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1 12:30:41 | 移动端: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本文关键词:戊戌变法,参考,优秀,论文范文,范文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本文简介: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在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以及戊戌时期的政治变革、戊戌思潮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呈现突出重点、集中讨论的可喜现象,取得重大进展。希望以下戊戌变法论文范文6篇对你有用。  范文第一篇  题目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 本文内容: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在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以及戊戌时期的政治变革、戊戌思潮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呈现突出重点、集中讨论的可喜现象,取得重大进展。希望以下戊戌变法论文范文6篇对你有用。


  范文第一篇

  题目: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它兴起之初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失败。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却不是偶然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封建思想的禁锢、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以及资产阶级上层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等等都注定了戊戌变法难逃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保守派;清政府

  1、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甲午海战中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署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而且宣布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行占领胶州湾,国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有崇高理想的人认识到,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繁荣昌盛,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1.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1.1.1繁重的苛捐杂税。

  首先各地都开始加厘加税,其次,中国的海运商人通过关卡时需要缴的税费通常是外国船只的很多倍。这样中国产品运到大陆后的价格往往高于国外的产品,失去了竞争力。另外,清政府也设立了一些限制民营资本投资的壁垒,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强大的私人资本。

  简而言之,清政府为了维持腐败统治,不得不增加财政收入。结果却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的自由发展。

  1.1.2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在铁路方面,铁路对侵略统治尤其重要,帝国主义将尽一切可能赢得中国铁路建设的特权,从而让铁路线成为其附属公司。

  其次,表现在让日本在中国设厂。日本得到中国城市的贸易港口,任意设立工厂,日本在中国的所有项目均免征各项税款。此后,清政府成为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代言人。

  1.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外国资本的侵入却加速了这一过程。

  帝国主义取得特权可以在中国设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造成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为了生计,他们必须出售他们的劳动力。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失败签订的《马关条约》需要清政府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让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继续运行下去,加上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让一些工厂不得不转为商办、官商合办。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1资产阶级自身的弱点

  中国资产阶级是由地主阶层和官僚阶级逐渐转变而来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背景下,中国资产阶级必然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本身没有能力生产机器设备,不得不从外国资产阶级手中购买,这样,资产阶级就不可避免地与帝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2.2反动势力异常强大

  当时的慈禧太后是拥有实权的,而且掌握地方政权的也大都是慈禧太后的爪牙,而维新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等都不是当权者。

  他们没有军事力量,即使是光绪皇帝也不是真正的掌权者,只是一个傀儡皇帝。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政变时就非常的被动、难堪又无可无奈何。

  2.3维新派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然而,维新派却非常害怕人民,他们看不到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伟大的革命力量。

  似乎维新派未能提出一个充分动员群众的革命纲领并不是偶然的,最令人遗憾的是,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后仍然没有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拥有自己的军队的的重要性。

  2.4封建君权思想的束缚

  内在因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而外在因素则是改变事物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是变法能否成功的内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一致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则是变法能否实现的外因。

  维新派企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而不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5变法过于急于求成

  当变法派取得了皇帝信任并开始推行时,他们不应该急于求成,主张”快变与大变“的改革方式,而应该采取突破一点,逐步扩大战果的渐进方式。也就是由于变法战略的失误,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关于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二三百条。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戊戌维新派的民众观[J].兰州学刊,2005(03)。
  [2]吴昊沐。清同光年间早期维新派的慈善教育观及实践[J].教育评论,2013(05)。
  [3]唐泓林。解读维新派报刊的发展历程[J].鄂州大学学报,2011(06)。
  [4]孙昉,董建霞。论维新派政治活动在海外空间的延续[J].求索,2010(05)。



 

  范文第二篇

  题目: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舆论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报人,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领域的集大成者, 被誉为“舆论界天之骄子”。由于社会环境、政局变动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 他的舆论思想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本文将探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舆论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梁启超; 戊戌变法; 舆论;

  一、戊戌变法前的舆论思想

  1895年, 年仅22岁的梁启超尚无系统的舆论思想, 但对近代报刊的舆论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1]1895年科举考试结束后, 他渐渐地意识到清朝式微, 只有改革才能改变国情。除了政治改革, 还必须开启民智, 鼓动民心。接触了一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厚望, “度欲开会, 非有报馆不可”[2]。

