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2-27 00:16:46 | 移动端: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桃花源记,老子,陶渊明,影响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本文简介:摘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类理想栖居地--桃花源。不难发现,其艺术原型出自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其人其书多作为哲学家和哲学著作被后人解读,但老子五千言是一整套关乎宇宙、政治、军事、社会、人生的综合性著作,其中也包含着朴素的文学理论,蕴含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 本文内容:

  摘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类理想栖居地--桃花源。不难发现,其艺术原型出自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老子其人其书多作为哲学家和哲学著作被后人解读,但老子五千言是一整套关乎宇宙、政治、军事、社会、人生的综合性著作,其中也包含着朴素的文学理论,蕴含着深厚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桃花源;老子;小国寡民;知雄守雌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自彭泽弃官归来所著的“三大奇文”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每逢乱世,文人们都会托“桃花源”以寄隐世之怀。文人们后续又创作了许多关于“桃花源”的诗作。如王维的《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张旭的《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韩愈作有《桃源园》,苏轼作有《和桃花源诗(并序)》等。俨然一个由陶渊明开端的桃花源传统。
  这里先引《老子》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桃花源记》中,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为了躲避乱世,前朝遗民隐至桃源中。“先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桃花源的自给自足满足于一个必要的限度中。同时,这自足又须以外世隔绝中才有可能。与此相对的“当世”则始终不足以真正自足,虽显得强大,但实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换言之,多者不足以守一,因而多虽看上去比一多,但在多不足以为一的情况下,多又是少于一的。强国虽强,通常不知守成;小国虽小,却无欲则刚。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惛惛。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八章“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小国寡民”章很容易走向“示弱”只是手段、刚强才是目的的一端。这种解读很容易就把道术降格为诈术。但《桃花源记》的立足点不在于示弱以自强。相反,桃花源的守弱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因为它自内与内,与纷杂的外无所勾结。守弱者自刚而已。
  更进一步,“小国寡民”有意疏离当时国家的主流意志,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国家强大这一主流意志的对立面,提出了“小国寡民”。通过这种“处众人之所恶”的方式,让自己更接近于道,让自己从政治现实中游离出来,给统治者提供一种除却万乘之国之外的理想国度的参照--小国寡民。通过这种方式,让统治者有机会看清现实社会的弊端,才能对现实统治有所反思。
  有意思的是,从上述维度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从文本本身反映的老子思想和“小国寡民”篇的创作之间产生一种张力和另一个思维空间。假如“小国寡民”正如很多人批判的那样,是老子站在没落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统治阶级的直言劝告的话,这种做法就与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相抵牾,而且根据老子提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就与他在“小国寡民”篇中专门论述治国之术相违背,所以不能排除老子在创作“小国寡民”篇时可能是有意为之,在超越政治现实的基础上为统治者提供一个参照对象的用意。
  桃花源在世“外”,我们在外之外,就是在“内”。那么内与外和虚与实之间是如何勾连的?
  老子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方式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与社会现实相反的统治模式,文学表现形式是“虚空→现实”。陶渊明则在老子“小国寡民”的黑白底图上绘出了五彩缤纷的“桃花源”,除了思想上以老子的思想为蓝本,更在叙述模式上对“小国寡民”进行了超越。
  《桃花源记》的叙事不是直接讲在山的那边有个桃花源,而是设置了武陵渔人这个角色,由武陵渔人作为亲历者,先是忘路之远近,到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后又离开桃花源,这就使桃花源的存在有了文本上的依托,让读者看上去这一切仿佛是真的。然而陶渊明又设计了重寻桃花的情节。按照文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的逻辑,应该是可以重入桃花源的,因为渔人常年在此捕鱼,就算再次“忘路之远近”,也不至于不熟悉道路。而太守作为当地的官员,只要他想找,也是有人力物力作为支撑的。直至后来南阳刘子骥重寻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如果只是想要向世人展示桃花源,写到武陵人离开就是一个完整结构了,为什么还要安排一个重寻无果的结局呢?这是小说家的笔法。简而言之,《桃花源记》的基本结构是“虚→实→虚”,这就让桃花源处于见与不可见、真实和虚幻之间,既无法证其实,也无法证其伪。一旦其可证实,世外的桃源就在世内了;因而,只当桃源是“无问津者”时,它才是实的桃源。因而上述结构就可以改写成“实→虚→实”。
  这正是老子所谓“知其白守其黑”章句的意图。知实之所虚,又知虚之所实。“小国寡民”与“桃花源”都不可在“落实”的意义上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不在虚构的意义上而成了假,或者空想。虚实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总言之,《桃花源记》承袭了《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也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但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视野从理想反观现实的,文本服务于他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则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细腻情感和“归园田居”式的生活理想,不能将二者等同。
  作者简介:
  姬子贻(1991年-),女,新疆奇台人,研究生,西藏大学,研究方向:民汉文学比较。
  王军涛(1973年-),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史诗学、民间文学和元明清文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桃花源记》看《老子》对陶渊明的影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51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