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1 12:29:25 | 移动端: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本文关键词:台湾,鸦片,浅谈,地位,战争中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本文简介:摘要:台湾是我国的东南门户,地理位置尤其重要。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台湾亦被卷入其中。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是如何认识台湾的?面对英国的侵略,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在这其中,台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所谓“台湾之战”的过程究竟如何?本文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本文内容:

    摘要:台湾是我国的东南门户, 地理位置尤其重要。1840年, 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台湾亦被卷入其中。鸦片战争中, 英国侵略者是如何认识台湾的?面对英国的侵略, 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在这其中, 台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所谓“台湾之战”的过程究竟如何?本文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台湾; 第一次鸦片战争; 地位;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部, 与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施琅称其 “北连吴会, 南接粤峤, ……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①1840 年, 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 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以打开中国的大门。作为扼守江、浙、闽、粤四省大门的台湾, 也被卷入到此次战争中来。
 

  一、英国人眼中的台湾

  通过战争, 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是英国蓄谋已久的活动。早在鸦片战争爆发的 8 年前, 英国政府就派出间谍船———阿美士德号, 由胡夏米率领打着进行贸易的旗号, 来华进行侦查工作。1832 年2 月26 日, 阿美士德号从澳门出发, 经过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山东、朝鲜、琉球, 于同年9 月5 日回到澳门, 历时六个多月。在这期间, 不但完成了对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水道的探测工作, 而且对清朝的政治腐败, 军备的废弛和落后, 以及各地的经济状况, 都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此次侦查活动的影响深远, 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和登陆的地点, 如厦门、宁波、上海, 都是此次航行所经历的地方, 战后 《南京条约》中所规定增辟的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四个港口, 又正是他们当时着重调查和后来力主开放的港口。甚至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英国政府所派出的 “远征军”的规模数量, 都与胡夏米致当时英国首相巴麦尊信中的建议极其相似。至于在此次侦查活动中, 阿美士德号为何没有去台湾, 我们无从考究, 但是在完成航行之后, 胡夏米给巴麦尊的信中提到了关于台湾的一些情况。在信中, 胡夏米说 “英国人一般很少认识沿海贸易对于中国人有巨大的意义, 更不知道中国某些地区的人的生活必需品整个是仰仗沿海贸易供应的。例如, 福建省就是从富庶的台湾 ( 台湾不愧为所谓中国的谷仓之一) 吸收大米以满足其大部分消费需求的。”②从中我们不难得出他对台湾的认识, 即台湾是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方补给基地。结合胡夏米此次航行的重要影响, 可以说, 他对台湾的认识, 基本上代表了鸦片战争开始前, 英国政府对台湾的看法。这可以从后面提到的英国侵华战略中得到验证。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 英国政府上下就开始谋划, 采取策略, 尽快迫使清政府就范。1939 年4 月 3 日, 英国在华商务总监督义律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就提到“我以最忠诚的心情献议女王陛下政府, 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 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 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面。女王陛下政府将从此获取最最适意的满足。”③同年10 月 18 日, 在巴麦尊致义律的信中, 透露了英国政府进攻中国的初步想法, 巴麦尊写道“女王陛下政府意欲使远征军在 3 月到达中国海。具体行动计划尚待周密考虑,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印度总督、海军司令和你的意见。但是女王陛下政府现在的想法是: 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口, 以及介于广州与白河之间的其他有利地点; 占领舟山群岛的某个岛屿, 或厦门, 或其他任何岛屿, 凡是能够用作远征军的供应中心与行动基地, 并且将来还可以作为大不列颠之牢固基地的地方都行。女王陛下政府不仅意欲永久占领这样一些基地, 而且还打算立即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舰队所能弄到手的一切船只。采取了这些步骤之后, 海军司令应该亲自进驻白河口, 向北京政府递交一封信函, 告诉他们大不列颠政府何以采取这样的行动, 要求如何, 并说明这样的行动将继续下去, 一直等到他们派遣拥有特权并携有训令的特别使节, 到司令的船上答应按照大不列颠的一切要求行事为止。”④从中, 我们可以看到, 英国政府的作战意图在于首先封锁中国沿海的重要地区, 其次再占领一个岛, 作为进攻的基地, 但是至于究竟要占领哪个岛, 却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从下面的材料中可知。

