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1 12:28:39 | 移动端: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本文关键词:优选,教学论文,高中历史,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本文简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 本文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策略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范文一:
  
  论文题目: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20世纪50年代,全球史观形成,针对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是分析时代特征、总体趋势和发展主流等方面,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进行全面审视,在历史学界发挥了积极作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满足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能够有效拓展高中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促进高中生逐渐增强自身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进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积极树立起正确的全球历史观念。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世界史的教学较为缺乏这种全球性的宏观视野,需要积极运用全球史观的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全面讲解,开阔学生的眼界。第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当前国内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浪潮的袭来,给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积极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将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世界意识。第三,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分析史学理论的重要要求。历史学的逐渐发展,促进史学理论不断完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精髓,将全球史观作为重要的史学理论指导,将更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
  
  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策略
  
  全球史观,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将其积极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全球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全球史观。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充分融合全球史观
  
  课堂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注意力的重要阶段,要能展现出该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要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将全球史观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之中,首先,教师需要针对该课堂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融入相应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时代背景明确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该时代的历史情况。以中国近代史中清王朝受到侵略的知识点为例,教师需要针对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工业革命发生的这一社会前提,让学生们充分联系经济体制、政治制度逐渐健全的这一重要条件,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后,教师需要对中国和侵略国之间的国情差异进行全面分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清王朝战败的原因。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之中,学生将会更加有兴趣对后续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这样将能够促进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掌握知识点。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全球史观分析各个历史事件
  
  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们的历史分析能力不够高,在认识和理解历史事实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掌握历史事件分析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充分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宏观看待历史事实。比如,在讲解工业革命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背景,认识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前提,并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全面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必然性,引导学生积极学会自我思索。
  
  (三)全面强化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全球史观
  
  将全球史观积极应用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给学生梳理时间点,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记忆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针对历史发展的走向进行探求,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通过全球史观的指导,教师可以针对某个具体的时间点进行讲解,针对中外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掌握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事件的相似处进行列举,让学生全面认识到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教师可以将中国的战争史作为核心,同时穿插世界战争史的相关情况,让学生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行良好结合,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史的认识。
  
  (四)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全球史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领路人,教师本身的历史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专业知识越深厚,就越能教授学生更为全面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教师还需要积极更新自身的史学观念,逐渐提升自身的全球史观,从而将其积极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球史观积极纳入到其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充分融合全球史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全球视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全面强化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他们的全球史观,是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对于提升全球史观的教学效果,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经济全球化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3)。
  [2]冉海军,冉晓芳。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16,(1)。
  [3]朱小军。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政史地,2015,(11)。
  [4]张树江。例谈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7)。
  [5]胡佳新。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基于全球史观的视角[J].科教文汇旬刊,2015,(3)。
  [6]杨文舟,华春勇。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概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
  
  范文二:
  
  论文题目: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理解的建构
  
  摘要:历史理解是全面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 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历史理解的内涵应从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史学本体论居于主导地位, 史学本体论和史学认识论是史学方法论的基础。历史理解的目标指向必然从基于事实的探究走向敞现关系和意义的理解, 主要包括历史事实的澄清与建构、历史叙事的理解与辨析、历史价值的追问与阐发三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目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历史理解; 内涵; 目标;
  
  一、历史理解的内涵阐释
  
  历史理解从根本上说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性的能力素养, 是历史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其内涵的阐释可以从历史学科理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出发, 即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 作为史学本体论的历史理解
  
  史学本体论是指关于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2]其任务在于解决主客体谁为历史认识的对象的本源问题。历史是可以理解的, 这正是由历史自身的存在本质决定的。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的不同, 影响着对历史的认识, 从而产生不同的历史理解。如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世界本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导致它们对世界解释的差别;对于历史有无规律可寻, 历史过程本质上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 历史演进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观点的不同, 所建立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也截然不同。从史学本体论的视角进行历史理解, 需要探寻历史的本质规律, 从历史进程中把握历史的本质。梁启超曾经说过,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 校其总成绩, 求得因果关系, 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3]历史远不是记录一般的编年史意义上的史实, 而是要叙述“体相”, “校其总成绩, 求得因果关系”, 对人类活动提供“资鉴”, 这就需要深入地进行“历史理解”, 洞悉历史全貌, 以敞现历史意义, 这是历史本体存在的内在要求。客观的历史一旦进入研究的视野, 就会置于历史研究者的思维框架中被重构, 形成一定的带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历史叙事。“历史不再是自然或超世俗的上帝的作品, 也不是经验的、非实在的个人的软弱无能、随时中断的作品, 而是真正实在的个人”[4]历史之所以可以被理解, 是因为历史中的人具有共同的本质,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本能的, 这既是人类生生不息永恒发展的前提, 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
  
