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孝老爱亲故事集

孝老爱亲故事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13 19:24:19 | 移动端:孝老爱亲故事集

篇一:樊庆斌同志孝老爱亲事迹

樊庆斌同志孝老爱亲事迹

樊庆斌,男,汉族,1958年8月生,郓城县人。无党派,现任宋江武术学校校长,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省民间商会副会长、菏泽市工商联主席、郓城县政协副主席。

该同志曾被评为省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分子、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03年12月授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奖章”;

2005年12月授予“山东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奖章”;2006年11月授予2005―2006年度“齐鲁光彩奖章”;2006年12月被评为全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2006年12月授予菏泽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2年至今荣获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樊庆斌创办的宋江武校誉满全国,他的孝老爱亲事迹生动感人。主要事迹有――

一、虔诚尽孝道,悉心育儿女。

传统的孔孟文化厚重而深远,由于畿邻孔孟文化源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气氛浓烈 。樊庆斌的父母虽文化不大却是附近很有影响的贤孝之人。母亲贤孝且善良,待公婆如亲生父母,待叔弟如亲兄弟。生活中总想方设法让老人过得舒适些,自己宁愿吃苦受累;父亲善待兄弟姐妹,刚成人就主动替老人分担沉重的家务。家境虽不富裕,却乐善好施,每遇到困难者,无不相帮接济;看到街头流浪孤苦,总是伸出相援之手。由于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再加父母慈善行为的耳濡目染,使庆斌自幼就非常注重“孝道”。在当地也是有名的“孝顺”之人。他深知孝道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所以在宋江武校师生中多次开展孝道教育。该同志身体力行,他以人人称赞的孝顺送走了父亲,又以百般的热心伺候着年近八十的母亲。他有一个无儿无女的叔,生活在孤单寂寞之中。十几年前,他让妻子着人给老叔联姻,使老叔有了老伴,建起了温暖的家。几年前,叔叔患了肺癌,他就热情关照,济南、北京地给他检查诊断,费用全由他承担。出院后,为使老叔身体尽快康复,亲自安排家人煎药熬汤,耐心喂服,擦拭脏污,不辞辛苦。平日所用药物,庆斌总超前备好,以免缺药误事。侄子的温暖把病魔赶走了,老人身体逐渐康复起来。去年,终因年事已高,多次住院治病,有时给他注射昂贵的针剂。庆斌不管学校和社会工作再忙再累,总是挤时间跑医院,送汤送水,铺床盖被,清洗污物,同病房的人都赞不绝口:“比儿子还孝顺呢!”去年10月,老人病逝,庆斌负担了全部医药和丧葬费用。他的婶子仍在他家里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学校创业者樊庆斌、刘国庆的?师爷曾在建校初,为武校做出贡献。十八年前因患膀胱癌住院,几个月的诊治费用全由他们负担。师爷的儿子看到病情不见好转,竟提出放弃治疗,可是庆斌说不管花钱多少,坚持治疗,终于使其痊愈。师爷现已九十岁,仍在武校渡着晚年。这种亲人般照顾长老的做法,社会各界人士无不称颂。

樊庆斌同志对妻子、子女的教育是严厉又近似于苛刻的。对他们的言行作为严格要求。虽说家中富有了,他却对子女们花钱有控制,穿衣随行就市,不穿奇装异服,吃饭跟上一般就行,生活绝不搞特殊,上大学期间他每月给子女500元的生活费。这有限的费用,孩子们还经常帮助接济有困难的同学。樊庆斌还常把老一辈生活的艰苦和事业的艰辛、以及古今一些孝道贤人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由于严格要求,子女们在学校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女儿大学未毕业就入了党,并

以优秀毕业生分配在北京工作;儿子也因学习优秀、助人为乐多次受表彰,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

二、办学尽心力,为国添光彩。

该同志1985年创办宋江武校。武校现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国外学生3000余名,学校占地面积2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亿元。先后培养输送出30000多名文武兼备人才,其中百余名进入武英级和运动健将行列。武校培养输送出世界首届和14、15届亚运会武术、散打冠军数十名。该校的狗娃艺术团,自199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狗娃闹春》轰动全国之后,相继参加了迎港澳回归等国家级庆典演出百余次。由该校学生主演的《水浒少年》及其续集获全国影视“飞天”一等奖。

他的武校还为北京奥运增光添彩。2001年武校700名师生经过半年艰苦卓绝训练,于当年6月赴京演出了大型节目《中国船》,为申办2008北京奥运会做出了贡献;为办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武校近400名师生在北京艰苦奋战近一年时间,成功地参与演出了《地球奔跑》和《人体鸟巢》。

