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1 12:29:49 | 移动端: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关键词:月食,演进,古人,观念,过程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简介: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曾经历巨痛, 中国人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月食的科学化解释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是在此之外, 中国人对月食的成因其认识亦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对于这一问题, 并非没有学者注意到, 张家国先生就直接指出这一现象, 刘泰廷先生在近期发表《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一文, 其中也涉及到这一问题1。不过二人并未着力于此, 对其转变的时间、原因、意涵等也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即以中国人月食观念的转变为主要关注点, 对这些前人较少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中国古人的月食观念叙说

  古人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 伏羲“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2) 而这未尝不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对于月食, 古人亦有自己的观察。或许月食的发生引发了古人的恐惧, 故而古人很早就有救月行为, 《礼记》云:“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 则以救日之弓, 与救月之矢, 射之。” (3) 文本中虽未明言先秦时代的人如何救月, 但既有救月之矢, 则救月之事在先秦即已存在。自此往后, 救月之事不绝, 如唐代“长安城中每月蚀时, 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 满郭如是, 盖云救月蚀也。” (4) 又如民国时期, “昨中历八月十六夜九旬钟时候, 为月食之期, 厦地各庙宇及人家, 仍放爆鸣锣救护, 震人耳皷, 喧扰不已。” (5)

  古代救月不仅涉及民间百姓, 亦为朝廷所重, 在古代礼仪中即有专门的护月礼仪, 声势浩大, “在京文武各官均赴礼部救护” (1) 。官员在地方做官, 遇到月食, 同样需救护, 有官员记载自己在云南做官遇到月食, 亦有救护之举 (2) 。故对月食的关注与救护, 在古代实乃全民之举动, 一有月食发生, 上至皇帝、官员, 下至平常百姓, 都一致行动起来。

  而古人在救月、护月的同时, 对月食的成因亦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主要包括蛤蟆吞月说 (3) 、天狗食月说, 以及今日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解释。其中对月食科学的解释在中国早已有之。在东汉时期, 中国张衡就提出了月食成因相对科学的解释, 其着《灵宪》, 文中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魄生于日之所蔽, 当日则光盈, 就日则光尽也。众星被耀, 因水转光, 当日之冲, 光常不合者, 蔽于地也, 是谓暗虚。在星星微, 月过则食。” (4) 意思是月亮本无光, 其光来自于太阳, 月食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来自太阳的光亮被遮住。清朝女天文学家王贞仪在《月食解》中亦有对月食成因相对科学的解释 (5) , 等等。但古代这些先贤的创见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中国人对月食的看法, 直到近代西方知识的传入, 方才真正对中国传统月食观念造成冲击, 使中国月食解释科学化, 晚清《台湾日日新报》就以“虾蟆食月”为题发文, 从天文学的角度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且对中国传统的月食观念有所批判, 甚至说“而乃最无教育之本岛人。相顾骇然。如遇非常灾害者。” (6) 而这些也正反映出西方天文学对中国传统月食观念产生巨大冲击, 以致有人公开在报纸上就传统月食观念表达如此负面之情绪。与此类似的还有《申报》上刊登的《辟救月之荒谬》等文章, 均是以西方科学的月食理论批判传统, 这在后文还会提到。

  晚清近代时期, 以西方科学解释月食成因的着作也不断增加, 蔚然成风。成书于晚清时代的《清真指南》就以问答的形式, 以天文学知识, 解释了月食现象。其文曰:

  问:日月之食, 俗言天狗, 人皆护之, 此理何如?

