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范文百科 > 王力公告官方下载

王力公告官方下载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3-30 06:01:52 | 移动端:王力公告官方下载

篇一: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

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

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

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

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

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

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

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

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

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

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

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

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

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

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

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篇二: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 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 句句押韵。

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 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

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

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威望 +30 精品文章 2009-5-25 15:04

两个版本的古代汉语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个版本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 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

篇三:古代汉语王力版

连词

(一)而: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的联系。

1、用于联合结构:

(1)表并列,”并且,又”。

?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

?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

(2)表递进,”而且”。

?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碍,可伏兵。

?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 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

(3)表承接,”就、然后、便”。

?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予既烹而食之。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表目的,”来”。

? 登轼而望之。

? 虎求百兽而食之。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5)表因果,”因而”。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 从上下文意看,”而”可用于顺接、逆接。

? 顺接即相连接的两项中间没有转折;逆接即相连接的两项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含有转折。

(6)表转折,”但是、可是、却”。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 人有恶者五?一曰心达而险?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用于偏正结构:表修饰,”地”或不译。

?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 方仲春而东迁。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未至,道渴而死。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3、用于主谓结构:

(1)表转折:

?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 人而无知,与木何异?

(2)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表转折的逆接用法相通:

?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而”偶尔连接体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作谓语且带有描述性。 ?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蟹六跪而二螯。

?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二)以: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表示两种行为的联系。略同于“而”。

1、表并列:

?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承接

? 余折以御。

? 齐因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3、表目的或结果(P450)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4、表修饰: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三)则: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着重表示逻辑事理上的联系。

1、表示时间相承,”就、便”。

? 年十岁,则诵古文。

?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表示条件、因果等情理上的承接,”那么、那么就、便”。

?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先生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

? 兵强则士勇。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3、表示发现,含有”原来已经”之意。

? 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

?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使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表示转折(轻转)或让步。

? 今有人于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

?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 欲速则不达。

?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5、用于平行的两个分句,形成对比。

?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

? 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

?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四)然而,然则,虽然:

1、然而:指示代词”然”(肯定)与连词”而”(转折)的连用,”如此但是、这样却”。

? 以骄主使罢民,然而不亡者,天下少矣。

?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现代汉语表转折的”然而”,古代汉语用连词”然”表示。

? 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战国末期始,”然而”成为凝固形式。历代两种”然而”并用。

2、然则:指示代词”然” 与连词”则” 的连用,”如此那么、如此就、这样就”。 ?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也。

? 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

“然则”偶尔表转折,”可是”。

?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 夫貴爲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品不能贍也。

3、虽然: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的连用。

(1)一般性让步,“虽然如此”。

?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2)假设性让步,”即使如此”。

?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

? 对曰:“臣不任受愿,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现代汉语的”虽然”,古代汉语用连词”虽”表示。

1、一般性让步,”虽然”。

?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2、假设性让步,”即使、纵使”。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介词

? 起介绍作用的虚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

? 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对象、工具、方式等。

(一)与

1、表对象,“为、替、跟、同”。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陈涉少时,常与人佣耕。

? 遂与外人间隔。

2、表比较,”跟、和、对于”。

? 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坏虫也。

?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心腹也。

3、表被动,“为、被”。

? 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

连词“与”用于联合结构,表并列。

? 蜩与学鸠笑之。

?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

? 杀晋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与”作连词、介词的区别:

1、是否受副词修饰:

? 孙膑常与庞涓学兵法。

2、前后项是否有主次之分:

? 夸父与日逐走。

3、前后项是否省略:

?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 ]抗耳。

(二)以

1、介所用:引进工具或凭借。

? 表工具,“用、拿、把”。 ? 醒,以戈逐子犯。 ?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表凭借,“根据、按照”。 ? 余船以次俱进。 ?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 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

与我友?

? 表凭某种资格、身分或地位,“以?身份,以?而论”。 ? 其後燕王卢绾反,哙以相国击卢绾。 ?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

? 表“率领”。 ?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2、介所因:引进原因,”因为”。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介时地:引进时间地点,”在”。

? 文以五月五日生。

?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

? 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

“以”字介宾词组词序上的变化:

1、”以”字介宾词组可放动词前作状语,放动词后作补语: ?

? 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

2、”以”的宾语可提前:

?

?

?是以=因此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以”的宾语可承上省略:P455

?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 有以,无(亡)以:

? “以”不带宾语,“有/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

? 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河曲智叟亡以对。

(三)於,于,乎,诸:同义介词

於(于):

1、引进时间:

? 于今日雨。

?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 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岁。

?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

? 生乎吾前。


王力公告官方下载》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85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