室率)

③ 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室

7 .室内传导阻滞

⑴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 BBB ):

① QRS 间期 ≥ 0.12S

② V 1.2 呈 rsR' 型或呈宽大而有切迹的 R 波,以 R 波为主的导联

( V 5.6 、 Ⅰ、Ⅱ、 avL)常有粗钝的S波

③ ST-T 改变: V 1.2 ST 段压低, T 波倒置

⑵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

篇二:心电图的正常值

心脏电功能及心电图形成

1 心脏的电功能

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脏收缩 ,心肌规律的收缩使 心脏完成泵血功能 ,维持正常的心律及全身血液循环。收缩时的电活动称为除极。舒张时的电活动称为复极。这些生物电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在体表的电极被检测和记录。

正常时,心脏电功能来源于以窦房结为主的起搏细胞 ,电活动的传导功能由一组贯穿心脏独立存在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来完成 ,即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 、束支以及分支的网状结构。窦房结发出电脉冲后除极周围的心房肌 ,并在整个心房中扩布 ,再经房室结缓慢传导后 ,电活动沿希氏束迅速下传到心室 ,并在室间隔分别经右束支和左束支下传 ,左束支又进一步分成两个分支,即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再向下,电活动沿更纤细的特殊传导组织 ——浦氏纤维缓慢下传,到达普通的心室肌, 并从心内膜缓慢地向心外膜传导(图1) 。

2 心电向量环、心电轴与心电图形成

2. 1 心电向量环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脏器 ,在心脏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中 ,每一瞬间都会形成和产生电流方向及电压大小瞬时变化的电动力或称瞬时心电向量 ,这些瞬时心电向量相互抵消形成综合心电向量 ,其方向、大小随时间发生变化。把这些瞬时综合心电向量连接起来 ,就可构成一个空间向量环。心电向量环为立体结构具有三个面 ,即额面、侧面(矢状面)和水平面 (横面) 。当平行的光线照射向量环时 ,可得到三个平面的投影图像形成的向量图称为心电向量的第一次投影(图 2) 。

2. 2 心电轴 代表瞬时心电向量的轴心线称为瞬间心电轴。将无数个瞬时心电向量进行综合、计算, 得到整个除极或复极过程的平均心电轴 ,其代表除极或复极过程心电向量的平均方向。平均心电轴简称电轴 ,包括P电轴、QRS电轴、T电轴等。只是P 电轴和T电轴的测量不如QRS电轴重要 ,所以心电图学中的心电轴是指QRS波的平均心电轴。心脏除极顺序的变化直接影响平均心电轴方向的改变 , 临床可根据心电轴的方向对心电图进行评价。平均心电轴的诊断标准国内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略有不同 ,现以国内标准为例: ①正常心电轴的范围0°~ + 90°,其中 + 30°~ + 90°电轴无偏移 , + 30°~0° 电轴轻度左偏 ; ②电轴左偏 0°~ — 90°,其中 0°~ -30°为电轴中度左偏 , -30°~ -90°电轴重度左偏 ; ③ 电轴右偏 + 90°~ + 180°,其中 + 90°~ + 120°为电轴轻度右偏 , + 120°~ + 180°电轴显著右偏 ; ④电轴重度右偏 + 180°~ -90°(图 3) 。心电轴是评价心电图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中额面及水平面心电轴临床最常用 ,是心电图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3 心电图的形成 心电图是心电向量环经过第二次投影所产生的曲线图形 ,即心脏电活动通过放置在体表10 个不同部位的电极检测 ,并经导线与心电图机相连描记出以时间为横坐标的曲线(图 4) ,心电图波形主要取决于投射在各导联轴正负侧的出现顺序 , 大小主要取决于在各导联轴上投影的长度。同一心电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投影所成的波形与大小不同

本图为 QRS 心电向量环(黑色环) 经过二次投影在额面的不同导联形成形态不同的心电图 ,箭头所示为该向量环的平均心电轴

心电图导联

1905年Einthoven开始创立了心电图的3个标准导联 ,即Ⅰ、Ⅱ、Ⅲ导联 ,并形成 Einthoven 三角 :Ⅰ导联左臂为正极 ,右臂为负极 ;Ⅱ导联左腿为正极 ,右臂为负极 ; Ⅲ导联则是右腿为正极 ,左臂为负极。导联中正极为探查电极 ,负极为回路电极。其反映了心脏额面电活动的变化(图 5) 。

3

此后 ,Wilson 等补充完善了额面导联系统 ,在不增加电极的基础上 ,把三个肢体电极通过电阻联在一起称为中心电端。导联中的三个负极分成 2 组 ,其中与相应导联无关的2个负极与中心电端相联后 ,再与相关的正、负极共同组成三个加压肢体导联 ,即 aVR、aVL 、aVF 导联。这样每个导联的正、负极之间的角度为30度 ,如果以Ⅰ导联为0度 , 顺时针排列时分别为 :Ⅰ、aVR、Ⅱ、aVF、Ⅲ、aVL ,形成了完整的额面6轴系统(图6) 。

在此基础上 ,Wilson又进一步发展了导联系统 ,用一组电极的一端与肢体相连 ,而另一端通过吸附电极与胸前特定部分连接 ,产生了水平面(横面)上的6条轴线 ,即 V1 、V2 、V3 、V4 、 V5 和 V6 六个胸前导联。胸前的6个不同位置安放的探查电极是正极 ,负极由三个肢体导联通过电阻联在一起组成的中心电端。胸前导联每个电极安放的部位以心前骨骼为标志 ,V1导联位于第四肋间隙胸骨右侧 ,V2导联位于第四肋间隙胸骨左侧 ,V4导联位于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V3导联位于V2 、V4导联连线的中点,V5导联位于腋前线第五肋间隙 ,V6导联位于腋中线第五肋间隙 (图 7) 。从1905年到1942年 ,心电图导联系统经过37年的不断完善 ,最终成为至今沿用的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及如何阅读和诊断

