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提纲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8-07 23:30:43 | 移动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

  题目: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绪论: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认识美、鉴赏美,为美所熏陶感染,从而激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并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本论: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注重语感教学,培养欣赏语言美的能力。

  (二)、注重激发想象,培养欣赏意境美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四)、注重教材内容教学,培养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结论: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上,这样坚持不懈,一课一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逐渐获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内容提要: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实现美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美、鉴赏美、为美所熏陶感染,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并受到思想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意境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能力而逐渐获得。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方法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认识美、鉴赏美,为美所熏陶感染,从而激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达到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美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几年来,在语文美育研究中,对语文美育的本质、地位、作用等问题,人们都作了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充分表明语文美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有些人却认为美育就是培养和造就出几个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但我却认为美育并不单纯是为了普及美学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不需要从外强加于人,而是像春风化雨般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它通过美的形象的具体感染,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所有受教育者在德、智、体、 美、劳及个性品质、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这方面,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目标中的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的“ 育人”的功能与目的的统一决定了它既是“育人”的手段,又切实能够达到全面“育人” 的目的。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学,既可以以情感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智能,调剂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理想的审美价值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存在于课文中,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见诸语言文字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社会无处不美,留心处处皆是美。”把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借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陶冶灵性,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注重语感教学,培养欣赏语言美的能力。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一篇好的文章总有几处“点睛之笔”,把文章思想的精华生动地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精彩之“笔”训练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叫做 “语感”。这种“语感”要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的契合才能实现。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敏锐和丰富的语感,对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认识、情感、审美等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

  1、揣摩比较词语,培养语感。

  字、词、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小学教师在进行字、词、句教学时注意渗透美育,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教学内容。语感教学中的美学渗透,主要体现在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上。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词语,有的看起来并不深奥,可是因用得恰当,就十分传神。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描写各种动物的尾巴,分别选用恰当的词语写出了动物尾巴的作用,如小鱼用“摇”,老黄牛用“甩”,燕子用“摆”,这些动词都有“摇动”的意思,但不能调换使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细心欣赏,反复琢磨,达到“意会”,领会不能调换使用是根据小鱼、老黄牛、和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特点而定的,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老黄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蚊蝇的,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从而使学生知道怎么用词,用在什么地方最确切,这样学生的语感就慢慢地培养了起来,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

  2、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文字语言有感人的力量,可是当把文字作品从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种感人的力量更为强烈。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时,读者不仅要将书面语言里所含有的意蕴表达出来,而且还融入了他自身的深刻感受。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从朗读入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小的船》时,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语调范读。先一字一顿地读,后充满激情地读,读后让学生分辨哪次读得好,学生会高兴地回答第二次好。教师因势利导再启发学生说说为什么,学生会从比较中知道朗读要融入感情,同时语调要有高低、缓急之分等等,这样文章才会读得好。从听读中,学生理解并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对于课文中叠词地理解,也同样可采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从语调中感受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要比“弯的月”、“小的船”、“闪的星”、“蓝的天”好。因为这样写,“月儿”、“船”、“星星”、“天”显得更美。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到了语言的美,随后让他们带着对“月儿”、“星星”的喜爱去自读课文,他们便抑扬顿挫,读得颇有感情,似乎已陶醉在那神奇而又充满奥秘的宇宙中。

  3、联想情境,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积累和动用语言的能力。语感中的联想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和语言的接触中,依据言语所描述的对象,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这种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录音、幻灯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得到一种美的感悟。如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长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中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 ,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急迫的动作以及欢快与舒畅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在联想中学生体会到它所表现的意境,体悟到那种互感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学生通过联想就有了再创造的余地。这样,学生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境地。

  4、积累生活经验,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是说:言语感受与生活经验是直接相关的,离开了生活经验,很难获得具体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启发调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感知课文内容,从而积淀语感。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教学《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如果单单让学生从字典中查出是“幽雅安静”的意思,这不能使学生产生语感。如果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就要结合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放幻灯片:月光下,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二)、注重激发想象,培养欣赏意境美的能力。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是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句话是说:作者写文章时,胸中有一个境界,你只有进入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推理想象,联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根据我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白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涛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站在画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想象: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小学生采用一种单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不合适的,只有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作品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对此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化难为易,更好的理解内容。

  如《燕子》一课,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在春天这个氛围中描写了燕子的飞行、停歇的情况,构思精巧,状物生动。在课型上,它又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我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由远及近的顺序观赏景物,而后重点观察燕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此图是什么季节的景色。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从图中得到答案:蒙蒙细雨,轻拂的杨柳,嫩绿的青草,鲜艳的花朵,这是春天的景色。这样,学生就能初次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接着图文结合,引导学生领略燕子在春天中的活泼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第二段内容时,教师一边读一边贴出细雨、柔柳、青草、绿叶等景物图画,构成一幅春景图,让学生品味“蒙蒙”、“黄绿眉眼”、“光彩夺目”等词义。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辨:如果把自然景物和可爱的燕子分割开来,对这样一幅自然图景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立刻感到美的不足,认为双方都不能分开。春光之美就在于绿叶红花,燕子飞鸟。同时,还要抓住“掠”、“横掠”、“贴”等词,引导学生体会燕子飞行动作之快,姿势之美,飞行之轻。作者在叙述中动静结合,把燕子的活泼,春天的生机展现出来,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文章情景并茂,色彩明丽,意境优美,可使学生饱享自然之美。

  (四)、注重教材内容教学,培养欣赏艺术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语文教师要不断发掘教材所体现的美,引导学生体验文中形象的感人力量,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多彩多姿,体蕴文章意境的幽雅、恬静的美,领略文章中激动人心的感情,赏识汉语言文字抑扬顿挫的文采美、音韵美、节奏美,从而引发出许多遐想。

  1、体会人物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2、体味人物思想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作者塑造的人物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人物的形象都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章中优秀人物的心灵美、行为美、精神美,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染。所以美育又伴随着形象进行,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出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课本除了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外,还有爱国主义精神。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启发学生从为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周总理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当今的虽不在炮火硝烟中,但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平凡的形象同样高大。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众多优秀儿女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更美。这些形象的发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心中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崇高的情操得以萌发。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再现人物内在的心灵美,能收到使人振奋的艺术效果。学生能在积极而又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受到人物心灵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是实现美育的一个手段。

  3、领悟社会生活美。

  教材所选课文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欣赏和美育的作用。学生从课文中可以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养花》一文,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养花的乐趣和养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让我们从中品味社会生活的美。再如巴金的《海上日出》,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海上日出这一奇观,教学时用多媒体介入课堂,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重现日出的奇景,让学生体会社会生活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人类、对生活的挚爱,提高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美育的特征和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的力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上,这样坚持不懈,一课一得,学生就能逐渐获得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宁夏教育》2000年第12期,宁夏教育出版社出版。

  2、《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杨再随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提纲》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85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