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画龙点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并了解成语的基本意义。
2.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会读会认本课生字、生词。了解“赞不绝口”“张牙舞爪”“腾空而去”等较难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成语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故事中有一些成语,学生需经过努力才能掌握。另外,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故事中虚构的情节有疑问,混淆真实和虚构的成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收集、制作。
2.学生成语故事的收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无眼睛的龙”的图画)师: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哪位小朋友能给它加上眼睛?(生画)加了眼睛的龙给你什么感觉?(生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板书课题:画龙点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师: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意思,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来学一学呢?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或采用问与猜等方式,把课文读通顺。
②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正音。
③请五个小朋友分自然段进行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们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④评价后再请五个小朋友读文。
⑤全班齐读全文。
⑥师:通过读文,哪个小朋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三)巩固识字,交流方法
师:刚才,大家读课文读得很好。现在,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朋友”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识不?
①采用游戏形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②交流识记方法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正确,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读音的?
提示方法一(或叫减法):笼― =龙(读音不变);
方法二(或叫组词法):“庙”寺庙的“庙”;
方法三(或叫认半边法):“啦”字读半边。
(四)齐读全文,在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师: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
生:我知道有位画家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生:我知道这位画家的绘画技术很高超。
生:我知道围观的人都“赞不绝口”。
师相机引导:同学们想象一下,围观的人都会赞美些什么呢?
师: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画家为什么不给这几条龙画眼睛呢?
指名回答。读画家说的话。
师: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自行找到答案。)
(五)发挥想象,了解成语含义
如果你是这条活了的龙,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生畅所欲言。) 要是你是留在墙上的那两条龙,你又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师:根据你们的想象,你感受领悟到了什么?
生:眼睛真是太重要了,拥有了眼睛的龙便能腾空而去在蓝天中自由翱翔。而没有眼睛的龙只能留在墙上望“天”兴叹了。
生:我们做事,写文章也要在关键之处下功夫,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六)三读课文,拓展延伸
生齐读全文。师:读了全文,同学们能不能联系实际讲讲生活中“画龙点睛”的事?(这一问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一问题提
出来可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为他们将来运用“画龙点睛”成语埋下伏笔。)
(七)指导书写,重在识记
(1)重点指导“座、寺、怪”的书写,“座”要与“坐”区别开来,“寺”的第二横要长,“怪”字的右上“又”不要写成“ス”。
(2)其它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习惯的方式进行记忆,采用课堂上黑板听写的方式进行检查。并让听写正确的人介绍自己的识记方法,与大伙儿交流。 提示:方法一(熟字带生字法):“坐下”的“坐”加个“广”字头,成“座位”。
篇二: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镇安西口中心小学余嘉欣
篇三: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现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画龙点睛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非常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