1 心电图的节律与图形

1. 1 心电图节律 节律是指控制心脏电活动的起源部位。正常的心脏节律(心律)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 称为窦性心律。正常时窦房结的频率60~100 次/ 分钟(bpm) 。超过该频率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低于该频率则为窦性心动过缓。除窦房结以外的心房、房室结、心室都有频率不同的自搏节律和部位 , 这些自搏节律点称为异位节律点。

1. 2 心电图图形与各波的命名 解剖学的心脏分为4个腔 ,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由于两个心房同时收缩 ,两个心室也同时收缩。因此 ,从电活动的角度可把心脏看成两个腔 :心房腔和心室腔。

心房肌质地小、壁薄 ,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小 , 心电图记录的电位较低矮称为P波。心室肌质地大、壁厚,心室除极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大,心电图记录的电位振幅较高称为QRS 波。心室肌除极后恢复到静息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形成心电图的T波。

心电图研究早期,Einthoven将心电图的各波用英文字母表示:P代表心房除极波,Q、R、S 都代表心室除极波,统称为 QRS波群。其中Q波为QRS 波群中的第一个负向波,R波为第一个正向(直立)波 ,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QRS波最前部分可以有Q波 , 也可以无Q 波。S波和T波之间的部分称为ST段。 U波位于T波后0. 20~0. 40s的低而宽的波形 ,形成机制不清(图 1) 。

2 心电图各波的时限与测量

2. 1 心电图各波时限和间期 心电图除了P、QRS、T波及ST段外 ,还有电活动经过心脏不同部分传导、扩布所需时间的间期。例如:PR间期、PJ间期以及QT间期等 ,测量心电图各波时限及间期是了解心脏电活动最直接的方法(图 2) 。

2. 1. 1 P 波时限 心房肌除极时间 ,正常值0. 11s。

2. 1. 2 QRS波群时限 电活动通过心室肌传导与扩布的时间。正常值 0. 06~0. 10s(即 2~3 个小方格) 。心室出现传导异常时QRS波时限增宽。

2. 1. 3 PR间期 P波起点到RS波起点。正常PR间期值0. 12~0. 20s ,相当于 3~5 小格。该间期是心房开始除极和激动在房室结延迟传导的时间。

2. 1. 4 PJ 间期 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终点(J点) ,是心房除极、房室结传导和心室除极时间,正常 值 ≤0. 26s。

2. 1. 5 QT间期 QRS波起点到T波结束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由于QT间期长度随心率变化而改变 ,因此,临床应用校正的QT间期(QTc )消除心率的影响 ,正常值< 0. 44s。

2. 1. 6 PP 间期 第1个P波起点到第2个P波的起点 ,该间期代表2次心房除极间隔时间,通过该间期可计算出心房频率。

2. 1. 7 RR间期 第1个QRS波起点到第2个QRS波的起点的长度 ,该间期代表2次心室除极间隔时间, 通过对该间期的计算可得出心室率。

2. 2 心电图记录与测量 为了便于了解心脏电活动,对心电图各波及各间期的测量成为心电图的关键 ,为此 ,心电图记录使用统一标准的心电图纸,其横向(长度)代表时间,用秒(s) 表示 ,纵向(宽)代表振幅高度,用毫伏(mV)表示。心电图纸印有两种正方格,每个大正方格内有5个小方格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1mm ,时间代表0. 04s ,振幅代表0. 1mV。以此类推 ,大方格为5mm ,代表0. 2s 的时间和0. 5mV 的振幅。横向的5个大格则代表1s (图3) 。测量心电图时 ,根据各波所占有的小格的数量推算出时限和振幅 ,图4中的PR间期长度占4 个小格(0. 04s ×4 = 0. 16s) ,该图的PR间期0. 16s。还可根据描记的P波或QRS波与大方格的比例 ,计算出心率。例如 :计算心室率时 ,每5个大方格出现1次QRS波 , 即RR间期 1. 0s(1000ms) ,心室率 60bpm(次/ 分) 。每4个大格出现1 次QRS波 ,即RR间期0. 8s (800ms) ,心室率75 bpm ,依 次类推。也可以应用公式计算:心率 = 60000(ms)÷RR 间期(ms) 。例如:60000÷800 = 75bpm。

篇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图)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图)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形,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下,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在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Ⅰ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4、R峰时间(R peak time):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R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05s。

5、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6、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

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7、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8、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9、QT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10、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 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1mm的方格坐标纸。

? 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横格为1mm,表示0.04s,每小格高1mm,表示0.1mV。

P波

? 反映左右两心房去极过程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 电刺激由窦房结产生,经由节间传导通路而扩散至左右心房。

?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但AVR导联中的P波是倒置的。

? 正常时节为0.06-0.12秒.

? 电压小于0.22-0.25mv.

QRS波群

? 反映左右两心室去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 在QRS波群第一个向下的波形就是Q波,正常时间小于0.04秒。

? R波是一个高尖向上的波形。

? S波是在r波以后的向下的波形。

? 正常QRS波群时间为0.06-0.1秒。

S-T段

? 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间段,反映心室复极早期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 正常的ST段应该在水平基线,在任何导联其向下偏移不超过0.05mv,向上偏移不超过0.1mv.

T波

? 反映心室复极后期的电位变化。

? 正常时间为0.1-0.25秒,电压为

0.1-0.8mv.

Q-T间期

? 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反映心室去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 ? 正常一般在0.36-0.44秒之间。

U波

? 代表心室肌的激后电位.

? 在T波之后0.02-0.04秒出现,方向与T波一致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图)


正常的心电图》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44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