  曰:日为月所掩, 月为地所掩, 非所谓天狗之妄议, 人何德而护也?《易》云:“天行健。”日行四天之上, 一年一周天, 日月合璧, 日为月所掩, 故日非朔不食。日乃真火, 火为水所制, 故光不能射之于下。自下者观之, 觉有所亏, 其实日未尝无光。譬之悬灯于屋, 人过其前, 则光必掩。月行七天之下, 一月一周天, 日与月相衡, 月为地所掩, 故月非望不食。月乃真水, 地乃纯土, 水为土所制, 故光不能射之于上。自下者观之, 觉有所亏, 其实月未尝不满。譬之东邻燃火, 不能照及西邻。或曰:护月之说得非妄乎?曰:非也。譬若乳子暂离父母, 必至号哭。吴牛喘月, 蜀犬吠日, 疑似所惊尔 (7) 。

  《清真指南》一书中所言未必皆符合今日天文学有关月食的解释, 但还是以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来解释月食的成因, 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 中国对西方学习逐渐深入, 西方天文学对月食的认知在中国不断被传播、宣扬, 相关着作如黄建业所着《自然》一书, 其中以问答的形式, 采用通俗的语言, 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天文学原理, 其云“在望的时候, 地球行到日和月的中间, 三者也在一直线上, 太阳射到月上的光, 被地球遮断, 而阴影落在月上, 就成为月蚀。” (1) 类似的着作还有周毓莘《物理学ABC》 (2) 、夏海峰编《科学常识》 (3) 、卢景贵《高等天文学》 (4) 等等。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传播西方知识和技术, 改变中国传统面貌, 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近代化, 对月食认识的近代化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近代对月食解释的科学化是中国人月食观念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除此之外, 在蛤蟆吞月说与天狗食月说中, 最为今人所熟知的乃是后者, 这种说法现充斥着各种儿童读物与科普读物。却不知,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认为蛤蟆才是造成月食的元凶。故而在对月食的认知上, 中国人同样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转变, 这种转变到底发生于何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转变?这是下文将着力探索的两个问题。

  二、蛤蟆吞月观念源远流长

  月中有蛤蟆 (5) 之观念由来已久, 屈原《天问》有言:“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厥利维何, 而顾兔在腹?” (6) 古今学人在解释此句时, 多以为“顾兔”为兔, 并将其作为月兔传说较早的证据。不得不承认地是, 至少到了汉代, 中国人已认为月中有兔存在, 东汉《论衡》载:“儒者曰:‘日中有三足鸟, 月中有兔、蟾蜍。’” (7) 表明当时人已经提出月中有兔的说法, 王充对此并不认可, 认为月中并不适合动物生存, 事实虽如此, 但月兔观念在中国愈演愈烈, 甚至与宗教结合在一起。《一切经音义》在解释月兔时言“月中兔者, 佛。昔作兔王, 为一仙人, 投身入火, 以肉施彼。天帝取其体骨置于月中, 使得清凉。又令地上众生见而发意故也。” (8) 这里就将月兔与佛教联系在一起, 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了月兔出现的原因。后世月中嫦娥、月兔传说更为中国人所熟知。但屈原笔下的“顾兔”或与兔无关, 闻一多先生对《天问》有过较为系统的解释, 在提到此句时, 列举了十一条理由证明此处“顾兔”实则是蟾蜍;不唯如此, 闻一多在文中认为“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 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 蟾蜍变为蟾兔, 于是一名析为二物, 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 其后乃又有舍蟾蜍而单言兔者, 此其转相讹变之迹, 固历历可寻也。” (9) 即“蜍”与“兔”二字在古代易混, 蟾蜍就被误为蟾兔, 因之, 月中有蟾蜍就被误认为月中有兔, 月兔观念由此产生。故而屈原“顾兔在腹”应是指有蟾蜍在月亮之上。之后, 《淮南子》亦称“月中有蟾蜍” (10) 《尔雅翼》则曰:“古称月中有蟾蝫” (11) 。现亦出土不少相关画像, 可以佐证。如图1和图2中均为汉代画像, 出土于河南 (1) , 图中都含有月之形象, 而在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有蛤蟆存在。相关的图像在同时期仍有不少, 这里就不一一列出。


图1 月中蟾蜍 (河南安阳出土)