  正因为历史是以人类及其行为为研究对象的, 人类的活动是在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的框架下进行的, 所有的历史事件无不体现人的本质, 有其内在的规律, 已经过去的历史才可以被认识, 被理解, 被解释。“历史材料里面表现出的前人的言行, 与我们今日的言行性质上是根本类似的”.[5]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理解, 要求历史研究者运用科学的历史理论, 对历史本质规律进行阐释。如马克思唯物史观所建立的对人类历史的理解, 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性作用理解人类的政治和精神现象, 指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 理解全部历史现象必须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本身出发。正是因为历史是关于人类意义的学问, 历史发展过程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存在, 历史才是可以被认识的。
  
  (二) 作为史学认识论的历史理解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既包括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 也包括关于一般历史过程性质和特点的总的认识, 即史学本体论方面的认识。[2]这涉及到如何认识历史研究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对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态度, 在历史认识中的判断标准等等。历史认识论的关键是解决历史认识主体是否能够认识作为对象的历史或客观实在的“过去存在”能否成为认识对象而被认识的历史可知性问题。[6]历史认识论视角的历史理解, 要求从历史认识的基本史观出发, 运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从根本上讲, 历史认识论决定于历史本体论, 即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总是受历史研究者内在的史学本体论制约。如柯林伍德的史学认识论强调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差别, 认为历史认识的方法是“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 强调历史研究者的主观预设在建构历史叙事中的作用, 其合理性在于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存在, 即人们在建构历史叙事时总是受某种历史意义和方向的牵引。亨佩尔在《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一文中曾指出, “实际上充当了每个历史学家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思想, 就是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他心目中的关于某种‘普遍规律的假设';即使他自己没有认意识到他思想中有那样的普遍规律假设, 它实际上也是隐含在他的思想和用语之中的。”[2]事实上, 影响历史学家认识论的因素非常多, 不仅是主观的假设或意义牵引, 也包括客观史料占有的程度是否全面、是否真实, 研究历史方法等等。
  
  对历史研究的主观影响因素, 英国哲学家沃尔什归纳为四类:个人好恶;偏见或者是与历史学家所属的某一集团身份相联系的假设;有关历史解说的各种互相冲突的学说;基本不同的道德信念、人性观或者世界观。[7]学说的冲突往往产生不同的历史认识论观点。近年来,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历史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运用不同的史观, 历史研究者进行历史理解的视角是不一样的, 必然会对历史做出更加丰富的解读。认识论层面的历史理解, 本质上是基于哲学思维的历史考察, 受本体论制约, 立足世界的可理解性, 以哲学的思辨理解历史, “遵循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的信念, 将一切放置于人类理性的面前进行审慎地审视”.[8]历史理解要求从历史认知走向历史批判, 不轻易对历史下结论, 不断追问历史背后的原因, 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事给予历史地理解和现实的建构。
  
  (三) 作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理解
  
  史学方法论是历史学科研究过程中具体方法的运用, 是解决历史认识主客体之间如何发生关系、如何实现相互结合的现实问题, 实质上体现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由于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历史理解往往走向不同的方向, 呈现出多元的解释, 有时甚至相互矛盾, 但总体上说, 多种方法的运用, 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历史理解。如“实证”和“解释”研究方法的运用, “个别描述”式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式、法则归纳式”研究方法的不同。历史研究者研究方法的不同有时源于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异, 这必然产生不同的历史理解, 不同的历史理解或相互补充, 或相互矛盾。总体说,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 从而获得全面的历史理解。如在考古发掘的史料鉴别过程中, 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确定出土文物的年代, 有助于获得更科学的历史认识。在历史文本和现象的分析中, 除了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分析的方法, 神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的运用, 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有助于建立更全面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
  
