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论文?写好论文?免费论文网提供各类免费论文写作素材!
当前位置:免费论文网 > 论文范文 > 论文格式 >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来源:免费论文网 | 时间:2019-02-14 11:37:19 | 移动端: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本文关键词:整理,体育,论文范文,最新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本文简介:体育论文一:  论文题目:新时代传媒背景下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理论视角,探讨新传媒环境中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形式、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认为,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问题是:身体参与层面体育锻炼欠缺;生活意识层面体育价值观逐渐异化;制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 本文内容:

  体育论文一:

  论文题目:新时代传媒背景下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 基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理论视角, 探讨新传媒环境中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形式、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认为, 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问题是:身体参与层面体育锻炼欠缺;生活意识层面体育价值观逐渐异化;制度建设存在市场监管机制缺失。建议:加强传媒法制机制建设, 加大体育赛事监管力度;转换传媒原有角色定位, 服务群众体育生活需要;挖掘体育传媒衍生价值, 法理界限内拓展新途径。以协同共建合理导向嬗变, 实现全民健康参与体育生活。

  关键词:群众体育; 体育生活方式; 大众传媒; 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以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就是既要紧扣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发展主线, 又要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传媒赋予健康中国巨大活力并汇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观诉求, 肩负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传播重任。当代经济社会迅猛突进, 科技与体育传媒不断创新融合, 致使信息泛化洪流中体育生活元素被大量延伸, 推动体育媒介资讯瞬息蔓延, 迫求体育、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进行全域融合。然而体育传媒兼具科学技术的利弊两面性, 如何做到传播路径中的兴利除弊, 就必须对新时代传媒中体育生活范式重新进行考辨。运用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去探析新媒介环境下体育生活方式的嬗变, 理性认识新时代网络传媒中健康生活的体育内涵, 提升全民对健康生活认知并促使大众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形成。

  1 新时代传媒背景下大众体育生活方式的嬗变形式。

  1.1 活动主体:跨界融合发展模式, 体育生活意识形态化。

  首先, 体育活动主体依托大众传媒的便捷链式多元成长。持久稳定地供给了百般体育活动平台与模式, 使体育活动参与主体的社会层次结构呈现多极化。正如“互联网+体育”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新常态”, 在政府政策支持下, 体育产业依托传媒实现跨界融合, 体育消费逐渐虚拟化与网络化, 线上体育产品通过大众传媒走向日常生活, 更全面覆盖了社会不同层级群体的体育需求[1]。其次, 传媒与体育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了体育活动主体的参与意识。活动个体或群体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赛事活动及体育消费服务等, 逐渐固化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意识及情感, 在体育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形成价值观念。最后, 体育与传媒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体育社会化进程。通过体育社交平台, 增加参与乐趣, 主体互相交流、监督等。跨界融合从实操层面为体育情感体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打破传统人工操作实现了数字智能化, 真正消除了现实传播局限, 确保了体育信息对等传播。总之, 体育知识及信息借助媒介的完备传播链, 实现资源长期高效共享, 潜移默化提升了体育主体的参与意识[2]。

  1.2 活动条件:改善场地设施环境, 体育生活服务优质化。

  第一, 大众传媒发展促使群众体育活动条件呈现多样化。哥德尔说“要确定一个事物性质或实质, 不可能在其自身进行, 必须在其自身以外的与之相关的更大系统中寻找”。面临社会转型期, 体育活动条件建设由硬件向软件转变[3]。例如城市体育智能场馆建设、公共体育智能服务及体育设施智能管理等, 优化传媒资源配置切实保障体育活动的有效参与[4]。物质环境的变迁迫使原有体育活动方式改变, 基于互联网传媒下各种体育资源集中且实现科学配置, 体育设施智能化与便捷化促成活动条件软件化发展。第二, 体育活动物质条件及消费环境得以优化改善。生产水平与消费水平是决定社会生活质量两大因素。大众传媒覆盖体育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 构建了完备的生活消费结构链, 为活动主体参与体育提供多样便捷的消费产品及服务。例如阿里集团贯穿体育活动赛事营运、管理服务及商业赞助等全部产业;腾讯体育买断美国NBA赛事的国内转播权, 实现独家垄断营运等。基于传媒技术的全面升级, 降低了体育生活消费的门槛。此外, 大众“三微一端” (微信、微博、微视频及客户端) 及APP等运营模式出现, 进一步改善体育生活环境, 推动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体育参与。