  威廉·查顿和詹姆斯·马地臣是当时英国在华的两个重要的鸦片贩子, 在英国制定对华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39 年 10 月 21日, 在查顿给马地臣的信中说: “我们就必须着手占领三、四个岛屿, 譬如说台湾、金门和厦门, 从后两个岛屿的停泊处可以截断对台湾的贸易。我们还应该占领大舟山岛, 那个岛接近北京, 可以当作大事困扰皇帝的根据地。占有三个岛屿在手, 中国人极其可能以我们退出岛屿为条件来答应我们的要求。我注意到你是主张占领台湾的, 不过台湾太大了, 除非岛上居民对我们有好感才行。”⑤从中可以看出, 马地臣是主张占领台湾的, 但是查顿却认为, 由于台湾岛太大, 占领台湾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10 月26 日, 查顿在致巴麦尊的信件中再次提到台湾, 他说: “我确信, 我们不必动用武力, 就可取得第一、第二两项要求, 但是为了其余两项, 却必须占领沿海某些岛屿, 例如约在北纬30 度的大舟山岛, 和约在北纬25 度的厦门和金门岛。……关于台湾问题, 熟悉中国沿海情况的人意见分歧, 有人主张占领, 有人反对, 反对的主要理由是说这个岛太大, 并且岛的西部海岸也缺乏优良港口。”⑥在这封信中, 关于台湾不能成为英军首先占领的岛的理由又多了一点, 即台湾岛的西部海岸缺乏优良港口。10 月 27 日, 查顿再次给巴麦尊写信, 第三次提到了台湾岛, 他写道: “要是认为台湾太大, 兵力不够占领, 则占领厦门与金门岛, 那儿有非常优良的海港, 从那儿就可以截断台湾的贸易。”⑦在这封信中, 查顿还提到了英军自身的局限性, 即人数不是很多, 占领台湾有些困难。因此, 他主张占领金门与厦门, 以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贸易, 这就验证了上文中提到的英国政府对 “台湾是中国后方的一个粮仓”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 既然台湾是中国沿海地区的后方基地, 那么切断其与大陆的贸易联系, 台湾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11月4 日巴麦尊在致英军海军部的信函中更是提到了英军将要占领的岛屿所具备的条件: “能提供良好而安全的船舶锚地, 能够防御中国的进攻, 能根据形势需要加以永久占领, 女王陛下政府认为舟山群岛的某个岛屿很适合此目的。舟山群岛的位置处于广州与北京之间, 接近有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 从许多方面来看, 能给远征军设立司令部提供一个合适的据点。”⑧依据巴麦尊所提出的一些条件分析, 台湾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台湾西部并没有适合大型战舰停泊的港口。

