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1-14 20:34:32 | 移动端: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本文关键词:探析,传播,创新,时代,内容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本文简介:摘要:移动传播时代,受众对电视媒体所提供新闻产品的内容、品质、样态等提出更高要求,电视新闻人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生产出适合移动传播的新闻产品?本文以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的新闻创新作品为例,从强化传受双方交互传播、降低报道视角、加强新闻解读、丰富新闻表达元素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与突破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 本文内容:

  摘要:移动传播时代,受众对电视媒体所提供新闻产品的内容、品质、样态等提出更高要求,电视新闻人如何打破思维定势,生产出适合移动传播的新闻产品?本文以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的新闻创新作品为例,从强化传受双方交互传播、降低报道视角、加强新闻解读、丰富新闻表达元素四个方面,探讨新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与突破之道。
  关键词:移动传播;强化交互;柔性表达;回应关切;视觉刺激
  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增高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达到6.31亿,约占网民总数的79%[1],越来越多的受众把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首要工具。近年来,各级电视台纷纷依托移动互联网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端口,变一次播出为多次播出、一屏观看为多屏观看,使新闻传播效果持久扩散、放量增长。
  电视新闻的移动传播不仅有效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到达率,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新闻节目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受众渴望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同时对电视媒体所提供新闻产品的内容、品质、样态等更为挑剔。
  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人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改善采编水平、丰富节目样态、生产出适合移动传播的新闻信息产品,从而“黏”住更多用户,确保主流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减、舆论引导方向不偏、受众群体稳中有升?本文试对此做初步的探讨。
  一、强化交互,传受双方同频共振
  传统媒体时代的宣传报道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主导权掌握在媒体手里,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移动互联网则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状态,普通受众的参与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传受双方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
  “带着你的问题,我来跑两会。”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卫视通过“中国蓝”微信公众号广泛征集网友微心愿,在《浙江新闻联播》中策划推出《两会我提问》专栏。“如何培养乡村好教师?”“基层如何留住好医生?”“‘海归’如何引得进留得住?”……节目中,网友分享各自故事,讲诉对大会的关注,就关心的问题向代表委员提问;主持人第一时间把网友心声传达到两会现场,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代表委员则结合大会精神,就网友关注的民生话题答疑解惑、建言献策。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有效互动、同频共振,不仅拉近了新闻报道和受众的心理距离,也大大增强了受众对报道内容的认可度,参与互动的网友在几天时间内就达到上百万。
  受众每天接触到海量信息,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往往会产生新的看法,并渴望通过一定的方式跟媒体交流,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进而影响他人、改变世界。移动传播时代,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转变过去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放下身段研究受众的信息需求和表达需求,创造实时、高效的互动沟通渠道,为受众提供广阔而自由的发声平台,以交互的双向传播告别传统的“自弹自唱”,从而实现更好地传播效果,提升受众的新闻黏度。
  二、降低视角,柔性表达时代主题
  主题报道一直是电视媒体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近年来部分报道图解政策主题浅显、宏观有余生动不足、说教味重手段单一,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在移动传播时代,宣传是否有效不能再以先前的“站位高”“篇幅长”“规模大”等指标来判断,而應看传播的内容能否让受众“入耳人心”,能否产生共鸣、引发讨论,并带来规模化的分享和转发。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中心抛开主题报道常用的宏大叙事,在《新闻联播》中推出大型成就性报道《厉害了,我的国》。这组报道广泛征集受众及用户的自拍视频和图片,让受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讲述身边的变化和眼中的中国故事,展现普通人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自豪感和精气神,鲜活生动,充满情感张力。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过年时像追连续剧一样追《新闻联播》,“厉害了我的央视。”
  2017年下半年,东方卫视大型成就性报道《海上今朝》同样降低了报道视角,采用“大主题与小切口”“大时代与小故事”有机结合的节目样态,将上海五年来的恢弘成就融入到具体细节的叙事之中,把创新发展的大主题、社会格局的大变化化解得轻巧灵动、幽默温馨,充满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许多网友纷纷跟帖表达自己的“观后感”。
  《厉害了,我的国》《海上今朝》让主题报道的“身段”低下来,从受众的个性化微视角来透视大时代,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重大主题宣传变为百姓身边可触可感的“近新闻”,增强了立体感、亲切感和代入感,实现了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
  《厉害了,我的国》《海上今朝》的成功也给电视新闻人一个有益的启示:在移动传播时代,我们要精准找到受众兴趣的“切入点”、情感的“共鸣点”、价值观的“共通点”,将“高大上”的议题设置与生动亲和的传播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细、落小,落实为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落实为百姓身上质朴真实的获得感和自豪感,从而实现主题报道由硬性灌输向柔性渗透的转变。
  三、加强解读,真诚回应百姓关切
  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往往把思想和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里,用事实本身的逻辑说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移动传播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面对社会重大热点和突发事件,众声喧哗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论,给舆论阵地带来不小的挑战。此时,负责任的主流媒体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报道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更要直指事件的本质、核心,剖析其意义、影响,给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2018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对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中央电视台发挥平台优势,利用多栏目多时段,详细解读党中央这次严肃问责、重典治乱的重大意义,让受众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去疴除弊的态度和担当精神,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2018年以来,中央电视台还对宪法修改、中美经贸摩擦、个税改革等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时事热点、重要财经议题进行了深入而专业的解读,及时释疑解惑。
  习总书记指出,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移动传播时代,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一面要吃透中央精神、搭好“天线”,一面要强化用户思维、接好“地气”,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勤于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痛点问题,将新闻事件置于更宽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和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抽丝剥茧的剖析,在传递事实和真相的同时,作出详细、权威、负责任的解读,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架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从而凝聚共識,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2]。
  四、科技助力,丰富新闻表达元素
  移动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随时随地观看图像、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不断将碎片化的时间放置于快速的视觉刺激中,“人们的阅读特点表现为碎片化阅读、快阅读、浅阅读、跳跃式阅读、视觉化阅读。这些阅读概括为一句话:人们在快感式阅读。”[3]
  近年来,各级电视媒体纷纷迎合受众阅读新特点,探索新的报道手法,让画面语言呈现更生动多元的表现力。如:在《大国工匠》的拍摄中,为了充分反映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央视摄像师将GPRO镜头绑在师傅的手腕上进行抓拍;在《“一带一路”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中,制作人员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一镜到底”等最新特技手段;在《绝对忠诚》采制过程中,湖南台甚至使用了六角翼、动力伞、水下摄影机等特种设备,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画面呈现。而无人机航拍采用高空俯瞰的角度拍摄画面,既能呈现整体的壮美,又能表现细节的惊艳,现在更是常态化地运用到了上至中央台下至各城市台的新闻节目当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今,动漫、H5、VR、AR、360度相机等各种新媒体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这些紧扣时代主题、契合视听享受、展现不同视角的报道手法,更直接、更丰富、更有冲击力地传递出那些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在丰富了新闻叙事表达的同时也扩大了新闻的叙事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看性和生动性,让受众在获知新闻信息的同时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顺应时代要求、遵循传播规律、实现创新驱动,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人要不断探索,在增强新闻生动性上下功夫,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把党的主张变成吸引人的消息、变成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变成百姓喜爱的精神产品,凝聚起戮力同心的奋斗力量。唯有如此,电视新闻的传播空间才能越拓越宽,才能在时代的重托和使命中更好地彰显主流价值,确保主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 -08 - 01.
  [2]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移动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探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625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