该同志积极发展水浒文化旅游事业,目前“水浒文化旅游城”和“宋江湖”已大量接待游客, 2008年1月被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08年7月被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暨水浒英雄不夜城”等大型水浒文化传播和武术交流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光英、吴官正、李建国等多次来武校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全年共接纳游客10余万人。因成绩突出,宋江武校被评为全国十大武术名校和全国先进武术馆校。

三、竭尽绵薄力,慈善为人民。

在1998年8月的抗洪赈灾中,该同志率先在师生中掀起捐赠赈灾活动,他捐款10万元,全校师生共捐款28万元;2003年抗击“非典”的赈灾捐款中,他作过灾情动员后带头捐赠,师生共捐款21.6万元;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个人和学生共捐款22.8万元,衣物300多件。建校25年来,他先后为希望工程和赈济灾区捐款350余万元,每年投入社会公益事业的费用都在30万元以上。收容孤苦儿童上学256人,免收学费291万元,安排社会就业500余人。凭实力,武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夺得金牌1318枚,大小奖杯200多尊。1999年8月至今,先后已有新疆喀什地区的14名维族孤儿在武校免费接受全面教育。这一爱心工程,将付出300多万元。

四、传播儒文化,培养贤孝才。

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道德品质,该同志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掀起了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文化的热潮。学校建立了以该同志为组长的学习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校师生学习,师生员工分科室学习,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学习。要求对《弟子规》熟读背诵,正确理解每句的含义,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同时注重和实践相结合,召开了学习心得演讲会,严格以《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目前在武校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蔚成风气。

武校还非常注重强化儒学文化教育的氛围。学校宣传栏,张贴了古代“二十四孝图”以及当代孝星资料。编辑印刷了以该同志为主编的圣人先贤们的名言警句选《师生读本》,供师生阅读,使儒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滋润着师生的心田。

篇二:(4)孝老爱亲故事

孝老爱亲故事——黄香温席

导读:

所谓百善孝为先,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黄香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爹,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多热的天气啊!”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到。爹爹听后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黄香也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第 9页

篇三: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故事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在古人心中孝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当代,孝老爱亲思想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孝老爱亲,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不但可以让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更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今有众多孝老爱亲的典范有口皆碑。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刘培、刘洋两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3年6月18日,刘培、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襄阳的一家汽配厂工作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6%,生命垂危。从刘盛均的两个儿子身上取皮,成为让他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方法。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都想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俩争执不下,多次“争吵”,甚至“打架”。为了不让弟弟受到伤害,刘培趁弟弟上班的时候,偷偷签下了手术单,把自己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病情得到控制。得知消息后,弟弟刘洋失声痛哭、懊悔不已,他不顾全家反对,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将20余万元钱全部用于父亲的治疗,并于8月10日也接受了取皮手术。

古往今来很多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让父母免受饥寒之苦即

是尽孝。针对这种想法,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道要求的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更注重子女对父母的关爱。古有卧冰求鲤,今有割皮救父,身为“80后”的刘培、刘洋两兄弟割皮救父的孝行告诉我们,孝老爱亲的美德依然深深地根植在年轻人的心里!

另一位孝老爱亲模范廖月娥的事迹一样让人感动。廖月娥是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30多年来,她先后将多位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1982年3月,她就将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愉快度过晚年,直到 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廖月娥又将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瘫痪多年的任国华只有手和脖子能动,其余部位几乎失去了知觉。从早上帮老人起床、穿衣服、洗漱,到端茶送饭、倒屎倒尿,这些活儿基本都由廖月娥自己完成。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廖月娥总能把一日三餐送到任国华的跟前。任国华患有脚气,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怎么上药也好不了,廖月娥就寻医问药,坚持每天帮他擦洗伤口。照顾任国华这么多年,她没有一句怨言,不露一点难色。身患重病的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1998年,廖月娥将瘫痪在床的周桂三老人接到家中,使老人在最后一年的弥留之际受到了贴心的照顾。2010

年,75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又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悉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每天都乐呵呵的。2013年,廖月娥又把无儿无女、左手有残疾的66岁村民盛小洋接到了自己家里。在廖月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孝道更为博大的一面,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孝道不仅要求赡养自己的父母,给父母精神的慰藉,更提倡把这样的美德推广到亲朋、友邻及每个社会成员之间,使人与人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进而形成爱民族、爱国家的崇高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孝道才能够超越普通的家庭伦理,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在当代,乡土和家庭依然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重建乡土文化,和睦友邻,让农村的“空巢老人”安享晚年,更需要人们弘扬孝道。大美隐于野,廖月娥也许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古话,但她的善行正是这一理念的默默实践,永远值得我们称颂和感念。

亲情浓,家庭和,国家兴。今天,我们提倡孝老爱亲,不是复兴封建道德,不是要每个子女都无条件地顺从自己的父母,更不是国家要推脱自己对国民的责任,而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共建和谐社会。古人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从根本上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才会让这

个社会变得美好。


孝老爱亲故事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19573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