  历史学科是研究和掌握历史科学的学问, 其特质既包括历史事实, 又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9]对过去历史的研究, 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 对客观的历史进行理解和阐释, 历史为什么这样发生, 史事之间的关系如何, 有怎样的意义等等。因此, 理解本身是借助概念, 通过分析、比较、概括、联想或直觉等思维方法, 领会事物的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理解的认知意义, 就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一种哲学范畴。[10]我们惯常见到的历史文本, 往往包含客观的历史陈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与解释。要求历史研究者置身过去时空之中去理解历史,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历史事实产生的过程, 从时空背景和主观目的等层面寻找影响历史叙事的因素, 分析各种不同的历史文本解释的由来以及各种相互矛盾的历史叙事的真相。如对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 对于美洲土着民和欧洲殖民者来说意义是不同的, 在殖民时代评价这一事件和今天全球化语境下评价这一事件得出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历史理解更强调用历史的方法去深入理解历史的事实, 回到历史现场, 还原历史过程, 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分析和历史文本解读,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与延续, 原因与结果, 共性与个性, 移情与自省, 意义与价值等内容, 实现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历史意义的重构。
  
  在历史研究中, 史学本体论居于主导地位, 史学本体论和史学认识论是史学方法论的基础, 史学方法论的功能在于从不同角度把握历史的本质。真正的历史理解需要建立在史学本体论和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 即首先明确历史是什么, 历史认识如何可能, 然后运用史学方法论对历史进行多重解读, 建立理解和历史解释, 将历史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理解是由“内在蕴藏于历史现象之中的历史本质的揭示、诠释构成的”.[6]
  
  二、建构历史理解的目标维度
  
  面对历史现象或者研究历史问题时, 必然从基于事实的探究走向基于关系和意义的理解。由此, 历史理解的对象也就自然包括相互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实;二是历史研究者对过去历史事实进行一定的重构后的结构化、关系化的历史;三是对历史事实的解读以及对历史意义的体悟。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从上述三个层次出发, 探寻历史研究对象的本质, 获得对历史研究的规律性分析, 形成认识历史的系统化观点和方法, 以更好地指导历史认识的实践。“强调熟练理解过去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连续性和变迁性的相互关系, 历史事件与发展趋势的多元因果等”.[11]因此, 历史理解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几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维度。
  
  (一) 历史事实的澄清与建构
  
  澄清事实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一般是先了解事实, 然后寻求对事实的理解, 建立史实的关联, 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在获取历史史实的过程中,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但史料本身是无序和杂乱的, 需要研究者去选择、甄别、整理和解读, 哪些史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如何解读这些史料, 必须服从于研究者的主观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史料建构出来的, 是被置于某种描述之下的事件。事实上, “对于大部分历史学家来说, 能够被他们用来写成’真实‘记事的史料, 远比他们真的写在文本中的来得多, 因此, 在所有的记事之外, 历史学家能做的, 事实上, 也的确是他们在做的, 就是小心翼翼地加以选择、分类和衡量, 结果则是拟构了某种’过去的情景‘.”[12]由于历史事实发生久远, 除了研究者亲历的部分外, 大部分历史是我们藉于历史文本进行的, 因此, 历史理解不仅要停留在对文本史实的确定性的把握上, 更要探求“史实”进入研究者视野的缘由, 文本上的客观史实本身包含着历史叙事者的主观意图。
  
  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 到底哪些历史遗存进入研究的视野, 成为历史研究中的史料, 又有一个主观选择的问题, 要服从于需要。史料不是历史本身, 如何解读史料, 则需要强调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以通过史料实证还原历史史事, 通过“同情”、“移情”的方式实现对真实历史的重构。对历史事实的澄清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只能是一个追求中的目标、被无限接近的目标。作为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历史学又必须保持对史实的绝对亲近, 保持对史料的永不退却的热情。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全面的占有, 是深入理解历史, 建构历史联系, 阐释历史意义的前提。
  