图2 常羲捧月 (河南南阳王庄出土)

  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 今人或许很难理解, 有学者认为古代存在蛙崇拜 (2) , 月中出现蟾蜍或许只是其表现之一。古人对月中出现蟾蜍也另有解释, 其中一说当源自《灵宪》, 其文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 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筮之曰:‘吉。翩翩归妹, 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 毋惊毋恐, 后其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 是为蟾蜍。” (3) 认为月中蟾蜍实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其后诸多文献采用此说, 如《尔雅翼》云“《灵宪》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常娥窃之以奔月, 遂讬身于月, 是为蟾蝫。’然则詹诸盖常娥之别名。” (4) 其引用了《灵宪》中蟾蜍即嫦娥之说。《后汉书集解》:“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 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筮之曰:‘吉。翩翩归妹, 独将西行, 逢天晦芒, 毋惊毋恐, 后其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 是为蟾蝫。” (5) 此亦摘录《灵宪》一文, 认为月中蟾蜍与嫦娥实为一物。

  古人亦用阴阳学说解释月中蟾蜍之事。《五经通义》有言:“月中有兔与蟾蝫。何?月, 阴也。蟾蝫, 阳也。而与兔并, 明阴系于阳也。” (6) 此说则认为月属阴, 故有属阳之蟾蜍相配, 或许正因为如此, 古人有“蟾蝫去月, 天下大乱” (7) 之说, 意即蟾蜍与月不可分离, 若蟾蜍离开月亮就意味着阴阳失和, 天下将不安定。

  蟾蜍与月亮难舍难分, 且古人很早就认为月食是由蟾蜍造成。《史记》就明确提出此说, 其曰:“月为刑而相佐, 见食于虾蟆。” (8) 《淮南子》云“月照天下, 蚀于詹诸。” (9) 其中意味直接明显。而且这种说法可谓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 甚至延伸到近现代。

  唐代李白诗作颇丰, 其在诗中屡次提及蟾蜍食月之事, 如“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 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10) 其中“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蟾蜍蚀圆影”即指代蟾蜍食月 (11) 。又宋代《大学衍义》云:

  日月之明而蟾蝫食之, 喻人君之明而近幸小人能贼之, 皆祸伏于中而不知也……蟾蝫食月, 古有是言, 而月之食初不由此, 言者特借此以觉悟王心, 使知近习讬身于王, 而能祸王, 若蟾蝫讬身于月, 而能食月也。其为言也恳至, 其引喻也深切, 为人君者观此可以悚然矣 (12) 。

  文中三次提及蟾蜍食月, 并以蟾蜍食月之说, 劝诫君王防范身边的小人。只是文中提及“月之食初不由此”, 即月食的发生最初并非由蟾蜍造成, 不知是否有根据, 惜文中未作解释。元代《桐江续集》里有《闻笛叹》, 其中有“玉川子涕泗虾蟆, 食月万古不可开。” (1) 之句。明朝徐允禄着有《钟馗赞》, 其云“嗟乎是为终南山进士者耶?……岂其恶浮云蔽日、蟾蜍食月而不经者耶?” (2) 文中亦提到蟾蜍食月一事。另外, 明代《补续高僧传》有“海底虾蟆吞月, 踏翻生死大洋” (3) 句, 《行路难三首》亦有“金乌啄日日为瞽, 虾蟆吞月不肯吐。” (4) 之句, 等等。

  清代所存相关诗文亦不少, 如《飞龙篇》云“虾蟆吞月地为黑, 金鸡叫日天为赤。” (5) 《舒艺堂诗存》有“虾蟆食月天柱折, 欲以瘦骨强支撑。” (6) 黄遵宪有句云“岂谓浮云变苍狗, 竟教明月蚀詹诸。”、“魑魅入林逢不若, 虾蟆吞月鉴方诸。” (7) 等等, 不需多作赘述。

