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8-30 13:16:08 | 移动端: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原则,价值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本文简介:人乃万物之灵,通过各种文化来展示自己的灵性、智慧和才能。五千年深邃的历史文明当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财富,也是历经岁月雕琢才成形的文化宝库。既然文化是人在历史中创造,我们就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它,以历史分析法来探析每种文化背后的脉络。自百年前新文化运动至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致经历了贬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 本文内容:

      人乃万物之灵,通过各种文化来展示自己的灵性、智慧和才能。五千年深邃的历史文明当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财富,也是历经岁月雕琢才成形的文化宝库。既然文化是人在历史中创造,我们就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它,以历史分析法来探析每种文化背后的脉络。自百年前新文化运动至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致经历了贬损、抛弃和迷茫三个时期,原本较为完整的传承体系被拆得七零八落。在贬损和抛弃阶段,人们的方向通往歧途——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但在“复兴儒学热”、“传统文化热”的今天,很多人又陷入迷茫跟风状态,对传统文化的要义精髓不甚了解,更谈不上树立传统文化科学观。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善用前人智慧来滋养现代精神,所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议题。 
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文化问题有这样的表述:“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①其本质是对文化演进过程的唯物与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再现。换言之,在整个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促成任何历史事实发生的根本原因都可以用经济因子来解释,同时,它们又受一定的政治因子和思想因子所引导。历史的演变不能单在经济平面上进行,经济变革需要通过政治变革来实现,而思想变革又是政治变革的先导。历史在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推进,文化则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历史主题。当然,文化產物不能简单归结为物质生产和制度变革的衍生物,“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②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表明,在物质生产落后或制度变革较慢的国家,也可以在文化生产上处于前列。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看待承载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知,中国数千年的儒释道思想和各种文化实物,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的实践成果和当时社会形态的高级展示,其特点是变中有常,常中有异,异中有同。属于上层建筑的传统文化,时而落后于社会变化,时而超前于社会发展,但契合社会需求始终是主流之路,研习这些文化就好似在欣赏中华民族的成长画卷一般。此外,人类社会不可能割裂与历史的关系孤立向前发展,“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处于不容分割的有机联系统一体中”。③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通道,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史为鉴,所以传统文化是现代人汲取营养的母体和根基。进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虽是时代精华与封建糟粕并存,永恒价值与客观需要相交,但传统并不等于糟粕,复兴传统不代表自甘倒退,发展新文化更不意味着全盘西化。事实上,一部传统文化史可看作是中国人完善自我人格的斗争史,是前人谋求高层次发展的历程展现,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尺度和标准。 
2 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确立原则 
2.1 背景探究性原则 
经济是文化形成背景中的决定因素,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国内情势和国际情势,都会对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下我们看待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盲点和误区,均是由于缺乏背景探究的思维,用孤立和片面的观点评价其存在的意义,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从而缺乏利用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智慧。也正因如此,在西方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感到迷茫和混乱,既不知传统文化究竟何用,也不知该如何避免不良思想的诱惑。所以厘清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脉络,不仅可以明晰该文化形成的原因系统,掌握其涉及的全部内容,还能拨开迷雾看清当时的社会矛盾,了解该文化在解决矛盾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客观公正地为这一文化定性,科学地进行取舍来为我所用,为今所用。 
2.2 批判反思性原则 
历史分析法既要求我们掌握文化形成的背景,又要求我们大胆批判和反思既有事实,从中得出经世致用的大道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始终要保持批判的眼光和反思的心态,从冗杂的内容体系中抽丝剥茧出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价值追求,再融合现代文明的先进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值得明确的是,我们批判的目的是要在文化矿场中淘得真金,从文化兴衰的原因中得到经验和启示,不是仅为了证明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对人性的摧残而错使自己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中。再者,“吾日三省吾身”是个人提升自我修养所必须的行为常态,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则是整个民族和国家为增强文化竞争力所必须的实践常态。通过反思历史和调试决策,是所有谋求进步的民族所共有的特点。 
2.3 联系发展性原则 
历史既是一段时间跨度,又是一个系统集合。文化在系统中形成,是系统中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事实告诉我们,文化在迂回曲折中前进,在打击毁灭中重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置于系统网格中,摸清各个节点的关系,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将本土与外来联系起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言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崇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摒弃中国传统,反而警示我们必须要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辟未来”。④ 
2.4 情感体验性原则 
文化的认同需要经过“知-情-意-行”的内在心理机制的演化,认知虽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基础,情感却是刺激大脑和坚定选择的最重要保障。我们不仅要站在理论和思维的制高点上去理解传统文化,还要将其融入生活实际来践行和感悟,亲身体证其的实用价值。若没有丰沛的情感体验做支撑,文化信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既不能俯视传统,也不能仰视传统,而是要客观地平视传统,在不断的践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 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价值探析 
3.1 弥补认知缺失,增进文化自信 
态度决定方向,正确的态度可以保证人们站在正确轨道的起点,不至迷失方向。树立传统文化科学观,我们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学习< 免费论文网:http://wWw.lwlWlw.com/ 】传统文化的内容,掌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弥补长久以来的认知缺失;其次,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加深其对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性的理解,纠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最后,在国家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借力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人们达成知行统一,增进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
3.2 加强人文素养,实现全面进步 
现代教育使得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深入人心,也使得人们的专业技能愈见精熟。在物质生活品质大幅提高之时,我们的人文素养不升反降,呈现出“俗世”与“雅世”的背离,严重阻碍了人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鉴于此,传统文化中的奇巧精物和思想体系都是加强人文素养的有利资源,既可补足现代教育的短板,开阔人的视域格局,又有利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3 提供思想智慧,促进社会发展 
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传统文化鉴别扬弃的过程是智慧培育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传统文化的智库中不断挖掘可利用的元素来建设现代社会。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日社会虽不能再靠《论语》治理,却可借鉴其中的有益经验,如孔子的因材施教观,仁义观,修身观,均可变通地融入现代教育和政府管理之中。而孟子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更可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思想智库和精神动力。 
3.4 提升民族认同,凝聚四方人心 
温家宝在谈及台湾问题时曾说:“海峡两岸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丢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凝聚人心,增进彼此的互信,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我们在历史上曾走过民族虚无主义的弯路,沉痛的血泪教训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依靠紧密团结的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同使合力。事实证明,政治对立的利刃是割不断文化血脉的联系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我们维护安定和平局面的明智选择。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 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理论与改革,2016(3). 
④ 佚名.新文化運动百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


新时期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科学观的原则和价值》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89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