  经过一番讨论, 英国政府最终确立了对华的作战策略。这体现在巴麦尊致海军部勋爵的机密公函中, 公函中制定的作战策略是这样的: “远征军封锁珠江公开宣布后, 海军司令官应启航北上, 采取措施切断厦门与台湾间的交通, 封锁舟山群岛与杭州府间的港湾通道, 还应该封锁杨子江口和黄河河口。要用武力占领最合适成为长期性占领的司令部的地方, 如舟山群岛。还应该像在珠江所做那样, 捕捉、扣押可能碰到的一切中国船只。而后, 司令官应直航渤海湾, 以便打开与中国政府会晤的大门。”⑨上文提到的英国驻印度总督也配合这次远征军的行动, 在其 1840 年 4 月 7 日的备忘录中, 进一步阐述了没有将台湾作为基地进行占领的原因, 他说: “最高指挥官也曾提出厦门岛、澎湖列岛、台湾及海坛等……。可是厦门等地处南方且处境危险; 而且我们主要目的是给中国首都一个较深影响, 因此应该是占领一个更北的岛屿, 例如舟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控制大运河与大海之间的交通, 以及可能产生更大更好的政治影响。……”从中不难看出, 台湾、厦门、澎湖列岛尽管也符合某些适合占领的军事方面的条件, 但是从政治方面来讲, 却不能给清政府以更大的影响, 所以也不能将其列为长久的军事基地予以占领。但同时该总督也写道: “确实, 永久占据可作为贸易战的台湾岛, 最终会发现是有利的, 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澎湖列岛妨碍着我与台湾岛之间的贸易, 因此, 摧毁澎湖列岛上的要塞是一种得策之举。我声明我将让总司令注意, 并极力提议占领这个地方, 并驱逐控制台湾岛、守卫这个群岛的著名良港的中国驻军。我们的巡洋舰对台湾或这个大岛的其他港口进行一次友好访问也许是有用的。但是, 要把相当大部分的远征军从主要目标转移出来是不可取的, 我们希望我们的陆军主力有可能占领舟山岛。”⑩可见, 该总督认为, 如果单从贸易的角度来讲, 台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即将进行的这场战争———鸦片战争, 并非仅仅是贸易战, 所以将大批的军队调往台湾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 在英国政府制定要占领一个岛屿作为其进攻的军事基地后, 台湾一度被列为其讨论的对象, 英国国内也是有一部分人支持占领台湾的。但是由于台湾深居中国东南, 与首都相距遥远, 攻占其无法给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并且台湾岛太大, 英国兵力有限, 岛的西部又缺少良好的港口, 岛上番民难以控制等; 上述原因使得台湾最终没有被英国列为要重点进攻的岛屿。另一方面, 从英军制定的最终作战方针来看, 对于台湾的战争策略是, 切断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也就是说, 英军最终作战方针依然将台湾定位于 “台湾是中国大陆的后方补给基地”。

  二、清政府眼中的台湾

  1840 年 6 月, 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懿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英国的侵略, 清政府进行了抵抗, 台湾亦参与其中。以下通过对笔者查找到的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关于台湾防务的若干档案史料进行解读, 以探究在整个抵御英军的战争中, 清政府意欲使台湾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清政府关于台湾的谕旨档案中, 鸦片战争前, 绝大多数是关于台湾内政方面的, 涉及到台湾军事防务的, 聊聊无几。1839 年七月初七, 道光帝曾在给军机大臣的上谕中提到:“至闽洋紧要之区, 以厦门、台湾为最……其台湾府守备事宜, 在籍前任提督王得禄最为熟悉, 或有应行商酌之处; 着即飞檄该镇、道与王得禄同心协力, 以资保卫。”瑏瑡由此可以看出, 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要地位, 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1841 年9 月 30 日, 英船 “纳尔布达”号驶入台湾, 遭到台湾军民的抗击, 最终我方取得胜利。关于这场战争, 下文还会专门论述, 现在主要分析清政府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道光帝在道光二十一年 ( 1841 年) 十月十一日的上谕中说: “览奏为之一快。惟逆夷被奸之后, 难保无大批匪船闯入滋扰, 该督等接奉此旨, 即令王得禄迅速移驻台湾, 协同攻剿。”瑏瑢由此可知, 道光帝对台湾的胜利还是相当满意的。之后, 道光帝专门下谕旨, 要求闽地方官员尽快将这次胜利的续报告知中央政府: “迄今未得续报, 朕心实深厪念, 台湾远隔重洋, 风汛不定, 文报或致稽迟, 颜伯焘现驻厦门, 刘鸿翱驻省城, 该督、抚皆有统辖台湾之责, 何以八月之事至今并无奏报, 究竟该处情形若何, 有无夷船续来滋扰。”瑏瑣这说明清政府对台湾还是相当重视的。同年十二月八日, 道光帝再次下旨, 要求闽台官员, 注意海防, 严防英人来袭, “台湾为闽海要区, 向系该逆垂涎之地, 此次驶入逆船, 复经该总兵等奸剿, 难保无匪船闯入, 冀图报复。现据奕山等奏, 逆夷有遣人回国, 添掉兵船, 于明春滋扰台湾之语。该总兵等接奉前旨后, 于一切堵剿机宜, 自己先事预筹妥协, 现在情形若何, 有无续来滋扰, 万一该逆大队复来该处, 驻守兵勇及招募义勇是否足资抵御, 其如何定谋决策, 层层布置, 可操必胜之权。”瑏瑤1842 年 4 月5 日, 道光帝下谕旨, 要求台湾地方官员在台湾本地招募义勇, 用以台湾的防务, “据奏, 台湾海口林立, 民情不靖, 现在闽省防夷紧要, 客兵地利生疏, 惟用本地义勇。”瑏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鸦片战争期间, 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 清政府能够认识到台湾位置的重要。其次, 由于当时清朝军事条件所限, 清政府的军事防务依然以被动的 “防守”为主, 对于如何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攻击, 缺少统一的谋划。这就很难看出清政府在整个抗英斗争中, 欲将台湾置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再次, 在知道台湾军民抗英取得了重大胜利后, 道光帝是非常高兴的, 并谕令台湾地方官员做好防务工作, 以防英军前来报复。最后, 由于当时清朝的兵力有限, 无法从大陆上招募士兵赴台作战, 只能由地方官员在台湾当地招募义勇。