  这一时期,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主要停留在办报方面, 核心是将报纸作为沟通的工具。他认为想要改变清朝当时上下内外沟通不顺畅的状况, 就需要办报, 所谓“去塞求通, 厥道非一, 而报馆其导端也”。[3]在此基础上, 梁启超还提出了报纸具有“耳目喉舌”的功能, 即报纸就如耳目喉舌一般, 成为一国之主与普通臣民上下之间的沟通渠道。

  梁启超在此阶段就已经认识到了舆论的力量。这体现出新兴资产阶级对新事物敏锐的嗅觉, 同时也暗含了期望参与国家政治、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戊戌变法期间, 梁启超认为国民参与政治、监督政府, 可以减少当权者的专制性和随意性;政府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由民众的舆论所发, 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舆论应当处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 而一般民众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处于决定性地位。

  二、戊戌变法后的舆论思想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在经历了生死浩劫之后, 梁启超的文风愈发变得奔放, 主张也开始变得激烈。随着办报实践的深入, 以及在日本所见的舆论的兴盛, 使得梁启超的舆论思想逐渐清晰成熟起来。20世纪10年代, 梁启超已形成了系统的舆论观。“夫舆论者何, 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4]他认为舆论就是“公意”, 是公众的意见, 且是公开表达的意见。

  在这一时期, 梁启超的主要舆论观点有以下几点: (1) “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 梁启超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5]在这里, 舆论监督的概念被梁启超明确指出, 他认为报馆与政府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对于“向导国民”, 梁启超则提出了“浸润”与“煽动”两种宣传方式。 (2) “健全舆论”:梁启超认为舆论是一种隐形的势力, 但同时他又认为消极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力, 因此提倡积极的舆论, 即“健全舆论”。 (3) 从“舆论之仆”到“舆论之主”:出于回国考虑, 梁启超开始讨好当时掌权的袁世凯, 提出当权者要成为“舆论之主”。从“仆”到“主”实是一种倒退, 但“舆论之主”的目的也包含了统治者要领导积极言论, 从而促进民主、领导民意,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民意的重视一如既往, 并没有改变。

  三、变化原因简析

  社会环境:戊戌变法前, 社会上开始出现由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引导的风气, 接受过西方教育的青年梁启超自然会受到其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来到日本, 不仅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 而且还更加广泛地涉猎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此外, 他还经常与革命党人接触, 受到了革命派思想的影响。这也为他后来舆论思想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政局变动:戊戌变法前,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政治力量悬殊, 只能选择较为温和的改良方式。而且, 维新派仍对皇帝抱有幻想。因此, 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也不敢过于偏激。变法失败后, 守旧派的嘴脸一览无余, 梁启超的态度也随之变得强硬。之后清政府倒台, 民主共和成为主流, 梁启超合时宜地提出了舆论监督的观点, 这与民主政治的思想是吻合的。至于从“舆论之仆”到“舆论之主”的变化, 则是与袁世凯有关。前文已提到, 此时国内正由袁世凯主政, 梁启超沦落在外, 想要回国就必须依靠袁的力量。

  个人经历:戊戌变法前, 梁启超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 后又接触西方思想的青年, 面对国内现状和提出的改革要求时, 极易激动。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舆论思想多主张改革和开启民智。报刊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新兴的事物, 所以这一阶段, 他着重在研究并利用报刊的舆论宣传功能来推动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梁启超的理想破灭, 甚至生命也受到了威胁。流亡日本以后, 经历了磨难的他思想更加地成熟, 痛定思痛地思考报刊与政府的关系, 提出了舆论监督等较为成熟的观点。

  四、结语

  梁启超作为晚清青年的杰出代表, 在他身上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 从其舆论思想的变化也可看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历史的起伏发展。梁启超总在不断地总结和进步之中, 为舆论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可以说梁启超的舆论观和他个人一样, 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史媛媛.梁启超与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转型[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34 (1) :113-118.
  [2]丁文江, 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3]李华兴, 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4]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三联出版社, 1960.
  [5]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上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戊戌变法论文范文参考(6篇优秀范文)》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3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