  1.3 活动形式:组织方案多元实施, 体育生活习惯规范化。

  体育活动形式是健身锻炼与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 也是大众媒介作用于体育活动的实践路径, 可分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行为方式[5]。学校、家庭、社区及单位等是以往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 通过地缘、血缘或业缘等得以联结, 形成固定的体育活动人口[6]。随着大众传媒介入社会生活, 线上传媒已成为人们参与体育的主要组织途径, 以此打破了制约传统社交网络发展的地域界线, 拓宽了社会关系以及人群互动空间。传媒与社会生活的无缝对接, 通过社交网络组织体育参与群体, 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在虚拟二维世界 (时空) 中, 把体育作为社交符号, 体育活动群体不断延伸、辐射及拓展, “点线面”不断推而广之, 新时代下“线上参与”已然成为民众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此外, 大众传媒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7]。在生活中掌握某项技能是维持活动参与兴趣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传媒背景下研发的运动智能产品及设备通过外环境规范提升群众的体育技能, 并促使科学有效地参与体育运动。从改善体育传媒链的软硬件设施着手, 保障了人们的体育习惯科学化、规范化及长期化。

  2 新时代传媒背景下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现实问题。

  2.1 身体参与层面:线上与线下失衡, 体育锻炼行为欠缺。

  大众传媒技术不断革新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作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需社会行为, 以往人们遵循其自然属性通过身体直接参与达到增强体质, 但在大众传媒手段提升后体育参与模式呈现多样化, 且体育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据有关调查显示, 截止2016年, 中国互联网体育用户达3.8亿, 仅2012-2016四年内用户数量复合增长率达43%, 体育网民数量占比国内整体网民的50%, 而网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54.3%[8]。从如此庞大的互联网体育消费人群来讲, 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理应有所提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就我国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9], 我国成年男性体质水平整体下降, 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互联网+体育的快速覆盖丰富了人们的体育生活, 但也致使人们远离线下体育锻炼或参与时间锐减, 因缺乏身体直接参与所造成的健康问题日益突显。

  2.2 生活意识层面:过于追求“锦标主义”, 体育价值观念异化。

  黑格尔认为, “异化”是人类在生活中分裂出的某种形态, 却反过来背离原来形态的特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现代生活意识持续发生改变。人类是被欲望的生灵, 欲望受需求激励不断延伸, 生活也从延续生命与获得生存到五层次需求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 转变为七层次 (外加求知与审美) [10]。在欲望与需求的永恒矛盾侵蚀下, 人们对体育生活的追求出现了内与外的需求不对等, 太过重视体育的外在塑形完美, 进而忽略体育的内涵精神塑造。一度为满足社会审美的需要而不计任何得失, 致使现代传媒中未能让体育元素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之功效。相对而言, 新时代体育传媒被政治、经济等复杂因素掺杂融合而成为一种特殊社会行为, 不再以单一范式的身体活动而融入生活。过度短视的利益传播违背了大众体育生活的本质内涵, 体育传媒中表现出参与者丧失主体性地位, 甚至被物化手段所支配的异化现象, 即可认为是社会生活中由于传媒主体地位缺场而导致的价值观念异化。

  2.3 制度建设层面:市场监管机制缺失, 体育信息素养匮乏。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资料显示 (截至2016年12月) , 国内互联网综合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02亿, 使用率为82.4%, 手机客户端综合搜索引擎用户数达5.75亿, 使用率为82.7%[11]。可见, 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其传播环境开放广泛、自主性与独立性缺失、主体素质制导等主观缺陷, 加之网络传媒市场监管机制缺失、传播策略被误置或未合理规划发展等客观制约, 导致大众传媒在体育传播中社会控制功能出现局部失调现象。近年来个别传媒在传播中为了博取受众眼球汲取人流量等, 在传媒价值取向方面有失偏颇。如体育传媒中出现的性别歧视, 社会偏见剥夺女性的体育话语权;体育传媒对体育暴力的过度追逐, 而引发生活危险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体育传媒对“三俗” (庸俗、低俗、媚俗) 信息的传播, 严重亵读体育精神进而侵害了受众合法权益等[12]。总之, 关于体育负面信息的泛滥传播及其对体育生活的错误或不精准表达, 不仅削弱了网络传媒自身的公信力[13], 对体育传播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于社会而言也造成诸多恶劣影响。