  三、有关 “台湾之战”的一些讨论

  “台湾之战”指的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船 “纳尔布达” ( Nerbudda) 号和 “安因” ( Ann) 号, 先后在台湾基隆河大安港“搁浅”沉没。两船搁浅后, 船上的军事人员立即受到台湾抗英军民的围歼, 被俘 189 人。1842 年 6 月, 清台湾镇总兵达洪阿, 兵备道姚莹奏准道光皇帝, 在台湾处决了英俘 139名。在当时中国大陆抗英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 台湾军民的抗英胜利, 无疑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 时隔十个月后, 达洪阿和姚莹因“贪杀冒功”的罪名被清廷革职, 投入刑部监狱。一百多年来, 史学界对 “台湾之战”的看法众说纷纭, 由此导致了对台湾在抗英斗争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的差异。下面笔者就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 以及笔者最新发现的史料进行考察, 希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关于 “纳尔布达”号事件, 中方的记载, 基本上是依据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等上的奏折, 其中提到: “该夷船于十五日辰刻移泊近口之万人堆洋面……十六日卯刻, 该夷船驶进口门, 对二沙湾炮台连发两炮, 打坏兵房一间, 我兵尚无损伤, 邱镇功并手放一炮。惟八千斤六千斤大炮有准, 立见夷船桅折索断, 船即随水退出口外, 海涌骤起, 冲礁击碎。夷人纷纷落水, 死者不计其数, 或凫水上岸, 或上杉板驶窜……守兵分路追捕, 前后共计斩获白夷五人, 红夷五人, 黑夷二十二人, 生擒黑夷一百三十三人, 同捞获夷炮十门, 搜获夷书图册多件。”瑏瑦但是璞鼎查日后在厦门贴出的告示中却说: “纳尔布达号船只, 遭风之时, 船内有欧罗巴之白脸人二十九名, 小吕宋人两名, 属印度国之黑脸人二百四十三名, 共二百七十四人。当该船搁礁之际, 欧罗巴人二十九名, 小吕宋人两名, 印度人三名, 同下舢板逃生, 幸得归粤。船中尚遗印度人二百四十名, 其船随风逐浪, 漂过礁石, 直至基隆湾内, 比之外洋稍可安身。船中人等不忍舍船, 在彼尚居五日。继则合木成排弃船, 手无寸械, 分散逃命上岸。彼时被海波溺死者, 已有数人, 被匪民抢夺乱杀者, 亦有数人。其余皆被台地凶官混拿链锁, 分行监禁。”瑏瑧

