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7-09-01 10:13:16 | 移动端: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本文关键词:领导,四化,体系,战略,创新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本文简介:领导战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部署的总体规划。跨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变幻发展的世界形势。在领导战略与策略上进行了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理性思考与创新,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完成党担负的执政使命开拓了新的战略导向。    一、领导战略理念务实化    从党的根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 本文内容:

领导战略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部署的总体规划。跨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断变幻发展的世界形势。在领导战略与策略上进行了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理性思考与创新,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完成党担负的执政使命开拓了新的战略导向。 

   

  一、领导战略理念务实化 

   

  从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全新执政理念,再发展到十六大后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战略理念,党的领导从本质目标和思维上实现了逐步的升华。“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宗旨与落实对个人权利尊重的结合,体现了党的领导战略理念更加清晰,即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终落脚点都要放在每个人的生存权利、物质生活水平、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生活等具体的权利实现上,既要体现党的领导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又要保证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为人民服务”是党在革命时代发出的号召。党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取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信任,从而成为真正的领导核心。应该说,“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这不仅是体现党的基本性质的要求,也是每位党员个人的素质要求,更是党保持领导地位、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当然,主观上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意愿与实际领导过程中的效果并不总是能完全符合。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观上党认为自身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进行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但客观效果却与党的领导初衷相去甚远。党在领导理念上仍然坚持为人民服务,但在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方式途径上却出现重大偏差。究其根源,重要原因就在于领导理念过于单一化和抽象化,领导理念的具体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及时更新与丰富,从而导致了在领导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的一系列偏差。 

  “执政为民”是新时期党的领导理念的全新总结。执政为民实际上包含了几重含义。首先是党的领导理念的创新,在现代政治文明视野内,执政党要完善领导职能,必须把领导与执政统一起来,将领导更多地以执政的形式体现出来。其次,执政为民包含了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具体现实途径和方式。党要真正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就必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增强领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让广大人民能全面享受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的实实在在的成果,从而从内心真正认可党的领导,增强党执政合法性。最后,执政为民还包含了对广大领导干部与党员的总体要求。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和执政都是通过领导干部与党员在现实工作中具体执行体现的。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切实将党的方针政策与自身素质提高结合起来,将“为民”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而不是空谈为民或者公开为民私底下却做着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以人为本”的提出则反映了党在领导理念上的重大进步。党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把宏观上的“执政为民”与微观上解决每个人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党的领导也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否则就无法体现民主、平等、公正的现代政治文明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党的领导理念在走向具体化和现实化上的重大进步。 

   

  二、领导战略动力明晰化 

   

  党领导的事业要发展,必然要求党对推动发展的动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把阶级斗争作为推动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认为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难题。实践证明,党在这一阶段选择了错误的战略动力。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全球信息化的科技革命浪潮也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将战略目光放在“创新”上。党的十六大后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对时代要求的及时回应,也是党在领导战略动力上的理智抉择。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就创新的具体内容上来说,应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增强党领导整个国家的理论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创新是党的传统与特色,只有执政党不断保持指导理论与指导思想上的更新与活力,才能激发整个国家的创新潜能。党一直按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不断实行着宏观指导理论与具体纲领、路线的创新,使党和国家总是能保持创新的活力;制度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点,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具体体制、机制、法制的更新,都是推动整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在领导制度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今后要在深入贯彻改革方针的指引下,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建设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法制建设;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也是适应全球化竞争新形势的基础。据报道,日本为了保持对中国的竞争力,把努力保持在科技领域的创新作为实现对中国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没有科技的优势就没有综合国力的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实践创新包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应注重在实践中总结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注重以新的实践行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创新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更是对新出现的问题、难题、课题以创造性的手段进行解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民生利益等各种现实具体问题找到新的解决途径,才能体现实践创新的根本要求。 

   

  三、领导战略体系完善化 

   

  一个执政党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要求与现实局势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注重对自身领导战略体系进行及时更新与完善。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将党的思想路线与现实要求相结合,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是对党的领导战略体系的向前推进。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全新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发展”的全新指导思想,也是对党新阶段领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新战略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不久,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党的领导能力的根本保证。新阶段新时期,党能够继续保持先进的领导地位,能否完成执政使命,最关键还是决定于党自身的战斗力如何。执政党建设问题已成为党保持领导与执政地位的核心所在。十六大以来,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全新课题,既是对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使命的清醒认识,又是对党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特色与本质的再认识。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统一于党的领导事业当中,统一于党为完成历史使命、实现自身纲领与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当中。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执政能力建设则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结合的产物,是先进性在党的执政阶段的具体体现。由此出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中走出了一系列新步伐,包括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培训与教育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党内民主与监督、人才工作等等,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领导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应是什么样的模式?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构想,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将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视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十六大开始,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到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全新模式。和谐社会不仅是缓和矛盾,还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利益等各个层面的全新要求,不仅要重视宏观上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还要重视生态环境、群众实际利益、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这段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党对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策略、步骤、方法手段等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贴近时代与现实要求。 

   

  四、领导价值体系理性化 

   

  2006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理念。党越来越注重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意识形态的理性引导,体现了党在领导意识战略层面的创新与进步。 

  现代政治文明理念认为,意识形态的根本作用之一,体现在为政党活动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十分注意利用意识形态的宣传来扩大影响,取得民众支持。但意识形态一般反映特定阶层与阶级的利益,属于特定阶级的理论体系,因此,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执政党在宣扬自身意识形态时可能会导致对其他不同思想意识潮流的压制。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训。“文革”时期动辄以右派分子的大帽子压制不同派别的思想,在文化领域错误地实行专制式的“革命”,实际上就是对意识形态的误用。“文革”的后果不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在意识形态的引导上采取了更加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既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注意对一些具备普遍意义的中间性质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和引导。例如,党注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的宣传,包括“八荣八耻”、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等,都表明党的领导在价值导向上越来越清晰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也表明党将自身指导思想的更新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能力越来越强。 

  现代政治文明的迅速发展,要求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上必须能正确处理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关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用党的指导思想影响国家意识形态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会放弃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党的意识形态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当前,社会阶层和利益关系的分化引[ 论文:http://wWw.lwlWlw.coM/ 》起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公民的社会身份、信仰也体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党在以意识形态引领全社会时,坚持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十分注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分化时代不可能全民持有单一的价值观,社会结构越复杂,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就越需要整合,包括意识形态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即以宪法所规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最低限度的共识。二是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对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不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需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与制约。但是,指导与制约的基本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依据,对其进行整合与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三是注重吸收新的观念与方法。改革开放对党在意识形态领导观念与方式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党内很多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固然有落后与腐朽的一面,但西方许多执政党在对民众的意识形态进行影响与引导时,一些具体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许多西方执政党都有意扩大自身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意识形态的宣传的对象更加广泛,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更加看重媒体、网络在宣传领域的重大作用等。这些符合现代化潮流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对党无疑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党已经注意到一些意识形态的“真空领域”(例如网络和媒介),并注意采取更理性的方式去影响这些领域。 

   



领导体系“四化”:十六大以来党的领导战略创新》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090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