  3 新时代传媒背景下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引导策略。

  3.1 政府统筹:加强传媒法制机制建设, 加大体育赛事监管力度。

  通过加大体育赛事的监管力度, 传播大众体育行为方式。生活中体育赛事历来是媒介传播的“宠儿”, 过去, 比赛结束也就意味着传媒到此结束[14]。现在不同了, “比赛结束只是传播的开始”, 这只是体育生活行为中传媒的一点小插曲。例如, 近年来我国对马拉松赛事的广泛宣传, 国内出现了马拉松参赛“热”, 据考证, 2017年国内马拉松赛事达到1102场, 参赛人次近498万, 而在2016年仅为328场与280万人次[15]。无疑是马拉松赛事的良好传播响应, 各级部门及组织加强对体育赛事全渠道科学控管, 对大众体育行为需求进行长期持久地有效导向, 让参与马拉松逐渐跃升为人民追求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从法制法规建设层面着手, 切断体育的负面信息源。首先, 严把体育生活传媒的线上传播关, 针对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媒犯罪技术的不断升级, 增派线上监管的人员, 大力创新传媒职能监管的产品及设备, 加强组织对体育传媒不良信息的过滤及筛查, 确保净化大众传媒环境时效性。其次, 完善与落实体育传媒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传媒环境乱象整治的力度, 做到依法制媒、从严传媒。最后, 健全大众传媒的受众监管机制, 使传媒受众的监督权利充分体现在监管机制中, 适当采取合理地检举奖励措施, 激励受众对体育传媒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及误导体育生活的不良现象予以举报并及时纠正, 协同政府治理体育传媒的环境生态。

  3.2 供给大众:转换传媒原有角色定位, 服务群众体育生活需要。

  通过调整体育媒介的传统定位, 以服务全民健康生活为宗旨。全民健康是人民日益增长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是现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 也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的基石。近年来,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 全民健身的健康生活意识有所提升。传统媒介对于体育生活的宣传力度已无法满足现代全民健康生活的体育需求, 未来传媒迫切需求重新定位, 并覆盖社会体育生活的全领域及全要素。转变以往体育传媒“草蛇灰线”的单一范式, 更多是综合性的服务枢纽。在传媒实践中倡导“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想意识, 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为前提, 以提高全民体质、心理、道德等多维健康为落脚点, 切实保障全民健康生活的传媒诉求, 从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出发, 发挥大众传媒的全部效能。

  从讲好大众体育生活故事开始, 布局体育传媒生态补偿机制。首先, 体育传媒组织协同政府出台补偿政策, 实现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 拓展多元保护策略。紧抓现有传媒途径在生活中深入挖掘文体赛事, 从历史断面的维度去找寻体育文化根源, 通过扎根生活事件对传统体育文化予以传承与延伸, 扩大体育传媒的媒介影响力。其次, 对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与文化积累功能的合理运用。以体育来建构人际交往的生活系统, 搭建好生活与传媒两者之间的桥梁, 以传播身体文化符号促进体育社会化进程, 累积社会生活的体育文化底蕴。最后, 关于传媒中大众体育生活达人的个案塑造。体育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可看成“拓扑学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 中的子系统, 通过微小变化带动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而传媒便是引起整个反应的“催化剂”, 促成全民将体育融入生活方式的物理反应。