  关于上述对同一问题的不一致记载, 史学界已有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证, 如福建范大学黄金宏从 “纳尔布达”号的性质及在被基隆守军发现前是否严重触礁两个方面考证, 得出结论: 该船是军需船, 运送军用的补给品和军事后勤人员, 在被基隆守军发现前, 该船已经触礁。此外还有陈近忠、林齐模等也从各自的角度来论证中方攻击该船的合理性, 以反击璞鼎查的说法。尽管诸位学者下了很大功夫来论证中方攻击英船的合理性, 但现在看来难免有 “事后诸葛亮”之嫌。我们可以站在姚莹、达洪阿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适值中英两国交战, 军人固有守土之责。当看到 “纳尔布达”号船出现在基隆海面时, 第一反应肯定是认为该船是前来进攻台湾的, 所以姚莹、达洪阿等下令进攻, 是合情合理的。何况在当时的军事技术很低的条件下, 要弄清楚该船是战船还是民船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再者, 就算知道是民船, 难道就不进攻了吗? 两国交战之时, 谁能保证运输如此多的夷人来到台湾, 不是参与侵华战争呢? 所以笔者认为, 应该充分肯定 “台湾之战”的历史意义, 对于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也应该予以重视。至于 “安因”号与 “纳尔布达”号的情况基本类似, 在这里就不专门讨论。题上矛盾的根本原因。

  关于台湾军民抗击英军, 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关于战后对于英国战俘的处理, 就值得商榷了。在这里, 有学者认为英俘被杀与姚莹、达洪阿等涉嫌瞒报有关, 他们认为是姚莹等为了冒功而误杀战俘的。在这里, 我想引用林齐模教授关于中英对待战俘观念的差异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 似乎本没有“战俘”这个概念, 中国进行一个战争, 颇有全国上下, 同仇敌忾的味道, 会将“战俘”当成罪犯来看待, 所以战俘自然可以照杀不误。但是, 在西方观念里, 却不一样, 他们认为战争是国家进行政治行为的一种方式, 而士兵只是一种工具, 当士兵成为战俘之后, 实际上就失去了作为这种工具的功能性, 这时候就跟自然人无异, 理应得到保护。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英 交涉中, 英方会以“纳尔布达号战船已经触礁, 英国人实际上已成为战俘”为由进行争辩。此外, 西方世界里认为士兵兵败被俘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在中国观念中, 战败被俘却是很可耻的一件事。

  因此, “台湾之战”之后的中英交涉, 表面看是双方实力在外交层面的争斗, 深层次原因, 却是中西方观念的冲突。

  综上所述, 鸦片战争中, 英国人对台湾的认识依然是“它是中国大陆一个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 而清朝政府对于台湾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视的, 台湾军民的抗英斗争是值得褒扬的,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是造成中英在战俘问题上矛盾的根本原因。

  注释
  1 连横:《台湾通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1页。
  2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第40页、第46页。
  3 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浙江鸦片战争史料 (上) 》, 宁波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4页。
  4 (6) (7) 《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4期, 第40页、第44页、第51页-52页。
  5 (9) 《浙江鸦片战争史料》, 上册, 第48页、第53页。
  6 《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 第481页。
  7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卷三百三十七。
  8 (13) (14) (15)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清代台湾关系谕旨档案汇编》 (第七册) ,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版, 第19页、第19-20页、第21页、第28页。
  9 达洪阿等:《福建台湾镇总兵达洪阿等奏为英船攻击鸡笼炮台我兵还击获胜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第四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第188页。
  10 《璞鼎查为台湾杀英俘事宜之告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六册,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第506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24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