  (二) 历史叙事的理解与辨析
  
  掌握历史史实仅仅是历史研究的一步, 探究历史事实, 理解历史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通过类比与辨析, 才能获得全面的历史认识, 历史理解就是要找出这种不同背后的东西。例如, 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陈独秀提出“打到孔家店”, 袁世凯“尊孔复古”, 孔子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遭遇, 需要他以不同的形象出现的时候他就变成了“希望变成的样子”.这需要我们置身过去的历史之中, 关照今天的时代之需, 理解过去并建构今天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人类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人类活动创造的文明, 对其研究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解范式, 如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如不同地域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既有共性特征, 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既有共性, 又有差异性。历史研究可以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互动中寻找规律, 找到认识历史的途径, 获得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历史理解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随意解释, 而在于“重新找回那些情境, 或者被人赋予意义的事实的真相。”[13]如对文艺复兴历史的考察, 倘若我们站在整体描述文艺复兴历史的角度上, 就必须精心选择能够反映这段历史有代表性的若干历史陈述, 将其联结成一个可以反映这段历史进程的整体图景。而同样是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叙事, 不同的历史叙事者也可以呈现个别的单个的陈述, “有的图景向我们展示的是古典文化的再生, 有的图景铺陈的是中世界后期文化在文艺复兴中的延续和发展, 有的把文艺复兴主要展示为文学和艺术风格”[14]这时, 任何一个侧面的研究可能对特定领域都是符合事实的, 但过于强调任何一个特定领域, 其实都对整体的把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但这在历史研究上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进行历史理解, 必须辨别历史叙事者的叙事倾向和可能影响他进行历史叙事的若干因素, 甚至综合不同的个别的叙述获得关于研究对象整体图景的把握。
  
  深刻的历史理解还应该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总结与辨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具体的零散的事实分析历史的趋势。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历史, 发现历史规律, 形成历史理解的理论自觉。这就需要从史学理论出发, 对历史研究的过程和本质有清晰的把握。
  
  (三) 历史价值的追问与阐发
  
  对历史价值的追问渗透在历史研究的全过程, 在探究史实中受价值规约, 在建立历史关联、建构历史叙事时需要价值纽带, 在建构历史意义时受价值牵引。具体说, 对历史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研究者的主观目的, 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用什么材料都受价值的规约;对历史叙事文本的解读也同样需要从当时人们的情感、态度、信念等角度去把握, 从历史研究者本身持有的目的去理解;历史研究要阐发的意义同样指向人们预设的价值, 寄托着人类的审美追求和对未来的希冀。这样, 无论历史研究者研究历史还是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历史, 都需要在过去与现在与未来之间建立起联系, 获得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启示, 这是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
  
  所有的历史之中都蕴含着人类活动的意味、意图、想象和信念, 为了今天或者明天的目的历史理解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种创造的行为, 其目标是在不同文化语境和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实现求同存异, 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是真正实在的人, 即永恒个性化的精神的作品。历史研究需要从社会存在出发, 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结合起来, 准确把握特定时代人类的精神状况, 理解时代的文化精神。这需要从美学视角赋予历史新的意义, 让人们从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 理解生命的价值, 找到不断超越自我的方向。
  
  伽达默尔提出“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是要探寻作为一切理解方式的共同依据, 并且要指明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理解并非什么主观行为, 而是被处于历史中的对象制约、影响的活动。历史理解总是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出发, 建立起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 从人的需要出发, 回到人的立场, 运用科学的历史认识理论, 将分散孤立的历史事件关系化、体系化、意义化, 在对现实和未来的无限期待中追问历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J].历史教学, 2016, (11) :3-8.
  [2]庞卓恒。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J].历史研究, 1988, (1) :3-13.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 2014:1.
  [4]贝内德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田时纲,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58.
  [5]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0.
  [6]周祥森。历史本质理性解释与历史显像感性描述---关于新时期史学方法论史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 2013, (4) :87-103.
  [7]W·H·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何兆武, 张文杰,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7.
  [8]李润洲。教育哲学: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 2014, (4) :30-36.
  [9]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J].历史教学, 2017, (3) :38-42.
  [10]王均霞, 吴格明。理解性教学“研究的哲学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8) :74-76.
  [11]郑流爱。关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理解---英国”新历史科“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3) :67-71.
  [12]基思·詹金斯。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埃尔顿到罗蒂和怀特[M].法政宽,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9.
  [13]安托万·普洛斯特。历史学十二讲[M].石宝罗,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39.
  [14]彭刚。叙事的专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优选范文6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21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