  3.3 创生市场:挖掘体育传媒衍生价值, 法理界限内拓展新途径。

  通过挖掘体育传媒的衍生价值, 加强全民生活环境建设。据调查显示, 2017年国内电竞游戏市场呈减速增长, 随着“正版化时代”来临, 为视频内容付费已经成为日常习惯, 仅此项国内文娱产业规模增长率约达10%, 市场规模可达3855.5亿人民币[16]。由此可见, 体育娱乐生活经传媒传播后衍生出巨大的潜在价值。当今, 社交社群已经成为未来体育传媒的发展核心, 如何将受众者培育成IP粉丝, 将单一的IP粉丝逐渐转化成多IP粉丝, 是未来传媒对体育生活的重要导向。此外, 传统体育广告库存模式滞后, 大量受众群体逐渐过渡并转入微视频领域发力, 将整体传媒收益向付费订阅模式进一步扩展, 使挖掘体育传媒衍生价值成为新时代媒介工作的常态手段。

  从大胆创新市场传媒入手, 法理界限内拓展新途径。首先, 革新陈旧体育传媒的内容 (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 利用新媒体 (数字化传媒) 的宽泛概念及内容, 深入挖掘社会群众的日常体育生活, 对体育人物、活动事件及政策法规予以传播。其次, 突破现有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及自媒体等系列传播媒介的发展局限, 运用社会生活中的微视频、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平台, 打造“万物皆媒”的良好传播生态。最后, 创新研发市场传媒途径, 拓展体育智能[17]的生活空间, 紧跟现代传媒的风向标。如:“互联网+体育”“互联网+全民健身”等智能模式出现, 新时代智能体育的便捷化、多元化及人本化思想被广泛认知, 智能体育产品、服务及管理等大量显现, 使受众体验舒适便捷的传媒服务, 享受智能体育传媒与健康促进带来的乐趣。

  4 结语。

  新时代传媒背景下, 从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的形式与问题入手, 发现较以往在主体意识、活动条件与参与形式上有一定提升, 在身体参与、生活意识与制度建设层面仍然存在缺失现象, 进而衍生诸多问题。基于此, 提出从盘活根源问题上重点突破与创新表现形式上精准发力的引导策略, 并提出由政府统筹、供给大众、创生市场等多元共建的大众传媒宏观调控理论, 在新传媒链式中协同导向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嬗变,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3][5]邹月辉, 谭利.“互联网+”对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引导路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2 (4) :39-43.
  [2]唐刚, 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 2016, 36 (3) :10-24.
  [4]黄楚新, 商雅雯.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的嬗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 36 (4) :59-64.
  [6]王埃亮.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嬗变[J].贵州民族研究, 2016, 37 (3) :72-76.
  [7]王坤, 季浏.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 2013, 20 (5) :93-96.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9][11]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index.html
  [10]刘志琴.中国人生活意识的觉醒[J].河北学刊, 2012, 32 (3) :43-48.
  [12]林万久.网络媚俗体育传播的危害与应对[J].体育文化导刊, 2015 (12) :189-191.

  体育论文二
  
  论文题目:基于茶道精神的团体合作在足球训练中的实战性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具有深邃的境界, 也能渗入现代足球竞技运动中。将和谐而宽容的茶道精神与足球竞技相结合, 不但能使前者成为后者的驱动力, 还能将茶道精神的“理、敬、清、融”融合到足球训练中的团体合作之中, 从而培育出一支具有敬业精神、和谐精神的足球队伍, 团队的成员在足球训练中能将自已与足球团队的整体命运联系起来, 并自省自觉, 修炼自己的品格, 增强与足球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 以提升足球队伍的实战性。
  
  关键词:茶道精神; 团体合作; 足球; 训练; 实战性。

  
  茶道精神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思想产物, 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 以及文人们的艺术情调。自古以来, 人们在体悟茶道精神的同时, 也使用了视觉、味觉、嗅觉和审美的心理来体悟, 而团体合作精神正是茶客们体悟的思想精髓。将茶道精神中的团队合作融入足球训练的实战应用中, 具有可行性。由于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足球训练的契合点在于合作性, 足球运动员的坚韧、团结的精神与茶道精神也存在相联性[1].因此, 深入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 找出其相通的地方, 不但能够丰富足球运动的精神内涵, 还能借助茶道精神的熏陶, 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发挥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技巧, 以及增强团队集体荣誉感, 从而促使茶道精神的光芒在足球实战场上一展风采。
  
