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8-12-27 00:16:56 | 移动端: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形象,浅论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本文简介: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落魄书生的蒲松龄,他的科举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也只有借助鬼狐仙魅的力量来聊以精神自慰。在其笔下作者塑造了许多书生形象,不管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他们都与作者一样,在那个埋没读书人本性的社会里,精神永远都是空虚寂寥的,生活中永远都是无助的。  关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本文内容:

  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落魄书生的蒲松龄,他的科举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也只有借助鬼狐仙魅的力量来聊以精神自慰。在其笔下作者塑造了许多书生形象,不管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他们都与作者一样,在那个埋没读书人本性的社会里,精神永远都是空虚寂寥的,生活中永远都是无助的。
  关键词:《聊斋志异》 书生 形象
  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从清初诞生以来便备受世人瞩目。从诗坛盟主王士祯的题赠以及清中叶的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数家评点,直至今日蔚为大观的蒲学聊学,三百多年过去了,研究领域涉及蒲松龄的生平家世、文本内容、艺术手法、创作心理等等,堪称无所不在。《聊斋》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丰富、世俗、真实的清代社会,塑造了一个“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乞丐妓女的庞大的形象系统”。①在林林总总的人物中,书生的形象十分突出,构成了《聊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群体。从《聊斋》科举题材的作品来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科考制度的思考和看法;从爱情題材的作品来看,虽然他们在各具特色的“花妖狐魅”面前不免有些黯然失色,但仍是备受青睐的对象;从社会题材的作品来看,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境况遭遇,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②由于《聊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在几十年的生活中慢慢积累创作而成,因此,其中的书生形象有时不免显得庸俗,但整体来看,他们都离不开同一种模式:科举路上的艰难跋涉,屡战屡败,使得他们谋生无计,穷困潦倒,而经济地位的低下又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饱尝世情的冷暖。虽然如此,饱读圣贤之书的他们仍然能够坚守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修养,用孝悌、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来维护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与高洁。
  一。书生类型
  明清之际,科举制度是书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在科举制度这个活力磁场的吸引下,书生把一生中大部分光阴投掷在八股之中。《聊斋志异》中出现的精神心理状态各异的书生,恰好成为这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科举制度所造就的社会缩影。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各具人情”,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反观作为爱情另一阵营的庞大书生群体也毫不逊色,与之相映生辉。《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性情痴狂重义气的书生
  在《聊斋》中有些书生为了自己的红颜知己的安危和幸福,可以不顾一切、舍生忘死。《阿宝》中的孙子楚是个穷读书人,而美丽的阿宝却是个富家少女。有人就捉弄“性迁讷”的孙子楚,让他去向阿宝求婚,阿宝戏言:“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没想到孙子楚竟毫不犹豫地自断其指,痛得几乎死去。阿宝再次戏弄他,“戏请再去其痴”,孙子楚就有点灰心丧气,后来他见到美丽的阿宝之后,灵魂竟随之而去,后来,又化成鹦鹉依偎在她的身边。孙子楚的一片赤诚之心终于打动了阿宝,最终她深深爱上了这个出身贫贱但感情真挚的“孙痴”。
  《连城》中连城的父亲史孝廉拿她的“倦绣图”“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乔生献诗后连城非常喜欢,“对父称赏”。但史孝廉却嫌贫爱富,把连城许给盐商的儿子。不久连城患病奄奄一息,有个西域番僧说要青年男子心头的一钱肉做药引子才能治好病,连城的父亲就“使人诣王家告婿”。女婿却露出自私面目,嘲笑史孝廉:“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耶!”在此关键时刻,乔生“闻而往,自出白刃,膺授僧。血濡袍裤,僧敷药始止”。乔生为了挽救心上人的性命,割去心头之肉也毫不在意。
  《娇娜》中的孔生跟皇甫生交往,亦友亦师。孔生胸前生了肿块,皇甫生请妹妹娇娜前来医治,“引妹来视生,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频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孔生立即喜欢上了娇娜,孔生对娇娜一见钟情,向皇甫家求婚,却因娇娜年龄小,而娶了娇娜的表姐。娇娜和孔生既已成为亲戚,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就永远埋在心底了。但是,当娇娜一家面临雷霆之灾时,孔生却毅然挺身仗剑保护,不顾自己的安危,被雷霆击晕也在所不惜。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蒲松龄自己就是个儒生,因此他的作品都渗透着儒家的仁爱思想,他所塑造的这几位重情重义书生形象无不是“仁爱”的化身。