  甚至到了晚清民国时期, 蛤蟆吞月的观念仍然盛行。晚清时期人物龚易图着有《书怀东西耘》, 其文为“休将人力聘舟车, 大海从来泄尾闾。猛兽出林思服不, 妖蟆蚀月感詹诸。天山几见三傅箭, 北阙谁能十上书。但遣钓鳌有龙伯, 何愁碧澥掣鲸鱼。” (8) 其中“妖蟆蚀月感詹诸”道出了蟾蜍食月之事。而且在接近民国时期, 《台湾日日新报》以“虾蟆食月”为标题, 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一次月食 (9) 。此事发生在1903年, 距离民国已不足十年, 而文章以“虾蟆食月”为题, 可以反映当时人观念中虾蟆食月观念的盛行。且迟至1937年, 在《国专月刊》上时人黄光焘赋诗《即事》, 其文曰“昨夜蟾蜍薄太清, 悲笳不尽玉关情。海天龙战玄黄血, 篝火狐鸣斯续声。已恨相煎胡太急, 那堪铸错又将成。谈兵纸上终何补, 北望神州涕泗横。” (10) 表达了对当时时局的悲愤, 但其文中仍仿效李白, 用“昨夜蟾蜍薄太清”句, 表明当时蟾蜍食月之说至少仍然存在。

  如此, 古代蟾蜍食月, 或者蛤蟆吞月观念之流行已甚明了。在秦汉时期, 此观念已经产生, 并载入《史记》。之后, 蟾蜍食月, 或者蛤蟆吞月观念在历史上一直流传, 晚清近代仍盛行不衰。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为何如今对月食的理解, 除了天文学上科学的解释之外, 人们对天狗食月传说可谓脍炙人口, 而对蟾蜍食月, 或者蛤蟆吞月却知之甚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则需梳理历史上“天狗食月”传说的缘起, 以及这种观念流行的契机。

  三、天狗食月观念的缘起与其盛行的契机

  古代可能确有某种动物, 其名为天狗, 《山海经传·西山经》:“又西三百里, 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 而南流于蕃泽, 其中多文贝。有兽焉, 其状如狸而白首, 名曰天狗, 其音如榴榴, 可以御凶。” (11) 在《西山经》的描述中, 西边有名曰天狗的野兽。《册府元龟》载:“十载 (751年) 二月, 宁远国奉化王阿悉烂达干遣使献马二十二匹, 及豹、天狗各一。” (1) 其中宁远国所献动物包含天狗。杜甫亦有《天狗赋并序》, 其序曰:“天宝中, 上冬幸华清宫。甫因至兽坊, 怪天狗院列在诸兽院之上。胡人云:此其兽猛捷, 无与比者。甫壮而赋之, 尚恨其与凡兽相近。” (2) 按照杜甫所言, 其亲自见过天狗, 且为之作赋。而且《食物本草》言蜀地产天狗 (3) 。上述所言天狗当都是实实在在的野兽, 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基本上都来自于西方, 如《西山经》中的天狗来自阴山, 《册府元龟》中的天狗由中亚宁远国所献, 《食物本草》涉及的蜀地也属于西南, 至于杜甫所见天狗, 因其中涉及胡人, 也可能来自于西方, 故而, 若是天狗这种动物真实存在, 应当是中国西方的某种动物 (4) 。