  1 茶道精神的团体合作在足球训练中的体现。
  
  1.1 茶道精神中的团体合作原理。

  
  茶道精神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 它不仅游刃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 还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茶道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比如“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静坐修身”的释家思想, 和谐、和善的儒家思想[2].茶道精神追求质朴的精神风貌, 同时讲究享受自然乐趣, 也体现出人性纯真和美好的一面。团结合作正是茶道精神指导下符合社会规则与道德的一种关系, 也是社会成员必备的修养。在现代社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要着重将茶道之中的“理、敬、清、融”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做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种团结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社会的和谐发展[3].
  
  1.2 茶道精神的团体合作在足球训练中的具体体现。
  
  团队合作是足球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足球训练中进行团队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无私奉献是足球训练中实现团体合作的驱动力。对于一支足球队来说, 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十分必要。如果不讲究配合, 就发挥不了整体的竞技水平。这就好比泡茶, 如果只有茶叶, 而没有开水, 再好的茶叶也没办法捧出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水来。如果少了烧水的用具、饮用的茶杯、泡茶的茶壶等等茶具用品, 也没办法完成一道茶的工序[4].在足球训练的团体合作也应如此, 每一个球员都是“主角”, 缺一不可。尤其是现代足球比赛对运动员的职业态度要求颇高, 运动员除了在团队合作中要能够尽心尽力以外, 还应该有为了团体合作而牺牲个人技能发挥的心理。
  
  2 茶道精神的团体合作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
  
  2.1 对团体合作的战法训练。

  
  茶道精神对足球的团体合作战技法具有特别的要求, 前锋、后卫的角色都要清晰定位, 球员在配合中需要认清自身的地位, 以及在团体中所起的作用, 并在训练中加强这种角色的分工意识, 不能强出头, 应找准合作的点。正如茶具中的的茶炉、茶壶、茶杯、茶漏、茶勺、茶锅等等, 这些茶具都是发挥各自的效用, 不能替代[5].正如在足球的团体合作中, 为了确保球员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内顺利地传递以及射门, 各队员都要积极发挥相互配合与协调的精神, 伺机寻找对方的防守漏洞, 以突破对方的防守。
  
  2.2 对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在足球比赛中, 无论球员们的球技是否精湛, 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 因为球赛是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之间的竞争, 光有技术是打不赢的。中国的茶道精神有“先人后己”、“仁者爱人”的思想, 在足球比赛中的体现就是要考虑时局, 并充分考虑到怎样利于本团体内部球员之间的合作配合[6].在足球训练中, 教练或老师要有意识地放大团体合作的茶道精神, 使让队员明白球场如战场, 战场上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而是一个团队的合理分工、一个球队整体的髙度合作。
  
  2.3 对团队集体荣誉的熏陶。
  
  饮茶的人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而身心健康的, 因为他们心存和谐、协作的意识, 并没有强出头的想法, 这也是茶道精神直接作用于个人品质的内容。在足球比赛中, 运动员们如果能在拼搏、冲刺的关头, 将自身胜败置之度外, 而将为国为家争取荣誉的信念放在第一位。这种为荣誉而战, 而不是为自己而战的态度, 将引导球员们团结合作, 并在赛场上拼搏。这种为团队集体荣誉作战的精神融入足球比赛中, 是增强球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最佳方法。
  
  3 在足球训练中发挥茶道精神中团体合作的策略。
  
  3.1 随时随地发挥足球赛场上积极向上的精神。
  

  足球训练也是一场竞技活动, 实力相当的两支比赛队伍, 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往往成为决战成败的关键。运动员在遵守规则、保持自我修养的基础上, 应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也是竞技比赛的实质。对于每一个球员而言, 一上战场就是备战的“英雄”, 他们有一决雌雄的目标。中国足球队就是因为匮乏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所以在比赛中无法发挥真正的实力。故此, 球员在每场比赛中, 应创造使其积极向上的条件, 让有实力的球员上战场, 并将茶道中的“理”融入到足球运动当中, 从根本上实现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
  