  (二)不仁不义的书生
  这一类书生都是些忘恩负义、见异思迁的典型,与上一类书生完全站在了对立面上。《武孝廉》中的石某进京求官,中途暴病,“唾血不起,长卧舟中”。他为行贿准备的“囊资”也被仆人偷走,“资粮断绝”。这时他遇到了服饰炫丽的狐妇,狐妇“自愿以舟载石、以药饵石”。正是有了狐妇帮助,石某才避免了必死无疑的下场。年长于石某的狐妇救活石某后,向石某求婚:“如不以色衰见憎,愿侍巾栉。”石某欢天喜地同意。但是等石某谋得官职之后却露出了真面目:先偷偷纳妾,再常于寝后使人嗣听狐妇的动静,最后终于在狐妇醉酒后露出原形时想杀死她。石某的负心,不仅仅是喜新厌旧,还有忘恩负义,不仁不义成分在里面。
  《韦公子》中的韦公子有钱有势,纵情声色,家中仆妇、丫鬟,稍有姿色的,他都不放过,结果在寻欢取乐时先碰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又碰到自己的亲生女儿,最后为了掩盖自己的丑行,韦公子竟然丧心病狂地毒死了亲生女儿,最终韦公子受到了最深重的惩罚,他家里有五六个大小老婆,没一个生过孩子。
  《丑狐》中的穆生家里很穷,冬天连棉衣和棉被都没有,突然来了个衣服炫丽、又黑又丑、自称“狐仙”的女子要求同榻。穆生不乐意,丑狐拿出元宝,穆生见钱眼开,“悦而从之”。靠了丑狐接济,穆家成了小康之家,有了田产,使唤上了丫鬟。依靠丑狐过上好日子的穆生开始嫌弃丑狐,最后竟然请了术士驱赶丑狐。丑狐骂他背德负心,抱了个猫头狗尾的小动物来,把穆生的脚咬得爽脆有声,啃掉了两个脚指,把当初她带给穆生的财物全部索回。忘恩负义的穆生遭到了报应,“家清贫如初矣”。
  (三)女性化的书生
  自明中叶后期,随着俗文学的不断文雅化,小说领域中的主人公身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代表下层知识分子群体的文人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总体上都阳刚不足,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女性化的倾向。从他们的外貌形象来看,这类书生具有一定的女性化特征。
  如《胭脂》中的鄂生“白服裙帽,丰采甚都”,《嘉平公子》中的嘉平公子“风仪秀美”,《陈云栖》中的真毓生“能文,美丰姿,弱冠知名”,《颜氏》中的顺天某生“年十七,不能成幅。而丰仪秀美”。《香玉》中的黄生,他与花精香玉相处一段时间之后,突然遭遇变故,白牡丹被一游客移去,黄生明明知道白牡丹就是香玉所化,但却束手无策,只会“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咦”,而坐视自己心爱的人枯萎而死。
  小说对这些书生美貌的描绘多用“美如冠玉、美丰姿、丰仪秀美、齿白唇红、眉清目秀”等词语,带有明显的阴柔美倾向。他们除了在外在形象上有女性化倾向,在内在心气和行为上也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这些书生形象丧失了男人应有的勇敢、阳刚、主动和责任心。在性格方面,他们大多胆小怕事、怯弱自私,缺乏与恶势力抗争的勇气。
  封建礼教一直强调“男尊女卑”,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伦理纲常制度过于压制女性,纵容男性,使得男女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错位,男性丧失了对女性的平等、尊重意识,导致男性弱化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懦弱、被动、缺乏责任心等后果③。因此,《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书生形象由于受其影响,出现了男性性格的弱化与女性化倾向。
  二。书生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中,男主人公一般以书生的形象出现,即使不是官宦子弟,也是出于商贾之族,都能诗善文,能弹善对,我们将这类爱好高雅,喜欢读诗书的男主人公统称为书生。笔者总结《聊斋》里面的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
  (一)知书达礼
  故事中的书生刚开始多贫困潦倒,但是很有上进心,苦读诗书,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还是能够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睐。如《白秋练》中,“直隶有慕生,小字蟾宫,商人慕小寰之子,聪慧喜读”。又如《于去恶》中,“北平陶对俞,名下士。顺治间,赴乡试……相与倾语,言论有名士风”。
  (二)渴望功名
  书生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取功名,正所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因而《聊斋》故事中,多记叙书生赶考,有的屡试不第;有的金榜题名加官进爵,《侠女》中的顾生,自己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儿子却在十八岁就中了进士;《聂小倩》中的宁采臣,“后数年,宁果登进士”。
  (三)追求公平
  明清己经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社会不公、人间不平、世风日下、吏治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十分渴望天下太平长治久安。《聊斋》鞭挞了丑陋的社会现象。《司文郎》一文中,有才学的王生无法步入仕途,而碌碌无为之辈却靠师徒关系金榜题名,作者借瞽僧的嘴道出“帘中人并鼻盲矣”。
  三。结语
  蒲松龄一生潦倒落魄,孜孜不倦地读书、教书、著书,堪称封建时代典型的落魄文人。正因为如此,他对下层书生的真实处境有着十分深刻的了解,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他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自己的经历理想化和浪漫化,为这些怀才不遇失意感伤的书生们设计了让从古到今所有人都“寤寐思之”的美好结局④。虽然这一切只不过是镜花水月,但这体现了蒲松龄作为一介落魄书生,对自己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精神和肉体上折磨的一种自我抒解与抚慰。
  参考文献
  [1]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C].济南:齐鲁书社,2000.
  [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198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51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