图3 天狗

  又有天狗乃指“天上”之狗, 类似今日人们所熟知的“哮天犬”。如宋人有诗云“昔时周公居东周, 厌闻此鸟 (鬼车) 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 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 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 断头至今清血流。” (5) 其中天狗是天遣而来, 且是从空中投下, 当不是现实中的动物, 而是指“天上”之狗。明代又有一则故事, 其中涉及天狗, 故事名曰《蟠桃宴》, 讲述的是项双溪过生辰时, 有术士携童子上门献蟠桃, 但所带蟠桃不够, 术士解释说是童子上天偷蟠桃时被天狗追逐, 故数量不足。在座的宾客于是劝说术士再派童子上天偷蟠桃, 术士不得已而为之, 结果天上传来狗叫声, 童子回来时也受伤, 据说是被天狗咬伤 (6) 。同时期《耳谈类增》中也有相似的故事, 名为《河洛人幻术》, 故事中妇人让其夫上天取桃, 却为天狗所食, 妇人以此向观众多要钱财。文章景象实多为幻术所致, 其夫在得到足够的钱财后“忽起, 仍负绳去。”说明妇人其夫并未被天狗所食, 所谓天狗只是幻象。但《蟠桃宴》与《河洛人幻术》两则故事却可表明,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 “天上”有“天狗”乃是默认的事实, 并不奇怪。

  虽古代的天狗可能确有其物, 古人观念中“天上”也有“天狗”存在, 但一般而言, 天狗在古代指代地是天文上的涵义。《史记》云“天狗, 状如大奔星, 有声, 其下止地, 类狗。所坠及, 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 (7) 从中可知, 天狗在古代天文体系中乃是某一星体, 即天狗星。在古代的史书中, 对天狗星的关注一直未曾断绝, 如《汉书》载“哀帝建平元年 (公元前6年) 正月丁未日出时, 有着天白气, 广如一匹布, 长十余丈, 西南行, 欢如雷, 西南行一刻而止, 名曰天狗。” (8) 《宋书》:“ (太元) 十三年 (389年) 闰月戊辰, 天狗东北下有声。” (9) 《魏书》:“天狗接狼以吠守, 野鸡伺晨于参墟。” (10) 《旧唐书》:“ (景龙) 二年 (708年) 二月, 天狗坠于西南, 有声如雷, 野雉皆雊。” (11) 《宋史》:“ (建隆二年 (961年) ) 乙丑, 天狗坠西南。” (12) 《明史》:“崇祯九年 (1636年) 冬, 天狗见豫分。” (1) 等等, 史不绝书, 此不再赘述。

  在古代, 天狗星有守财与守御之说, 如《后汉书》就有“天狗主守财” (2) 这样的记载。天狗星主守御见《汉书》, 其云“天狗下, 占为:‘破军杀将。狗又守御类也, 天狗所降, 以戒守御。’吴、楚攻梁, 梁坚城守, 遂伏尸流血其下。” (3) 但一般而言, 天狗星的出现意味着血腥或不详 (4) , 如“彗星数丈, 天狗过梁野;及兵起, 遂伏尸流血其下。” (5) 又如上引《汉书》“天狗下, 占为‘破军杀将。’”《南齐书》对此更有详细的总结和讨论, 其云“汉史云:‘西北有三大星, 如日状, 名曰天狗。天狗出则人相食。’《天官》云:‘天狗状如大镜星。’又云:‘如大流星, 色黄, 有声。其止地类狗所坠。望之如火光, 炎炎冲天。其上锐, 其下圆, 如数顷田。见则流血千里, 破军杀将。’汉史又云:‘照明下为天狗, 所下兵起血流。’” (6) 其中提到天狗星出现, 要么人相食, 要么必有血腥。故而, 天狗星亦被视为妖星 (7) 。古人对天狗星的这种构建可能使人对天狗怀有负面情绪, 以致“羊祉天性酷忍, 所经之处, 人号天狗。” (8) 以天狗喻人之酷忍。后来《枢要历》曰:“天狗者, 月中凶神也。” (9) 其情感基础或源于此。