  3.2 促进足球训练的和谐气氛。
  
  足球训练具有群体运动的性质, 每场比赛的输赢不是属于个人, 而是通过集体的每个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实力体现出来的。然而, 比赛无论输赢, 一个团队的成员都需要冷静地总结经验, 并思考下一步的应对措施。进球的成员也不能居功自傲, 因为那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这方面, 足球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借鉴茶道精神中的“融”, 以此来提升足球团体成员的修养。现代的足球训练中, 偶尔还是会存在同一个团队内队员之间的矛盾, 球员与教练偶尔也会有矛盾, 这种不和谐的气氛会降低士气, 最终会导致比赛成绩不佳。因此, 团体内的成员需要相互鼓励, 并在互相理解中进步。在足球训练中融入茶道精神, 其乐融融, 就会获得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3.3 实现球队内外素质的同步提升。
  
  世界竞技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价值, 因此, 每场国际体育大赛都成为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机会。但是, 在追求完美的同时, 不应该忽略球队内外素质的同步提升。茶道精神中的“理、敬、清、融”不仅能提升球员的自我修养, 还能增强个人的人生境界。如何将茶道精神融入足球运动之中, 以提高运动员的内在、外在修养呢?首先, 实现茶道精神中的“融”, 实际上就是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 没有良好的融合与交流, 团体合作便很难实现[7].其次, 要求球员具有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指敬业、明是非、懂礼貌。在足球训练中, 球员要有明确是非的能力, 才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3.4“校园足球”背景下融合中国茶精神中的“理”和“礼”的精神内涵。
  
  现代足球的地位在近几年来一升再升,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提出尤其具有推动作用。在推行和普及“校园足球”同时, 意味着足球运动将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 校园足球也要恪守体育规则和道德准则。足球训练场上是人与人、人与自身伦理关系的体现, 校园足球与人类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息息相关, 在足球场上, 需要融合中国茶道精神中的“理”和“礼”, 将其精神内涵植入中国足球竞技运动中, 有利于发展我国素质教育, 并形成校园足球面向自然、面向未来的精神品质。
  
  3.5 促进足球训练场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足球训练中, 角逐的场景随处可见, 单身团体成员仍需依靠团队的集体力量来抗争。足球场上的胜利也应该属于整个团队的。因此, 在足球训练场上更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状态, 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 体现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中的“和”与“融”相一致的特点, 这样才能化解球员之间的矛盾, 减少不和谐的因素,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与沟通。将茶道精神中的团体合作融入其中, 目的也是为了组建强大的足球团队, 进而争取更大的战绩。
  
  4 结束语。
  
  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 随着人们对茶道精神程度的加深, 茶道精神已经渗入我们的生活。目前, 我国的足球运动面临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团体合作与茶道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此, 将茶道精神的团队合作融入到足球训练中, 对团队合作, 对个人的积极进取都有积极的意义。从每场训练的实战中可以发现, 越是重视团体合作、加强经验交流、互相包容的团队更能体现集体的力量, 球员的积极向上、趁着冷静等良好品质, 均是球队成熟的标志[8].茶道精神中的团队合作, 对于足球运动的团队和个人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 当足球训练开始的那一刻, 就必须将团队合作的理念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夏坚德。茶香---我所认识的足球裁判[J].足球世界, 2000 (23) :9.  
  [2]武景文, 郑羿, 闫静“.降火”凉茶让区域市场“升温”---河南都市频道携手加多宝掀起“铁笼足球”热潮[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14 (12) :69-70.  
  [3]屈萍, 屈胜国, 郑俊。绿茶活性提取物对有氧性运动疲劳恢复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48-52.  
  [4]姚老庚。竹艺足球, 竹与文化的融合[J].广西林业, 2013 (1) :36-37. 
  [5]张彦斌, 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 2016 (2) :191-192.  
  [6]石头。去荷兰品茶对弈, 不是神话[J].南方人物周刊, 2009 (31) :46-47.
  [7]洪涛。浅析茶道精神及“和”思想内涵[J].福建茶叶, 2016 (9) :364-36.
  [8]刘少才。马拉卡纳的足球梦[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9) :28-29.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体育论文范文6篇(2018年最新整理)》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mayi.cn/show/2189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