  天狗星与月亮之间在古代确有天文学上的交集, 如宋政和五年 (1115年) “六月壬子, 天狗犯月。” (10) 但这样的记载不多, 笔者对天文所知有限, 亦无法说明文中的“天狗犯月”到底是如何一种天文现象。但是天狗犯月既然在古代有天文学上的根据, 天狗食月的观念是否就衍生于此?刘泰廷在前引《御凶、飞天与吞月:中国古代的天狗异兽》中认为“食日月的祸首并不是一只来由不清的天上之犬, 而是天狗星化身的天狗, 这不待考据学家发现, 而是当时民间普遍的共识。”也就是说天狗食月的观念确实与古代天文中天狗星犯月有关, 晚晴《申报》上一篇以“记月食”为题的文章就提到“俗谓天狗星食月, 殊属荒诞可笑。” (11) 可以佐证, 但民间百姓是否清楚这一点可以存疑, 而且天狗星犯月与后来的天狗食月之说虽有关联, 却不能等同。目前有关天狗食月最早的直接记载是来自于辽朝文献 (12) , 辽朝《焚椒录》载“懿德皇后萧氏, 为北面官南院枢密使惠之少女。母耶律氏, 梦月坠怀, 已复东升, 光辉照烂, 不可仰视。渐升中天, 忽为天狗所食, 惊寤而后生。” (13)

  到明清时期, 特别是清朝, 天狗食月的记载逐渐增多, 明朝虞淳熙提到“谚云天狗蚀月” (14) , 清朝马注亦言“问:日月之食, 俗言天狗, 人皆护之, 此理何如?” (15) 这两条材料提到天狗食月时分别说是“谚云”、“俗言”, 由此可见天狗食月的传说可能来自于民间。

  此时期其他有关天狗食月的记载则如“天狗吠吠月坠地, 一炬平安光未熭。” (1) “天帝未得道, 修行常苦饥。兔王行过之, 扑朔敛四蹄。举言谓天帝, 大仙汝良苦。我虽堕毛虫, 捐躯足供汝。捐躯足供汝, 自掷熺炉中。天帝不肯食, 挂在明月宫。挂在明月宫, 年年饲天狗……” (2) “姜伯约祠前有天狗食月石” (3) 。清朝张琰在解释疾病时, 也以天狗食月作比喻, 其文云“明蚀者, 诸痘虽起, 惟太阴太阳不起也。日月当明而不明, 如天狗之蚀矣。” (4) 等等。

  到了晚晴民国时期, 天狗食月的观念同样存在, 如当时的《申报》载《辟救月之荒谬》一文, 其中有“夫月蚀者, 地球行于日月之间而使月不能受日光也。月蚀而称之曰天狗吃月亮, 曰野月亮吃家月亮, 可笑也。” (5) 其内容属近代月食解释科学化过程中学人对传统的批判, 而其中也提到天狗食月之说。

  到此若稍作回顾, 很容易就能发现, 虽然天狗犯月的天文现象在宋朝已有记载, 但中国历史上天狗食月的传说却形成较晚, 辽朝《焚椒录》中的记载具备天狗食月的意象, 却并非指代真正意义上的天狗食月, 毕竟其只是发生在梦中。真正有关天狗食月的直接记载从明清以后才出现较多, 而且大多集中在清朝。若如文中所论, 天狗食月的传说可能源自民间, 那么这种观念到清朝到底流传有多广, 很难作出明确地判断。但就上文所列举之材料, 在晚清时期的报纸、刊物上, 仍出现以“虾蟆食月”为标题的文章和包含相关内容的诗文, 至少说明天狗食月的传说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对蛤蟆吞月观念的压倒性优势。那么我们不禁疑惑, 天狗食月的观念是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机遇, 以至于达到今日盛行之程度呢?这或许要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建国以后, 文化部、国家民委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于1984年发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编纂工作, 其中内容多源自民间口述, 而且每则故事基本都详细记载了讲述者、记录者的信息。《中国民间故事全集》则亦汇集、搜集相关资料, 于1989年出版。这两本着作的材料源自民间, 较能真实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于中国民间的各种民俗传说, 而且其按照地区分门别类, 基本涵盖整个中国版图, 故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查阅这两套着作, 可以发现至少截止到本世纪80时代末, 天狗食月的传说在民间很多地方确实流行, 尽管其故事内容各有特色, 涉及的省份有宁夏 (6) 、四川 (7) 、浙江 (8) 、云南 (9) 、河南 (10) 、湖南 (11) , 其内容多采自地方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口述, 如宁夏“狗食月”的故事是1986年由58岁的老人叶旭讲述, 四川“天狗吃月”的故事亦是由百岁老人熊凤祥于1986年讲述, 浙江“天狗吃月”的故事则是由73岁的老人俞正财于1987年7月讲述, 河南桐柏县有关“狗食月”的传说是1986年12月由94岁的老人王氏讲述, 湖南土家族“西狗食月”的故事是1987年7月16日由75岁的杨幺妹讲述。这些高龄老人讲述的是他 (她) 们记忆中的故事, 大致可以反映从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食月观。其他大部分省份不见有关天狗食月的传说,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省份就都没有天狗食月的观念。但是在所有有关月食的记载中, 有的省份确没有提到狗, 如在蒙古地区, 月食传说是这样的:在很早以前, 有一个叫鲁布桑巴图的人, 为了抵御恶魔的侵袭, 他设法为蒙古人建造一座房屋, 但未完工的房屋却被恶魔摧毁了。在找恶魔报仇的过程中, 他得到了月亮的帮助, 月亮因此遭到恶魔报复, 这才有了月蚀 (1) 。

  综合这些信息可知, 天狗食月观念在建国以后许多地区确实已经流行, 但有的地区, 虽然可能只是很少的地区仍然不存在天狗食月的传说。但是这种并未在全国统一的天狗食月观念, 在建国以后, 通过义务教育, 获得了在全国普遍推广的契机。因为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开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也随之逐渐在全国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51年至2001年间一共编写过十套教材, 从1978年版的教材开始, 《看月食》一文就存在于语文教材中, 直到2001年版的教材, 才将其删去。

  《看月食》一文本意是为了宣扬月食的科学成因, 批判传统“天狗食月”传说的谬误。但文章以天狗食月传说为题材, 使得天狗食月的观念深深扎根于诸多小学生儿时的脑海中, 难以磨灭。从1978年至2001年的这23年中, 《看月食》一文已经影响了好几代人, 天狗食月的观念也因之影响了好几代人。而且现在的儿童读物上有关月食的传说, 仍然是天狗食月的版本, 如《中国青少年百科》 (2) 等, 而不见有任何儿童读物上出现与蛤蟆吞月有关的内容。如此, 天狗食月观念逐渐普及全国, 而蛤蟆吞月观念更加一蹶不振, 少有人提及。在天狗食月和蛤蟆吞月的较量中, 较晚出现而且在新中国建立后可能本就占优势的天狗食月传说借助小学教材《看月食》一文传遍中华大地, 蛤蟆吞月或蟾蜍食月观念则进一步销声匿迹, 天狗食月传说最终战胜并取代了从秦汉就一直延续的蛤蟆吞月 (蟾蜍食月) 观念。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的食月观念曾有过两次大的转变, 一次是受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 从晚晴开始, 传统月食观念受到冲击, 中国人对月食的解释逐渐科学化;另一次则是中国人对月食的认识经历了从蛤蟆吞月到天狗食月的演变。蛤蟆吞月, 或者是蟾蜍食月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其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在历史中不断延续, 一直到近代都比较兴盛。天狗食月传说出现较晚, 到明清以后才涌现较多记载, 之后逐渐盛行。这两种观念的博弈最后是天狗食月传说普及全国, 蛤蟆吞月的观念几近消失。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难明, 但可以确知的是, 当今天狗食月传说之所以能遍及全国, 得益于小学教材《看月食》一文。《看月食》以天狗食月为题材, 当其纳入义务教育的版图中, 确使天狗食月传说为更多的人熟知, 而蛤蟆吞月观念则进一步被遗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人月食观念演进过程分析》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2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